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人生快车为每一天的快乐而祈祷

快乐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可惜快乐却往往难以得到,人们得到更多的是痛苦和惆怅。

应该怎样去寻找、汲取、保持永远充满希望的快乐呢?

1.保持信仰

信仰永远是美好的。对信仰的体味和憧憬是保持快乐心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徒,永远以微笑有礼貌出现在人们面前,精神爽朗,面色微红,究其原因就是他保持了对信仰的坚贞,坚信自己每时每刻所做的事情都是实践信仰的过程。

虽然宗教信仰并不能代表信仰的全部涵义,但上面的例子至少说明信仰在保持人的快乐心境方面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有信仰,但依然没有找到快乐的法则,究其原因是他对自己的信仰没有充足的信心,总是将信仰与现实社会的情况做对比并得到悲观的结论。在信徒看来是快乐的事,到了这些人脑里就显得不可理喻,甚至是痛苦的根源。一个人对自己的信仰没有坚贞的感情,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持久的快乐。

2.掌握知识

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日常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很清楚,对它的进程有充分的把握,就不会为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痛苦。比如一个人患了感冒,虽然身体不适,但他知道这种小病很快就会恢复,只要多喝开水,按时吃药就行,不会给他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知识带给人的另一种快乐是创造的快乐,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就能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东西来,这种创造的快乐属于极乐的一种。抱着新生儿的父母永远是喜笑颜开的,孩子就是他们的造物。孩子画了一幅很幼稚的画,也会跑来向母亲表功,因为他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3.理解别人和被别人理解

人体生命是孤独的,孤独是存在和与众不同的标志,没有孤独,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虽然如此,个体生命对这种孤独依然保持着与生俱来的恐惧,他希望与众不同的东西少一点,孤独少一点,多一点与大家的融合和亲近,生命的这种矛盾状态造成了许多悲剧。

理解别人和被别人理解就其本质而言是同一件事,它是两个生命体寻求亲近、融合,以求摆脱孤独状态的一种努力,甘愿保持一个黑衣人神秘形象的个体生命几乎是没有的。人人都愿意将自己的本来面目昭示在阳光下,理解人就是这种昭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旦这种昭示——理解成功,个体生命会沉浸在巨大的欢乐之中。中国古代圣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典范。多少年来,人类为了寻求知己付出了可歌可泣的努力,但最终人们发现,完全的理解(无论是理解别人还是被别人理解)都是不可能的。虽然如此,人类仍把它作为一个梦想时时实践更新,乐此不疲。

人生快乐法则有很多,最重要的不是掌握这些法则,而是每一天的生活中,怎样实践这些法则并获得每一天的快乐。日本的“财界总理”士光敏夫每一天的生活也许会让我们觉出快乐是每一天生活所给予的。

士光敏夫是日本当代著名经济管理学家,被称为“财界总理”、“经营之神”。

他的一天是从凌晨4时开始的,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下雪刮风,他从未改变过这一生活习惯。提到凌晨 4时,在一般人看来,还没到“早晨”的时刻呢。

起床后,士光马上跑到院子里去。夏天,他穿和服,冬天,不管天气多冷,他也只穿一件夹衣。然后,他挥舞一把特制的木刀,足有1公斤重。士光每天都全神贯注地挥舞这把沉甸甸的木刀,大约 15分钟左右,他全身就沁出了汗珠儿,紧接着就去早浴,洗掉身上的汗水,使自己全身清洁,这是士光的嗜好。

开始入神地读经,大约30分钟。大概他在清洗身体之后,还要清洁一下自己的内心吧。昨天、前天的早晨跟今天的早晨一样,但对士光来说,今天的早晨全是新的起点,它是完全崭新的一日,是历史上、任何人都从未体验过的一日。

士光最喜欢的名言,是中国古典著作《大学》第二章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士光人生观的精髓,这句话出自商朝开国之汤王,据说汤王曾把这句话刻在他洗脸的铜盆上。

“今天,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天,我们怎么样度过这一天呢?应该让它充满生命的意义!上苍将这一天公平地赐与了每一个人。今天,是极不平凡的一天,我们必须倾尽生命全力去开始这一天的生活!”

