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如何练好应酬语言

引言:“信口开河”亦称“信口开合”,是指不要轻意地随口乱说。因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应酬,主要是以语言作交流的。语言是人际沟通、交流的桥梁。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练好应酬语言,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和事业,都是有益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因为我是天子,天子金口玉言,说的话天下就要照办。所以我不仅要以谦逊的态度待人,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己,看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顺应天意与民心。”■与对方沟通的愿望

伶牙俐齿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总是令人羡慕的,许多人都惊异他们成功的秘诀,现在就有一个机会揭开这个谜。请听下面一段故事,这是一位成功的播音员的本身经验,他告诉他们的三条经验十分重要。

有一天,广播电台有个主持人辞职,经理叫莫奇星期一开始上班。莫奇就这样有了工作。早上9点钟,莫奇走进播音室坐好,新的节目主题曲已备妥。莫奇准备开始他的第一次广播了。莫奇播放音乐,然后调低音量,准备说话,但开不了口。于是莫奇把乐曲音量调高,再调低,嘴里还是说不出话。第三次也一样,听众听到的只是音乐的音量时低时高。

最后,经理踢开播音室的门,大发雷霆:“这一行是传播!”便转身就走,“砰”的把门关上。就在那一刻,莫奇弯着腰对麦克风讲出他第一次做广播员说的话:“大家早。”这是莫奇有生以来第一天的电台广播。那天早上莫奇绝对谈不上锦心绣口,但到底是说了些话,对听众解释了莫奇有多狼狈,莫奇也因此有了信心说下去。

你希望谈话对他们开诚布公,愿意说明你的背景、爱憎。这是交谈场合中的一种互谅互让,是认识他人的途径。

莫奇在广播事业有点成就的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听众感觉得到莫奇工作时个心投入,乐在其中。这假装不来,就算想装,也装不像。

谈些你热爱的事情——儿女,父母,嗜好,义务慈善工作,刚刚读完一本书。要是你谈的是你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让只众明白其中的妙趣,你就能成为出色的播音员。

要善于访谈,首先要善于怜听。你细心聆听就能适当回应,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能说得更好。真正健谈的人都会把握要点,紧跟着追问。卡内基在他的经典著作《结交朋友与影响他人的窍门》中说得好:“想别人对你感兴趣,你先要对别人感兴趣。”

每天早上都想提醒自己一条重要守则:今天我不管说什么话,自己什么都学不到。要想学到什么,只有多听。

我们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就是能否在日常生活的谈话场合进退有度,都希望自己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工作场合,无论是面对一个人还是千百万人(这是我每天的工作),都能口齿伶俐。不论什么场合,守则都一样。谈话的目的就是要同别人沟通,你只要表现出真诚、热情,并且愿意聆听,就会成为交谈大师。

■巧口才也能借东风

张嘴求人借东西,这嘴实在是不好张。但如果你能够从借者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并通过语言消除他的顾虑,那么难事也会迎刃而解了。

首先,说话要用商量的语气。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语气一定不要太硬,更不能些有伤于人的,要知道你是在有求于人。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头又缺钱。只能向别人借,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孩子病了,还缺住院费800元,不知您手头宽绰不宽绰?下月开工资我就还您”。用这种商量的口气,只要人家里手钱,是不会不帮忙的。

但有些人则不注意这一点,向人借钱时说:“谁不知你存了几万元,借我一点儿钱还不是牛身上拨根毛。”诸如此类的话。这种话熟人打趣说话还不要紧,但在借东西时这样说,人家是不愿听的。所以借东西时说话一定要用商量的语气,这样才使对方感到你有求于他而且尊重他,他才肯帮你。

借东西时注意一定要说明归还时间。借别人东西时,一定要说明归还时间,而且要准时归还给人家。比如你与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见一条新式裙子,你想买下来,刚巧手里钱不够,你就可说:“小王,你先借给我200元钱吗,等回去我就让我女儿给你送去。”说明了归还时间,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钱有了保障。所以会放心地借给你。

其次,说话要诚实。向别人借东西要说实话,不能为借得容易而编假话骗人。比如你借钱时明明近日还不了,为了使人家乐意借,就说:“过几天就还”,或说:“明天就还”。结果不能如期归还,人家就不会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难了。而且借东西时不能随便改嘴,开始说借1000元,等人家答应了说借2000元,这会使借主感到为难的。

