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放下执著心,得轻松之福报

佛说,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烦恼,是因为放不下执著心。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放下不该有的恶念和贪欲,放下让自己感到沉重的东西,放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佛说,放下执著心,得轻松之福报。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懒惰,活得充实;放下消极,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犹豫,活得潇洒;放下狭隘,活得自在。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修行人向优波鞠多尊者求法,尊者说:“你要求法,很好,那么,我说什么你就要照做。”

这位行者回答:“我既然来向您请法,一定会遵从您的教诲。”

此时,尊者幻现了一座顶端耸立着一棵大树的悬崖,又在树下幻化一个又深又广的大坑,要他爬上树去。行者爬上去之后,手脚紧紧抱着树干。

尊者说:“把两脚放下。”行者就把双脚放了。

“左手放下。”左手也放了。

“右手放下。”

行者抗议道:“不行啊,放了就会跌到坑中而死啊!”

尊者说:“你不是答应听我的话吗?要求法,就要相信我的话。”

此时,行者右手一放,哪里有什么树和坑?原来只是尊者以神通变现的一个境界而已,放下心中执著,这位行者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

放下自己,依法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益;假使固执己见,死命不肯放下右手,尊者也只能摇头叹息了。

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得失之心,憎爱之念,盘踞心头,无法得到解脱与自在。

聪明的人总能放下很多东西:美女、金钱、名誉,甚至是友谊。放下是为了以一种更加轻松的心态,以一种自主自愿的态度去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既然背着负担是走,放下负担也是走,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得轻松些,潇洒些呢?曾经的拥有,不代表现在的拥有,现在的拥有也不一定是恒久的存在。如果放不下往昔的拥有,看不清现在的所得,那么曾经的拥有就会成为生命的负担!

郑石岩说:“人必须经过净化,把虚荣心、过多的欲望、成见、偏见等放下来,这样才可能自由地过现实的生活。”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已割舍。人生中的很多东西,若须要放下时,不妨就放下吧,放下一些负担,轻轻松松的上路,放下才能得解脱。

感悟

“放下”,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等于“失去”,也会认为放下是消极的行为。事实上,放下才是真正的提起,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是解脱,放下才会一身轻松。

佛陀格言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一个人觉得每天的生活不堪重负,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

哲人把一只竹篓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背着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从路边捡一块石头放在里边,看看是什么感受?”

那个人虽然大惑不解,可还是按哲人说的去办了。可刚走了几百步,他就感到背负太重受不了了,因为竹篓里已经装满了沉重的石头。

“知道你每天为什么不快乐吗?是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了,它已经把你的快乐压抑殆尽了。”哲人一边从竹篓里一块一块地取出石头,一边说:“这块是功名,这块是利禄,这块是小肚鸡肠,这块是斤斤计较……”当大半石头被扔掉后,那个人背起竹篓走起路来感到很轻盈。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至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因为我们虽然每天都在追逐着快乐,可又总放不下自己心中的重负,如名利、金钱、权势等等。

生活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我们自己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自己在努力地追逐着快乐,却又总放不下心中的累赘,把不该看重的事情看得太重,总想放下些什么,却总也放不下。每日在尘世穿梭忙碌,每天忙着经营自己的世界,对工作、生活、朋友、亲人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可是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得到,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幼稚与浅薄。

其实,快乐是简单的,放下就是快乐。一个人如果总是把不如意的事记在心里,只会让自己更加的不开心。所以,对一些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坦然面对,波澜不惊;对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要该放手的就放手;对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纠缠,不再为自己增加无为的烦恼,就会获得快乐。

许多人成天沉醉于对名利的追求,对金钱的角逐,谈何快乐?整天陷入对利益的争夺,为了顶点利益,就与昔日的好友反目为仇,快乐从何而言?成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拿不起,放不下,快乐又在哪里?成天小鸡肝肠,心胸如豆,鼠目寸光,疑心重重,快乐又何处去寻?

