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慈悲为怀,福报自然来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是为慈悲。宽容待人,以德报怨,懂得感恩,广行布施,就是在修福。佛说,心存善念,慈悲为怀,福报自然来。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有位禅师在佛殿打坐时,有一个小偷蹑手蹑脚走进佛殿,小偷看到大殿上摆有一袋供僧的米,就伸手偷拿米。正当他要举步离开时,禅师突然睁开眼睛大喝一声:“站住!”

小偷惊诧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禅师说:“你拿走佛祖的米,不道声谢谢就走了吗?”

小偷一听,转头向佛祖圣像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谢谢!”然后扛着那一袋米大摇大摆地走了。

不久,小偷被官府抓到了,招供之后,官差把他押来见禅师,问道:“他是否偷了寺庙里的东西?”

“没有呀。”禅师平静地回答。

“和尚,你不用为他隐瞒,他已经一五一十对我们招供了。”

“这个人确实到寺庙拿了一袋米,但是他不是偷窃,而是向佛陀借用的,因为他临走时曾经向佛祖说了声谢谢。”

这个小偷听到禅师如此为他辩白,心里很感动,服完刑后,他就跟着恒顺禅师出家,成了一位很好的修道者。

是什么力量降服了这位小偷?是慈悲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可以化解嗔恨为和平,转变暴戾为祥瑞。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刀枪武器、权位势力更有力量和震撼力的话,那就是慈悲。有一首诗说:“慈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

佛即慈悲,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释迦表“仁慈”之意,牟尼表“清净”之意。释迦牟尼佛放弃了世间的荣华富贵、王位威势,没有武器,没有权力,他只是凭着一颗慈悲的心,却降服了当时的全印度。顽逆的提婆达多见到了佛陀,终于收敛了气焰,乖乖地俯首忏悔;凶恶残暴的狂像见到了佛陀慈悲的样子,驯服地跪在佛陀的面前;丧智好杀的殃崛摩罗见到了慈悲的佛陀,终于放下屠刀,皈顺在佛陀的座下。

慈悲的力量威猛无比,远胜一般的武器。因为武器仅能威吓人于一时,而慈悲的力量却能绵延至远,无穷无尽。慈悲不仅是抚慰人心的良方,更是救急扶危的圣药,可以说是杀人武器的克星,人类的救星。

要激发慈悲的力量,也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在日常生活就有许多开放我们心胸的机会。一个老妇人与你擦肩而过,脸上带着悲伤和寂寞的神色,手上是满满沉重得几乎提不动的两袋东西;打开电视,一个母亲跪在她被杀死的儿子的身旁;一个位老太太指着一小碗汤说,这是她今天惟一的食物……

这些景象都能打开你的心眼,让你看到世界上无穷的苦难。当慈悲心涌现的那一刹那,不要将它扫到一边,不要耸耸肩,然后很快回到“正常”。不要害怕你的情绪或觉得不好意思,也不要觉得困恼。要保持敏感:运用那一闪而过的慈悲,集中注意力,进入内心深处,观想它,发展它,强化它,深化它。这样慈悲就能常驻在你心中。

人类前途的安危与苦乐,维系于人心的慈悲。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慈悲为怀,用我们善良的心让爱传递下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心存感激,慈悲为怀,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有寒冷和黑夜。

感悟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等武器,而是慈悲。因为,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为,无法改变人内心的邪恶;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心灵,净化人的身心。因此,佛说,慈悲是一个人最好的武器——在慈悲面前,顽石也会点头,强盗也能被教化。

佛陀格言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提起韩信,可以说大名鼎鼎,尤其是“胯下之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韩信在还没有成名之前,虽然很有才华,但他并不恃才傲世,目中无人;相反,他倒是谦和柔顺,能屈能伸,有宽容忍让别人的大度。

有一天,韩信正在街上行走,忽然,拥出三四个地痞流氓挡在韩信面前。他们抱着肩膀,叉着双腿,趾高气扬地眯着眼睛斜视韩信。韩信先是一惊,随即便抱拳拱手道:“各位仁兄,莫非有什么事吗?”

其中一个人嘲着韩信撇了撇嘴,怪笑道:“哈哈,仁兄?倒挺会说话,哈哈,我们哥儿们是有点事找你,就看你敢不敢做啦!”

面对此人的挑衅,韩信依然很平静地说:“噢?不知是什么事,蒙各位抬爱竟看得起我韩信?”

那些人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刚才说话的那个人又说:“哈哈哈,什么抬不抬的,我们不是要抬你,而是要揍你,哈哈哈……”其他人也跟着失声怪气地笑着,并且还指着韩信不停地嘲笑。

韩信看看他们,依旧是一副平心静气的样子问:“各位,不知小可哪里得罪了大家,你我远日无仇,近日无冤,为何要揍小可,实在令在下如坠雾中,摸不着头脑。”

那人怪笑三声,说:“不为什么,只是听说你的胆子很大,今天我们几个想见识见识,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胆子,是不是比我们哥儿们胆子还要大?”

