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功课的压力

隔壁,张婶又在训孩子了。

“你怎么考的呀?就给我考了这么几大分?人家荧荧跟你一般大……”

“你真气死我了,起早贪黑伺候你,你是怎么学的?”只听张婶越讲越气,似乎开始“动武”了。

“哇——”孩子终于号啕大哭起来。边哭边喊:“你打吧,你打吧,我就是不学!我就是不学!打死我也不学!鸣鸣……”

“你还来劲了。是不是?”孩子爸爸的声音传过来,“我今天非好好教训你这个败家子不可!”

不好,小家伙要遭殃了。我急忙放下手中的书。打开房门,去隔壁搭救。

门虚掩着,推开门,只见小孩赖在地上打着滚,就是不肯起来,见我来了,小嘴嘟着,眼泪汪汪的,抽泣地看着我。眼睛里流露出渴望,似乎我是他的救星,要我马上带他走呢。爸爸一只手拽着他,另一只手挥舞着,毫不客气。妈妈的神情显得既心疼又无奈,见了我也很尴尬。

唉,这又是何苦呢!

成绩当真就那么重要?把它当天平用,当真能称出孩子的未来吗?

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悲哀中。

在学校里,成绩、名次就像贴在学生脸上的标签。高分数、高名次的学生。老师喜欢,同学佩服,家长自豪;低分数、低名次的学生,则整天灰头土脸,老师不重视,同学看不起,回家受惩罚。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没人喜欢我,我是坏孩子,于是上课睡觉,下课捣蛋,甚至还和老师作对。我甚至听到不止一个的声音在说:我讨厌学习。我不想念书了……

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太过注重考试和成绩了,我数了数。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学生需要经历的考试恐怕要超过200场!除了各种大小考试,学生们在学校有时还要分在快班、慢班等不同级别的班级里。总之,学校的等级名目之多,足以使人眼花缭乱。近年来,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还是有些学校人为地将学生分为高下优劣,并区分在不同班级里。

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我国40%的学生承认感觉压力太大。另一项调查则显示,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患的病例,正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平均每五名学童中,就有一个人觉得活着没意思。育人制度的片面,父母期望子女出人头地、成龙成风的心理,以及偏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都给年轻学生带来重重的压力。

21世纪,学习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谁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拥有比对手快的学习能力,谁就能占据优势。学习且主动学习是必需的,成绩排在第几是我们无法把握的,但是,发展和提高自身的能力,热爱学习。从学习和活动中得到快乐,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可谓“天无绝人之路”,在生活中。倘若这一扇你想通过的门关闭了,那么转个方向吧,那里必有另一扇门为你敞开,让你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重获希望、自信与快乐。

小学生过得不快乐

童年在人们心目中总是无忧无虑的,但来自某市的一份调查却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小学生过得并不快乐,小小年纪的他们为何这般忧愁呢?

据报道,该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1200余名三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了心理信息调查。调查发现,感到自己不太快乐或很不快乐的学生占33.4%。调查还发现,学习的成功与否是左右孩子快乐情绪的重要因素,而家长则是左右孩子快乐情绪的重要人物。

调查结果发现:在该段时期,57.7%的小学生有烦恼的事情。其中,66.7%是关于学习方面的烦恼,如“老师总是看不起我,见到学习好的同学很亲切。见到我时阴沉沉的”。“老爸老妈又在批评我没有认真学习”,“这次考试又考砸了,怎么办啊”之类;14%是关于同伴交往中的烦恼;10%是亲子交往方面的烦恼,如“我对爸爸有意见,但我没有说,爸爸总是不了解情况就说我”,“我犯错误的时候,家长总不能谅解我”等等;1.5%是关于自我意识方面的烦恼,如“我觉得自己常常不能控制住自己”,“很多人都说我现在长得没有以前好看了”等等。

这些烦恼虽然大部分都处于萌芽状态,对学生本人还没有造成太重的伤害,但如果一直压抑在心中,无处倾诉,天长日久,烦恼势必会弥漫开去,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家长也应该和教师一起学习新的评价标准,对孩子的态度宽容一些,对孩子的要求宽松一些,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开学恐惧症”困扰中学生