士光至今从不间断读经,这本身倾注了他对上苍赐与他的一这一天”的感激之情,也表明了他决心有意义地度过“这一天”的意志!

读经结束后,士光就去报箱取当天的报纸,报纸约有六七种,他曾拜托各报刊店,在5点钟以前把报纸送到他家中。取来报纸后,他一边聚精会神地读报,一边吃早饭。早饭是用自己庭院种的蔬菜做成的蔬菜汤和酸乳酪,有时也吃些水果。士光每天的早饭都是如此。不做蔬菜汤时,他就津津有味地吃生蔬菜,不用说蛋黄酱,就连盐这些起码的调味料都不放。早饭后,士光再喝点儿日本茶。

从早晨6点,士光开始收看电视“新闻”,接下去照例要看“明朗的农村”这一节目。因为他生在农家,长在农村,所以对农业问题颇为关心。 6点 50分接士光上班的小轿车停在了士光家的门前。士光曾长年坐公共汽车和电车去班,由于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最近由小轿车来接送他去上班。 7点钟士光离开家。

在汽车里,士光或是阅读尚未读完的报纸,或是默默地思考问题。至此,士光那“漫长早晨”便告结束。

许多靠薪金生活的人们,这时才睁开睡眼,然后匆匆忙忙地吃早饭,跑向车站,汇进上班高峰时间的洪流里。而我们的士光呢,这时早已“充电”完毕,迈进新的一天。

战争期间,士光一家迁居到横滨市鹤见,一直居住至今,这所房子已老旧不堪了。任何人看到它也不会想到这竟是赫赫有名的财阀、财界总理的宅邸。

至于修理房子、收拾庭院这些杂活儿,士光从不请木匠或花匠,而是自己亲手干,这不是说他认为手艺人干不好这些活儿,相反,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干,即便活计粗糙些,外表并不漂亮也无关紧要。可以说,他具有一种对万事都不拘小节的性格。

现在,每到星期日,士光就在庭院里修整土地,他对高尔夫球和钓鱼都没有兴趣,只是用星期日的半天时问,在庭院里翻土、薅草。虽说是个庭院,可里面没有一株名贵花木,这里种的都是些杂树。庭院里还种着自家每天吃的蔬菜,可谓自给自足,在社会上流行不给蔬菜施加农药之前很久,士光便已这样做了。

每逢雨天,士光就读书,名副其实的“晴耕雨读”。士光不仅读专业技术书,而且还广泛涉猎各种书藉。假如说士光有些小小奢侈的地方,那就是他读书的书斋了。他常对爱妻说:“书该从什么地方读起会找不到的,别给弄乱了。”严格禁止妻子收拾或打扫书斋。

每晚睡觉前,士光要抽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读经。人类确实进步了,但不能说人不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不要紧,为了生活下去,就要有时总结。士光认为,这不就是宗教么?

意义的生活,实际上往往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又不断追求这目标。一边读经,一边反省自己失败原因和不成熟之处,快乐油然而生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请多多原谅”的谢罪之情。于是,心情舒畅。

象士光敏夫这样寻求人生眉飞色舞的人可以举出很多,问题的关键是“当命运给我们一个柠檬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出一杯柠檬水来。”雨果曾经说过,“一个人会发现,当他转身面对一个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时,事物和其他的人对他来说就会发生改变……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望向光明,他就会吃惊地发现人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造化的神圣存在于我的心里,一个人所能到的,就是他想的直接结果。”

这段话告诉我们,寻求变化是获得快乐的一个重要法则。这种变化仅仅是一个心理习惯,面临同样的现实,善变者比钻牛角尖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

“只为今天”是赢得快乐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当我们对一个较长过程的前景发生疑问时,你不妨把这个过程按每天的长度切开,每天所做的只为今天的快乐,与长远的概念不相干,“只为今天”的概念一旦形成,事情的变化同样很令人吃惊。

只为今天,你可以调整自己去适应今天的现实,以这种坦荡的心情去接受你的家庭、事业和运气。

只为今天,你心中毫无恐惧,虽然你不大可能一辈子做一件让你承担不起的事情,但为了今天的快乐,你可以连续的做这件事达十二个小时。

只为今天,你可以订下一个计划,定出今天要做的事情,这样你就可以避免两种缺点: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