借不到时,不要说气话。向人借东西,总有不能如愿的时候,不能因为人家不借给你,你就说出不礼貌的话。比如你向人借自行车,人家说:“对不起,自行车不能借你用,等会儿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说出:“怎么这么巧,我来借时你要用”之类的话。否则,就会大伤和气。你在借钱不成时,如能对人家说:“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绰,我再到别处看看。”这让人觉得你能体谅人。

■寻求与人说话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些人遇到有人上门求他办事,便产生一种优越感,侃侃而谈,越扯越远。或者,对方故意说些不着边际话,以此来消耗见面的时间,最终拒绝、搪塞。

遇上口若悬河的对手,有时候我们连争取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这个时候有必要抓住机会打断他的内在逻辑,迫使他住口。

这样的人我们最难说服他。如用一般手法,会中对方的计。但一味的沉默,也等于承认对方占了上风。所以应采取措施,将对主拉入自己的正题上来。

这种心理技巧在西方议会争论时常被使用。官员们在议会所说的话,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议员不是很容易能破坏他们的逻辑思路的。老经验的议员会赞成官员所说的一切,并审时度势,抓住机会采取手段打断他一的连串话题,使其原则崩溃,说出真心话。对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有此方法尤其神效。

另外,抓住有利时机制造话题,是许多口高才的一贯手段,例如幽默的制造者利用歧义词语或句子来钻别人的空子捉弄人。这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狠狠整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阿訇,您要眉毛吗?”

“当然要!,这还要用问!”

“好,我就给您!”阿凡提说着,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的手里。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

“阿訇,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

阿訇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

阿凡提连连说好,又嚓嚓几刀,就把大阿訇的胡子刮下来,甩在地上。

对付这类棘手的人物,要先干扰他的决策。最好的办法是很频繁地说:“有点道理”,“是这样的吗”之类的话来打岔,或是故意注意别的东西,或是注意注视旁边。这些动作会打断他的思考逻辑,结果纰漏百出,从而获得插话的机会。

■弄清该与不该的说话方式

说话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该说的,一类是不该说的。而能够分辨这两类内容的人,它就把握了口才学的本质。

古人曾经说过:“君子对于别人不要做不慎重的事,态度举止不要表现得不庄重,不要说不该说的话。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对任何事物不发表意见,君子以此为耻;即使发表了意见,但言行不一,没有行动,君子也以此为耻。”意思是说言和行要一致,说的就要做,不说就不做。

关于说与做的关系,古人是这样认识的:“话事先说定了,就不会有窒碍;事情提前计划好了,就不会有困窘;行动方向预定确定了,就不会有忧虑;道路选择好了,就不会有不通。说话一定要有基本的主题,行为一定要有可循的常规;亲近别人一定要有基本的主题,行为一定要比别人早些,说话一定要比别人晚些。”意思是要重视行,而不是言。因为语言有时候不一定靠得住,只是在口头上许给别人以恩惠,可是不给人以实际好处,怨恨和灾祸就会临头。

由此古人劝诫我们一定要弄清该说与不该说的,以趋利避害。“人们之所以轻易发表言论,是由于没有承受失言的罪责罢了。向位高权重的人物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该说的是言辞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言论。宣扬别人的不好之处,会招来后患。

女性们对于生理上的用语,尤其是特定部分,她最难启齿,也最怕别人说出来。研究两性性心理的权威学者金赛博士曾说过:“女性的身体上某些部分,无声的触觉她乐于接受,有声的语言,她便不能忍耐了。”你如对一位女士说:“你的腋下好臭!”或是“是你放了屁吧?”她不认为你是一个下三烂才怪!

如果真要将该说与不该说的语言归纳成一条规则的话,那么其内容就是:

第一条,不做让人无法理解的言语行为;第二天,不做不诚实的言语行为;第三条,不做多余的言语行为;第四条,不做没有意义的言语行为;第五条,不做不与现行言语行为没有联系的言语行为。第六条,要说的是能做并且做得好的事。

■说出令人爱听的话

在周末,许多青年男女伫立街头。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等待与情侣相会的,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其中一个说:“请坐,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另一个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个青年男女都纷纷表他擦鞋。

这究竟什么原因呢?