寒假开学前后,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整,学生们应当是精神饱满地走向学校,然而总有不少学生对上学有焦虑感,甚至恐惧感。

3月初,楠楠所在的学校就要正式开学了。念初二的楠楠,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这几天,她心里总是慌慌的,一想到学校就害怕。在她的再三要求下,妈妈带她来到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求助。

把妈妈打发到门外,楠楠向心理医生吐露了真实的想法:“我惧怕上学。前两天,学校开始补课,我发现自己进了校门,都不敢正眼看人。老师讲课,我就低着头,用余光扫黑板,我害怕与老师对视!结果,补课内容根本听不进去,回到家,烦躁得很,晚上还睡不着觉。”

接诊的医生立刻明白了:又一个“开学恐惧症”患者。其实,所谓的“开学恐惧症”,并非医学术语,只是近期反映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比较多,大家便给起了这么一个名。

学生及其家长所反映的问题,与恐惧症、忧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的某些症状相吻合。这些症状主要有: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浑身疲劳、厌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不愿见人、失眠等,有些还带有头痛、胃痛、肚子痛等躯体不适的症状。

一位来咨询的初中生称,自己总怀疑寒假作业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检查出很多错误,所以不断地检查作业,甚至一道题反复算四五遍仍不放心。另一位高一女生则描述说,想到开学,就心神不宁,天天晚上做噩梦,梦到有一只手想从背后抓住她,躲也躲不开,被吓醒之后,往往再也难以入睡。

念高三的大伟,症状表现极其明显。他成绩不错,又擅长绘画与书法,是学校“十大才子”之一。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面对新学期,却感到很紧张。他说自己特别怕带尖的金属,比如剪刀、图钉、别针之类。最近,他发展到每天早起穿衣服,都要翻来覆去地检查好几遍,怕里面藏着大头针,扎到自己。出门上学,都走到楼下了,突然觉得家门没关好,又爬回5层楼去重锁一遍门。而走在路上,他会难以克制地背过往车辆的车牌号。最让他痛苦的是,近来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食欲不振,看不下去书。“有时候,一行字能看一个小时,眼睛不动地方,大脑也一片空白。”

其实,很多学生都对开学感到不安,不管是学习好的尖子生,还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而且,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患者都来自人们眼中的好学校。好学生,怕别人会超过自己;而差生则担心同学与老师的歧视。面对新学期更为紧张的学习生活,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便感觉特别紧张,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以及升学的压力是“开学恐惧症”的重要原因。同时,如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长假一人呆惯了,重回校园时,不知如何与同学、老师交往,也是导致此类心理现象的原因之一。都是压力惹的祸

2002年5月30日大众网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就在千千万万个面临初中毕业的中学生紧张迎接中考时,南化四中的一名初三复读生因压力过重服毒自杀。

陈江是南化四中的学生,去年参加中考因各种原因而未能考取心仪的学校,于是在南化四中复读,其父母都是大厂区某化建公司的下岗职工,父亲到外地打工去了,母亲在家只能领到微薄的下岗工资。父母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希望儿子考个好高中,而陈江去年却在重压之下考试失误。

陈江自杀的日期是5月11日,当晚他的母亲不在家,陈江从外面买来了一瓶农药喝了下去。那天晚上,楼下的邻居听到楼上有撞击跌打的声音,还以为是吵架发出的声音,就没有上去看个究竟,谁知是陈江喝药后挣扎发出的声响。陈江的母亲当晚回去很晚,以为儿子睡着了,恰巧钥匙忘在朋友家中,她不想惊醒儿子,就到楼下自家的车库里将就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回家敲门时却没人回应,请人撞开门后才发现痛苦死去的儿子。陈江的母亲当时就如五雷轰顶,昏死过去。