只为今天,你可以做三件事来锻炼自己的灵魂:为每人做一件好事,尽可能不要让别人知道;同时做两件你并不想做的事,就像心理学家建议的那样,只为了锻炼自己。

快乐的准则还在于消除报复心理。

当我们恨自己仇人的时候,就等于给了他以致胜的力量。那力量能妨碍我们的睡眠、我们的胃口、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快乐。要是我们的仇人知道他们如何令我们担心、苦恼、一心想报复的话,他们一定会高兴得跳起舞来。我们心中的恨意完全不能伤害到他们,却使自己的生活像在地狱一般。

现在你该明白耶稣所谓“爱你的仇人”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教训,而且是在宣传一种二十世纪的哲学和医学。当他说“要原谅七十个七次”的时候,他是在教我们怎样避免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许多可怕的疾病。怨恨的心理,甚至会毁了我们对食物的享受。圣经上面说:“怀着爱心吃菜,也会比怀着怨恨吃肉好得多。”

即使我们不能爱我们的仇人,至少我们要爱我们自己,我们要使我们的仇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外表。

寻找快乐的另一个准则听起来有点故弄玄虚,然而它的确是极其需要的,这就是“清理我们内心的垃圾。”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我们常常把碰到麻烦推到别人身上,从来不想一下自己错在哪儿。我们心理的出发点是,“我”一切都是正确的,“我”的计划是完美的,只是由于外界的因素才没能成功。这个荒谬的情况是,“情绪”经常暗中绕过“理智”指挥我们的行动。其结果不单是行动的失败,也使我们内心的积怨越来越严重,而这种恶性循环又将导致下一次行动的继续失败。

需要我们做的事,在一件事情失败之后,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究竟为什么没成功,到底错在哪儿,是别人的因素还是自己的因素,自己到底做了哪些傻事。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分析达到对自己所做傻事付之一笑,我们内心的积怨就会少多了,对此我们称之为“清除内心的垃圾。”保持我们内心的清爽,保持清醒的理智,是我们取得快乐的重要基础。

霍华曾经是美国财界的领袖,美国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的董事长。霍华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方法时说过:

“多年来,我一直在一本记事簿上记下当天所有的约会,而我的秘书和家人从来不在星期天为我安排活动,因为他们知道,星期天我要花一部分时间来做自我反省,重新回顾和探讨我这一周的工作。在吃过晚饭之后,我就一个人坐在房里,打开记事簿,回顾从星期一早晨至今所有的会谈、讨论和会议。我问自己这一星期我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那些事情我做得对——怎样才能改进我的做法?我能从哪个经验里学到些什么?有时候我会发现这种每周一次的探讨使我自己很不快乐,有时候我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震惊,当然,随着时间一年年的过去,重犯某些错误的机会就渐渐减少了。这种方法延续了一年又一年,我从中受益非浅。”

霍华的这种想法大概是从富兰克林那里借来的,只是富兰克林不会等到礼拜天的晚上。他每天晚上都要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一次他发现自己有十三个很严重的错误,下面是其中三项:浪费时间,为小事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聪明的富兰克林发现除非他能够减少这一类错误,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所以他每星期选出一项缺点来搏斗,然后把每一天的输赢做好记录,在下个星期,他另外挑出一个坏习惯,准备齐全,再接下去做另一场战斗。富兰克林每个礼拜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战斗持续了两年多。难怪他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受人敬爱也最具影响力的人。

艾尔伯特·赫柏德说:“每个人每一天至少在五分钟是一个很蠢的大笨蛋。所谓智慧就是一个人如何不超过这五分钟的限制。”

人生在世,究竟为了什么?人应该追求什么?这是每个活着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个想获得人生幸福者必须弄清的问题。

快乐是人生的福源,而快乐是无边无际的,快乐的法则也是无穷尽的,它有待于你去创造。

二、创造财富也是一种快乐

人生的快乐,不仅仅在于精神的愉悦,还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财富,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打个比方说,现在三十岁的人考虑着到六十岁之前变成为一个亿万富翁。这样一来,到六十岁为期的三十年间该如何利用为好呢?或者说,为了成为亿万富翁的人生计划在三十年间该怎样安排才好呢?

