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注意你的说话

形象和风格

引言:塑造良好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功夫贯穿在每一天,而且必须做到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有意识地策划和设计自己,包括语言习惯、手势习惯、语气转换等,都应该训练出一种适合自己形象特征的说话风格。■尽量表现得平凡朴素一点

人们常常要问,如何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呢?——这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所用的方法既非奇异,更非幻术,说穿了就是“平凡朴素”!林肯曾使用这种平凡朴素的说话方式,确立了良好的说话形象和几格,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历来的美国人,从来没有比林肯讲话用的字句更简洁和更优美了!他所写的散文,有人曾这样说过:“竟像音乐一般的悦耳!”随便举一个例子吧:当他在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就说了这么一句话:(Withmailcetowardsnone,withcharityforall.)勿以怨恨对待任何人,应以慈爱加给所有的人!”

说起林肯,谁不知道他父亲是一个庸碌无识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没有特异的才学。那么,林肯怎么会有运用语言的特别天才呢?的确,我们都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一生也不过进了不满一年的学校,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后,他自己也曾对群众承认过——谁是林肯的老师呢?我告诉你们吧,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带有数位巡游的村儒学究,曾无意地帮助林肯得到了很大的长进——要不是林肯青年时代的环境太恶劣,也许林肯的成就要更大一些。

在林肯当总统前,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人们期待的答案当然是多少万美元、多少亩田地。然而林肯却扳着手指这样回答:

“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也租了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靠的财产就是——你们!”

林肯当律师的时候,一次他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的律师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讲了两个多小时,好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作辩护。

林肯走上讲台,却一言不发。他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了口水,接着又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如此动作一连重复了五六次,法庭上的人当时会心地笑开了,笑得前仰后合。

南北战争爆发时,各报向林肯提出了各种各样莫明其妙的建议。林肯耐着性子听完了一位纽约记者提出的作战方案之后,说:

“听了你的建议,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有人在堪萨斯骑马旅行,因为人烟稀少,无路可行,他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随着夜幕降临,下起了可怕的雷暴雨。隆隆雷声,震撼大地;道道闪电,瞬息之间照亮地面。这个失魂落魄的人,最后下了马,借着时有时无的闪电亮光,开始步履艰难地牵马行走。突然,一声惊人的霹雳骇得他以膝跪地,他呼喊道:‘上帝,既然你什么都能做到,就多赐给我们一点亮光,少来点刺耳的声音吧!’”

林肯自己平凡朴素,也讨厌他人说话故作高深,晦涩难懂,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多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

在社交场合中,有什么样的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社会交往的语言要简洁、精练,并尽可能地承载更多和更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有损于自身的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

林肯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审判室里处理一个案子,助手拿起提交上来的那份冗长的起诉书(是一个平时极其懒惰的律师起草的),对林肯说:

“感到吃惊是吗?林肯先生。”

林肯却慢慢地说:

“这就好比懒惰的传道士经常写冗长的讲道稿一样,一写起来就懒得停笔。”

林肯总统有一次批评一位说话冗长的演说家时道:“他是我们遇见的人中,能把极多的话压缩进极少思想中的人。”

林肯批评国会,他说:“人家说我正朝地狱走去,可我没想到,地狱只是一里之遥,而且上面有个圆顶(美国国会大厦是座圆顶建筑物)。”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唠叨口罗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

据说,有人曾去询问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这样一个风趣的故事: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适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5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五十元,当慈善家讲了10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二十五元,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减到五元,慈善家又讲了一小时后,拿起钵子向大家哀求捐助,并从马克·吐温面前走过的时候,他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两元钱。

马克·吐温由决定捐助五十元,变成偷走两元钱,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细想起来,却是理所当然的。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那位慈善家只需五分钟讲完的话,却滔滔不绝,拉长到90分钟,致命他的说话形象一落千丈,说话风格令人生厌,这怎能不引起马克·吐温的反感,以至于恶作剧地从那位慈善家的钵里偷走两元钱。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当时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疵,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简洁精练的,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十分受人欢迎的。

因为简洁精练会使人的形象和风格更显得干净利落。

■说话多表现得通俗明白些

说话,要用通俗的语言说,有时候,如果要说明的某件事,对方不明白,还须作形象贴切的比喻。

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战斗部队抽调来的,从炮火纷飞的火线调下来,都普遍不安心,总觉得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够味儿。

叶剑英了解到情况,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

“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持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人没脑袋行不行?”叶剑英追问。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没有党中央领导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只几句话,说得警卫战士心里亮堂堂的。

孙子兵法指出,和敌人作战,除了正面出击之外,还可以运用使敌人意想不到的,从侧面突然出现的奇兵,以奇取胜。

叶剑英劈头一句“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发语奇特,非同一般。他不是正面解释警卫团有何重要意义,而是以一个精巧的比喻,使对方一愣,紧接着连发几个问题,步步紧逼,把战士们心中的疙瘩一下子铲除了。

因为我们的说话对象是占多数的普通人,我们应该尽量选取那些让人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的事例去作比,这样,人们在欣赏时就不会因听不懂喻体而无法体悟其中更深的本体意思。比如: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厂长时,问他:“为什么条件优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还不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呢?”这位厂长风趣地回答说:“乡镇企业好比是鸟,自己找食养活自己,因此满天飞;集体企业好比是鸡,吃的食物一部分靠人供给,一部分靠自己找,有束缚也有自由;而全民所有制企业好比是猪,吃的全部靠阵,不必动脑筋。”此言极富幽默味道,这种幽默效果很大成分上缘于喻体的通俗性、生动性,使人晓畅易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轮到陆文夫发言。面对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代表,他不慌不忙,侃侃而谈。