据陈江的同学小童说,陈江由于只是在南化四中借读,有时几天不来上课,他是陈江的好友,陈江经常向他表示考试压力太大。小童介绍,那天下午,已经放学了,白天没来上课的陈江忽然很奇怪地来到学校,四处看了看,好像很留恋的样子,当时他觉得不正常,但也没有问什么,谁知第二天早上就得到他服农药自杀的消息,当时真的不敢相信。

无独有偶,据中新社2002年6月10日消息,悉尼一名中国留学生疑因学习压力过大至疲劳过度而猝死。据传媒报道,25岁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会计硕士生穆晓龙,6月2日早上被室友发现倒毙于浴室之中。初步估计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疲劳过度,沐浴时摔倒窒息。来自中国陕西省的穆晓龙,身高一米八五,体格健壮,到澳大利亚刚半年。他来澳后一直生活艰苦,学习很用功。

提及晓龙,其父母泣不成声,泪流满面。儿子的意外犹如晴天霹雳,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打击。孝顺懂事的晓龙是他们全部的心血,25年的养育。千方百计供晓龙出国留学的艰辛,望子成龙的期望一切都成了泡影。

在日本,高中生如果考不到优异的成绩,就进不了著名的高等学府。许多学生面对茫茫前途、渺渺人生,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之下,终于自杀,甚至集体自杀。小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近年来。日本连小学生也会自杀。这是因为这些考不到优秀成绩,却有独到眼光的好孩子,居然都能早早就看透了自己的锦绣前程,小小年纪就了无生趣,以致自杀。

2001年,有个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会考及格,可是进不了她第一选择的著名中学。她竟擅自改了成绩单以欺骗父母。过后又自觉纸是包不住火的,于是在惶恐的当儿,跳楼自杀。死时只有12岁。另外还有一位跳楼自杀的小学生,却并非成绩不好。她在小四分流考试的时候,成绩非常优异。升上小五之后,成绩仍旧优异,只是不如小四时那么优异,她因此自萌短见。听说她在跳楼的那个清晨,吃饭时曾问过她家的女佣:“我可以不再去上学吗?”女佣叫她去问父母,而当时她的父母还在主人房里酣睡。她提了书包,走到走廊,就从五楼跃下,当场死于非命,死时只有10岁。

以一般常理来说,青春少年,是一生的黄金阶段,应该是单纯朴实、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是人之一生最幸福的岁月,我们曾将之誉为“不知天高地厚”。而读书,也是人一生之中一件最快乐的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塌下来有父母为他们顶住,又有什么事让他们承受不了,而去寻短见呢?

到底是谁在背后,剥夺了他们一生之中最幸福和最快乐的岁月呢?都是学习压力惹的祸。

现在一部分学生反映学习压力太大,父母对自己要求过高,怕自己实现不了而让父母失望,也怕自己因考不过别人、考不上好学校而丢脸。在这种心态下学习,就难免做出一些出轨的事情。

素质教育已经搞了很多年,但考试制度导致实际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在这种考试制度的外部条件短期不会改变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调节自身的心理来适应这种客观条件。除了以一个很好的心态去学习,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外。还要知道自己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别人活着。同时家长要积极和校方、孩子沟通。多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一次考了好成绩就认为应该是那个分数,因为一次分数的高低可能有很多原因。同时要克服虚荣心,不要拿小孩的成绩互相攀比。那样会增加小孩的心理压力。

压力,我想只要活着。每个人都会有。造成压力的因素也有千万种,如果整天把压力当口头禅挂在嘴边,反而会增加压力。学习抗拒压力、化解压力,才是自我解救之道。儿童、青少年在这一方面,是需要成年人多一些扶持的,要注意,解压的工作不能完全推给社会工作者、义工,家庭成员和亲友师长都有责任行此义务。

如果能够为身旁的人提供疏导压力的管道,花一点时间跟有压力的人沟通,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表示理解与同情,再进行适当的劝解,相信有些不幸的事件与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有些青少年、儿童仗着父母亲的宠爱,动辄要死要活。迫使父母亲依从他们,以达到目的。这种现象,与孩子人数少、父母亲过度溺爱与放纵孩子有关系。我认为环境过于安逸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相对会削弱。温室里的小花更不必说。家长们若想帮助孩子们解压,除了深入了解孩子实际的能力之外,也应该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加强他们抗拒压力的能力。

