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生与死

每天都有人出生,每天都有人死亡,生生死死,永远不会停息。你我只是生命音乐中的一段音符,不该惧怕死亡,因为那是无法改变的规律,但也要热爱生命,因为那是我们的责任。

1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佛语云:今世前生,因果循环。

然而,人并没有前世,亦没有转世,只有今世。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阐述的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许多人喜欢算卦,算自己前世是什么,来世又做什么,这有什么意义?本不存在的前世和转世,算出来也不过是个玩笑。如果那些算卦的可以算出自己转世是富贵之人,今世又何必还靠着摆地摊卜卦为生,城管来了,吓得鸡飞狗跳?

清顺治帝曾做诗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充满了不了解和未知,为何要对那些未知的东西恐惧呢?坦然地面对生活,它不会如你想象中的那样可怕。

人生在世,不过是一粒沙子,站在千百个人里,或许就已被人淹没。浩瀚的历史中,人们记住的多是留下千秋伟业或辉煌人生或遗臭万年的人,而他们只是成千上万的人中佼佼者或是最坏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平平淡淡地生活,平平淡淡地活着。

我们既然不能做伟人,就做个快乐幸福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有属于她自己的幸福,在千万个人里或许是平淡,但对于你来说却是人生的成功。

未曾生我谁是我,我生之时我是谁。你要明白你是谁,但是不能太注重自我,这样的人会失去他人的友情与关爱。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如何走好人生才是重要的。

对得与失以平常心看待,要相信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对成功与失败,多一份坦然;对名利多一分淡然……未曾生我谁是我,我生之时我是谁,并不是要你以消极的心态去看待,而是在处理自己的七情六欲时,多一分淡然,多一分平常心,让自己的心多一分豁达。

生命的过程是漫长而短暂的。有人说眨眼便从孩童到了老年;有人说人生真长;怎么过都过不完,有人说我要活得幸福。其实,生命不在于长短,只在于你是否充实的度过。

我是谁,谁又是我,我将来是谁,我过去又是谁?何必那么计较,记住生命只有一次,坦然地面对与接受,会让你更幸福。

2生死的哲学关系

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

生与死是永远不会衰退的话题。有人重视生命,有人不重视生命;有人对死亡心存恐惧,有人却对死亡坦然接受。

生命是可贵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古语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因为有生命存在,所以我们存在。因为有生命,我们知道了鸟语花香是什么,我们有感觉、味觉、嗅觉和知觉,有爱,有梦想,有自由。这些都是生命给我们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受生命中的种种悲欢离合,孤独寂寞,在人海里挣扎喟叹人生的不易。

有的人不由得质问,我们为什么而活?有人说是为了爱的人,为了亲人朋友爱人。我们在世界上的一步步都是因为有爱,才让我们有活的意义。可是,漫漫人生路,你会发现原来一直是自己在走,没有人能够陪你到一生,即使亲人,最爱的人,他们的生命,你也不能从头陪到结束。但是只要我们回头,就会看到那些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有人陪着你走完这一段路又就有人接替他们的位置继续陪我们走完一生。这就是爱,这就是我们活着的理由。

有生就有死,万物都脱离不了这个关系,许多人对死亡有所恐惧,因为死亡代表着终结,代表着你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可是世上不怕死的人很多,革命先烈董存瑞、黄继光,还有许多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人,他们的死对社会来说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对新中国的希望。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那些战争纷乱的年代,死就有着特别厚重的历史意义。回念历史,我们深深尊敬那些敢为国家而死的人,他们早已将国家看得比生死重要,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有了后来的国泰民安。

可是现代,许多人却因为一些很小的理由就选择自杀,被我们所不齿。他们或许有着千百个理由,但归根结底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我为何生,我为何死。有人说, 因为活着所以我活着 , 我活着的全部意义 , 在于维持活着直到死亡。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活着,但是有的人却可以潇洒地面对,有的人又执拗 , 认为既然活着,就该有

意义,一定要留下一些东西让别人记住。有的人选择权利,有的人选择财富,有的人选择知识……有的人乐意负荷沉重而活, 有的人则轻装而活。

死,就是合上双眼,心脏失去跳动,全世界对他来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哀伤痛苦,没有快乐幸福。即使被深埋黄土,也毫不感觉。身后的事情,就算再有智慧的人也无法知道了。