有人问:“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

陆文夫清了清嗓子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听众席里发出会意的笑声,接着是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反应之热烈、气氛之活跃为本届年会所罕见。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陆文夫别出心裁,用一个充满睿智和幽默感的生动比喻,把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解答得既简练通俗又圆满精辟。他以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礼品盒的不同态度作比,表达出不同民族对待性文学的不同特点。用生活习俗来说明文学作品体现民族特性的理论话题,既把要说明的问题讲得清晰易懂,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有一记者问一位新寡名人是否再嫁,她答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不好,但是没有一定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人就听不懂。赵丹的夫人、作家黄宗英以喻作答就通俗易懂:“我已经嫁给大海了,再不能嫁给小溪,要嫁就嫁给汪洋。”

■说话尽量形象化一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谈或是请示汇报工作时有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不让对方揣摸半天或是猜谜语,肯定能给人留下好印象,认为你是个头脑清晰、思路敏捷的人。相反,如果你东拉西扯地说了一大堆,还没有把你的意思表达清楚,会让人认为你头脑不清。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可能都是糊里糊涂的。给人留下一个糊里糊涂的说话形象和不清晰明朗的说话风格,怎么有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和朋友们的重视呢?非但不被重视,恐怕连碗也难保。因此,我们与人交往时,说话表达的意思一定要明确。

“你不要把清楚的重要和艰难估价太低了。”一位爱尔兰诗人当众诵读他自己的诗,可是,听众懂得一半的,还不到十分之一。有很多演说家,不论是演说和说话,他们大都犯同样的毛病。

英国大物理学家滋爵士,他对文学和公众演说有了40年的经验,他谈演说要素的时候,十分郑重地指出两个要点:一是学问和预备,二是努力说得清楚。

在普法战争初起的时候,德国名将毛奇将军对部下的官佐说:“无论哪种命令,因不清楚而有了被误解的地方,一切将被误解。”

耶稣的门徒问他为什么讲道的时候用比喻?耶稣说:“因为我所讲的东西他们看不见、听不到,我不用比喻,他们根本就无法懂。”他怎么说呢?用你所能想象的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去加以解决:把人们不知道的事,和他们早已知道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天国……那是什么样子呢?要怎么说才能让那些未受过教育的巴勒斯坦农民知道呢?因此,耶稣用他们所熟悉的名词和动作来描述天国:

“天国就像酵母,妇人拿了它,放入相当数量的玉米粉,直到全部发酵完毕。

“还有,天堂就像寻求美好的珍珠的商人……”

“还有,天堂就像抛入海中的网……”

这种比喻,明白易懂。听众中的那些家庭主妇,每个礼拜都要使用酵母,渔夫生天把网撒放海中,商人经常搞珍珠买卖……”

“上帝是我的牧羊人,我不能一日没有他。他令我躺在青草地上,他带引我来到清水旁边……”

在那几近荒凉的青绿草原,羊群可以饮用的清水池塘——这一切,都是牧羊人所熟悉的。

“天国”、“上帝”这些人们无法想象的地方和现实生活中无法感知的一个万能的主宰者,要想让人们相信他们的存在并能拯救苦难的尘世万物,如果不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他们,是让人难以相信的。耶稣创立的基督教能在全球传播开来,与他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明确地表达他说话的意思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说明听众不太了解的事物时,也要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假如你要描写伟大的金字塔,第一便要告诉你的听众它高137.5米,然后再以他们日常所建筑物作比喻,告诉他们那有多高,告诉他们塔的基底占据城内多少条街和房屋;不要对人们说这个可以容纳多少加仑,那个有多少桶,何不说某某东西之多,可以装满学校的大礼堂?何不说某某建筑之高,有你正在演讲的礼堂天花板的两倍高呢?不要以多少里多少丈来表示距离,要说从这里到火车站和到某地一般的远,这样说不是更明白更清晰吗?

■明朗的说话风格

古时候,有一国王想与波斯国作战,但又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这位愚昧无知而又好战的国王去求卦问卜。他到了一个据说是最灵的神庙,乞求神灵的指示。得到的神谕是:

“假如你与波斯王作上呀,将摧毁一个强大的王国。”

这位田王喜不自胜,乃与波斯宣战,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落荒而逃。这位国王十分懊悔,尤其恨神谕不灵,乃偷偷写信责问,并署名为“愤慨的求签人”。不久,神庙主持回信说:

“神谕并无错误,而且十分正确,因为你在战争中确实摧毁了一个强大的王国,不过,这个王国不是别的,正是您领导的王国。”

“摧毁一个强大的王国”这句话的指向是含混不清的。“谁”摧毁一个强大的王国?既可指该国王,也可指波斯国;被摧毁的是“谁?”可以指波斯国,也可指该国家。不管哪种情况,神谕都是灵验的。

神庙主持虽然开脱了自己的罪责,但他这糊涂话,却使另一个糊涂虫发动战争,劳民伤财,以至毁灭了一个王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心术不正的人,故意混淆视听,把水搅浑,请看下面这则例子:

正值三伏天气,烈日当空,大树下有一个小商贩在大声叫卖:“冰镇汽水儿俩伍毛,快来喝吧!”

有一个外地的过路人听到叫卖声,来到摊子跟前说:“给我拿二瓶!”小商贩立即打开两瓶递了过来。过路人喝完汽水,递给小商贩五角钱就要走,小商贩说:“哎,别走,钱不够。”过路人说:“怎么不够?你刚才不是吆喝‘冰镇汽水儿俩伍毛’吗?”小商贩说:“是啊,一瓶汽水儿俩伍毛,你喝了两瓶,应该是四个五毛,还差三伍毛啊!”