分数到底有多重要

《联合早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故事,很耐人寻味。讲的是新加坡一少年与他家人到移民登记局办手续的事情。到询问处登记后,有关人员叫他们先到某个房间验血型。放眼观望,都是来自不同学校的男女学生,年龄相仿,应该都是中三学生,人家都很有秩序地耐心等候。拿到“成绩”的人,表情都不同,有人欢乐有人愁,我心里犹疑:又不是考试成绩,何必在乎?少年的母亲开玩笑地问儿子:“你希望自己是什么血型?”“当然是A型,而且是A+。”少年毫不犹豫地说。少年的母亲是B型,父亲是A型,儿子希望自己是A型,少年的母亲想大概他比较崇拜爸爸吧,于是发出会心一笑。

不久轮到他们了。工作人员很熟练地在少年的手指头抽了少许血,分别滴在画上A、B、AB和O不同栏的板上,然后在上面磨啊磨。少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很快的,其中O型那一栏起了变化,跟着工作人员在纸上写上“O+”。“不错啊!O型的人很伟大,可以把血捐给任何人。”走出验血,少年的母亲只顾着讲话,没有注意到儿子的脸色也像那块验血板一样起了变化。他闷闷不乐,神情木然,她忍不住问:“你怎么啦?O型不好吗?”少年哭丧着脸说:“我不要O型,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是A型,我每个科目都是A等,‘O’多难看呀!拿到‘0’就别想进大学了。”她拍拍少年的肩膀,笑着说:“傻孩子,这是血型啊,又不是成绩。”少年突然转过头,一本正经地说:“妈咪,我要换血,让它变成‘A’,可以吗?”

现在看重成绩、视分数为命根是学生的一种普遍心态,就像一种病毒,在青年学生中广为传播。

小学六年级学生刚刚,因为一次外语考试得了93分而哭了5次。他能得93分,其实还是在自己的水平内,没有必要那么伤心。原因是在上一次外语考试中,这名学生得了98分,是全班最高分,他很自豪,并下决心要当“第一高手”,卫冕冠军宝座。由于目标定得高,结果爬得高跌得重,掉了5分,就伤心欲绝。

身为一名学生,把分数看得太重,已是一种迷失,分明是“分数中毒”。争第一、夺高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吗?

其实,“分数中毒”的不只是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学校也已迷失其中。这名学生说他的外语老师因为他们的分数下跌。狠狠地把他们训了一顿,骂哭了不少学生。他总爱拿另一班的最高分数和自己一班的相比。虽然这次只输了一分,他却耿耿于怀。

在学生的家长看来,成绩排名同样是一场噩梦,搞得他们都晕头转向,压力重重。最辛苦的还是那些被挤得饱饱的“小鸭子”,还得为了分数的落差而苦恼和哭泣。

不要成为“分数主义者”。而且,我们还应记住一点:世界上除了你,永远还有别人!

是我太笨了吗

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好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深造、一举成名……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功课好,分数高,力争二好;有些家长期望孩子有特长,一能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能在英语、钢琴、体育、书法大赛中获奖,等等。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值很高很高,而且居高不下。

长此以往,孩子不禁对自己产生了疑惑:“是我太笨了吗?为什么我老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我真没有用,我真是太笨了!”孩子痛苦着,深深地自责着。

家长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是应该的。不过,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过大,就很容易期望落空,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挫,自己也会很失望。

现今的父母,即使自己回想童年,看看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和成就,并不完全信服“成绩挂帅优秀论”,但再和左邻右舍、同事亲戚做个比较,相互交换了一些“成绩逊色,就会如此如此”的“真实”写照后,还是不会冒险地违反“成绩挂帅”的社会价值观。有一些孩子的父母更是“输不起”,也深怕自己一时“反叛”社会价值。而“害”了孩子。其结果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普遍追求分数,80分不够好,要90多分、100分,才感觉脸上有光。

学生在学海、题海中苦苦挣扎。填鸭式的教学,以及看重考试成绩的观念,把他们逼得窒息。

教师拼命“喂养”学生,学生也不顾一切地吞下资料,到了考试,再将这些知识一一吐出来。因此,批改考卷的教师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份考卷的答案都一样,再仔细一阅,原来正是从自己提供给学生参考的资料中“克隆”出的!