韩信一听,这不是没事找事嘛,故意为难自己,他心中很是气愤。却又忍住了怒火,面上赔笑道:“各位,想是有人信口误传,我韩某人哪里有什么胆识,又岂能跟你们相提并论,我没有胆识,没有胆识。”

那群人轻蔑地望着韩信,听他这样说,依然不肯放他过去。那领头之人突然“当嘟”一声将宝剑抽出来,往韩信面前一扔,将头向前一伸,对韩信说:“看你老实,今天我们不动手,你要有胆识,你把剑拿起来,砍我的脑袋,那就算你小子有种。要不然嘛,你就乖乖地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望望地上的亮闪闪锋利的宝剑,又看了看面前叉腿仰头而立的地痞头头,皱了皱眉,围观的人早已纷纷议论,都非常气愤,让韩信去拿剑宰了这狂妄的小子。

韩信暗暗地咬了咬牙,却并没有去拿那把剑,而是缓缓地蹲下身子,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众人无不惊愕,连那群流氓也怔在那里发呆。而韩信呢?却站起身掸掉尘土,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从此以后,那群流氓再也没找过韩信的麻烦。后来,当韩信功成名就的时候,又提拔当年的那个流氓作了小小的官吏,那人自然是感恩戴德,尽心尽力。

再来看下面的这个故事。

宋朝的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这个军校,审讯后知道是陷害,就将他押送回山西,交给郭进,让郭进亲手杀了他。

当时北汉入侵,郭进就对军校说:“你敢诬告我,还真有点胆量,现在我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打败北汉军马,我就向朝廷推荐你做将军;如果你打了败仗,就自己去投河自尽,不要污了我的剑。”

这个军校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大了打胜仗。后来,郭进真的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做了将军。

如果你是韩信或郭进,你会怎么做?

人类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叫仇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被仇恨左右着自己的意志,被仇恨烧毁了自己的理性。仇恨使人失去理智与原本善良的本性,仇恨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和冷若冰霜,使人丧失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变得自私与冷漠。

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可以不原谅自己,但要原谅别人,更不能有快意恩仇的报复之心。当报复心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无法控制自己。从这一刻起,报复者就自己,为自己判了无期徒刑。报复是一件可怕的事,表面上看似乎是快意恩仇,但是,报复却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用原本善良的本性去化解仇恨,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才能活的轻松快乐。

感悟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可能是有史以来大多数人对待对手最容易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了。古往今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演绎了太多的冤冤相报和世代为仇的历史悲剧。然而,如果人们在面对仇恨时能够平和心态,宽以待人,能够放弃不必要的争斗,以德报怨,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还会呈现一种别样的美丽。

禅机妙语

一个和尚从学赵州禅师,刚来不多日,便急于想从师父那里学懂禅之本意。

一日,他问赵州:“何谓禅?”

赵州并不直接回答,却问他:“你吃过早饭了吗?”

和尚答道:“吃过了。”

赵州便对他说:“那么,你就去洗碗碟吧。”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感谢你的父母,因为他们赐予你生命;感谢你的导师,因为他们给予你灵魂;感谢你的遭遇,因为它们给了你勇气;感谢你的幸福,因为它们给你了动力;同时也要感谢给你带来逆境的对手,因为他们让你更加坚强。

在一个自然保护区内,有两种野生动物,它们分别是狼与羚羊。羚羊是一种食草动物,性情非常温顺而且动作敏捷,因此,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喜爱;而狼呢?它是一种是肉性动物,性情粗暴而残忍,有时会袭击当地居民,每当人们看到凶暴的狼将温顺的羚羊吞入肚中时,都感到非常气愤。后来有人提议:“咱们不如将这些凶残的东西全部杀光,省得以后小羊再遭受它们的气。”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赞同。

从此以后羚羊再也不必担心它们的天敌——狼了,它们自由自在的享受这美好的生活。可是,由于羚羊没有了天敌,造成它们过度的繁殖,保护区内的牧草急剧下降,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更令人遗憾的是,羚羊不在向以前那样敏捷,体型越发的肥胖,越来越笨重。

此时大家才意识到羚羊没有天敌保持生态平衡是不行的。因此,人们又花费了一大笔钱从远方购买了两只狼回来。

在现实生活中,对手犹如狼,使我们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发展自我。其实,有对手并非是一件坏事,他们让你感觉到压力的存在,激发你向前的动力,使你不断的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羚羊与狼的故事就反射这深刻的道理。

有了对手,才有了压力;有了压力,才有了动力。因此,在你春风得意之时,别忘了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在无形中会激活你的生命,激发你的潜能,让你越来越亮丽,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英勇。可以这么说,每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身边都有一个或几个对手。

学会感谢那些给自己带来逆境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也不管是怎样的结果。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加坚强,就要学会笑对他们、笑对人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超越他们、超越自己,才能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勇敢和无畏。