我们听到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尽管他的话礼貌、热情,并且附带着质量上的保证。但这与此刻青年男子们的心理差距甚远。因为,在黄昏时刻破费钱财去“买”个“又光又亮”,显然没有多少必要。人们从这儿听出的印象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

而第二个擦鞋童的就与此刻男女青年们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谁不愿意以清清爽爽、大大方方在形象出现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一句“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真是说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见,这位聪明的擦鞋童,正是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

一句“为约会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顾客的心,因而大获成功。我们也该从中受到启发,研究心理,察颜观色,得到准确的无形信息。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比如,在知道高深、经验丰富的对手面前,不能自作聪明、虚张声势,尤其不能不懂装懂、显露浅薄,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

再如,在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对手面前,不宜过多解释,而可以采用激将之法。

又如,在沉默寡言、疑神疑鬼的对手面前,越殷勤,越妥协,往往会引起越多的疑问、越多的戒备。因此,关键在于想方法启发对方讲话,以便摸清虚实,对症下药。态度也不妨强硬一点,用自己的自信来感染、同化对方,打消疑虑。

有一家皮革材料公司,专为皮革制造厂家提供皮革材料。一次,一位客户登门。几句寒暄之后,公司负责人发现这位客户实力雄厚,需要量很大。在交谈中又发现这位客户比较自负,性急。于是皮革材料公司通过客户观看样品的机会,适当而得体地夸奖他的经验与眼力,在最后的价格谈判中,先开每公尺二十元,但接着加了一句:您是行家,我们开的价是生意的常规,有虚头骗不了您。最后的定价您说了算,我们决无二话。果然,客户在这种信任的赞誉声中,痛痛快快定了每尺十五元的价格(公司的进价是每公尺十二元)。显然,这样的战术成功了。当然关键还在于准确把握对方的性格及心理。

■挑别人喜欢听的话说

某文艺编辑曾讲样一段故事,他邀一位名作家写稿,该作家非常难合作,各报社的编辑对他大伤脑筋。因此,这个编辑在见面前也相当紧张。

一开始果不出所料,怎样都谈不拢。作家一味说:“是吗……”“也许是吧!”闹得编辑很是头痛,只好打定主意,改天再来,于是闲说起来。

你把几天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作品近况的报道搬出来,他说:“您的大作最近要翻译英文,要在美国出版了。”作家见对方如此关心自己,就很感兴趣地听下去,编辑又说:“您的风格能否用英文表现出来?”作家说:“就是这点令我担心……”他们就在这种融洽气氛中继续谈下去。本来已不抱希望的编辑,此时又恢复了自信,获得了作家答就写稿的允诺。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谈话时只讲他自己,而不关心对方的人。人们只愿意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交往。

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威廉莱亚·惠勒普斯,在《人性》这篇论文中,这样叙述:

我在6岁那年有一个星期六,去斯托拉多姨妈家度周末。记得傍晚时分,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妈嘻嘻哈哈谈了好一会儿,然后便走近我面前和我说话。当时我正在迷上小船,整天抱着小船爱不释手地玩。以为他只是随便和我聊几句,没想到他对我说的全是有关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后,我还念念不忘,对姨妈说:

“那位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许多关于小船的事,很少人会那么喜欢小船。”

姨妈笑着告诉我,那们客人是纽约的一位律师,他对小船根本没有研究。我不解地问:

“为什么他说的话都和小船有关呢?”

“那是因为他是位有礼貌的绅士,他想和你作朋友。知道你喜欢小船所以专门挑你喜欢的话题和你说。”姨妈笑着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由上可见,所谓的共同话题,除了真正双方都感兴趣的与人的交往中很好地驾驭这两类话题,你肯定会成为受欢迎的人物。

■运用说话的六要素

吸引人的谈话需要动听的声音。有些谈话虽然在内容上不占优势,但有时他的说话方式却会让人觉得“多令人喜爱的一个人啊”,给人一种非常迷人、令人舒服的感觉。毕竟说话者有其本性,每一次对话会因为说话技巧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回响、反应。那么,使对方愿意听我们说话且达到效果的迷人说话的技巧,具体而言究竟是指什么呢?