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读的到底是什么,只懂得一昧背书、啃书,为的就是考取一张义凭,将来找工作时就可“派上用场”(不过最近也有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些技巧是否能在将来学以致用,是一个疑问。

父母的“危机感”,一直督促着他们给孩子做各种学习安排,连周末、假期也在补习、上课、学东西。没有父母愿意给自己、给孩子徒加压力,但是社会价值观是这样,他们便不敢放松,怕孩子真会被淘汰掉。

苦读了一个学段后,教育部门为学生安排了一段假期,让学生们能好好地休息,养足了精神后,在新的学段重新奋斗;学生们当然是日盼夜盼,期望假期快点到来。遗憾的是,假期却变成学生的负担。

在假期里,学生必须回校补课、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参与其他活动。此外,家里还有堆积如山的作业等待着他们清理。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居然得叫学生们牺牲一大部分的时间完成种种安排,难怪他们都埋怨“有假期不如无假期”!

即使是放学后,轻松的晚上,学校不再布置很多家庭作业,为学生减负之后。许多学生还是报了许多名目繁多的学习班,有时候一个晚上接连要上好几个学习班。学生的命确实有些苦。

平常上课的日子还不见得有那么多的功课、那么多的活动等待着他们。

教师都以为学生一定会在假期闲着,所以每一个科目的教师都会安排功课让他们完成。这些教师忘了其他教师也会布置作业呀!如此一来,一名教师安排两项作业,五名教师便安排了十项作业!

家长、教师应该懂得体谅学生的困境。学生什么权力也没有,只有休息的权力。要是连休息的权力也剥夺了,学生可能会崩溃。因此,应该休息的时候,就让他们休息,排山倒海的课业对学生无益。

没有玩好,那些乖孩子是不会有太多怨言的。他们害怕的是,即使自己十分努力,所有的空余时间也搭进去了,成绩还是那样令人失望,各种考试还是应付不了,只能叹道:学习啊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因为中考没考好,惧怕高考,期末成绩不理想……心思过重的中学生选择出走来释放压力的不在少数,而且现在正在呈现增加的趋势。

有一段时间,某市火车站接待了四五位寻找离家出走孩子的家长。一天,这个车站值班室里,一位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气喘吁吁地问值班的客运员:“去往广州的××次列车开了吗?”客运员告诉他该次列车已经离开了。中年男子颓然地叹了一口气,告诉客运员,自己的女儿刚参加完中考,平时盼着上重点高中,由于中考后感觉考得不理想,整天在家里哭,谁劝都没有用,还嚷着要出去打工。当天下午,女孩给家里留下一张纸条。说去广州找她姑妈。其父下班回家看到后,急忙赶到火车站。

值班的客运员介绍,这几天值夜班,不时有家长来找出走的孩子,他们已经接待了四五位了。这些孩子都是不堪考试压力出走的,其中有中考后自我感觉不好的,有害怕即将来临的高考的,甚至还有一位初一的男生因期末考试没考好而出走。客运员说,前几天有一位高三的女生由于怕考不好出走了,她的父亲、舅舅、姨妈三人一块找到火车站。她的父亲急得直哭,说女儿成绩很好,立志要考重点大学,但是离考试的时间越近。就越感到头疼,心理压力也就越重,几乎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最后竞不辞而别。

学习,其实是一种快乐。在今天的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了。学习的重要性不必言说。但是当把学习当成一种职业,把成绩当成被人夸耀的资本时,一种病态的学习就要出现,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那些在学海中苦苦挣扎的孩子。