对竞争对手心存感谢,其实是一种懂得自我认识、自我改正、自我提高的奋斗者心态,是乐观、向上的进取之心,也是能“笑到最后”的必经过程。感谢对手,更会使你的精神在孕育中成长,在成长中释放,在释放中升华。

感悟

从一定意义上讲,逆境有时就是催化剂,它能引发你的斗志,挖掘你的潜能,并且取得更大的成绩。因此,我们要学会感谢,感谢对手,感谢逆境,感谢一切给我们带来逆境的人。

佛家典籍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宽恕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荣耀

官渡之战前,袁绍拥有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公元199年,袁绍统率十万大军,进逼许都,当时曹操驻守许都。因为袁强曹弱,众寡悬殊,曹操的部属惶恐不安,关中诸将皆中立观望,许多人惟恐自己性命有危险,便暗中与袁绍联络,以谋退路。

后来曹操用奇计,出奇兵,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不可一世的袁绍率领残兵败将渡过黄河。曹操缴获了袁绍丢下的所有辎重、地图、书信和珍宝。在袁绍的往来书信中,曹操翻到许多下属暗中写给袁绍的信。有些人建议曹操严厉处置这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曹操却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不仅没有把这些信曝光,没有揪出与袁绍勾结的下属,而且把这些书信全部当众烧毁,并说:“袁绍强大的时候,我尚且担心性命难保,何况我手下的那些人呢?即使他们暗中与袁绍联络,谋求退路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些曾经想投奔袁绍的人都暗自羞愧不已,又赞叹曹操有如此宽容的胸襟,从此对曹操忠心耿耿,万死不辞。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懂得宽恕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广阔;一个懂得宽恕的人,他的精神一定充实;一个懂得宽恕的人,他的心灵一定纯洁;一个懂得宽恕的人,他的灵魂一定美丽。

宽恕来自一种善念。这善念成就了一个美善的世界。原谅别人的过失,就是“宽恕”。“宽恕”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要我们去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尤其更难,因为人性的自私让我们非常的爱我们自己,容不得别人侵犯我们半点,所以宽恕的前提必须是你能够先放下自我。要做到宽恕别人,首先你要做到释怀,要放得下,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曾经发生的事情,给别人一个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你不肯原谅他人,那其实是阻碍了他人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错误的道路。促使他们不断地为自己的错误寻找理由,加深了他们的错误。

其次,要用自己的意志去宽恕别人。靠感觉去宽恕曾经伤害你的人是很难的,因为感觉会让我们永远不会原谅别人,所以宽恕别人要用意志,要告诉自己:虽然宽恕他们很难,但是不宽恕他们、用怨恨来对待他们,会更伤害自己,会让自己更不能够解脱。

要宽恕别人,只有心胸开阔的人才做得到。心胸开阔的人,承认人人都会犯过失,连自己也不例外。自己犯了过失,心中难免懊悔,总希望别人能原谅他,使他有改正的机会,从此不再犯错。自己是这样想,别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如果你能根据自己渴望得到宽恕的心境,去体会别人渴望得到宽恕的心境,你就能领悟到“宽恕”的意义和价值了。宽恕不但能祛除不小心犯错的人心中的悔恨和不安,而且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静。

感悟

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不是攀越高山,挑战极限,也不是创造财富,而是拥有一颗宽恕别人的心,有着能够容纳百川的胸怀。当你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你也会得到心灵上的解脱,精神上的升华。你会变得更加成熟,别人也会感激你。

佛陀格言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代,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不为小事而执著,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

唐朝的仰山和尚是沩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年,仰山到别处度暑假回来,师徒见面时,沩山禅师问仰山:“一个暑假不见面,你在那里究竟做了些什么?”

仰山告诉老师:“我耕作了一块地,还播下了种子。”

沩山禅师点点头说:“这样看来,这个暑假你没有闲散白过。”

仰山和尚接着也问老师,暑假期间做了些什么事。

沩山淡然一笑答道:“我吗?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听了,脱口而出:“你这暑假也没白白度过呀。”

此话一出口,仰山立即觉得自己的话有意无意间带着一种讽刺的味道,毫无疑问是失言失礼。于是涨红了脸,在一副窘态中情不自禁地咋了咋舌头。心想,老师一定动气了。

沩山禅师看到了仰山的窘态,便责备他说:“只不过一句话,你为什么你要把它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没想到老师没有嗔怪他刚才的“失言”而是责备他现在的“不安”心态。仔细一想,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故意不恭或损人,也未造成恶果,那么就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人也应该学会宽容自己。

于是,仰山渐渐地恢复了常态,又自在地开始了一天的功课。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一直被奉为为人处事的准则,对自己要严谨、严厉、严格,不能轻易放过自己的错误,对别人了,要宽厚、宽容、宽恕、宽容大量,不要斤斤计较。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宽容别人,更要宽容自己。

宽容自己,就要敢于忽略自己的缺陷,发扬自己的优点。比如,有人老抱怨自己个子太矮,所以打不起精神。其实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矮子伟人,像称霸欧洲的拿破仑,他宽容了自己身上的缺憾,把各自矮小的自卑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所以成了一代伟人。