(1)说话风格明快

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晦晦的事物,即使草木也需要阳光才能生长。同样,给人阴沉感的谈话,会让人有疑虑、厌恶感及压迫感。

(2)拥有个性的声音

有的女人那动人的声音能使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她的优美嗓音实在是很动人的。她们谈话时,非常注意说话的声音,而选择说话的声音,完全依她们的天赋、个性、场合及她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变化。有条件的话,你可自我充当对象。把自己的话录下来再仔细地听,你可能会吃惊地发现,自己说话竟有那么多毛病。这样经常检查,发音的技巧就会不断提高。

(3)语气肯定

每个人的自尊心都很强,很容易因为某些微不足道的事就感自尊心受损。如此一来,会反射性地表现出拒绝的态度。所以要对方听你说话,首先得先倾听对方要表达些什么。所谓“说话语气肯定”并不是指肯定对方说话的内容,而是指留心对方容易受伤害的感受。

如果我们无法在内容上赞成对方的想法,我们可以告诉对方:“你所说的,事实上我本身也曾考虑过。”然后再问对方:“那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将判断的决定权交给对方。这并不是单纯地保护对方的高度自尊心,也是了解自己并不完美的人的谦虚表现,以这种形式可以获得对方的认同。

(4)语调自然而变化

自然的声音总是悦耳的,你要注意,交谈不是演话剧,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语调,都应自然流畅,故意做作的声音只能事与愿违。当你交谈的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时,应采用以下的技巧:当前一个人声音很大时,你的起点就可以压低声音,做到低、小、稳。当前一个音量小时,你的开始句就要略提高嗓门,清脆响亮,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5)习惯用法

人类生存在当今语言环境中,对于语言各自拥有其运用标准,一旦不符合其标准,就会产生不协调的感觉,其中包括语气与措词。在人际关系中,确实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或对方是谁而言。如果不分亲疏远近,一律以和同事谈话时的措词来谈,那么对方将不会老老实实听我们说话。

“太好了!”“好棒哟!”真可怕!。这些都是一般女孩子说话时,常会冒出来的感叹词。当然,这也是一种感情洋溢的表现。

一句话若没有抑扬顿挫,则流于平淡,引不起对方的兴趣,若能添一些感叹词,则能增加彼此之间的谈话的气氛,但却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感叹词,亦会抹杀了言语的重要性,使对方不能分辨你的意思。

像“冷呀”、“热呀”这些极平常的话,如果再说“好冷呀!”、“好热呀!”似乎很无聊,而若能使它们变为富有诗意的句子,不是更动人吗?

(6)思路有条理

当前面的谈话处于争论不休、而且没有头绪时,你站出来讲话,就要力求词句简短,声音果断,显得有条理。

如在大众场合下选择发言的形式时,你的发言最好不要夹在中间,要么赶在前面,要么最后再讲,以求给人印象深刻。

■学会回避邀请的口才

你有权请别人今后继续和你保持联系,同样,你也有权利对别人的邀请说“不”。回绝别人时最大了障碍之一,就是我们都不想伤害别人的感情,但是却常常因此给自己带来许多烦恼。所以在权衡了利弊之后,还是果断地拒绝你本该拒绝的邀请为好。关键在你需要掌握好拒绝的方法。

(1)笑一笑,说:“不,谢谢你。”既然不欠别人什么,只要待他有礼貌就可以了。你没必要说明理由,除非你愿意那样做。

(2)虽然你对这个人感兴趣,但是不喜欢他提议的活动,那就直接告诉他。告诉他你喜欢什么,看他是不是也感兴趣。

(3)你既然不喜欢这个人,也不喜欢他提议的活动,但是,你却很感激他邀请你,那就把你的拒绝“夹杂”在对他的感谢中间。如果你想找点别的事情来搪塞,别人很容易识破你。所以,要是人家问你,“你真的很感激吗?”你完全可以说:“是的”。例如,“事实上能和你谈话,我很高兴,虽然我不想急急忙忙到下面去洗热水浴。不过,我很感激你的邀请。”

(4)如果那人不理会你客气而又坚定的暗示,那就索性去找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如果某人表现得很不得体。可是只要你一直站在那里和他说话,他就以为他可能会动摇你的决心。行动胜于言语。要相信你的早期预警系统,一旦感不舒服,就尽快离开那个人,不要再出现了问题再动身。

■学会赞美的说话技巧

一位年轻母亲曾讲过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她的孩子常常因做错事而受到她的责备。但是,有一天,孩子一点错事都没有做。到了晚上,她把孩子放在床上,转回身去,只见孩子正把头埋在枕头中,在抽泣中问道:“难道今天我没有做一个好孩子吗?”