唯心主义说,我思,故我在。生与死也是这样,活在人世,你是有血肉有生命的。离开人世,别人对你的思念虽然还存在,但你那有血肉有生命的人已经不在了。

实质上,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我们根本无法将他们分开。因为我们从出生之时就开始走向死亡,因为死是蕴涵在生命之内。所有生命都是经过孕育期,然后出生、成长、衰老,最后死去。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浑然一体的。谁都想永远活下去,害怕死亡的降临。但是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无论能否接受,死亡在某一刻会降临。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恐惧死亡,因为这是人无法摆脱的。

其实,若没有死,怎么会有生。只有生,没有死,地球恐怕早已爆炸了。从生命的本源来说,死是给新的生命让位置,是一种回归自然。

既然人都难逃一死,那么有人会说人们活着时的奋斗、努力又有什么意思?归根到底还是那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思考:世界的“有”都要归结于“无”,而“无”之后又是“有”!我们应该跳出自己对此生此世的看法,立于宇宙大化的境界来看生死。如此,人又何必悲哀于自我的必死的结局呢?既然一个人的出生建立在他人之死的基础上,那人为何不能当别人出生的基础而无畏地面对死亡呢?做到正确地看待生死。只有对生死有正确观念的人,其生活与人生便走上了一条坦途。

死亡的存在,还会让我们去思考生活中许多问题。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所以许多人才说时间比金钱更珍贵,才会感叹青春的流逝。所以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一分一秒,让生命中的每一段都充满内容,都可以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可见,死不是让生变得毫无意义,而是更凸显了生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拥有更健康的人生观。在生活中,许多人不断追求,总以为拥有的越多越好,为人处世尖酸刻薄冷漠。也许他们确实成功了,拥有了很多,但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只爱自己,更不会赢得别人的爱,因此,在有生之年,他就活在孤独中,当他面对死亡时,他因为所拥有的一切即将丧失而万分痛苦。人的生死诡异在于:生前拥有的少,死时就丧失的少,痛苦也就少;生前拥有的多,死时就丧失的多,痛苦也必然会大。这里的拥有是指在一个人的内心中对富贵名利的在意。

生是为了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快乐与奇迹,死是最终归于自然,是谁也无法逃脱的。用一颗平淡的心看待生与死,超脱于风尘之上来看所有生物的生与死时,你会悟彻生死只是一个循环,一个自然的过程。

3符号的人生

人生是由一个个标点符号排列的,人生有逗号,人生有句号,人生充满问号,人生有一串感叹号。

人的一生可能平淡,可能伟大,可能遭受挫折,可能遇到幸福。无论如何,它都是一篇宏伟的篇章。这篇章不管多么精彩都离不开标点符号的点缀,正是因为有着标点符号,才让我们的人生辉煌灿烂。

每一个句子都会有一个逗号在中间隔着,正是由于这个逗号的存在,才让人觉得所走的每一段路看似平凡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逗号也代表着人生走完的一程又一程, 看似结束但并没结束,一个环节连接另一个环节,直到终点。当你走完一段路,想换个方向时,也会出现逗号。逗号就是你在实现一个目标时,实现的小目标,它是一个个阶段的结束,又是一个个阶段的开始。所以绝不能自满自足,故步自封,逗号只是间隔,而不是胜利!

问号代表着人未知和疑问。当你不明方向观望,自己向自己发问:我下一步该朝哪里走,就出现了问号。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疑问无止境,人生也是由一个个问号串联起来的,然后再想办法解开。而社会上一些人的人生就是以问号结束的。他们虽然有远大的志向,却不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或是急功近利,当认为自己前途无量时,他们会拼命地干;当认为工作毫无前途,别人干得有声有色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喜新厌旧,跳槽转行。终究如同白驹过隙,碌碌无为地过一生。这样的人生就是以问号结束的,因为他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在每一个地方都毫无恒心。

每一个人都有感情。当我们感动、惊讶、感慨时多用感叹号。每一个感叹号都是我们感情“爆发期”,当你看到一位明星时,你会激动;当你看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时,会为里面的情节感动甚至哭泣……感叹号也代表着慨叹与感悟。当我们明白一些道理的时候,我们会感叹那是一个人生真理,要遵从。感叹号也是青春的形容符号,因为青年时代的人更存在着霸气、傲气、勇气、猛劲十足,办事少计后果而多有冲动,认为天下没有不敢干的事情。这种傲气让所有人惊叹,其所办的事情,也让人惊叹。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走不同的路,可是我们不论如何走,哪条路,我们都想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它也代表着将每一个阶段尽量地圆满解决。一个句号就是一个理智的休整,不要让前面的事情影响到后面的心情!