过路人一听,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他又掏出一元伍角狠狠地甩给了小商贩。到这个份上,小商贩哪里还有良好的说话形象和风格可言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际相处,说话也必须明朗化,不能含混不清。因为含混不清常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引起矛盾和不快。

有位先生参加户外烤肉会餐,幸运地发现自己的座位刚好在烤乳猪旁,他兴奋地叫道:“啊!原来我坐到了猪的旁边。”

他猛一转脸,发现身边坐着一个胖女人,正瞪着他,于是他立即更正,抱歉地说:“对不,我是指烤好的那只。”

虽然这位先生道了歉,然而那位女士并没有释怀,影响了宴会的气氛。

某老师想启发学生说出“天”这个词,就问:“你头上是什么?”学生答:“头发。”老师不死心,继续发问:“头发上是什么?”“帽子。”“帽子上是什么?”“一个小洞。”老师沉不住气了,书本一拍,大吼一声:“你的脑袋长哪儿去了?”学生小声嘀咕:“脖子上。”倒不是这学生疾呆,而是老师问话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不够明朗化。

一位老太太步履艰难地上了公共汽车,坐在司机身后的座位上。连过了几站,她都没听清是什么站名。又到一站,车子停靠下来,老太婆用伞尖戳戳司机的臀部,着急地问:“这是什么地方?”

不料,司机却出人意料地回答道:“这是我的屁股,你要在哪一站下车?”

全车人听了,全都笑了起来,老太太很尴尬,其说话形象和说话风格因此而打了折扣。

古代有一则笑话也由于滥用模糊词而导致欲盖弥彰,引人发笑的。一位财主请朋友吃饭,约定时间到了,人还没到齐。于是财主说:“该来的不来。”话一出口,马上看到几个人站起就走,财主挡不住,只好转身对留下的几位叹气道:“不该走的走了。”谁知留下的几位一听此话,竟全走了。留下财主一个人还在纳闷:“我说了不该说的吗?”

也许财主一直不明白,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相应的暗意。“该来的不来”暗示“不该来的来了。”“不该走的走了”暗示“该走的没走”。忽略暗含的真义,只用其表义,千万词义模糊,自然会引人误解了。

歌德是蜚声世界文坛的德国大诗人,青年时代曾攻读法律,并以律师的身份多次参加诉讼活动。他踏上律师生涯的首次辩护词中,有这么一段话:

“啊!如果喋喋不休和自负参预先决定明智的法院的判决,而大胆的愚蠢竟能推翻已经得到证明的真理……简直很难相信,对方居然敢向你提出这样的文件,它们不过是无限的仇恨和最下流的谩骂热情的产物……啊!在最无耻的谎言、最不知节制的仇恨和最肮脏的诽谤和角逐中受孕的丑陋而发育不全的低能儿……”

当歌德发表这“带有一股热情的行吟诗人气质”的“辩护词”时,法官们不由微笑地摇着头,流露了不敢苟同的情绪。这种充满诗意的辩护理所当然地引起听众的不满和对方律师的反驳。

歌德虽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然而他说的话,并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他这次辩护,以失败告终。

因此,我们必须牢记“说话莫忘看场合”。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为受特定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在另外的场全中说就未必佳;同样的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效果就不一样,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环境,才能取得良好的说话效果和塑造良好说话形象与说话风格。总之唯有巧妙地利用语境,做到情景相宜,才能攻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开启人们的心灵之门,才能与心灵相约,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达到自己的说话目的。

有一条船航行至海中时,突然发生了意义,船长忙命大副去叫乘客弃船而逃,结果大副去了半天,悻悻而回,说道:“他们都不愿跳下去,对不起,我实在也没有办法了。”

船长一看,只好亲自到甲板上去,不一会儿,便微笑着回来了,他说:“都下去了,我们也走吧……”

大副很惊异地看着他,说道,“你是怎么劝说他们的呢””

船长说:“我首先对那个英国人说——作为绅士,应该做出表率——他下去了;

“接着,我又对那个法国人说——那种样子是浪漫而且潇洒的——他也跳下去了;

“我又板着脸对那个德国人说——这是命令——他于是跳了下去;

“我对伊拉克人说——这是将军和真主的旨意,他马上起身,没有穿救生衣就跳下去了。”

大副一听,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太妙了,长官,那么你是怎么对美国人说的呢?”

船长说:“我说——您是被保了险的,先生,那家伙赶紧夹着皮包跳下水去了!”

船长针对不同的人,总结归纳出了他们的民族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语言说法,使每个人都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使大副没有完成的任务,船长很轻松地解决了。

这虽然未必是事实,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在我们说话时,要想使自己的语言信号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就必须分析对方的性格和身份,因人而异,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很可能是对牛弹琴了。

■以理服人的语言运用

常言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们无论说什么话,都必须以理服人。如果平时说话不讲理、不占理或蛮不讲理,就必定会失去亲戚朋友和领导同事的友谊和信任。一个不讲理、失信的人,势必处处碰壁,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受人欢迎。因此,做个讲道理、明是非的人对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和说话风格十分重要。

不论碰上何种情况、面对何种境状,说话都要讲道理,且能以理服人。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当时,东北军内“杀蒋”的呼声甚高,尤其是下级军官更甚,我们党提出的不杀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很多东北军军人不理解,有的还扬言要闹事。

一天上午,周恩来刚回到寓所,一位强悍的年轻军官闯进来,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生硬地说:“周代表,我受王曲军训练团体国人委托,敬请您去赴会。”