“这一问就像触了电一样震动着我的全身”年轻的母亲说,“当孩子做了错事时,我总不放过纠正她,但当她极力往好处做时我却没有注意到,我把她放在床上时,连一句表扬鼓励的话都没有。”记住,永远别忘记赞美他人,而且要不止一次地去赞美。

一位语言学家曾说:“同样的音调或语句反复出现时,常具有感化人的力量。譬如林肯的名言‘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倘若他仅为了提出一项政见,仅说‘民主的政府’即可。但是,他三度强调‘民’字,遂产生更深刻感人的效果。”的确,每个人听到这句铿然有力的口语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加深自己对此种理想的政府的向往之情。而在每个人反复听到这样一句赞美的话时,他们也会被感动。

一个自知面貌平庸的少女坠入情网之后,她的情郎反复在她耳畔低语:“你那深邃的眸子,散发出如梦如幻的光彩,真是迷人极了!”她一定会容光焕发,觉得自己拥有一对足以颠倒众生的明眸,能够昂首并立于美女的行列了。

■巧妙用词可以活跃氛围

两人相识时,说话最大的障碍就是存在着一种陌生感。这是由于两人之间心理上未能上互融洽的缘故。有的口才高手却常能够轻描淡写地化解这种陌生感,从而活跃会谈的气氛。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就很有造诣。

70年代,唐由之初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首次见面时,心情很紧张。谁知毛泽东望着唐,反复含着他的名字:“由之,由之……”并问:“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民可使由子,不可使知之’吧?”又说:“你不要按孔夫子的‘由之’去作,而要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毛泽东出语成趣,使唐大夫欢笑起来,开始了融洽的交谈。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于1965年11月24日,在华度过80岁生日。毛泽东参加祝寿活动。斯特朗这样回忆:“他点了一支烟,开玩笑地说道,我,一个吸烟者,是一派,而斯特朗同志——他笑了笑看了我一眼——则是反对派,不吸烟的一派……马海德医生救了我,他直接向毛发出了挑战:‘你把这一问题看成是派别问题吗?’‘当然’毛反击道,‘在我医生之间,医生说我不应该抽烟,我就应该。’“毛泽东主席正是利用这种巧妙说词的方法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使安娜觉得安心。

像这种巧妙谈心的方法,早在《红楼梦》中也有了出色的运用。有一次,宝玉出神地看着宝钗雪白一般的酥臂,恰好被刚进门的黛玉撞见。宝钗问她为何站在门槛的风口里,黛玉笑答:“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哪里呢?我也瞧一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说‘忒儿’一声飞了。”说着将手帕向宝玉脸上甩来,唬了他一跳。作者将少女微妙的爱妒交织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更令人叫绝的是黛玉的灵敏和机智。当她看见了不愿看见的一幕,她的不悦可想而知。但她不动声色,没有当场点破。一则替宝玉留点面子,二则显示自己的雅量。她信口编出一句谎话,自然而不露破绽,既搪塞了不明就里的宝钗,又隐讥宝玉这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呆雁”,解了心头之气,可谓一石数鸟。

■利用两种说法谈一件事

语言是个奇怪的东西,又是个巧妙的东西,它能把白的说成黑的,也能把黑的说成白的。

一位老裁缝,积了一点钱,送儿子到伦敦上大学。一次,儿子来信,他不识字,只好请隔壁一位杀猎的屠夫代他看信。屠夫也识字不多,把信纸翻来翻去看了又看,对他说:“你儿子说,上次寄去的钱已花完了,请你务必赶快再寄20镑去。”裁缝问:“还说什么没有?”屠夫说,“什么也没有了!”裁缝回到家,越想越生气。心想:我凭十个指头每天辛辛苦苦为人家缝制衣服,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积下一点钱供他上大学,他竟然不知好歹,下命令似的,要我赶快寄20英镑,连一句问候平安的话都没有!真是白养活了他!不寄,看他怎样!

正生闷气时,一位牧师来请他做衣服,问他为什么生气。他详细了解了情况。牧师说,让我看看。牧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对裁缝说:“你的儿子写得很好么!我讲给你听。信上说:爸爸,你近来身体好吗?您每天辛苦地干活,省吃俭用,很不容易赚一点钱,大部分都寄给我了,我心里很不安,只能特别用功,学好了,将来好好报答您。近来又选修了一门新课,需要买几本必需的参考书籍。另外,下月的膳食费也要支付了。因此,想请你设法寄点钱来,如果寄10镑来,我很感谢;如果是20镑,就更感激不尽了!”