一般来说,仍保持目前的职业好与否,或者仍保持目前的工作的内容会不会顺利等等,自己来检讨并去考虑今后的人生该如何进行。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描绘人生的蓝图。

目前该如何增加你手中现有的钱?现在的存钱方法行不行?

对于金钱的具体运用,储蓄计划等等也须精心构想。

“只需看着别人的喜事,埋着头努力的话,只要有三百六十天,肯定能成为亿万富翁。”对于用三百六十五天肯定能有成就的人来讲,这是相当富有鼓励性的话。

在此可以领悟到把梦想现实化了的本质。其中之一是不能对金钱有贪欲。这是绝对的,哪怕有一天都不行。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当你想不劳而获、得到非分金钱的时候,同时你自己的贫困也会再次显露出来。

所谓对金钱的贪欲,不单是只想要一亿美元的事情,“想一朝之间成为那样的企业家!”这样的想法也同样是错误的。无论是金钱还是人的社会地位或者身份,凡是没有流过汗水得到的东西都是不可以贪求的。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考虑这类事情的话,就会对现在自己的现实过于介意,反而使不上力气来。

那么如何完成这三百六十五天呢?方法是首先把“自己每天都过着亿万富翁的生活”这句话牢记在心。假如说三百六十五天前的自己是过着如同叫化子一样的生活,或者是个在公司里做事的极为普通的职员,那么经过这三百六十五日努力之后,“自己肯定会接近亿万富翁的目标”。这个“接近”,不单指物质财富上的,还包括主观创造能力方面。

“三百六十五日也太短了。与人交往,三百六十五天的话又有限度,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人,他的活动范围等等程度是不会高到哪里的。既然这样,钱和人怎么聚集过来呢?”像这样否定以上看法的人同样存在。

然而,这是认识上极为天真的一面。在三百六十五日间把“行”积累完的话,不论是金钱还是运气,即使是愿意,它也会向你走来。因为你成了“器”,所以钱就会进来。反过来,对于没成器的人,即便是已经进来的钱也会马上跑出去的。“器”是随着某些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的,人的“器”并不是像人说的寻样,那个人成了大器,前途有为,便可以发大财。成不成“器”,是人的判断所无法决定的东西,更何况本人的判断也并不都是准确的。它是把“行”经过再三磨练以后,而获得大自然所赐予的奖赏。

由于运气,器小的人以亿万富翁为目标一味地努力的结果,也许会很偶然地达到目的。但是,他也会很快失败,并反而感到孤独或甚至招来不幸。进一步说,虽然说是亿万富翁,随着“器”的大小不同,有的到了一亿美元就停止不前了,也有五亿甚至十亿都不到头儿的大器的人。“器”也便是人生的标准。

就这样,因为器的尺度已成了人生的评价基准,所以,可以说即使做了人生设计也是无意义的。

总之,从现在开始,自己要过每天都是亿万富翁的生活,如果不这样的话,现在,今后都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因此,要珍惜现在的每一时刻,用全部的精力去持续这种对于财富的合理的追求。换句话说,就是去创造财富。“创造”两字,对于人生来讲,是最为重要的。

哪怕最初的三年过的是尽吃拉面的生活,也不要气馁,努力为下一个过程做准备。接下来的三年间,要在准备好的基础上突然扩大你的企业,寻找转机。不这样的话,即使描绘了想成为亿万富翁的设计图,也决不会如愿以偿。因为,人没有大器,没有创造精神,便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即使蓝图辉煌,也难以实现。吃拉面,过苦日子的结果,说不准是使他不幸的原因。这样的事例也是有的。另外,一直走着俭朴、坚实的道路,就因为突然觉得自己有了钱就翘尾巴,想做些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的话,失败、破产也离他不远了。所以,人要量力而行。

所谓永久的亿万富翁,是指拥有智慧的人,这是决定能否致富的关键所在。如果决定能否致富不是靠智慧而是单靠人际关系,那么,想成为永久的亿万富翁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人生如渡海,钱就是风帆。”可见,财富在人生天平上的份量。