周恩来微笑地接过请贴,欣然同意了这位军官的请求,周恩来说:“非常感谢你们的邀请,届时我一定前往。”

见周副主席接受了邀请,大家十分着急。因为王曲军官训练团尽是些血气方刚的青年,鲁莽得很,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去那里太危险,有人因此劝周副主席不要去。周副主席微微一笑:“同志们不要担心,我没事的,我要去说服他们,不是和他们去吵架的。”

当周副主席单身一人到王曲军官学校时,只见从学校门口到礼堂间的大道旁,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军官,一个个横眉竖目,怒气冲冲,摆出一副吵架寻事的架势,周副主席则从容自若地穿过两旁站满愤怒的军官的甬道,面带微笑,丝毫不介意。周恩来登上礼堂讲台,先礼貌地向各位军官表示问候,然后随和地说:“我今天来贵校,是想要听听诸位的意见,希望大家不要拘束,畅所欲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是爱国军人!”

台下立刻有人问:“蒋介石丧权辱国,罪大恶极,为什么不杀他?”“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又要捉他?”“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蒋介石,后患无穷。”……

直到大家把话几乎说尽时,周恩来才大声说:“要杀,这又有什么困难?一句话就行了。”

出乎意料的回答,一下子就把全场的人都怔住了。然后,周恩来给他们简要分析了西安事变以后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接着就谈为什么不主张杀蒋的问题,周恩来说:

“诸位,在这种形势下,是杀好呢,还是不杀好呢?杀了一个蒋介石,就会出来一个何介石、李介石。这个何介石呀,他一上台,他就会公开地与日本人勾结在一起,来攻打西安,内战就会继续,中国就会灭亡。如果不杀呢,现在蒋介石在我们手里,我们就可以逼他抗日。前一回何应钦不是派飞机轰炸西安么?我们逼蒋介石写个条子,这几天不是就安宁了吗?看来蒋介石对我们还有点用处,所以还是不杀的好!”

周副主席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广大青年军官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了。但仍有少数人没有解开心中的疑团。那们邀请周副主席的青年军官问道:“你们共产党一向是主张反蒋抗日的,为什么现在变了?”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和蒋介石打了10年仗,势不两立,为什么这次不趁机报仇,杀了他,是吗?”周副主席温和地反问道。

“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位军官回答说。

周副主席用深沉的语调说:“我们红军有位将军,叫徐海东。他全家36口人呐,除了他,35口全叫蒋介石给杀害了。很惨啊!这个仇够深了吧?可是,这次他还是主张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对共产党来说,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时全场的这人都感动了,随之爆发一阵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周恩来总理抓住这个道理,以自己雄辩的口才说服全场军人,达到了统一战线的目的,周恩来的说话形象和风格也因此而高大和鲜活起来。

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

村民张小秋的父亲进城卖菜,不慎被本村运输专业户的拖拉机撞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小张的母亲悲痛欲绝,趴在遗体上哭嚎着;乡民们无不洒下同情的眼泪,无不对司机严厉指责。张小秋更是悲愤交加,一怒这下从家里拿把菜刀,要杀司机为父报仇,大家见他急红了眼,没人敢拦,司机吓得直打哆嗦。就在这要出人命的当口,民调员赶来了,只见他簇张小秋面前一横,威严地喝道:

“有理说理,不准动手!把刀放下!”

说着上去一把捉住了小张的手腕,小张不依,还往前扑,声称:“杀了他,我也不活了!”民调员厉声喝道:

“你爸刚死,你也不活了!你死了,剩下你娘谁来养活?再说,你忍心叫你老婆年轻轻的守寡?孩子没爹?啊!”

民调员声色俱厉,专拣最震耳、最钻心的话往外讲,直说得小张猛一愣怔,菜刀啷一声落了地,抱头大哭起来。民调员又缓和口气说:

“司机一不是坏人,二不是仇人,他也是一时的闪失,加上你爹耳背……不管怎么说,出了事处理咱们得依靠政府,按法律办。眼下你应该好好安慰你妈,把你父亲安葬了……”

■说出经得住推敲的语言

一个人说的话正确与否,必须要看是否有其客观依据,经得起推敲,只有经得起推敲的理才能算正确,也才会有充分的说服力。如果讲话经常出现悖理,那么你的说话形象和风格就立不起来了。我们来看下面这则故事:

在林肯当律师的时候,一位叫小阿姆斯特朗的人因涉嫌杀人案而被捕入狱。小阿姆斯特郎不服,提出上诉,林肯找到被告的证人福尔逊,他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击了小阿姆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的全过程。对此,林肯要求复审。

在这场精彩的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林肯先问证人福尔逊:“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答:“我发誓看清了。”

林肯问:“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你能看清吗?”

福尔逊答:“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问:“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答:“不是的,我能肯定我看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照亮了他的脸。”

林肯问:“你能有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回答:“我能肯定,因为我回家时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里,便转过身来,语惊四座:“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证人福尔逊所说的全是谎言。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我们都知道,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月亮都已经下山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的时间记得不十分清楚,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对着草堆,脸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是掌声、欢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逊则傻了眼。

林肯借助客观事实推理,充分证明了福尔逊的谎言,使一桩冤案得到昭雪。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不法之徒常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为其假冒的商品讲些官冕堂皇的理由。许多人不明真像,常被那些歪理说动了心,大上其当。例如:

有一个小伙子在热闹的夜市上卖乌龟。

“卖乌龟!“卖乌龟!“谁卖乌龟?鹤寿千年,龟寿万年。活一万年的乌龟,便宜啦!”