宽容自己,就要敢于忘记过去的失误,踏上新的征程。人生道路上到处都有坑坑洼洼,摔倒了,爬起来,打打灰尘,吸取教训。过去的磕磕碰碰尽可忘记,不要给人生增加没有必要的负担,只要做到不在同一地方摔倒两次就行了。

宽容自己,就是要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有些事情想忘记、不希望再被提起,这只是消极地逃避方式,不经意间被记忆翻出来时,心里还是会难受。所以多给自己几座桥,对已经犯过的错误就放过去吧,不必再跟自己过不去。

宽容自己并不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是随意放纵自己的错误。而是面对人生保持的一种冷静与理智,是面对人生不如意的一次豁达大度,是面对人生挫折超然处之,坦然视之的一种良好心态。

泰山没有因喜马拉雅山的巍峨而悲哀,它以峻拔的姿态宽容自己;黄河没有因大海的浩瀚而灰心,它用澎湃的气势宽容自己;小草没有因大树的挺拔而自卑,它用在厄运中的坚忍宽容自己……学会宽容自己,生活才不会过得那么沉闷,内心才不会被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感悟

在生活中,来自外界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学会宽容自己,要放下包袱,给自己解压。不要为了一些小事执著,别紧紧抓住自己的弱点、缺点、过失不放,更不要太苛求自己。否则,只会使自己丧失自信和勇气,放弃了希望与上进心。

禅机妙语

和尚文益有心外出云游,于是向桂琛禅师告辞。

禅师道:“人皆云‘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那我且问你”,他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说说此石在你心内,还是在你心外?”

文益答曰:“在心内。”

桂琛笑了:“一个四处云游的和尚,为什么要把一块石头放在心内呢?”

文益不禁语塞。他便打消去意,一心受教于桂琛禅师。

分享是一种很好的布施

有一位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是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了幸福。”

分享是一种交往的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分享是一种关爱的情怀,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分享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把自己的东西主动拿给别人分享,这需要勇气,体现的是仁爱和宽容。

在澳大利亚的有关交通法规的书上,第一条是交通部长给初学驾驶的人的忠告:“学习交通规则的本质是懂得和别人分享道路。”道路需要大家分享,那我们的生活更应该彼此分享。

分享,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升华,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分享爱,分享劳动,分享喜悦乃至分享痛苦,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些人做人往往总是斤斤计较,干什么事情总怕自己会吃亏,更怕让别人得了便宜。这样的人就是没有领悟到分享的真谛。

学会分享可以使我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欣赏他人,欣赏自己;有效地团结协作,交际磨合;注意权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人际关系;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走出封闭的自我,积极接纳别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享受,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们都在享受着,受身边的各种美味,各种娱乐。但是,在享受的过程中,了别人的陪伴,你会发现,此时的享受已没了享受的那份舒适、欢畅。

所以不要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你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你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

分享的幸福正在于,它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多的东西。当你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的那一刻,不但能体会到分享的乐趣,更能体验到一种满足感。因为分享,你会得到双倍的甚至更多的幸福,所以我们也在享受幸福。让我们静静的坐下来,让幸福在我们身上停留。

感悟

分享是做人的一种精神,是帮助别人释放自我的最好方式。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去分享,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更有价值,更值得你去拥有。就像花园里漂亮的花朵,如果开在深山里就没人知道它有多灿烂了。

佛陀格言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爱整个世界,爱所有的人

爱是什么?如果你只爱你的亲人,只关心你的朋友,只喜欢那些讨你喜欢的人,那么,你永远不懂什么是爱;如果你看重人的外表胜于他的内在,如果你以财富、地位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那么你一点也不懂什么是爱;如果你的口里说着爱,心里却充满自私、猜忌和仇恨,那么,你根本连爱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

爱是无私的,爱就是奉献,爱人如爱己,无偿地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这就是爱。

一位哲人说“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付出了爱心,自己就会得到快乐,这种爱的回报是无限的。因此说,懂得关爱别人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施比受更幸福”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恶人,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于是他开始忏悔,对自己以往的种种恶行痛悔不已,他想如果有来世他一定改过自新。

他的善心终于打动上帝,上帝往地狱中垂下一根蜘蛛丝,让他抓着爬上来。这个人大喜过望,立刻抓住蜘蛛丝往上爬。其他恶鬼见状也纷纷跟着往上爬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

抓住蛛丝的恶鬼越来越多,蜘蛛丝晃晃悠悠,马上就要断了似的。恶人急了,他抬起脚,恶狠狠地往下边踹了下去,就是这时,蜘蛛丝立刻从他头顶上断开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爱人如爱已,当你伸出自己友善的双手,去无私的帮助别人的时候,实际就是帮助自己,你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你的生命体就会和谐。而不懂关爱别人,自私自利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关爱,还会失去很多,甚至包括生命。