为人父母无不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风,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成功不一定就是考试得到好成绩,只要尽了力就应该鼓励。此外,更重要的是德育的培养,使孩子不会变成社会明天的负担。每个人对社会贡献的方式都不一样,不一定要成为人上人才算成功。

要发掘孩子的天分、潜能,得多花时间耐心观察和了解,帮助他们培养和发挥才能。在这方面,做父母的有时比学校里的老师更清楚。但有些人基于怕输心理,或认为面子攸关,一定要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学生穷于应付的学习内容中,有好些其实是可以删除的,因为将来到社会上立足时,也不见得会用得上。删除了这些单元,学生的包袱无疑减轻了,读书不就变得既轻松又实际了吗?与其让学生什么都学,不如让他们学应该学的知识。

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现在是好好地反思自己思想偏差的时候了。

让孩子们量力而行吧!告诉他们,其实,他们并不笨,而且还相当优秀呢!给他们自信!还他们一片自由的空间吧,让他们在学习中真正快乐起来!

解铃还需系铃人

记得有本杂志上写过一个重点中学文科班学生的烦恼。他很普通,成绩也一般,但想在最后的阶段冲刺一下,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买了一本名叫《我在北大等你》的书,想把它作为精神动力,放在枕头下。可是,他发现自从枕头下放了这本书后,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时间越长,越感到难以承受。看书也不像以前那样注意力集中了。而且更糟糕的是,在那以后的一系列考试中,他的失误越来越多……可见,榜样的作用在他那里,是适得其反了。

这就是很典型的学习烦恼。烦恼因人而异,可总的来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我没有人家准备得那么充分,这次考试非考砸了不可!”这种想法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绝对不是真的。就像我当初上中学一样,记得中考时,当别人跟我说,她地理书只看了三遍,看来成绩不会好的,我惊奇地打了一个颤,心想:完了,完了,我才刚刚把书看过一遍呀!很沮丧,认为自己会考得更不好。不过,在考场上,我把这些杂念都抛开,依然“顽强”地,而且没感到有何吃力地答完了题。成绩出来后,我竟然是优秀呢!所以,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准备得多不好上,而是放在自己平时的功底上,这是关键。

第二类,“考试真是可怕,我讨厌考试。”考试会吃人吗?当然不会。咱们是新社会了,又不是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到处都写满着两个字:吃人!问问自己,你真正怕的是什么?我想应该不是考试本身吧?怕的可能是考完试后的结果吧?考就考呗!是学生就不怕考,把考试看成一次比较正规的课堂练习就好了,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由地发挥,考出的成绩应该是真实的水平。考试只是对你学习情况的一次检验。期中、期末考都是一样,中考、高考也并不多特殊,只要你端正学习态度,拿出“真金不怕火炼’’的架势,一切都OK啦!

第三类,“比我排名低的同学,竟然都排在我前面了,我真是太没用了!”有必要如此烦恼吗?有些同学可能的确比你强。比你聪明。但也要看到,有很多同学还不如你呢!你实际上没有必要同其他人竞争,主要是和自己竞争。努力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要允许别人超过你。因为,要想不让人超过自己,你就要比别人多用心才行哦!

第四类,“要是考试失败了,我该怎么办?”如果还没进考场就先说这种话,就很像还没有到战场上打仗就已经缴枪投降的士兵喽!这种想法一点都不明智,只有得知考试结果后,你才可以通盘考虑,重新制定目标,现在考虑这个问题,对考试是不利的,你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争取给自己一个成功的机会!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自然规律缺乏人情味。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竞争压力在这个世界里与日俱增,竞争是终身的,可输赢是暂时的。

有选择地学习

现在选择很是流行,“选择你的生活”,“我选择,我喜欢。”其实,作为青少年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也有着正当的理由。

有这样一名中学生,年底时报了学校的书法班,课余的时间一直忙于书法,期末考试一直没有顾得上,他的父母很担心他期末成绩不好,于是在督促他读书之余难免也唠叨一番。可是,这却于事无补。