人生也有省略号,一些人常常自叹青春的虚度。其实在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一段烦恼和无奈,我们完全可以将它变成省略号擦掉。只有这样你才能平稳心态,走好以后的人生之路。省略号还代表着该放弃时放弃,该包容的时候包容,懂得求同存异,退一步海阔天空。

顿号代表着休整、停顿。在人生旅途上,有时你可能会疲惫,那就稍微消息一会儿,才能有力量继续往前走。

很多人都在努力读懂人生这本书,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弄明白破折号的重要意义。当你忙碌时,你可能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着,同时还品味着它的酸辣苦咸甜。可当你领悟到在它后面的破折号还有着另外的意义时候,你就会看到自己面临的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人生就是由这些符号拼成的。此外还有分号,引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符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4淡泊名利,看破生死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但是她并不看重名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 次,各种奖章 16 枚,各种名誉头衔 117 个,却给人一种全不在意的印象。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朋友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诸葛亮在写给他8 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其意思就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然而又有几人真的能做到“淡泊名利”?在《红楼梦》的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凡是将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将被名利所困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名利没有得到时,处心积虑想得到,得到后,还要算尽机关,如履薄冰,恐怕一个错误将名利丢失。弄得自己身心憔悴。其实,人生无常,花朵更不会开百日,总有凋零的那一天。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淡泊名利说的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儒家大师朱熹也曾感叹道:“世上无如人陷欲,几人到此误平生。”

笔者所讲的是一种对名利的“量度”而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来到世上,不过是一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生为名利所累,实在是本末倒置。

而淡薄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一种明悟的感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淡泊。

但是淡薄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工作中,多一分清醒,多一分思考。

人生在世,都不会一帆风顺,须知有失就有得,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明白其中道理自然心境宽阔。所以,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淡定人生是一种超脱。

而名利本来没有好坏,适时以用,量度而追。有道是:“名利高寒阁,冷暖只自知。”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多少辛酸和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案例精选

[描述]

制造飞机的莱特兄弟(即维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是美国发明家。1903 年他们成功地完成首次飞行试验后,兄弟两人名扬全球。

虽然成为世界知名人物,然而他们却完全没把声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写自传,不参加无意义的宴会,也从不接待新闻记者。

有一次,一位记者要求哥哥维尔伯发表讲话,维尔伯回答说:“先生,你知道吗,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怎么也飞不高。”

还有一回是弟弟奥维尔的故事。奥维尔和姐姐一起用餐,吃到一半,奥维尔顺手从口袋摸出一条红丝带擦嘴,姐姐看见了问他:“哪来的手帕这么漂亮?”

奥维尔毫不在意地说:“哦,这是法国政府发给我的荣誉奖章,刚刚嘴巴沾油没手帕用,我就拿来擦嘴了。”

一个人假如有淡泊宁静的气质,那便是一种人生丰富阅历的展现。能够洞悉生死的本质,明白自然界的法则,显示出淡泊的一种智慧、一种成熟。[点评]

平淡的日子永远不会平淡,只有怀着淡泊的心境和对生命真相的认知与适度的执著,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心态,才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你的欢乐和成功。

5人活着要有方向感,要对明天充满激情

没有追求的生活是死寂的,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失去导航灯的船只。

案例精选

[描述]

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27% 的人,没有目标; 60% 的人,目标模糊; 10% 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 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1995年,哈佛大学再次对这一批 1970 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 的人,25 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现在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 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 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 27% 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常常抱怨他人和社会,其实,他们的差别仅仅在于 25 年前,其中有一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外一些人根本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点评]

你的生活有目标吗?你一定要有一个目标,就像你无法从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返回一样,没有目的地,你就永远无法抵达。