无私的爱贯穿每一个人的一生,关爱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正是通过这些爱,我们才不断的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生的联系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活得越精彩。

心中有爱的人,总是充满朝气,情绪和平,对人生乐观、进取,令人愿意接近,并且具有自尊心与自信心,与人相处经常表现亲切、仁慈与关怀,因此善结人缘。

一个缺乏爱心的人,往往敏感,容易发怒,时常激动,思想多变,性情乖戾,由于缺少仁慈的胸怀,对别人的困苦漠不关心,不乐善好施,也不热心公益,可以说是一个绝顶自私的人,人人厌恶,朋友们认清他的面目之后,一定会逐渐疏远,不屑为伍。

从医学上讲,无私的爱,照顾他人流露的真情,与人为善的态度,这些都可促进身体抗病的能力。如果你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爱心,这种精神,会在血液淋巴细胞中产生抗病功能,增加免疫力,克服生理病变,对身心健康有益。所以医学家肯定——爱是仙丹。也正因为我们爱别人,我们才领略到了人间可贵的真情。

感悟

佛说,我们要爱整个世界,爱所有的人;只要心中有爱,一切皆在。有爱心的人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积极、友善的世界。不论年轻或年老,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力量直面生活的困难与悲伤,就会徜徉在爱的世界里,拥有完整快乐的人生。

佛家典籍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又称《涅槃经》,或称《大涅槃经》,汉译本为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经录家列为大乘五大部经之一。本经共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切大众所问、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狮子吼菩萨、迦叶菩萨、侨陈如等十三品。

《大般涅槃经》义理丰富而精微。其内容要点,即为针对灰身灭智的小乘涅槃说,阐述佛身常乐我净之意;不同于大乘中的三乘五姓说,而显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皆成大觉;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因而,此经可称为大乘佛教的经典。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的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它们安全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凡事应从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一件善意的小事,也许对你而言只是一个不经意,一个微不足道,可是对他人而言也许就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是你的一句善意的鼓励,将使一个对学业失去信心的孩子成为发愤图强、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也许是你的一个温暖的微笑,就会使一个准备轻生的人停止了走向死亡的步伐、体会到了人世间的温情;也许是你的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捡起了地上的一张纸屑,就会让我们的外国朋友了解到中国人民的好习惯,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也许是你的一个友善的举动,把阴井盖盖好,就使路人避免了受伤的危险……

的确,很多的“善小”能使他人受益匪浅,但相反许多的“恶小”却使人失去了太多。有些人之所以会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或许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丝贪念、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正是这样的“恶小”的累积导致了一个个的悲剧发生。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的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夸他能干。

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又夸奖了他。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成了小伙子,他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

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

这时,小偷说:“母亲,我想和你说句话。”

他母亲马上凑了过去,没想到儿子一下猛地咬掉她的耳朵!

母亲骂道:“你这不孝之子,犯了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

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的时候,如果你打我一顿,今天我怎么能有这种悲惨的结局呢?”

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释迦牟尼佛说:“不要忽视小恶。火花尽管再小,都会烧掉像山那么高的干草堆。”一个人犯错误,也往往是从并不起点的小事开始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灵魂,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后就会跃进犯罪的泥坑,成为可耻的罪人。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好事可以看出一个人高尚纯洁的心灵。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大事是小事的累积,轻视一件件平凡的好的小事,就不会做出伟大的事情。轻视一滴水就不会有浩瀚的海洋。轻视一棵树,就不会有茂密的森林。轻视一砖一瓦,就不能盖好高楼大厦。千百年来,古人有许多强调“做小事”重要性的名言警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垒土成山,纳川成海,积善成德。因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小与大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让我们始终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感悟

一瓶水是由小水滴滴满而成的,一个人不断做出小的恶行,日积月累,他的灵魂就会变得邪恶起来,而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善是一种循环,恶也是一种循环,因小果大,积小善可以成大德,积小过可以为大恶。所以,我们切不可因善小而不为,因恶小而为之。

佛陀格言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善恶无绝对,仙魔一念间

世上事本无好坏之分,善恶往往存于一念间。常言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思考问题之时,应该自觉地牵制自己的思绪,好好地把握自己的思想,不能有半点的松懈。遇事要多多反省自己,换个角度替别人多想想,尤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更要冷静多思,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去处理,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少走许多弯路,驱除许多烦恼,避免人生劫难!