这个儿子很坦诚地告诉他的父母,说他明白父母的担忧及苦心,但也要父母相信他忙完书法之后自然会分配时间好好用功读书,因为他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与学习情况,而学习进度非旁人所能清楚看到的。

听了儿子这番话,他的父母决定“放手”让他自行管理读书的一切。

其实,仔细想一想,若心不在焉,即使从年头到年尾都坐在书桌前,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但若懂得分配时间,即使只读一个星期,只要是全心全意地温习,也可能考到好成绩的。

更何况,这个儿子懂得思考,心会惦记着家,也懂得尊重家长的看法以及愿意沟通,又没有成群结队整天外游,也不迷恋互联网,这样的儿子,还要嫌弃什么,还要唠叨什么呢?

管理你自己的事务,包括学习,只要你善于管理,让你的父母、老师信任你,甚至因为你自己的主见而感到宽慰、高兴和骄傲,那样你的主动权就将越来越大了。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个老师,在不同学生的眼中是不同的。有人感觉这个老师不错,很快就接受了他。有的则只看到了老师的小小缺点,比如口音很重,口头语很不顺耳,爱做莫名其妙的手势,年龄老……一股“欲加之罪,何患无乔辞”的味道。

于是,心理上的排斥,导致连老师的课也懒得上,还因为老师的严厉,在背地里叫人家“八婆”、“老巫”等五花八门的绰号,说时还格外得意。

其实,聪明的学生才不会那样想呢!他们会认为,老师是来帮助自己进步的,对老师不仅要尊重,更要主动去亲近,去了解,这样才会“爱屋及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下面教你几种迅速了解老师性格的小奥妙,不妨试一试哦!

双手握着的老师

这种老师是个唯我独尊的自信的人。若是夸奖他的服饰,他会深表感谢。

眼睛深陷的老师

这种老师有学者的风度,知识较为丰富,对待学习严谨认真,当然也不乏表现童年的天真,让学生亲近。他们最需要的是对其教育能力和知识的承认。

动作夸张的老师

这种老师是位好好先生,不过有时会略嫌轻浮,对学生,特别是女孩子,非常照顾。

拿着很多书的老师

这种老师自己本身很有幽默感,却非常憎恨学生所说的笑话。他们是心软又神经敏感的人。

穿新衣服时会害羞的老师

这种老师具有小孩子般的纯情,喜欢和学生一起玩,不过有时过度了就显得美中不足。

非常注意领子和袖子的老师

这种老师很神经质,对学生有没有看别的地方或是讲话非常在意。他没有什么偏见,不论好学生或坏学生都一视同仁。

常用手摸头发和鼻子的老师

这种老师是孤独寂寞的人,事实上,这种老师很体贴温柔,喜欢在休息时间和学生谈话。

常说“我”、“我是”的老师

这种老师看起来温柔,实际上却很顽固,他不喜欢恭维,比较欣赏坦率的学生。

始终站在讲台上的老师

这种老师头脑灵敏,而且充满知性和教养,不过这种老师对自己的外貌可能有点自卑。

来回巡察的老师

是非常正经,不喜欢娇宠学生的老师。被他盯上的学生,就会受到彻底的锻炼。他也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

准时下课的老师

这种老师凡事都遵守规则,不仅自己重视时间,对学生也同样严格要求。

不妨做个“坏学生”

读读下面这些“坏”招,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也许你会改善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毕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的恶作剧也许会少受些批评,对不对?