裁缝有些不相信,问“真是这样写的吗?”牧师说:“我哪能骗你!你想,几张纸,只写钱花了,快寄20镑几个字么?”裁缝一想,对呀!——”他一高兴,当天就把20镑寄给儿子去了。

同是一封信,两个人的说法不同就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屠夫的说法直露而不讲究策略,当然,会惹老裁缝生气。而牧师却懂得他人的心理,把说到老裁缝的心坎里去了。老裁缝当然化怒为喜了。

■肯定的口气最具功效

述叙一件事,有肯定式和否定式两种方式,粗看起来,好像无所谓,但从效果来讲,却差得远。

一位水果商谈起生意的趣事时说:有很多水果很难从外表去判断它是不是很甜,所以有些客人就问老板:“这个西瓜到底甜不甜呀?”“你的桔子甜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暖味不明的语气回答说:“大概很甜吧!”或“我想不会酸吧!”那么十个客人中定有七、八个掉头就走。

但是,同样的货物,如果改用同样的语气表示:“如果我这儿的西瓜不甜,哪里还能买到甜西瓜呢?”“我这里绝对不卖不甜的西瓜!”奇怪的很这些货品就能很顺利地脱手。这虽然是商场上的推销的口才,事实上如果能运用心理学上的原理,使顾客相信这些西瓜或桔子是甜的,以增加对方的信心,必能达到畅销的目的。所以,我们如想在自己的内心里培植自信,首先得用肯定的方式,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只要说:“一定不会酸”而不说:“大概不会酸吧”。运用肯定的语气,无疑是获取成功的第一步。

有些女人,面对着镜子,当她看见自己的形影或肤色时,忍不住产生某种幸福的感受。相反地,有些女人则被自卑感所困扰。虽然彼此的肤色都很黝黑,但有自信的女人会以为:“我的皮肤呈小麦色,几乎可跟黑发相媲美。”而她内心一定暗喜不已。可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女人因此痛苦不堪地呻吟起来:“怎么搞的,我的肤色这么黑?”两个人的心情完全不同。有的女人看镜子就完全丧失了信心,甚而在一气之下,把镜子摔破。

所以说,否定意味的语言,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如果此时你采取肯定的语气对肤色黝黑的女人说:“你的肤色如同胡桃般迷人。”只要不断如此赞赏对方,这位女人即使再三对镜梳妆,或明知自己的皮肤黝黑,但是她也会毫不在乎。这样一来,他就能专心于化妆,而且总觉得自己不失为迷人的女性。

因此,专家常奉劝我们不妨将“骨瘦如柴”改说“可爱的羚羊”“喋喋不休”改说为“雄辩的才华”不同的语言可将相同的事实完全改观,而且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总之,运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辞,可将同一件事实,形容成有如天壤之别的结果。在任何情况之下,只要常用有价值的措词或叙述法,则可将同一个事实完全改观,当然也能驱除自卑感,而令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正话也可反说

人们对于反对自己的意见常常是只听结果,而对赞成的意见却常常听的很仔细。这大概是人们心理的一种习惯吧。一些口才高手正是抓住对方的这种心理,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起到说服的目的。

三四十年代,美国某大公司经理,为了讨论一个新商标,召集各部主任会议。实际上,他早决定了一个“旭日”商标。他想用旭日商标来开拓亚洲市场。于是,他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大家听。营业部主任、广告部主任都从没侧面赞美经经理的设计。在大家一片赞同声中,经理问出口部代表如何?出口部代表叫汤卜生。汤卜生不赞成那圆圆的红圈儿,但他很明白,和经理辩论审美观,会使自己进一步陷入危机。他只说了这么一句:我怕它是太好了。”经理不解,向汤卜生追问,汤卜生先扬后抑,在肯定经理创意之后,迅速提出问题:按照公司营业计划,应对中国扩大贸易,如果用了旭日商标,岂不引起中国人的反感,顾此而失彼?经理猛悟:怎么没有想到这一层呢!随即向营业部主任询问有关意见,“汤卜生说的不错。”营业部主任应声答道。经理向汤卜生赞许地点了点头,接受汤卜生的主张把商标改掉。

汤卜生面对自己单独反对经理的困境,却令经理心某情愿地否定自己,这中间确有技巧。以弱胜弱,危机四伏,来不得半点急躁。他以“我怕它是太好了”一句恭维的话开场,先送经理“玉帛”,再起“干戈”——否定经理,然后陈述充分有力有理由,既留给经理体面,自己又尽职尽责,真是技高一筹。

■利用妙语、针锋相对

在社会场合被人用语言攻击,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要有效的还击这种攻击,一定要对攻击者的语言十分了解,最好还要接住他的语言还击他,这种效果会更好。

法国十九世纪的大文学家大仲马有一次和剧作家苏密一起在法兰西剧院观看苏密的悲剧。演出开始不久,大仲马发现观众席肯一位观众呼呼大睡。他拉了拉苏密的袖子,说:“瞧,你的戏的效果!”