成为亿万富翁是人生的一个梦,也是一个奋斗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便是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朝着这一目标奋斗是非常重要的。,

亿万富翁是指那些财源不断,生活环境优越,无论家庭还是人缘关系都已渗透着富贵气派的人。

朝着亿万富翁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具有“我是能者”信念的人。那些自认为自己“无能”的人,是不可能选择这个奋斗目标的。迈向亿万富翁的路是很难的。一个人只有毫不畏惧地面对失败,面对贫困,才能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经受大起大落的磨炼,直至完全掌握作为亿万富翁的人生哲学。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先富了起来,其实,现在建筑巨商,以前可能是半饥饿状态的砖瓦小工;现在的书商巨贾,以前可能是沿街叫卖的小报贩;现在一些大公司的负责人,以前可能是处处受气的小人物。他们奋斗和艰辛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和理解的。有一个现在有数百万资产的老板,二十年前靠向亲戚朋友几百元、几千元借债起家。为此,岳母对其侧目,妻子离他而去,受够了亲戚的白眼。借了小舅子5000元,到期不能偿还,小舅子说要他的命。以致于他现在一看到媒介上“借钱”“还债”之事,就条件反射,心惊不已。

‘如果你有机会问起那些成功者过去的隐痛,他们都会动情地叙说过去一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痛苦,就没有成功。

抱着“自己天生无能”、“贫穷乃天意”思想的人,即使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不会激发其奋斗的热情。这种人虽然为人和气却只能给人以怯懦的病态之感。

只要有“我就是亿万富翁”的信念,即使无钱、贫穷,他也会显得生气勃勃。因为他“人穷志不穷”。一旦他将自己的欲望付之于行动,那么,他所渴望有一切便能如愿以偿。从此,不受借款、贫穷的束缚,生活里充满阳光和幸福。所以,辛勤奋斗总发不成财的人,必须改变观念,培养自信。改变观念乃是致富之必需。不改变观念也就无所谓发财,更谈不上人生之欢乐与幸福。

抱着“命穷”思想的人,就是送给他一千元,他也必定嫌少,认为“一千元不值钱。”反之,身为贫穷却不以为苦的人,若是得到一千元,就会高兴地说“太好了”、“实在感谢”。这样的人别说一千,那怕得到一百,甚至十元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有一种满足感,知足者就不是穷人,而且是快乐的人。

无须看金额多少,只要观察一下他们对一千元的看法便可分辨出:谁将贫穷,谁能发财。

真正的亿万富翁不是偶然发财的,而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让钱财源源流入,才成为亿万富翁的。因为其本身具有发财的能力,以能力为本金必将一本万利。发财致富。

发财致富不能说是运气好。如果说靠运气就能成为亿万富翁,那么这运气只能像镜子,照得最明亮的时候便碎了。如果有人说“一切全凭运气,发财也得靠运气”,那么即使有亿万金钱送到他手中,他也无法守住这笔钱财。这与赌博、买彩票发财同属一回事。

办事顺利时说运气好,遭到挫折时则认为运气不好。此想法只会使你无所作为。因为缺乏“必然成功”的信念,运气再好,没有信念,好运也会离你而去。

不怕被人说“霉气”,坚信“办事不在于运气”、“我定能发财”。抱有这些信念者必定能获得亿万钱财,并使它不断增值。

当然,改变观念并不是改变想法。如果有意识地让自己去想“不要为金钱烦恼”、“我本身就是个富翁”,那么这种作法将是徒劳的。因为“有意识地改变思想”不能与“无意识的观念改变”

划等号。

前面提到有人得到一千元也能真诚表示感谢,也有人嫌一千元太少。因为两者对一千元的看法截然不同。

改变看法不是改变想法,而是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方法。

如果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感到值得庆幸而表示出感激之情,那么,人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身处贫困之境地又能为点滴小事的成功感到庆幸,就不会为负债痛苦、烦恼,就能让生活变苦为甜。这就是一个快乐之人。