《聊斋》中也有一篇名叫《翩翩》的故事。男主角罗子浮本是个浮浪子弟,他在金陵嫖娼染上一身恶疮,被妓女赶出来。他没脸回家乡,就在眼看要变成他乡饿殍时,他在一个山寺遇到个容貌若仙的女子,名叫翩翩。翩翩收留了他,让他住进自己的山洞,还让他用山上的溪水洗浴。罗子浮洗浴后,恶疮很快就结痂脱落了。翩翩剪下芭蕉叶给罗子浮做衣服,罗子浮怀疑,芭蕉叶还能穿?结果,穿到身上的芭蕉叶变成了绵软的绸缎。罗子浮在白云悠悠的山洞安顿下来,恶疮刚好,他就向翩翩求爱,翩翩并不嫌弃他,两人感情很和美。但是,罗子浮好了伤疤忘了疼。翩翩的女友花城来祝贺新婚,罗子浮见花城长得漂亮,产生邪念。三个人一起喝酒时,他假装到地上捡东西,捏花城的脚。但是罗子浮做贼心虚,心神不定。突然,他发现身上冷飕飕的,原来他的衣服都变成了秋叶,他赶紧收敛邪念,秋叶又回复成绵软的锦衣。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邪念产生,锦衣变成秋叶;邪念消失,秋叶变成锦衣,真是善恶一念间,苦乐自不同。

善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很多时候只是一念之间,也许善与恶的报应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确切,但是坐下来回忆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总会一清二楚。良心就是人人心中本来就有的是非心,只要每个人本着良心做事,这个社会就会清明干净。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姊妹在超市购物时,顺手拿了不该拿的东西,由于人潮拥挤,她们做了漏网之鱼,走出店门,妹妹不安地打算回头付账,姐姐却说:“都已经走出来了,何必付账?”妹妹说:“不付账,我的良心会不安。”说完,还是回头付了账。过后看了找回的钱,忽然高兴地对姐姐说:“做事凭良心,一定会有好报;你看,老板多找我三十元。”这对姊妹,拿了人家的东西后没有付账,已经错了,走出店门,能马上回头弥补,是难能的可贵,可见妹妹还有一点良心。而姐姐劝妹妹不必付账的心态不可有,这样的行为绝不是个做姐姐的榜样,而且在品德上又造成了缺失。如果每个人都跟姐姐一样不守法,喜欢占便宜,从中获利,那么这个社会将一塌糊涂了。而妹妹在老板失误多找钱的情况下,不坦白退钱,反而占为己有,可见妹妹最后也起了贪念,真是遗憾。

感悟

生死一念间,善恶也是一念之间。一念清净,当下即是一片净土;一念邪恶,处处身陷淤泥。人的一生是由生老病死串联起来的,不要以为今天无事就可以得意忘形,其实祸端形影不离。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时时端正我们的修为。

佛心故事

佛陀挨骂

很久以前,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村庄,碰到了一些村夫。这些村夫说话很不客气,甚至出口辱骂佛陀。

佛陀就一直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等那些村夫都骂累了,他才说:“谢谢你们对我的指教,不过我正赶路,下一村的人还在等我,我必须要走了。不过,明天我还有时间,到时候如果你们还有什么话想告诉我,再过来说好吗?”

那些人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你这个人是怎么回事?难道你没有听见我们骂你的话吗?我们把你说得一无是处,你却没有任何反应!”

佛陀说:“假如你们想要我有所反应的话,那你们已经骂得太晚了。你们应该在十年前就来骂我的,那时的我会有所反应。然而,这十年以来,我已经不再受別人所控制,我已经不再是个奴隶,我是自己的主人了。我现在是凭借自己的内心在做事,而不是顺从別人的意愿在做事了。”

怀着感恩心过日子

镇上有一位大富翁的房子落成了,这个富翁很高兴的大宴宾客,老和尚和小沙弥也受邀参加。这时,小沙弥看见富翁非常热心地招呼盖房子的叔叔们,却对自己的儿子十分冷淡。

小沙弥不解地问老和尚:“师父!为什么富翁要对盖房子的叔叔这么亲切呢?”“啊!哈哈哈……”师父摸摸小沙弥的头,只是大笑,并没有回答。

在老和尚和小沙弥回程的路上,他们必须经过一座桥,桥下流水很急,师徒小心翼翼的走过这座桥。过了桥之后,老和尚便对着桥礼拜。

小沙弥又不解的问他:“师父!这里没佛,也没有别人,您在拜什么?”

“我在感谢造这座桥的人,感谢他们辛苦的造桥,我们才能顺利的渡过这条河,我们接受别人的恩惠要懂得报答。”

“我明白了。因为要心存感恩,所以大富翁要对盖房子的叔叔那么好。”

“对!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过河拜桥都是感恩,知恩感恩要惜福,才能创造富有的人生。”

曾经有一个得道高僧说过:“一个人应该时时自忖:自己有何功德,而能生存于宇宙世间,接受种种供给,不虞匮乏?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抱持感恩的胸怀,感念世间种种的给予。”如果我们时时能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即使只是树上小鸟的轻唱,路旁花朵的芬芳,也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整个世界、整个人生的。很多人往往会牢记自己的付出,却容易忘记感恩。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依赖着他人的奉献,只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点。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要算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这种人不论穷人或富人,他的灵魂必然是贫乏的。

爱因斯坦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当我们赤裸裸地来到人世,从无知直到长大成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大自然、亲朋和无数陌生人给予的一切,我们被爱紧紧围绕着,许许多多人都为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生活奉献过、付出过。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所有的人和事,所有的爱和恩,珍惜这所有的一切。