所谓的“放下就是快乐”,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它是一种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一种重负顿释后的轻松自如;一种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只要你懂得珍惜现在,多些成熟,少些烦恼;多点深思熟虑,少点后悔遗憾,只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只要你抛弃一些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你就会获得快乐,远离烦恼。

感悟

佛说,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生活中会有很多让我们无法承受的负担,如果我们不肯放下这些重负,就会痛苦不堪,也不会得到快乐。其实,快乐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我们能够放下肩负的包袱,轻松前行,快乐就会悄然而至,烦恼也就会悄然远去。

禅机妙语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追求也许是人类的一大特点,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什么事情都要有所否定和超越。如果否定的是自己的欲望,那么得到的就是精神上的升华,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放纵的是自己的欲望,而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那么就永远没有一个满足的时候。因为物质的欲望是永远也填不满的,人们一旦陷入到物质欲望的追求当中,就一定会痛苦烦恼而永远没有尽头。

而且,如果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要去强求,那么必然会感到痛苦不堪。由不得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却还要求它们完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要去追求了。能够由得我们自己的事情,那我们就一定去把它做好,而不放纵自己,这才是一种明智的方法。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四方云游。20岁那年,北野在云游途中,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个人结伴而行。他们爬过一条山路后,感觉有些累了,于是来到一棵大树下休息。那位嗜烟的行人供养给北野一袋烟,北野接受了。北野抽过烟后,称赞烟的味道不错,于是,那位嗜烟的行人便送他了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二人分别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我的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烟管和烟草。

3年之后,北野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他需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于是他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希望老师能寄些衣服过来。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他好不容易才熬过冷酷的严冬。北野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占卜的结果是:信并未送达。不久之后,他的老师寄来一封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北野对此又起了警惕之心。接着,他就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北野到了28岁那年,又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于书法和汉诗,他每天都在钻研,每天都在进步,也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但后来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这不是我所想要的。”从此,北野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了。

后来,北野专心于禅学,终于成为了一代禅门大师。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错误的。明白你的追求是对是错,非常重要。所以,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条件。你用正确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幸福,那么,你的幸福才可以长长久久。

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找到正确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这样,我们就不会按照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我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

感悟

佛说,人痛苦的根源来自于自己。当你时常感觉痛苦的时候,是否可以静心想一想:你追求的是什么?是不是你的追求发生了什么偏差?如果是一种错误的追求,那就应该悬崖勒马,修正自己的追求,使其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行。不追求错误的东西,才能远离痛苦。

佛陀格言

○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慈悲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不是某人使你烦恼,而是你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著,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固执和执著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是行不通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精神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变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什么是执著?对于外面的事情,成败、得失、是非、人我,放不下,凡事过于固执,钻牛角尖,不会变通,这就是执著。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读书人,本来没有大学问,可不论见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论。

一天,这个读书人到艾子那儿去,好像是请教艾子,而实则是刁难人。他问艾子说:“凡是大车的车身下面和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这是为什么呢?”

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而车和骆驼又经常在夜间赶路,如果它们一旦狭路相逢,就难以回避而相撞。因此,给它们挂上铃铛正是为了在离得还较远时就互相给对方送个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说完,那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着铃铛,佛塔永远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难道佛塔也需要挂上铃铛以便夜间行走避免相撞吗?”

艾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真是死板。你没看到那些雀鸟总喜欢在高处筑巢吗?它们筑巢的地方总会撒下污秽不堪的粪便,在塔上挂着铃铛,雀鸟飞来时,铃铛便摇晃作响,这样,雀鸟就不敢来筑巢了。这和大车、骆驼挂铃铛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这个读书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问:“猎鹰、鹞子的尾巴上也都带着小铃,这也是为了防止雀鸟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一听,“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说:“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是故意装傻呢,还是真不开窍呢?猎鹰、鹞子捕捉鸟兽常常进入树林或灌木丛中,束脚的绳子有时被树枝挂住,挣脱不开,于是它们在振动翅膀时铃声就会响起来,猎人听到铃声,就可以知道它们在哪里,从而找到它们。猎鹰、鹞子脚上系铃铛当然跟雀鸟筑巢没什么关系。”

读书人还不罢休,继续纠缠着问艾子:“我见过那送葬的队伍,前面有个人总是摇着铃铛唱挽歌。我原先还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了,原来是怕树枝缠住他的脚,以便让人们循着铃声好找到他呀。只是我还想问您,那个人脚上的带子是用皮条做的呢,还是用丝线编成的呢?”