第二天晚上,法兰西剧院又上演了大仲马写的一出戏。作者也在观众席上观看出。这时,有人拍他的肩膀,回头一看,是苏密。苏密指指前面一位睡得正香的观众说:“瞧,我亲爱的大仲马,您的戏不是也有同样的效果吗。”

大仲马说:“不错!那就是昨晚我们看见的那个人,他可能还没有睡醒吧!”

有一人请了一个木匠在门上装了一副门闩,木匠却把门闩装在了门外。主人一看,非常生气,就指着木匠骂道:“你的眼睛瞎了?怎把门闩装在门上呢?”

木匠回骂道:“你的眼睛才真正瞎了。”

言人问道:“怎么说人的眼睛瞎了呢?”

木匠说:“假如你不瞎,怎么会雇我这个瞎子来给你装门闩呢?”

主人骂木匠眼睛是因为门闩装错了地方,可木匠反过来也骂主人眼睛,虽然是以骂还骂,不过其中也有几分道理。因为木匠的话表达了这样一个推理:你不瞎,你就不会雇我这个瞎子;你雇了我这个瞎子,所以,你是瞎子。这种在对方的攻击基础上,推理出来的的击炮弹他的效果是巨大的。

■社交中两种不同的说话方式

(1)含蓄更能令人感动

含蓄的语言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不像直说那样浅露,因而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含蓄的语言能使双方在笑声中相互谅解和愉悦。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儿子到公寓去看他。他们谈话间,那位壮得像牛犊的孩子,爬上大冯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大冯便说了一句含蓄的话:“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结果既达到了目的,又显得风趣。

美夔曾说过这样的话:“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说的就是含蓄这一语言的魅力。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中说,曹丕即王位之后,想加害他的弟弟曹植,命曹植应声作诗一首,要求是要以他与曹植兄弟为题,但诗中不许出现“兄弟”字样。曹植即说道: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不由得潸然泪下。

曹植用非常含蓄感人的语句表达了他的感情,这首诗讲的是豆与豆箕相煎的关系,而实际上要表达兄弟的相残的关系。这样的含蓄劝诫怎能不使曹丕感动呢。

(2)明砭暗夸效果更好

有一天,一个富翁为其母祝寿,特意把江南才子唐伯虎一绘画题诗。唐伯虎挥毫落纸,顷刻间就画成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接着又信笔写下一句话,并高声念道:

“这个老妇不是人。”

些语一出,举座皆惊。那位富翁以及他的儿女们也都非常愤怒。唐伯虎不慌不忙,又写下了第二句话,并继续高声念道:

“九天仙女下凡尘”。

这一下,富翁和他的儿女们转怒为喜,四座宾客也都赞不绝口。正在这时,唐伯虎又写出了第三句话:

“儿孙个个都是贼”。

这又一次把大家惊呆了,富翁一家也怒形于色。他们正想发作,唐伯虎的第四句又出来了:

“偷得蟠桃献寿星。”

四句话,形成了一首诗,众人惊叹不已,富翁合家欢喜极了。唐伯虎的四句诗正话反说,反话正确,一正一反、句句扣人,而且还让众宾客和富翁一家一会儿惊,一会儿喜,一会儿怒,一会儿又乐。

■心慌时也可张口说话

开口之前,面对一个使自己害怕的人,突然不知从何说起,这种经历谁都会有。那么,如何解决呢?方法只有一个,使用语言心理训练法。

小王总是这么说:“无论什么时候我父亲脸一沉下来——甚至没开口——我就慌了。我找遍所有的形容词,试图找出一个比‘恐慌’更高贵的一点的词,但还是此词最适合,惊恐万分”。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你首先要客观评价自己。当你观察自己的时候,诚实可信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不要判断感情,不要评价它们,也不要判断它有效还是无效,或者你是否有权利感受它们。不去评价,只是观察。可以用如下的说法作为开场白:

“我开始注意到……”、“我从没意识到……”、“我开始意识到……”。

小王这样陈述他的观察:“非常有趣,每当我看到父亲的脸,我就感到惊慌,”说这话时,他的防御性和焦虑就降低了。它比“我父亲的脸一沉,我就惊恐万分”更具表达思想的、客观的陈述。这种客观性有助于将你调整到认识状态中,并且消除自我批评。“当我跟自己说‘非常有趣’我就感到不再像个孩子或怯懦的人。”小王说。

