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先知先觉,走在政策的前面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占领市场制高点对于商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政策往往就是市场的导向,在国家政策的变化当中,常常蕴藏着丰富的机遇。这就看一个商人有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不能在细微的政策变化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商机,并且走到政策的前面。

“浙商就是有洞察和冒险的能力,能够坚持走在政策的前面。”亚龙企业董事长张文荣说这句话的时候,充满了作为浙江人的自豪。

张文荣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从小,他就受到浙江人“男孩从小要有经济自立意识”思想的熏陶。14岁的时候,张文荣就在他人的指点下,开始在街边卖冰棍,正是这不起眼的冰棍生意,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17岁的张文荣就已经成长为真正的商人。他凭着自己在商场上的实践经验和初生牛犊的闯劲,在市场中伸出自己的“触角”,敏锐地洞察着,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商机。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导致了物资匮乏、信息不对称,精明的张文荣马上就发现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商机,他细心地注意着每一次政策上的变化。

一次,他偶然得知福建有一个城市卖的某牌服饰特别便宜,而当时该服饰在全国非常流行,于是,他赶紧带着钱赶到了福建,做起了服装生意。

就三个多月的时间,张文荣就净赚了10多万元,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那时候的万元户是很少的。

在张文荣21岁的时候,他已经是百万富翁了。他的眼光放得更远了,他的眼睛盯准了上海。

当时的上海还是实行计划经济,马路上的废铜满街乱放没人要,而在温州,铜却是极其缺少的。张文荣一下子就找到了“宝”,经过细心的调研,他做起了废铜生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经济环境的好转,张文荣的事业越做越大。

1988年,张文荣看准了城市发展对电缆需求的提高,选择了上海电缆厂作为合作伙伴,从而成为上海小有名气的“电缆大王”。

在香港回归那年,他出资1千多万元兼并了国有企业——浦东电缆厂,拥有了自己的实业公司。现在张文荣的亚龙集团经营范围包括铜材、电缆、教育、医疗、绿化工程、房地产等,总资产超过6个亿。

浙商们以他们聪明的头脑,走在政策的前面,预见了政策的调整趋势。华立集团也是走在政策前面的创富“领头羊”。

华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力成说:“事业要紧跟国家政策,其实我是从朱镕基总理的一个讲话中‘嗅’出商机来的,但当时,大部分厂家就是没这个感觉……”从1998年开始,国家大规模进行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简称“两网改造”。启动之后,早有准备的华立快速启动集技术开发、工艺改进、市场开拓为一体的“旋风计划”,在激烈的“两网改造”招标战中占领了制高点。

所以说,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它只留给那些有洞察力和有准备的人。而汪力成确实具备这两种能力。

如,他预见了西部开发的商机,在1996年兼并了西部地区最大的电能表生产企业——重庆电能表厂。而当时,还没有出现“西部大开发”这种说法。

他到底是怎么“嗅”到这一商机的呢?细心的他是从民工潮的新闻报道中研究出来的。他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中国不可能放任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央不可能不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而一旦中央重视了这个问题,就会有扶持西部开发的政策。而重庆设直辖市的消息也是他从一份内参资料上看到中央领导有这么一个讲话:“重庆人民为三峡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但中央不会让你们承受更大的损失。”这使他作出了挥师重庆的决定。

所以,说浙商具有超前预见能力也好,悟性也好,直觉也好,洞察力也好,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他们确实从这种预见、直觉、悟性和洞察中获得了好处。这些能力让他们从现在看到了未来,看到了政策的走向、自己该向哪个方向走下去。事实也证明,要想让自己的企业永保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在政策的前面、走在市场的前面。 G7IYK4WY5jUVemdgqZRByOA763CCBo1o+OFyVFvpP/FgCrxBYUdMvi0xECLctc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