艾子实在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答读书人说:“那个摇铃铛的人是死者的向导,因为这死者生前好狡辩、刁难人,实在难缠,所以才摇着铃铛让他的死尸感到快乐呀!”

读书人至此终于无话可说了。

蠢人都很固执,这种人越是观点错误,越要执迷不悟。其实,即便你真的是正确的,也不妨作一些让步:人们最终将会承认你是对的,并称道你的阔气大度。固执给你带来的损失大于你击败他人之所得。你一心要维护的不是真理而是粗暴无理。有的人脑袋似顽铁,倔强得不可救药,根本就无法说服他。固执一旦与想入非非联姻,那就结合成永远的愚蠢。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执迷不悟的心理?

执迷不悟对人的影响,要依赖于其主观的定义。如果你坚持的是对的,那么其正面的影响就要大些,有的时候成功与固执只有一步之隔。但如果以此固化自己的思维,会导致前进的停滞,无法创新。如果是因为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固执,那会使自己无法客观地认清事物,只是在一味地逃避。我们应当用开放的意识,去分析利弊。对于负面的影响,要分清楚好处与坏处,那么这种影响会减轻。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自卑或是与他人缺少沟通,负面的影响就会增大。

因此,我们要认清现实与假设、主观与客观,遇到事情应当理性,提醒自己情绪会让自己的认知有偏差;任何事情对事不对人。不要将人与事情联系起来,不要带着成见去认知。

感悟

佛说,执著是烦恼的根源:深的执著就是大烦恼;浅的执著就是小烦恼。因此。我们要学会变通,凡事不要太过于执著,尤其是错误的执著,想办法在心念上放掉执著,这样就能解脱烦恼。

佛家典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太多

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封为“国师”。

有一天,肃宗问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无法给予!陛下看见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吗?能否让侍卫把它摘下来放在大殿里?”

“当然不能!”

慧忠又说:“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为了让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为了求财富、求福寿;有的人是为了摆脱心灵的责问,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

“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让陛下有这样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几十年的醉生梦死,到头来不过是腐尸与白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烦恼不忧愁?”

慧忠答:“您踩着佛的头顶走过去吧!”

“这是什么意思?”

“不烦恼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绝对不会自认是清净佛身。只有烦恼的人才整日想摆脱烦恼。修行的过程是心地清明的过程,无法让别人替代。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其实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可是得到整个世界又能怎么样?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问:“你为什么要成佛呢?”

“因为我想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现在你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人的欲望总是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

是啊,欲望永远没有止境!即使是皇帝也有种种欲望,有欲望痛苦便如影随形。

人人都有欲望。那么什么是欲望呢?“欲”的右边是“欠”,左边是“谷”,按会意字解释,即“缺少谷物”。如果把谷物当东西来看待,“欲”就是“缺少东西”。因缺少某种东西而产生的想要满足这种缺失的“愿望”就是欲望。

佛说,人有欲望,所以就有痛苦,欲望是痛苦的根源。这与西方哲学家叔本华不谋而合,叔本华说“欲望是痛苦的渊薮,意志越完善,痛苦越深重:动物的痛苦轻于人,植物的痛苦轻于动物。人的智力越发达,痛苦越深重。人生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中来回摆动的钟摆,人一旦由于满足而减少了欲望,无聊和空虚就会接踵而来。痛苦与无聊是人生的二大基本因素!”