有个中年人听说乌龟能活一万年,就买了一只。可第二天一看,乌龟已经死了。他气呼呼地跑到夜市上,找到那个卖乌龟的人,气愤地说:

“喂!你这个骗子!你说乌龟能活一万年,可它只活了一个晚上就死了!”

卖乌龟的笑哈哈地答道:“先生,这样看来,昨天晚上它刚好满一万年。”

这个小伙子说“这只乌龟昨天晚上刚好活了一万岁”是毫无根据的,是虚假的,只要令其拿出理由,其谎言便可站不住脚了。其说话形象也立不起来了。

下面一段话,是战国时墨子对一些歪理的反驳。

“言尽悖”,就是说一切言论都是错误的。墨子反驳道:“试问‘言尽悖’这句话是对的呢,还是不对的呢?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至少这句话‘不悖’,那就不能说一切言论都错误的;如果这句话是不对的,那么‘言尽悖’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那就要承认有的言论是正确的。”

“学无益”,就是认为学习无益处。墨子反驳道:“从事学习的人是不知道‘学无益’的道理的,所以你们教给他们‘学无益’的道理;既然你们教人们‘学无益’道理,就是要人们认为学习你们所教的道理是有效的;可你们又说学无益,可见你们的‘学无益’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非诽”,就是反对批判错误。墨子反驳道:“你们提出‘非诽’的主张,就是反对批判;你们反对批判,本身就是在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批评。你们一方面反对批评,一方面又在进行批判,岂不是自相矛盾?”

这些人被墨子反驳得哑口无言,由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说什么话,其理由一定要经得住推敲,否则就洋相百出了。

■抓住对方心理的说话语言

要想把话说到点子上,必须要抓住对方的心理。如果不知对方心理所想所需,是无法说到点子上的。就像一个神枪手,如果蒙上他的眼睛,再让他去找一个目标,那么,他只能凭感觉去打,这是难以击中目标的。所以,与人说话时,必须要洞察对方的心理,才能说到点子上。

我们来看下面这则例子。

小吴大学毕业以后决心自谋职业。一次,他在一家报纸的广告里看到某公司征聘一位具有特才能和经验的专业人员。小吴没有盲目地去应聘,而是花费很多精力,广泛收集该公司经理的有关信息,详细了解这位经理的奋斗史。那天见面之后,小吴这样开口:

“我很愿意到贵公司工作,我觉得能在您手下做事,是最大的光荣。因为您是一位依靠奋斗取得事业成功的人物。我知道您28年前创办公司时,只有一张桌子、一位职员和一部话机,经过您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大业。您这种精神令我钦佩。我正是奔着这种精神才前来接受您的挑选。”

所有事业有成的人,差不多都乐于回忆当年奋斗的经历,这位经理也不例外。小吴一下子就抓住了经理的心理,这番话引起了经理的共鸣。因此,经理先生乘兴谈论起他自己的成功经历。小吴始终在旁洗耳恭听,以点头来表示钦佩。最后,经理对小吴很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终于拍板:“你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人。”

■寻找切入正题的说话风格

要想做到说话有分寸,必须要找好切入点,然后一针见血地插入进去,达到你说话的目的。下面这两则例子,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某列车上的乘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与一乘客发生口角,在争吵中乘客口出恶语,该乘务员听后挥拳打了该乘客并拉该乘客去“餐车”处理。双方在推拉时,乘客被摔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致使其头颅出血,构成重伤。检察机关以伤害罪提起公诉。在法庭上,辩护人以被告即该乘务员打人事出有因为由为被告做无罪辩护。在第三轮辩论时,辩护人在渐趋词穷的情况下,突然向公诉人发难:“试问公诉人,如果有人用语言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你时,你会怎么办?你会不会无动于衷?”

辩护人的问题的确不好回答:如果回答像被告那样大打出手当然不行;回答无动于衷则又不合常理;如实指责辩护人的发问与本案无关而不予以答复,则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服人。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只见公诉人经过短暂的思考,找好切入点,然后从容地回答说: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遭到辱骂是常有的事,那么被骂的人怎样对待呢?这与一个人的年龄、知识与修养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可能胆小怕事,忍气吞声;有些人不甘受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些人可能自认清高而不屑一顾。当然,也有人会像被告那样怒不可遏,大打出手。采取什么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请问辩护人公诉人面临辱骂时采取何种方法的问题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并且以诉人或者其他人采用什么方法对待辱骂又怎么能推断出被告人无罪、打人人理呢?当然,被告人确实事出有因,但这仅仅只是量刊时需要考虑的细节,并不能否认被告伤害者罪名的成立……”也许公诉人辩驳时的切入角度合情合理,从而使自己的说话形象更高,也更有威望了。

被告人终于以伤害罪被判了刑。

1985年,江苏化纤工业总公总经理任传俊在与前西德吉玛公司进行索赔时就遇到麻烦,谈判陷入了僵局。

当中方提出索赔1100万克克时,德方只认可300万马克。中方代表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只好提出休会。为了能功巧驱散谈判的不快,中方邀请德方游览扬州。

他们来到大明寺,中方代表利用这一场合,深情地对德方代表说:“这里纪念的是一位为了信仰、六渡扶桑、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今天中日两国人民都没有忘记他。”听到这儿,德方代表也为之动情。

接下来,任传俊话锋一转:“你们不是常常奇怪日本人的对华投资为什么比较容易吗?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了解中国人的特点:重感情,重友谊。”任传俊的话有情有理,表面上是谈中日之间的友谊,而言外之意则在暗示德方应以友情为重,这样才能达到日本人那样的投资效果。

德方代表终于被感动了。第二天,谈判桌前局势大转,他们欣然接受了中方代表的意见,愉快地在协议上签了字:赔偿中方1100万马克。

谈判陷入了僵局,中方代表却找到了另一个切入点——以情动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间消除了唇枪舌剑的伤害,间接地成全了自己的说话形象。

■善于远近联想

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困窘,面对生意场上毁约失言的尴尬,面对求人办事时的难堪,面对伴侣吵闹,情人、恋人的不悦与拒绝,熟人朋友的刁难,上级领导的批评与指责……怎么办?是坐困愁诚,叹声叹气还是驱寒为暖、巧言相悦?这时你应该想到一种快乐的法宝——幽默,它会在你的生活中溅起快活的涟漪。

幽默是笑的伙伴,会幽默的人,走到哪里就会把笑声带到那里。能给人带去笑声的人,自然是十分受欢迎的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说幽默的话呢?

