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隐德来希”与目的的实现

“隐德来希”的希腊文原意为“完成”,亚里士多德把它当作“现实”的同义语,在其著作中多次出现。他用它描述事物的进化过程,解说自己的历史主义看法。他在阐述这个“隐德来希”时引发了“宿命论”的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本质命运的历史观念。

“隐德来希(entslscheia)”频繁出现在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行文中,可见这个名词相当重要。它的希腊文原意为“完成”,亚里士多德用来指每一件事物完成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隐德来希”,也把其作为“现实”的同义语,是目的和目的的实现。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与形式的对应关系,牢牢地和“隐德来希”联系在一起。在形而上学中,并非任何东西都与非现实有关,但同非现实的活动相联系的,必定是现实的力量。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讲这两者相互渗透统一的情况。

“隐德来希”具体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例如一块石头,它之所以能打磨成石斧或者建成石屋,就是由于这种本质的潜能。即使这块石头永远不被打磨或堆建,这些潜能仍然内在于其本质之中。当然,如果它被打磨或堆建的话,那么它就实现了潜能,从而发生变化或运动。可见,包含事物的一切潜能的本质(隐德来希),就是某种类似于事物的变化或运动的内在源泉的东西。

“隐德来希”已经涵盖了能把它转换出去的一切因素在内,所以用它来描述事物的进化过程是十分简单省力的。当我们说“一条小溪是一条潜在的大河”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一条小溪经历几次改变之后可能会成为一条大河”。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德来希”是一种事物对世界的位置(即为了成为某物)而做出的态势,在转化时,形式一定会离开物体,并返回到其他物体上面;“隐德来希”是表现物与状态完美统一的最高形式。“隐德来希”既可以看作是一个蛹,也可以看作是一只蝴蝶,这里的意思是,它一方面处于变化状态,另一方面又分明已是完成品。当然,它必须和事物的形式、质料保持彻底的分离关系,并从根本上上升为创造力并把握这一创造力。

在广义上,亚里士多德用“隐德来希”来阐述历史主义,这就使他对历史学的认识受到了局限而没有什么创造性。柏拉图关于社会进化的理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遭到了“形而上学”式的强硬解释,例如他认为,洪水和其他重复出现的灾害不时地摧毁人类,只留下少数幸存者。不过,除了这一点外,他本人似乎并不对历史趋势的问题有什么兴趣,他阐述历史的全部核心在于指示其间具有的可能性及他关于变化的理论本身是如何导致历史主义的解释。古代社会衰亡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历史主义曾被用来证明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

亚里士多德对“隐德来希”的阐述有一些明显的失误。他“发现存在于社会中的‘隐德来希’,即是通过揭示在未发展的本质中隐藏的东西”,变化只能使从一开始就内在于变化的客体的本质、潜能种子显现出来。这种理论导致一种历史宿命论的或一种不可避免的本质命运的历史主义观念。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批判》中称,“我们称作原理、目的、命运的东西”,只不过是“隐藏的、未发展的本质”,这使得关于“隐德来希”的思想渗透到独立的具体形式中。换句话说,“一个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无论遭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被视为源自于那种将自身显现在个人、民族或国家之中的本质、实在的事物或真实的‘人格’,都可以通过这种本质、实在的事物或真实的‘人格’得到理解”。我们的头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蕴涵智慧的话语,它需要借助于诸如“命运”、特别是“自身存在”进行解释。

个人、民族和国家乃至人类社会杰出的原因是:从惟一的角度出发完成任务。伟大的思想也是如此,它不受法则的约束,而是去创造新的法则。 xZhocv5e0a6bAqOSS7e3MWDB26ky95lhRHZUm987Mj2Ppbp16/GkeD5mNw/SqK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