一个叫马斯洛的外国人提出过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按照层次分作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都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看来人有欲望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人的痛苦也往往源自于人的欲望,痛苦的程度与欲望的强度成正比。欲望有多强,痛苦就有多深。

一位哲人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在现实中,我们很少去想自己已有的一切,往往竭尽全力去追寻得不到的东西,好像那里有幸福和快乐等着我们,而在力不从心地追寻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眼下的快乐。《内经》有言:“老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少一份欲望,便会多一份快乐。

感悟

佛说:“人生来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就在于人有太多的欲望。要消灭痛苦,就要先消灭欲望。”欲望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太多。而真正看透的人,不会刻意去强求什么无欲。你不放纵,善加引导,欲望就难得泛滥,这样人也活得轻松一些,舒心一些。

佛心故事

放下屠刀

殃崛摩罗尊者在出家之前,权利欲很强,一心想成为他们国家的国王。一个修行未成的人告诉他,如果能够用一千个大拇指做成花冠,他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于是,殃崛摩罗千方百计地收集大拇指,甚至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样没过多久,他就得到了九百九十九个大拇指。只要能够得到最后的一个大拇指,就可以成为国王了。

一想到这一点,殃崛摩罗就心花怒放,不能自制。可是,这最后的一个大拇指要怎么得到呢?他冥思苦想,始终想不出什么办法。在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他几乎丧失了理智,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他拿起了刀子,冲向正在灶台上为自己熬粥的母亲。母亲吓坏了,苦苦地向他哀求。但是,一心想成为国王的殃崛摩罗,一点都不为所动。就在他要动手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和尚,并且,这个和尚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于是,殃崛摩罗放开母亲,开始追赶和尚。

和尚看起来走得很慢,并像有意在等他一样,可是,殃崛摩罗全力追赶,怎么也追不上。

原来,这个和尚不是普通的和尚,而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化身。佛祖在灵山上心念一动,知道殃崛摩罗要杀掉自己的母亲,就想趁机度化这个愚昧的众生。于是,佛祖化成了和尚,出现在他的面前。

殃崛摩罗追得筋疲力尽,最后实在跑不动了,只好高声喊道:“喂!和尚,站住!给我站住!”

佛祖回答道:“我已经停下很久了,是你停不下呀。”

殃崛摩罗听到这话,心中顿时大悟,明白了自己犯下的罪恶。于是,他放下屠刀,拜佛祖为师。由于他一心向佛,潜心修炼,最终成为了菩萨。

学会忘记一些事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人又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一命,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想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忘记一些事,忘记过去曾受到过的伤害。无法忘记过去的人,常常会连今天也失去,沉迷于过去的人,很可能会错过了人生美丽的金秋、辉煌的未来。

忘记了忧愁,也就没有了忧愁,可以舒展紧皱的眉,担忧的脸。平日里所有的不公平,所有的不快乐都随忘记而远去,人就会变的明朗了,好像被乌云掩盖的天,突然湛蓝了起来。

忘记了憎恨,也就远离了憎恨。当心灵不因为憎恨而蒙蔽,当所有的一切变成过眼云烟时,整个人就会轻松起来,宽恕了别人也解救了自己。

忘记了情忘记了爱,也就忘记了一切不愿意记忆的东西。当为爱一个人在苦苦挣扎的时候,当为了一段感情在无奈彷徨的时候,忽然的忘却该是多么大的一种幸福。

学会忘记,会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会提升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熟与豁达。仔细考虑一下,其实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一切矛盾都可以化解。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矛盾就容易解决得多。

学会忘记,忘记我们对他人的恩惠,因为我们不贪图回报;忘记他人对我们的误解,因为相信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冰释前嫌。学会忘记,就像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不必太在意。只要今天的我们在努力,我们就无愧于自己。只要我们活得问心无愧,我们就会觉得活得很轻松,很开心,很充实。

感悟

忘记,是对生活的一种豁达,人需要学会忘记一些东西,忘记一些你改变不了的事情。学会忘记是“去粗取精”,只有忘记那些本该忘记的,你才会活得更轻松一些,更开心一些。学会忘记,其实就是让生命轻装。

佛陀格言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复。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欲望无边,凡事要有度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佛想: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并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

佛说:“5.00元足矣。”

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

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人生的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凡事皆有度”。度很简单的一个字,却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关键就是如何把握好度?把握好了度,你的生活质量就一定是最佳的了。