一件平常不起眼的事,到了幽默家眼中,就能显示出滑稽可笑的成份来。而一般人可能就缺少这种眼光,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幽默思维,是否善于远近联想。

我们来看下面几则故事。

俄罗斯有一位著名的丑角叫杜罗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很傲慢的观众走到他的身边,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要想在马戏班中受到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回答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位傲慢观众的脸蛋,同杜罗夫能否拿双薪,本是无丝毫内在的联系,但幽默的杜罗夫却巧妙地把它们牵扯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幽默感,对这位傲慢的观众进行了讽刺。

一天,汤姆的老板在圆桌会议上气急败坏地大叫:“这次促销如果又泡汤了,我要把你们一个个扔进里喂鲨鱼……”这时,汤姆衣冠楚楚地站志来,转身欲走,老板更气了:“你要去哪里?”原先是要去洗手间的汤姆即兴改口说:“学游泳!”众人大笑,紧张的气氛马上缓和下来,老板也笑了:“你这混小子!你以为我真的忍心把你们扔进海里……”

汤姆使用的就是即兴发挥幽默术。实际上他脑中进行了一系列快速的思维活动:假定扔海里是真——阵鲨鱼要死——怕死——学游泳。也许是怕淹死,也许是怕被鲨鱼吃掉,但学游泳对逃避这两种危险肯定有用。他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引得众人大笑,有幽默味,就在于他的超常联想功夫。

和尚见读书人中举光彩照人,他也去试一试。

考官出一闻:“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和尚忙应道:“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考官又出一联:“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低头一想:“佛道:回头是岸。”

考官火了,喝道:“旗鼓。”

和尚赶快高声道:“木鱼。”

考官忍耐不住了:“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考完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考官喊道:“快滚。”

和尚忙谢:“善哉。”

这则幽默是典型的职业辐射法,用和尚自己熟悉的词语去对儒家经,对比而出人意料。以职业性质而养成的职业意识产生远近联想,极富幽默味道。

■使用移花接木

通常人们在进行交流或辩论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双方讨论的同一个概念要取得一致的含义,这在逻辑上叫做“同一律”,而移花接木,则是巧妙地偷换概念,和原来的含义相反。这样,也能产生幽默效果。我们仍用几个例子来说明。

一位长官到连队巡查,正赶上士兵们吃中午饭。

“伙食怎么样?”长官问士兵们。

“报告长官,汤里泥土太多。”一个多嘴的士兵回答。

“你们入伍是为了保卫国土,而不是挑剔伙食!”长官非常生气地大声斥责道,“难道这个道理都不懂?”

“懂,”士兵毕恭毕敬地立正,又斩钉截铁地说,“但决不是让我们吃掉国土。”一句话,说得长官登时对这位士兵刮目相看了。

们的伙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泥土”与“国土”意义相差甚远,但士兵却能抓住“土”这一信息,并将其生发开去,不无关联地与国家的形势、国土的沦丧和军人的职责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既了一个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又巧妙地达到了伙食改善的目的,同时还给枯燥无味的军旅生活带来了无限生趣。

有时候,移花接木还可给别人一下台阶下,让对方在开怀一笑中体语话中的含义。

一对夫妇结婚已经有十余年了,每个月他们都要给对方的父母寄生活费。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办。可是妻子却每个月给自己的父母寄五十元,给丈夫的父母寄二十元。丈夫一直愤怒在心,却也不想因此而得罪妻子。

以前,丈夫每年下班,什么事都不干,总要先抱抱小儿子,亲抚半天。可这天回家后,他见到一岁半的小儿子正在摇车里哭,却假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他一反常态地走到五岁女儿的身旁,把五岁的女儿伸手抱了起来。

正在做饭的妻子扭头看到了,急忙喊道:“儿子都哭成那样了,你怎么还不赶紧去哄哄他?”

丈夫不紧不慢地说:“这二十元钱的,还是你来抱吧!我要抱五十块钱的。”

聪明的丈夫风趣而又不失原则地请妻子进入了自己所预设的易位“圈套”,没有累牍长的发牢骚,却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实质和自己的不满情绪,从而有技巧地提高了自己的说话形象,塑造了自己的说话风格。

妻子一听红了脸,以后每月也给丈夫的父母寄五十元了。

又如,在一个小村庄里,人们都来庆贺一位九十九岁高龄的老人过生日。村长自然也来拜场。他很自豪,因为在他的村中出了这么一位大寿星是远近闻名的事。只见他高兴地向老人道喜:“老伯伯,衷心地祝贺你!”我希望明年能给您庆祝百岁大寿!”