这个“非常有趣”让说话人跳出了自我的恐惧。此时你已经作为了一个观察者,本面对这一问题。你已经知道接下该做的是什么了,而不再因陷入恐惧而不知所措。

假如你害怕某人说话你应应该坚持这样反复训练自己,在训练的过程中,把你害怕的对象放到一个客观的环境中去,而你自己却跳出角色,而做一个旁观者。反复这样练习吧,直到你开始把你的信念、感情行为联系起来,使你面前的那个可怕人成为偶尔与擦肩而过的一个过路人。这时,你就不必害怕他了,你也懂得了该如何说话了。

以上这种训练方法,正是这样利用说话维持着我们的心理优势,一旦形象转化,开始生效,你就可以开始登上游戏场,从容的面对你的对手了。

■怎样面对大吵大叫

当一个人无法达到自己目的时,面对他人,他一定会设法表现,他可以大吵大叫、愠怒不语,或者假装受害者,或者用威胁与责备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我们既然已经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就自然会采取我们应该采取的办法来回敬他。

一般做法,我们常回击他们对我们所做的描述。我们说:“我不自私,你才自私。你怎么敢说我自私?我什么都替你做。那一次……”

另一种做法是,当他们痛苦的时候,我们努力弄懂他们的想法。我们说:“请告诉我是怎么回事,我做错了什么?告诉我,我怎么做才让你让感觉好些?”

我们还经常努力争取他们的同意,希望他们不再因为我们而烦恼。我们说:“如果我这么做让你感到这么不安,那么我要以改变计划、少去上一次课、不做那项工作、不去见那位朋友……”

我们也可能会试着解释说明,提出相对立的看法、赔礼道歉,想努力使他们从我们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说:“你怎么就不能理智些呢?难道你不明白你犯了多大的错误吗?你所想的是荒谬的、疯狂的、不理智的、侮辱他人的。”

上面的这些反应的问题在于他们是辩护性的反应,事实上不仅不会奏效,而且会加剧情绪紧张的的程度。我们保护自己的努力等于火上烧油。

那么,如果对方的责备、威胁或者消除评价的火焰遇到了温漉漉的地面,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如果你没有努力去改变对方,而是改变了自己的行动计划,那又怎么样呢?如果你以下面的话来回答他们所施加的压务,结果将会大不一样。

回答方法之一:我很抱歉你感到不安。

回答方法之二:我能理解你何以如此看待这个问题。

回答方法之三:这很有意思。

回答方法之四:真的吗?

回答方法之五:叫喊、威胁、收回承诺以及哭叫都再也不起作用了,这些都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回答方法之六:等你冷静一下我们再谈。

回答方法之七:你完全正确,(尽管你并不是这个意思)。

这些话语是非辩护性交流的关键部分。记住这些语句,再添加些你自己的话。大声地重复这些话,直到听起来舒服为止。如果可能的话,和一位朋友一起练习。开始时,这些语句会让你感到尴尬。我们当中几乎没有人能以简短而不动感情的一两句话回答对方的连珠炮般的经验。但这样做,对方一定会收起敛起来,这样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怎样面对别人的辱骂

当有人辱骂你的时候,想为自己辩护是最自然不过的,而且通常会导致“我不是!”“你也一样是!”之类毫无意义的争吵。相反,我们应该做一下深呼吸,把你的恐惧、义务和内疚之感都装到肚子里,以保持清醒的头脑。记住,要达到并坚持你的决定的目的,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感受怎样,而是你该说些什么。首先,我们来改变我们的行为;第一下,我们再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感受上。

如果他们说:

真无法相信你这么自私。这不像是你;你只考虑自己。你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以前真的认为你和别的女人(男人)不同。我猜我是错了;这是我听到的最愚蠢的话;人人都知道,孩子应该尊重父母;你怎么可以这么不忠诚?你完全是个白痴。

你就说:

你有权保留你的意见;我相信你是这样认为的;可能是这样;我需要再考虑考虑;如果你总是侮蔑我,我们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我很遗憾你感到不安。

这种答复通常的结果是,对方不再谩骂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毫无意义。 WMiuJDh4kPeIzf3kJ/csdGo/NJqdaCTJA8FivK01m7PGY2M0WCqbEf4b40fuVX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