那么,什么是度呢?度就是分寸、尺度、界限和标准,就是恰到好处。物极必反说的就是没有把握好度。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正确地把握度,掌握适度,才能恰到好处。否则将一事无成。哲人说的好:真理再往前一步,便成为谬误。一根弹簧在起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

做人,要把握好度。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保持一个清醒冷静的头脑,真诚乐观的对人。做事,同样要把握好度。每天都在发生着许多新鲜的事情,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有条不紊地来处理。

感悟

佛说,凡事都要讲个度,凡事也都要有个度。我们做人做事要把握好度,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过度是一种病态,严重的会变为顽疾,会害了自己,千万不可过度。

禅机妙语

陆亘大夫问南泉禅师:“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有时坐,有时卧。欲镌做佛,得不?”

南泉禅师答曰:“得。”

陆亘又问:“莫不得不?”

南泉答曰:“不得。”

贪欲是一种毒药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僧人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出来。两人见状,便拉住那僧人问道:“小和尚,你为何如此惊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却忽然发现了一坛子黄金。”

两个人感到好笑,说:“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好笑了。”然后,他们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

僧人说:“两位还是不要去了,这东西会吃人的。”

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黄金在哪里吧!”

僧人告诉了他们具体的地点,两个人惊奇地跑进树林,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黄金。好大的一坛子黄金!

其中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天黑了再运回去。这样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等半夜再把黄金运回去。”

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去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那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棒子将他打死,那么,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那个人有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菜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不久后,回去的人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用木棒狠狠地打了一下,当场毙命。然后,留守的那个人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里就像火烧一样痛,这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前,忽然想起僧人讲的话:黄金会吃人,可惜后悔已经晚了。

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让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残,相互欺诈,甚至使最好的朋友反目。

古人说:“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欲望过多时,如不加以制止,便成了贪婪,贪婪在没有满足时,很想满足,一旦满足后,胃口就越大,过分贪心的人可能每日都生活在费尽心机算计别人,有好多的人甚至会不择手段走向极端。

有这样一首打油诗,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了人贪婪的形象:

终日奔忙只为饥,

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

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

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

忽虑出门没马骑;

买得高头金鞍马,

马前马后少跟随;

招了家人数十个,

有钱没势被人欺;

时来运转做知县,

抱怨官小职位低;

做过尚书升阁老,

朝思暮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做天子,

东征西讨打蛮夷;

四海万国都降服,

想和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

吩咐快做上天梯;

……

感悟

佛说,贪婪常常会使人葬送自己。贪婪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想要拥有,而贪婪的人最终也将会一无所获。“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旦人入“贪”,就会被其毒害。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不要过分贪婪。

佛陀格言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除去自私的欲望,便可以治好痛苦

有一位施主给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一块面包。当那个孩子要离开的时候,被一个同样衣衫褴褛的孩子推倒在地上。两个人厮打起来,后一个孩子把头一个孩子的耳朵咬住,而且还把咬下的一小块血淋淋的东西吐在地上。前一个孩子当然也不甘示弱,死死地揪着对手的头发。分开后,俩人还是把目光放在面包上,就这样,面包在两个孩子的衣兜里进进出出,体积也越来越小了。当头破血流的双方终于筋疲力尽,无力继续厮打下去而罢手的时候,那片面包——俩人为之而战的面包,已经散落成碎末。

我们也许不忍想象两个孩子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滚,抢夺面包的情景。尤其是当一个孩子咬住另一个孩子的耳朵,并把咬下的一小块肉吐在地上时,那残忍又恶心的场面。而令我们更不敢相信的是,这两孩子竟然是亲兄弟。

为什么兄弟两人谁也不愿意把面包分一半给对方?是因为自私,因为自私占据了两个孩子的心。也因为自私,最后两个孩子谁也没有得到面包,而且还被彼此打得一身伤,真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如果两个孩子愿意分享那一块面包,那面包就不会散落成碎末,化为尘土。如果他们不自私,两人也不会打起来,而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如果他们不自私,那么一定会是另一种结局……