老人很认真地打量了村长一番,然后说:“为什么不行呢?您身体好像挺结实……”

在这里,老人就巧妙地动用了偷换角色幽默术。村长的意思很明确,明眼人一眼就知道是村长希望老人能再活一年。可老人偏偏把这种事实的意思想成是村长希望自己能再活一年。于是很幽默地说出安慰村长的话。两者谁都再活一年的可能性大小是显而易见的。可老人偏不认这个理,他很巧妙地把自己的角色换成了村长的。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移花接木的说话技巧也随时可拿来一用,只要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为自己塑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说话形象。

一个小伙子到未婚妻家吃饭,接受未来岳父母的考验。未婚妻叮嘱道:“我家有个规矩,客人不能自己去添饭,你可得记忆住啊!”

小伙子答道:“饭来伸手,何乐而不为也!”

谁知到吃饭的时候,未婚妻和未来的丈母娘随便吃了一点就干别的事情去了。而未来的岳丈大人三杯酒下肚,话匣子打开,谈得正眉飞色舞,哪里还注意到这位准女婿的碗已空空如也。

小伙子见满桌的美馔佳肴,法箸沉思,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开口道:“伯父,你们打不打算修房子呀?”“修倒想修,就是眼下木料紧张。”

小伙子见上了道,便接着说:“我有个朋友有批木料,还是柏木,最小的就有这么大——”说着,他把碗一举。未来的岳丈大人这才发现这位准女婿的碗里是空的,赶紧叫道:“老婆子快添饭!”

小伙子转危为安,又吃上饭了,便不再提木料的事,可是老头还挂念这事。继续问:“你刚说的那批木料,他卖了吗?”

小伙子夹了一口菜,吃了一口饭答道:“他先前没有饭吃,打算卖,现在实行了责任制,有饭吃了,他就不卖了。”

面嫩的后生初次去丈母忍受家遇到这种情形,往往只有按捺下蠢动的肚肠,强忍饥饿,装成吃饱的样子放碗离席,礼数虽然周全,但却亏了肚子。小伙子灵机一动,来个称花接木,既富有幽默效果,又不失自己的形象和机趣。

■善于虚张声势

虚张声势是以夸张的语言造成严重的形势,然后在此形势下交待出普通的事实。当你虚张成功的时候,又不失时机地暴露它的实情,这样一大一小,一轻一重,一起一落,幽默就产生了。

纳塞尔丁的一位邻居总热心于打听别人家发生的事。当她听到纳塞尔丁被推下楼而发出的响声时,她来到纳塞尔丁的门前敲了门。

“发生了什么事?”她问。

“我的上衣掉下楼梯了。”他答道。

“衣服掉下会这么响吗?”

“当然会的。”纳塞尔丁解释说,“如果我在上衣里面的话。”

一般人若有纳塞尔丁的遭遇,多半会火冒三丈,怒气冲部,对邻居的“关怀”也会没好气地回答。纳塞尔丁却极为幽默地处理了这件尴尬事。从而解除了自己的狼狈相,保全了自己的形象。

有一个著名的笑话是讲经理考问员工机智的。他的题目是:“假如你无意间把房间推开,看见女客一丝不挂地在沐浴,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第一位答:“说声‘对不起’,就关门退出。第二答:“说声‘对不起,小姐’,就关门退出。”第三位答:“说声‘对不起,先生’,就关门退出。前两位的回答都不幽默,惟得第三位的回答很幽默。他妙就妙在假装没看清,故作痴呆,既保全了客人的面子,又使自己摆脱了尴尬。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虚张声势,以假乱真式幽默在一些广告中也开始出现,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新民晚报》上曾登过一条“上菱”牌电冰箱的广告,上面没有配插图,主要是两行通栏大字:“只有一个问题了,上菱不能回答:——什么是霜?”旁边有几行小字,对此作了解释:“没有冰箱的时候,为食品保鲜发愁;有了冰箱的时候,为普箱除霜烦恼。霜,冰箱的大敌;霜,无谓地耗电。有了上菱,您将无忧无愁。”

这则广告颇内幽默感,他以最醒目的两行文字,张声势,令人产生错觉,并因此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名牌产品竟连一个极普遍的问题都不能架答?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读完后面的解释时,不免都会莞尔一笑,在设计者创造的幽默氛围中,不自然地接受了他的广告宣传和产品形象。

笑对人生是我们生活的信条,幽默的天性人人都具备,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善于发现幽默。如:

男女相爱,一见钟情,可以说:“正负电子碰撞产生了电火花。”某人提升较快,可以说“三级跳远”“撑杆跳高”“坐直升飞机”。某人谈对象较多,可以说是“有一个加强排”。某两人关系恶化,可主进入“冷战时期”,不相往来,可以说“断绝外交关系”,初步和解可说“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和好如初,可以说“完全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每天都可碰出幽默的火花,生活从此也将是晴天丽日,你的社会形象也会越来越好,你的说话风格也会越来越受人欢迎。

■善用出其不意说话

一家餐馆里,走进来一对年轻夫妇。丈夫出手大方,一口气点了满满一桌子菜。没想到点菜过多,两人竟没能吃守只得惋惜地起身离开。这时,热情的服务员走了过一,递给他们一个食品袋,笑着说:“二位别急着走呀!”来,请你们吃不了兜着走!”话音刚落,这对夫妻忍不住“噗哧”一笑,感激地接过食品袋装下了桌上剩余的菜肴。

“吃不了兜着走”这句话,通常是“吃不消”的意思,但服务员却根据当时的情境,把它的原义“吃不了饭菜用袋子兜走”还原使用,使一句原本含义威胁、损人的话变成了风趣、幽默、充满友好和温暖的劝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确立了风趣的说话形象。