很多年前,有一项几百条鲸鱼突然死亡的报道,这些鲸鱼在追逐沙丁鱼时,不知不觉被困在了一个海湾里,逐渐脱水而死。有人说,是这些沙丁鱼将鲸鱼引上了死亡。鲸鱼因为追逐小的利益而惨死,为了微不足道的目标而空耗了自己的巨大力量。也有人说,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故事中的鲸鱼,他们有巨大的力量与潜能,但他们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小事情使他们忘记了自己本应做什么。而目标帮助你集中精力,当你不停地在自己有优势的方面努力时,这些优势会进一步发展。最终,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你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比你得到什么东西重要得多。

生活有目标,才不会让人迷茫;生活有目标,才会给人奋斗的动力;生活有目标,才会在最艰苦的时候有着最从容的微笑;生活有目标,每一步才会走得更踏实坚定;生活有目标,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一个对生活有目标的人的生活远比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人的生活要精彩得多。他不断为自己设立目标,当达到一个目标以后,又会设立一个新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也会得到成功的回报。

有一个雕刻家雕刻一块没有成型的石头,一个小孩在旁边观看,不一会儿,雕像就现出一个动物的精美身姿。小男孩十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它在里面?”

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美丽的雕像等着去发掘,不要害怕做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干任何事情,你都有要有个目标,才能决定怎么干。

给生活确定一个目标,即使很小,当你实现的时候也是快乐无穷的。不要让人生漂泊无一,你要确定自己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又该如何实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6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案例精选

[描述]

颜渊、子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请他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子路后来问孔子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者得到安逸,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后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子路为人豪爽,做事果断,对富贵有一定的追求,最终走向仕途;颜渊在道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后来成为孔子眼里的道德楷模;而孔子志在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天下人,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点评]

这说明一个人的目标能引导人们走向成功,有着什么样的目标,就有着什么样的人生。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立志追求远大的目标。远大的目标是一种心理力量,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它对人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当目标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的时候,它会对人生产生强大推动作用,使人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无私的奉献情怀。

假如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汪洋大海中的无舵之舟,只能随波逐流,很难到达理想的港湾。而在目标追求上的一个小小差别,能够导致人生结局的巨大差异。

朱熹就曾强调:“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案例精选

[描述]

在美国,有一个声望极高的奖项——美国国家质量奖,赢得此奖的企业,必须是能生产全国最高质量产品的企业。

为赢得该奖项,摩托罗拉公司从1981 年就加入了竞争。它派了一个小组,分赴世界各地考察学习表现优异的制造厂商,力求大幅降低自己工作中的错误率,结果不合格品率降低了 90% 。但摩托罗拉公司仍不满意,又设定了新的目标:所生产电话合格率要达到 99  997% 。

1988年,66 家公司竞争美国国家质量奖,摩托罗拉以绝对优势轻轻松松夺魁。这就是目标的效力。[点评]

如果当时摩托罗拉并没有把目标锁定在赢得该奖项上,也许,它就没有这么长足的进步。

你训练过跳蚤吗?当把它们放在广口瓶里,用透明盖盖上。这时,跳蚤跳起来会撞到盖子上,许久之后,当你打开盖子,你会看到,跳蚤继续跳,但不会再跳到足以撞到盖子的高度,自然也不会跳到广口瓶以外。

原因很简单,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这种情况,不再改变。不但跳蚤如此,人也是一样的。许多人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却行动不起来,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

经常有人说,我没有目标。其实,追求快乐而避开痛苦便是我们人生的目标。所以说,我们是有目标的,只是这个目标是否能促进我们行动起来,去追求高素质的人生。

目标对我们来说,就像撒在园中的种子,你种一粒草子,长出来的就是草,你种一颗玫瑰,长出来的就是一个玫瑰。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潜能无限发挥,那么就请你定下一个远大的目标,相信你在向它挑战的过程中,会发现无穷无尽的机会,使人生攀向另一个层次。

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具体,可以实现的。如果目标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能实现,那会降低你的积极性。因为目标是动力的源泉,如果你无法知道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就会感到泄气,最后甩手不干了,所以当你规划自己的成功时,千万别低估了制定可测目标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努力了,做了很多的工作,但不一定就能带来成功。因为任何活动的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成功。一项工作要有成果,就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了多少成果。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个法国人曾经做过一次实验,他研究的是巡游毛虫。这些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跟着向前爬。法布尔把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在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没有头,也没有尾。法布尔在毛虫队伍旁边摆了一些食物。但这些毛虫要想吃到食物就必须解散队伍,不再一条条排队前进。