改变对贫穷的看法不等于改变人生观,而只是要你真心感到贫穷也能争取到快乐。看法改变后,就能面对贫穷而不以为然。

观念改变之日,也正是你向着亿万富翁的目标前进之时。

随着信念的改变,人会变得生气勃勃,干劲十足,以前疏远的人也会亲近而来。

拼命努力奋斗却没有钱,这不能认为命不好。其原因也许本身选择的就是贫穷的路。相反,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一开始就已行进在亿万富翁的道路上。这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并且无理,但事实不是这样吗?同样付出辛劳,有的人发财成了富翁,丽有的人却根本无法摆脱贫困。这是因为两者奋斗的目的不同,方式不同。可以断言,后者谋求的是相当于付出汗水的同等代价。他们一味追求金钱,遇事爱打小算盘,但越想钱财越不进财。于是,总想着“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总不得翻身”、“这样努力工作应该成功”。这种人总是把发财想在前头,而完全没有为发财致富从心理和体力上作出必要的准备。结果,没能找到发财之路,或半途而废。相反,前一种人毫不在意结果如何,万事干在先。他们遇事从不斤斤计较或者玩弄花招,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所以,他们成功了。

遇事先打小算盘、先考虑个人得失的人永远不能从贫困中自拔。这种人的奋斗目标仅仅是能赚多少钱,没想到应该培养自身赚钱的能力。

聪明的人,则认为付出辛劳后获取代价是理所当然。但代价多少不值得过分追求。他们做事从不计较得失,故而不会为小事烦恼。即使是现在仍处在贫穷之中的人们,只要抱有坚定的信念,必定会成功。中国有句老话“有钱心不慌”。这个人生道理会鼓励更多的人去创造财富。因为,创造财富也是一种快乐,或者说,财富是快乐的保障。

三、知识经济是座山

自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定义了这种新型的经济。由此,逐步确立了一种日渐清晰的观念,即“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简而言之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以产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劳动。

今天,如何面对知识的经济时代?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诚然21世纪的许多方面现在还难以预料,人们为它要做哪些准备一时也不易看清。但是有一点却得到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有识之士的认同,那就是:在未来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掌握先进思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

那么,21世纪人应具备哪些素质特征呢?

A.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构成未来人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分,而思想素质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部分,当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对人生的看法也就发生变化。而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价值比较和价值取舍。一个人做什么及怎么做取决于这种比较和取舍的结果。

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教育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当两个人谈不到一块儿时,无法沟通,互不理解,很可能是价值观的差异造成的。你做一件认为值得去做的事,他却认为你是傻瓜。因为在他看来,你做的事不如他做的事有价值。如果是好心人知心朋友,他还会告诫你:“你干这事能捞到什么好处?何苦呢?得不偿失……”这时你会觉得你跟他想的不是一码事,你和他追求的目标,对事物取舍的标准不一样。

价值观就是这样决定一个人看重什么,轻视什么,依据什么,追求什么,从而去做什么,放弃什么,怎么去做。在此之前,人们总是要把几个价值在内心的天平上称量一番,选取大的价值,舍去小的价值。

如果你追名代实、重名轻实,其结果呢:于个人,荒废时间和精力,干扰自己对目标的选择和思考总的路子,养成虚伪、轻浮的品格,失去了发挥自身实际才能,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实现自我真正价值的机会;于社会,为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提供了滋生和发展的温床,终使社会之华丽大厦处于大梁空、地基虚的危险之中。因为“名”的所谓价值,毕竟是空中花园,海市蜃楼。它的功效只是一时的,只在于满足滋人耳目的心理而已。

当今社会处于科技领先的时代。这是一个务实的时代,要在当代世界的竞争和挑战中取胜,靠的是实力,凭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名声。

B.文化素质。 21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还应具有优秀的文化素质。知识是构成人才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在世界各国展开世纪之交的角逐和竞争中,谁拥有众多的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谁就有了获胜的优势。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中知识技术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社会物质生产的科学化趋势要求人的知识化。有的研究表明,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消耗的比例,正在发生如下有趣的变化。机械化初期阶段,它们的比例为9: 1,机械化中级阶段变为 6: 4,生产全部自动化之后,这种比例倒置了为 1: 9。这种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中消耗的明显变化充分说明了人的知识化的重要性。人的知识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因素之一。