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我们虽然不可能变成完人,但常怀着感恩的情怀,至少可以让自己活的更加美丽,更加充实。而感恩是需要学习,需要培育的。西方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写感恩日记,感恩阳光、感恩自然、感恩一切给予微笑和爱的人。所以培育感恩情结,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天天都是感恩节,这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但即使有感恩的心,人们也常常是只记得感谢给我们关心、帮助、掌声的人,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助一臂之力。而少有人去感激伤害、欺骗、打击过我们的人,我们常常对他们是报以怨恨。其实,对那些伤害过我们、带给我们疼痛的人,我们也应该记得:正是他们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真情,更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驱逐伤害。当然,要感谢伤害和批评过我们的人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有一定的胸怀和气度。但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只要心怀感恩,逆境就能成为进步的阶梯;只要心怀感恩,逆境也能折射出一个人高尚的品格。或许,用感恩的心转过人生的弯弯绕绕,你的生命就会是另一番景致。

在非洲丛林间有一部落流行的风俗就是“感恩周”。这个“感恩周”是在每年的旱季,这期间如果老天大发慈悲降下甘霖,村人就要彼此饶恕,放弃前嫌,并与仇敌言归于好。有人问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什么是感恩?”他拿起笔来在纸上写道:“它就像是经人践踏的鲜花所发出的香气。”

其实,感恩很简单,契诃夫告诉我们:“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你有一颗牙痛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牙痛起来了……

生活赋予了我们很多东西,比如阳光、生命、成长、经历、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也因此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各种情感,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只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爱,你会发现这世界原来真的很美好。

有良知的人,当他们意识到生活的赐予有多丰厚时,他们会真正地谦卑起来。他们感激别人对他们的生活所做的贡献。当一个人记起了信心、梦想和希望是促使他生活下去的原因时,他就会伟大而谦卑。任何人以自己的成功为荣时,都应该想起他从别人那里接受的东西有多少。

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东西,因为我们有了一个感恩、浪漫的心,而成为幸福、快乐的片断。我们应感念众生供我们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阳供我们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们呼吸,花草树木供我们赏悦。

我们可以不求别人的回报,我们可以不计得失,但是我们应该记着别人对你的好,把生活对我们的磨砺当作是上天的一种恩惠。无论荣辱困苦,无论成败美丑,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你的内心世界便会无比平和豁达起来,你的生活就会处处洒满阳光,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事,你也能随时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让温暖在心中涌动。

红尘俗世里,总会有一些人让我们对其怀着感恩的心,伴随我们一路成长。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让我们可以勇敢的面对生活,承担起各种艰难困苦,让曲折的路变成坦途,由逆境走向光明,由失败走向成功。不说那些和你至亲至爱的人,就算是一些不喜欢你或者给过你伤害的人,只要你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你也会发现他们同样给了你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教训。

自我们呱呱坠地之时起,我们的身边就汇聚了越来越多的爱我们的人。当你卧病在床时,父母的精心呵护;当你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困惑时,师长的谆谆教诲;当你在人生路上绊倒,对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挚友;当你于花前月下,恋人给你的甜蜜……

我们要感谢养育自己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旺盛的生命,让我们领略了生活的美丽;是他们给了我们绵延不绝的关心爱护,让我们尝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温暖欢快的家,让我们的心有了休憩停泊的港湾;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有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人生……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和谆谆教诲,传授给我们丰富的知识,给了我们智慧和信心,让我们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是老师的激励让我们懂得面对困难要自强不息,是老师的循循善诱让我们可以正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是老师让我们懂得更多生活和学习的道理。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朋友,在我们最需要安慰帮助的时候,在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在我们经历痛苦的时候,是他们给了我们诚挚的友情,及时的伸出热情温暖的手,给我们力量和鼓励,陪着我们一起走过那些失意的日子,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同甘共苦,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我们要感谢爱我们的人,是他们的爱给了我们温暖和自信,是他们的爱给了我们阳光和快乐,是他们的爱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生命的含义。

……

我们需要感谢的人很多,需要感谢的事也很多,只要你善于发现,只要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恩惠,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更让我们得到了享受。

快乐是一种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有了痛苦才让我们更加懂得快乐的意义,才会更加珍惜拥有的快乐。成功让我们欣慰,失败也让我们得以慰藉,因为它会让我们变得刚强坚毅……所有的这些,只要你心怀感恩,就能体会的更多更深,看的也更远更广。

俗话说,受人一抔土还人一座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怀着感恩的心情,给自己一个宽宏博大的胸怀,你会发现:你对生活保持微笑,生活也会还你以微笑,你给别人机会,别人也会给你机会,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会拉你一把。人是有感情的,有恩有情有爱,生活才会更灿烂美丽。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心态,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

感悟

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学会感恩,我们的心才会永远被温暖笼罩,被甜美滋润,我们的生活中才会少些冲突、愤怒、争吵、咒骂……常怀感恩的情怀,我们的心态才会平和和丰盈,我们的人生才会多些感动,我们才会活得很舒畅。