(1)“坏”招:洗耳恭听

如果老师冲着你生气地大骂,千万不要和他对吵,相反,要安静地听他说完。你可以暂时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选个适当的机会诚恳地向老师提出,不过,尽量让自己的发言简短些。如果你首先学会了尊重老师,相信他也会乐意听听你的想法。

(2)“坏”招:注意穿着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老师们通常不那么喜欢打扮入时的学生,他们往往认为这些学生都是无心读书的人。许多事实表明,穿着朴素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多不错。

(3)“坏”招:课外活动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往往是学习上有了问题才找老师,其实,课外也不妨多拜访拜访老师,和他们谈一谈功课之外的话题,加深他们对你的印象。在你有困难需要老师帮助之后,别忘了说一声“谢谢”。

(4)“坏”招:量力而行

你也许梦想过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新闻记者、一个计算机高手或者摇滚歌星。老师们会给你泼冷水:“这是不现实的。”他们说。“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也这么想。”不要因此而觉得老师是看不起你,你最好先了解一下从事这些工作的专家们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也许你会发现老师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5)“坏”招:写比憋好

如果某位老师经常埋怨你或是你觉得某位老师对你怀有偏见,不妨把这些事记下来,将它们集成一本记着日期、时间和详细内容的日记,把不快写出来也许比憋在心里好受些。

(6)“坏”招:端正态度

一群学生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在上课的时候,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对老师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样子,而坐在后面的学生则面带微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发现,随着老师从教室的前面走到后面,讲课情绪也随着改变,老师对坐在后面的学生更为亲切,讲课也更为生动。由此可见,如果你以良好的态度对待老师的劳动,说不定你会发现老师的课讲得有趣多了。

(7)“坏”招:积极提问

老师都喜欢勤学好问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多向老师提出问题。

(8)“坏”招:敢于抗争

有一名女学生的作业答案“20=10×2”被老师打错。学生请教老师时,老师说答案是“20=10+10”;因为还没教乘法,所以学生的答案是不能被接受的。

还有这样一件事情:一名学生在“我用我的手——”的填充题里写“打球”,老师打错,标准答案是“写字”,因为还没教到“打球”。

对于这样没有创意、刻板,正在明目张胆地扼杀学生创造力的老师,学生是可以大胆抗争的。

体罚学生是一种触犯青少年保护法的行为,我们身边的老师有时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也许会让你到教室后面罚站,有时会有一些暴力的行为。如果你默默忍受他的行为,也许今后他会更加肆无忌惮,你应该直接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或者将情况告诉自己的父母。假如屡禁不止的话,就要去报告校长了。

好一碗“心灵鸡汤”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些曲折和坎坷的,有时候难免误入歧途。不同阶段都会有起有落,而一个人适时地碰到贵人或是伯乐。一点点尊重,一点点鼓励,一点点欣赏或赞许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叫做“造化”。

也许是造化吧,22岁的晓伟5年前是有名的“逃学大王”,5年后却以优秀成绩在某高等学院毕业。他不会忘记当年中学刘校长的不“除”之恩。

一个自认“无恶不作”的坏学生因为刘校长再次给予的机会而洗心革面,今天还壮志凌云,展望到大学深造的远大前景。

当年学校若真的开除了这个坏学生,也没有人会加以指责,因为一个停学三个月,抽烟打架样样都干的学生,很难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同情,就算是孩子的父母也会对这样的孩子放弃希望,这是主观和客观环境下的常理与常情。尤其是在现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每所学校都不希望学生中有害群之马,以免败坏校风,拖累学校的名声。

然而年轻的刘校长却能在常理常情之外看到非常之理非常之情。而做出非常的决定,让这个谁都认为是没有希望的坏学生留下来,她多少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从常理来说,任何一位校长都会把振校风、抓成绩视为当务之急,而不会特别为了个别的坏学生花费心思和时间。少了一名坏学生对学校并没有坏处,多一名坏学生,可能还会带坏更多的学生。所以,开除无药可救的坏学生。对学校来说是最安全的做法。

“予人机会”的道理,相信是一般学校、老师都理解的,但其背后那种“有容乃大”的精神却不是每所学校、每个老师都能时刻有意识地去发挥的,因为现实环境中的无情竞争,常叫人忽略许多非常理非常情。

晓伟的翻身故事是感人的励志篇,说它是“心灵鸡汤”、“心灵可乐”或是“心灵咖啡”都好,今时今日的社会需要更多这类好人好事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境界。 z440gNf9Bl9WqrA65+FzA6R1uSfLnw9O1xemcmoh1HALMraW3Poa+54iyHiBi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