正因为人的知识化是如此至关重要,所以许多国家对人才的知识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对一个人来讲,知识化的问题,不应一味追求掌握知识的量,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有人认为,最起码要形成一个直上直下纵深发展的适合某一领域或学科的知识体系。既然知识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不可能也不必要统统去掌握它,那么干脆一门心思只发展自己的专业,与自己职业无关的一概不问。其实这种知识结构不理想,因为它不符合当今科学知识发展一体化,学科之间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既能在某个领域里拔尖,又能对其它领域的工作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当你在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时,要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你博览群书,涉足其他领域时,也要注意发展自己的专长。另外,不能以为知识结构一旦形成就可一劳永逸。更新知识,追求新知,调整主攻方向,重建和改组知识结构将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今天的知识积累不应是盲目的,要考虑未来的需要,而未来要解决的问题,绝不是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简单重复,因此,今天要着重贮备的是那些万变的知识。21世纪人才文化素质,除了体现在从事某种专业,如音乐、美术、数学等领域所具有的专门能力。而非特殊智能则体现在一切专业领域及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能力。非特殊智能结构包括一般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对于 21世纪的人来说,需要朝着某些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的能力发展。这些能力都含有智能因素。

C.心理素质。一个人要想成才,要想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其健康心理的基本表现是: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他能在社会活动中认识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欣慰,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不避讳,始终能客观地、积极地看待自己,能正确地看待现实。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过多地沉湎于幻想,对生活中的矛盾不是回避,而是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妥善对待,处处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正常的人际关系。既能“自我接纳”,又能接纳别人,包括别人的短处。在与人相处中,其尊敬、信任、喜悦等积极态度多于嫉妒、怀疑、憎恶等消极态度。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心理结构是平衡和协调的,虽有情绪表现,但不会为消极情绪所驱使而使行为失调。他会尽力保持一种较为平静的头脑和控制行为的自觉性,有较强的耐挫力,总让积极的情感支配自己。

乐观的进取心。尽管他并不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他却相信自己是无所不能学的。他会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努力克服-切困难和阻力,去争取成功。他会在活动中显示效率,在潜能发挥中得到乐趣,在成功中体验自尊、自信。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必须要求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迅速,人际关系复杂,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负担十分沉重,使有些心理素质差的人容易产生心理

以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无形资产。

1.社交能力。现在社会交往活动大都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面对面的交流。在知识经济社会,社交活动更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在这样的社会,人们的社交不仅要掌握自然语言,而且要掌握计算机语言,能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辨别对方的意思,揣摸对方的动机和目的,并采取相应的行为进行交流。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就很难有效地进行社交;同时,不同的社会阶段,社交的内容不同,如果不掌握这个阶段新的语言和内容,就会产生社交和信息交流的困难。

2.应变能力。既然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处理信息和创造知识,那么个人对社会的感知对象也主要侧重于信息的变化和知识的变迁与技术的进步。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量的增加、知识和技术改进上速度的加快,使得对信息捕获和收集的水平要求提高,即对信息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时,对信息感知后,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并付诸于行动和适时向外界发布信息。这也需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所形成的媒介进行。

3.创造力。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这不仅是因为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所致,而且也是由于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所致。这样的社会,企业管理模式也由官僚式转向机制式,产权制度的发展已使免费搭乘别人技术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这在客观上要求人必须进行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或提供属于自己的新的服务,否则难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难以取得收入。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由于社会产品已经比较丰富,人们的消费已经由数量型消费转向质量型消费,以追求享受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谁将占领市场。并且,由于每个主体都处于创新中,产品差异更大,可替代性更强,致使个人消费的稳定性更差,经常由这一产品转向另一产品。这样,任何一种新技术所形成的新产品、新服务都难以持久地占领市场。而要实现长期占领市场的目标,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同样,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非价格的技术创新竞争。处于这样环境中的个人要就业,要获得财富,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或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具有创造力。 mC1ygWASZinGb9zenfIu4vht/bifzYSR61PShx7F4/oQ1dj5kCGzbZ+BjLf3S2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