佛陀格言

○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很多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很多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很多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很多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有扇门永远为我们敞开

从前,有一个女孩,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管制。她离开了家,决心要做世界名人。可不久,在经历多次挫折打击后,她日渐沉沦……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老了,可她仍在泥沼中醉生梦死。

这期间,母女从没有什么联系。可当母亲听说女儿的下落后,就不辞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个街区,每条街道。

她每到一个收容所,都哀求道:“请让我把这幅画贴在这儿,好吗?”画上是一位面带微笑、满头白发的母亲,下面有一行手写的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

几个月后,没有什么变化。桀骜的女孩懒洋洋地晃进一家收容所,那儿,正等着她的是一份免费午餐。她排着队,心不在焉,双眼漫无目的地从告示栏里随意扫过。就在那一瞬,她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会是我的母亲吗?”

她挤出人群,上前观看。不错!那就是她的母亲,底下有行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家!”

她站在画前,泣不成声:“这会是真的吗?”

这时,天已黑下来,但她不顾一切地向家奔去。当她赶到家的时候,已是凌晨了。站在门口,任性的女儿迟疑了一下,该不该进去?终于她敲响了门,奇怪!门自己开了,怎么没锁?!不好!一定有贼闯了进去。记挂着母亲安危,她三步并作两步地冲进卧室,却发现母亲在安然地睡觉。她把母亲摇醒,喊道:“是我!是我!女儿回来了!”

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她确定果真是女儿时,娘儿俩紧紧抱在了一起。女儿问:“门怎么没有锁?我还以为有贼闯了进来。”

母亲柔柔地说:“自从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过锁。”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作为子女也理应孝敬父母。

大家知道,乌鸦虽然外表丑陋,但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包括人)中的楷模。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也的确涌现了许许多多以“孝”闻名的孝子,他们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

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

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里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为使孩子吃饱穿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多少父母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长大后,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赡养和孝敬父母乃顺理成章之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为人子,对父母行孝道应是最起码的行为标准。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讲究“孝道”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在有些人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相反,不孝却在有些人那里体现得十分典型。他们不但不尊重老人,反而还虐待老人,甚至导致老人走上了自杀的凄惨道路。

黄某去世时,他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高寿了。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按照农村的规矩,老人由两个儿子赡养,轮流在两家吃饭,五天一轮,吃了好几年。几年来,老人总觉得,在任何一家吃饭,伙食都非常差,除了逢年过节,从没吃过肉。开始,他觉得那也没啥,因为那里贫穷,大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很好。可是,久而久之,经过一观察,他发现,一旦他在一家吃饭,另一家必买肉吃。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自己受到了虐待,觉得自己辛苦一辈子,把他们拉扯大,他们居然敢这样对待自己。于是,他等待时机,非得吃一次肉不可。一个集日,他虽然不在大儿子家吃饭,可他看到大儿子家里买了肉,就想开开荤,尝一片肉。吃饭时,他就径直走到大儿子家,拿起碗就盛饭,拿起筷子就夹肉。筷子刚到碗边,儿媳用筷子把他的筷子给挡住了,说:“你今天本不在这里吃,要吃肉,就去另一家吧。”老人傻了眼,看着儿子。令他失望的是,儿子竟一言不发。老人感到一阵心酸,放下筷子,不吃了,走了。可是,到了晚饭时,也没见他回家。一家人急了,到处找。直到第二天,才有人在山上看到他的尸体。原来,他是服毒自杀了。因为尸体旁边还放着一个农药瓶子。可怜老人辛苦一辈子,竟这样过完了他漫长的一生。

孝与不孝只在于一个人的心念之间,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一个人更应知此道理。

赡养父母是人类生存的一条基本规则,每个人从生到独立都离不开父母的赡养和呵护,当父母年迈时,子女又赡养父母,如此下去,人类才能够繁衍生息下去。

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任何人违反了这个规则,都会受到舆论和良心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一个人不孝于父母,他也无法取信于他人,甚至无法立足于社会。

古语说,百德孝为先。它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都以是否孝顺父母作为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美德,一个拥有亲情的人是幸福的。反之,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唾弃,他也毫无亲情可言,一个漠视亲情的人是可悲和可恨的。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的人品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孝敬父母,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感悟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无论我们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我们是优秀还是普通……父母永远是爱我们的,那扇爱的门永远都在为我们敞开着。为人子女者,应该珍爱这份伟大的爱,尽自己的孝道,以回报父母的爱。

禅机妙语

有一个人向禅师请教:“我想学禅,体悟人生真谛。我应该从哪里开始做起呢?”

“从这里。”禅师边说边用木棍在地上画了一条线。

那人大惑不解地问:“这里是哪里?”

禅师当头棒喝道:“这里就是此人,此时,此地!” dFHZTFi6vdYRIFq8X5mSMKWsSMOVMJy2cv37vFpid9zmQYKSjxbwlj3lfLzwBs0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