但是这些毛毛虫并没有厌倦这种圆圈爬行而转向食物,它们围着花盆以同样的速度一直爬到了饿死。[点评]

这些毛虫遵守着它们的本能,就像只靠本能而不愿思考的人一样,他们虽然在卖力干活,却毫无结果。

如果你制订了目标,且具有可行性,又定期检查工作进度,自然就会把重点从工作本身转移向工作成果了。

如果以上几点你都做到了,那么你一定会实现你的梦想人生。

7今天就是生命——是唯一你能确知的生命

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定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鲍吉尔·原野曾经说过:“生活的内容,既不能寄托于未来,也不能埋怨于旧日。我们所有的生活,只发生于‘今天’。”

现在“珍惜生命”的口号随处可见,我们也告诉自己要珍惜生命,可是你做到了吗?是否每天依然浑浑噩噩地度日,没有任何的目标和企盼?珍惜生命到底该做什么?是珍惜未来的生命,珍惜明天吗?不是,是今天。今天、现在,它们是你唯一能确知的生命!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是未知,而今天就是对你最重要的生命!

据说一位禅师在晚上睡觉前,会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因为他不确定第二天醒来时,是否还用得上那杯子。这个故事让我们想到生命的脆弱。是的,生命就是脆弱的。许多人昨天还和我们说着话,但是第二天就有可能不存在了。它脆弱到仿佛随时会结束,所以,请珍惜生命,从今天,从这一刻开始。

珍惜今天,其实很简单。早晨起来时,别忘记对自己说,好好享受这一天。当今天过去的时候,别忘记告诉自己,又享受到了美好的一天。今天是人生路上匆匆的一页,但是只有重视今天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把记忆留在过去,把生活放在明天,而今天变得毫无意义,这样的人不会懂得珍惜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就会抛弃她。日月匆匆,沧海桑田,人很快就会从年轻变得衰老。

只有今天是你能把握的,你可以让自己变得快乐,你可以实现今天的目标,你可以幸福地微笑,你可以享受人生的快乐,这些都只有在今天才能真实地发生。

佛问弟子:生究竟有多长?

弟子甲:五十年!

佛说:不对。

弟子乙:四十年!

佛说:不对。

弟子丙:三十年!

佛说:不对。

众弟子: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呢?

佛说:人生只在呼吸间。

是啊,人生是什么,就是你一呼一吸间,就是现在。我们应当活在现在,随时地享受当下的美好事物。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八十层楼上。有一天他们爬山回来,却发现大楼里停电,电梯停驶,虽然他们背着一大包行李,但是他们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爬楼。

当爬到二十层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边说将包包放在二十楼,等来电了再坐电梯下来取。于是他们就把包儿放在了二十楼,继续爬。但是好景不常,到了四十楼,两人实在累了,想到只爬了一半,往前看,竟还有四十楼要爬,两人开始互相抱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到了六十楼。

到了六十楼,他们吵得没有力气了,哥哥对弟弟说:“只剩二十层楼了,我们就不要吵了,默默地爬完它吧!”

于是他们安静地继续走,终于到了八十楼。哥哥让弟弟开门,弟弟却说,钥匙不是在你那里吗?

原来,他们将钥匙留在二十楼的包儿里了。[点评]

这个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二十岁之前,我们活在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期望中,背负着很多的压力,自己也不够成熟有能力,因此步履难免不稳。二十岁之后,离开了那些压力,卸下包袱,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样愉快地度过了二十年。

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发现青春已经不再,不免有许多的遗憾和后悔,于是开始在惋惜与抱怨中度过,

到了六十岁,才发现人生已经不多了,于是才认识到应该珍惜生命。到了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自己好像有什么事情好像还没有完成,原来梦想还留在了二十岁。你是否是这样呢?

想想自己的梦想,想想自己最在意什么,不要到了四十岁之后才追悔。

往日不可追,来日更难猜。如果你有梦想,就从现在这一刻做起。记住,今天是上天送给你的礼物。 F93da7FFsjb4/VVvq7ti3TGjBKn645mrDop/E0iu507J5BjZw4Moq8qALqCmi3w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