将此种方法用于人际交往中,它还能起到化解矛盾、活跃气氛的作用。

一位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正慢慢转悠地蹬着,后面一辆自行车突然飞速而来,将他撞了个人仰车翻,年轻人并不生气,从地上爬起来,开了个玩笑:“老兄哟,看你这车技,真叫我五体投地。”一句话,尴尬的局面顿时化解。

一顾客在宾馆里吃饭,一开口就吃了许多砂子出来,当服务员走来时他说:“哎,怎么尽是砂子呀!”服务员微笑着答道:“不对呀,也有饭粒嘛。”一句幽默、风趣的话把顾客的不满情绪转移了,不由得会心一笑,服务员乘机说道:“先生,来,我给您换一碗,真是对不起。”

当一个人高兴时,是很容易将对方接受的。会说话的人能给对方带来快乐,当然也就容易被对方接受了。

■善用旁逸斜出

如果说话时半路能杀出个“程咬金”也照样也让你乐得开怀。

张小姐近来身体发福,日渐丰满,并因此而颇为烦恼。一天,她对吕大姐发牢骚说:“你看,我是越长越胖。”“其实你不算太胖,看起来很健康。”吕大姐安慰道。张小姐接着说道:“还不胖呢,前几天称体重都快70公斤了。”“那您当时一定是在锻炼身体,手里正拿着两个哑铃吧!”吕大姐一席话把张小姐逗得前仰后合。

有一顽童,正月大年初一那天,一大早便出门找伙伴对耍去了。玩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头上一顶崭新的帽子不知何时丢了。于是心惊胆颤地跑回家去,对他母亲“汇报”了一下大体情况。要是在平时发生这种情况的话,母亲一定会在声斥责他。可是今天是大年初一,不能骂孩子,尽管心里很火,也硬忍着没有爆发。这时来他家串门的邻居了李叔听了后,笑着说:“狗娃子的帽子丢了,这没关系,这不正好意味着‘出头’了吗?今年你一定走好运,有好日子过了。”一句话,说得孩子的母亲转怒为喜,并附和着说:“对!对!狗娃从此出头了。”于是大家一阵哈哈大笑。从此邻居李叔的说话形象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大量地运用这种方法,随时可以即事应景地说出一些精彩的话来。

大刘应邀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可天公不作美,小雨从早到晚一刻也未停过。等大刘赶到朋友家时,衣服上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泥水。当新人双双向他敬酒时,朋友看到他满身泥水,略带歉意地说:“冒雨前来,叫你辛苦了。这都怪我没选好日子。”大刘赶忙接过话茬说“老兄此言差矣,自古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人生的四大喜事,让你们小两口一天就赶上了两个,这才叫双喜临门呢!”一句话说得满堂喝彩,大大活跃了当时的气氛。大刘意犹未尽,接着说道:“既然说到了雨,敝人有首打油诗,借此机会赠给两位新人。”接着便吟道:“好雨知时节,当婚乃发生。随便风潜入夜,听君亲吻声。”一首歪诗吟罢,逗得新娘面颊绯红,引来满座欢笑。大刘一席话确立他在人群中的说形象和说话,成了一个到处受欢迎的人。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几位同志为鬼戏喊冤,认为神戏早已搬上锦幕,妖戏也已登台亮相,惟有鬼戏既未上演也未登台。大家正在愤愤不平之时,一位青年脱口点出其中原由:“这叫做‘神出鬼没’”。此言一出,举座生风,会场气氛顿时增色不少。

在当今人际交往日益紧密频繁的时代,语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以雍容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情趣和温情,充满欢乐和笑声!

■善用戏谑调侃

有一次,一位著名的教授到大学里演讲,他走上讲台环顾四周,放下手中的一本书,示意大家安静,开始了他的演讲:“同学们,我今天很荣幸地来到你们这个地方,到你们学校来做演讲,我自从小时候就崇拜三种人,那就是机器人、外星人和这个地方的人。”大家被他幽默的调侃语言弄得摸不着头脑,他继续讲,“为什么呢?因为你们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名城,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更是创造了世界奇迹,使我们的古代文明受到世界的关注,而且同世界文明一起被载入史册。”大家恍然大悟,他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讲到:“我常收到同学们提到的问题,他们问起我的风格主要受到了谁的影响,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是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一个是前印尼的总统苏加诺,另一个是我经常见到的一个人。”大家屏声静息地等待人的下文,急切地想知道这个人是,他没有说话,喝了口水,说到:“她就是我的七岁的女儿。”大家越听越糊涂,“因为她说话天真浪漫,直言直语,想到什么就敢说什么,很少考虑到说话后的结果。这一点也是我的演讲风格中的重要一点。”大家被他幽默而又深刻的话语逗的大笑起来。他又使起桌子上的那本书,说:“有人问起我对这本书的看法,我先看了这本书的序言,作者说他花了十年的时间构思,五年时间写出来了,我看完之后,感到这个世界之上,除了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和郭沫若之外,他可能就是我心目之中最好的作家了。”台下一片哗然大笑。

有一次,当时闻名海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要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学生请了许多社会名流一聚,同时为老师饯行。酒过三巡,张大千一一向来宾敬酒。互了梅兰芳面前时,大家已有几分醉意,张大千举着酒杯,对梅兰芳说:“梅先生,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相见,三生有幸,不过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理应敬你一杯。”梅兰芳听完此话,不解其意,忙举杯问道:“先生之言怎讲。”张大千一脸笑意,对着众人说到:“先生是君子,动口(指唱);我是小人,动手(指画)。”张大千先生的幽默顿时引得众人大笑起来。张大千在这里就运用了戏谑调侃的幽默方法。 F4GelssCJAA45TfvdZONLOb/QfAo7sVP3PNXJZrxXK1COcyPKVUgFtZ2j07NGiZ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