自私往往会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什么是自私呢?自私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首先表现在不讲公德,把自己的东西看得紧,看得重,不管别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其次,就是嫉妒心理,当周围人的本事比自己强时,或取得了好成绩时,他都会感到难受而老想方设法诋毁、诬陷、为难比他强的人;另外,心中狭隘、斤斤计较、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等也是自私的表现。

心理学的专家们对战胜自私的心理,提出了如下方法:

1.内省法

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某些心理现象,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和问题,从而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为

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自己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回避性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一旦产生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即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感悟

自私是一把剑,一把锋利的剑,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你自己。人与人之间不能好好的相处,往往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隔着自私,使人们的心中产生了距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让自己多一份慷慨,多一点分享,多一点分担,这样才能少一点自私,少一份痛苦。

佛家典籍

《华严经》

《华严经》的原本只有一种,但分量很大。印度人计算篇幅的大小,是以偈颂为单位,说一偈或一颂是同样的意思,都以四句为一单位。不论是偈颂、长行或秘咒,也以四句为一单位;一单位里,字数并不相等。《华严经》总共有十万颂,也就是四十万句,可见其分量之大。分量多就容易散失,所以《华严经》传入中国时,就是一个残缺本。

首次传入是在晋朝,只有三万六千颂,是十万颂的三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二都遗失了。将三万六千颂翻译成华文,总共有六十卷,称为《晋经》,也称为《六十华严》。现在还有流通,但是读的人较少。

第二次是在唐朝证圣年间(695年),即武则天执政时,由实叉难陀大师从西域带来,比上次增加九千颂,总共有四万五千颂,共翻译出八十卷,称为《八十华严》。

第三次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印度有个小国,对中国进贡。礼品里有一部《普贤菩萨行愿品》,经文完整无缺,非常珍贵。由印度高僧般若法师译成华文,总共四十卷,称为《四十华严》。所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现在《华严经》每一品都有缺文,惟独《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完整的。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竟把手只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无论鞋多么昂贵,剩下的一只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让拣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不由得令人顿生敬意,也发人深思。

拥有和失去是人生常有的事,人应该学会习惯于失去,并善于从失去中有所得。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不起,放不下,叫负担。

然而生活中,人们往往都是喜欢得,不喜欢失,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的你此时或许失去了一份绚丽的爱情,或许失去了一次升职的机会,或许丢失了一份钱财,或许搞砸了一份生意,或许……但再伤心、再难过,都是毫无意义的。要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句话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可见,只要正视人生必要的丧失,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呢?

对待得失,我们的态度要坦然。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你得到了你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你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你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直到最后才会被你发现罢了。其实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它。

坦然地面对得失,就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当你得到的时候,请加倍珍惜;当你失去的时候,也不必懊恼。其实,有时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相反,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就看你用什么心态面对了。

从前有一个老人,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盐,小儿子卖伞。如果遇到阴天下雨,她就发愁,“太糟了!大儿子的盐卖不出动了!”然而等到晴天出太阳,她又发愁:“太糟了!小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了!”

于是,她愁眉不展,担惊受怕,每天生活在烦恼的世界里。结果,她的两个儿子也受到了影响,心情很不好,生意自然就更不好。

有一天,一位智者对她说:“你不如换个心境想问题。下雨时,就想,‘太好了,我小儿子的伞可以卖出去了!’出太阳里就想,‘太好了,我大儿子的盐就可以卖出去了!’”她听后,真得按照智者的话去做了,果然,她的心情变好了。无论天气如何,她都很高兴,每天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

虽然每个儿子生意并没有变,天气还是老样子,雨还会下,天照样晴,但她的心情变了,世界就大不一样。

面对得失,我们也需要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一种心态来积极乐观地面对,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

感悟

人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有得必有失。因此,我们需要放下得失之心,在失去的时候,不必怨恨绝望;在得到的时候,也无须得意忘形。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得失,才能活得轻松快乐。

佛陀格言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REyPICJS5zeV2ZReqRhDhcUem4daQtBZrEocoYU6GGyJFasK/sMT9E0RUqkLKw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