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应当遵循的有关养生的原则和有助于增进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养生方法。起居养生是佛家养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居养生要求人们一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二是要讲究科学生活。如能有意识地遵循起居养生原则,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产生防病保健、减缓病痛、强壮机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寺院生活对养生的启示

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医所谓起居调摄,主要包括作息规律、劳逸适度等内容。《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起居无节”,就会影响健康,引起早衰。

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都十分重视起居的调摄,把它作为调养神气,健身益寿的重要法则。《黄帝内经》上总结人能“尽其天年”的原因时,就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起居有常度,生活有规律,就能健康长寿;如果起居无常度,生活无规律,放浪形骸,违背人体生理常规,就会导致体衰多病,未老先衰,寿命只能维持到天年的一半。

熟悉三国故事的人也许都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司马懿从蜀使那里打听到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亲、吃饭很少等一系列有关生活起居的情报后,就断言这位蜀丞相活不长了,结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诸葛亮便与世长辞,卒年才54岁。司马懿之所以能得出正确预言,说明他有这样的养生体验:如果长期不注意起居调摄,费神太过,营养不足,势必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那么,怎样起居对养生最有利呢?从佛教弟子的寺院生活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早睡早起

佛家弟子是不能够睡懒觉的,每天都有“夜巡”在清晨敲打小木板,这是起床讯号,起来洗漱之后就要开始上早殿。上早殿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除了准备早饭的僧人之外,全寺僧人都要参加,而且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以随便改动。在僧人上早殿的时候,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因为僧人在早殿之上要念诵佛经,如果有人随便出入的话,会打扰他们的思路及清修。僧人念诵的佛经还是有一定程序的,一般的寺院是这样安排的:楞严咒、心经、赞佛偈、绕佛、皈依、韦驮赞。在进行完早课之后,僧人们就可以自归其位了,静坐以等待早饭的来临。虽然我们普通人不必天天念诵佛经,但是也应保证早起,起床之后进行一段时间的晨练,这样就能保证一天都会精神十足,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益。

2.早饭要吃好

僧人吃饭的地方叫做斋堂,僧人们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先要一起念诵《供养咒》,然后再可吃粥。吃粥的时候要保持房间里面的绝对安静,同时也不可浪费粮食,必须要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在吃粥的同时,还要进行思考,思考的内容大体有以下五种:思考所食之饭来之不易;思考自己在德行方面还存在那些缺点;提防于饮食生贪欲;把吃饭当成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把吃饭当成修禅的基础,如果要修禅得道必须要好好吃饭。由此可以看出,早饭对身体、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虽然不一定必须要遵守佛家吃早饭时的规定,但是一定要按时吃早饭。

3.注意生活细节

僧人们吃过饭之后就要开始坐早班香,僧人们接到命令之后就要开始“跑香”,在这个过程中,僧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可胡思乱想。在他们打坐的时候,每隔一个小时还要换一个巡香之人,以察看他们的鞋摆放是否整齐。在大约八九点钟的时候,由一个僧人送往厨房一支香,待到这支香燃尽就要开始做午饭了。从中可以看出,佛家特别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在每个方面都不可粗心大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注意养生。

小知识
深山茅棚中的隐修僧

隐居深山,隔世静修之士,中国古人称之为“居士”。魏晋以后参禅的出家人逐渐成为了隐修之士的代言者。为了完成修行,几乎所有出家人都会有数年的深山参学经历。他们与世隔绝,独守烟霞,四季为伴,吃野菜,穿破纳,住茅棚。深山隐居的僧人,基本都从社会上来,一般剃度后三五年时间在大寺院中接受学戒、禅七等训练。第二阶段会以3年时间专门在禅堂静修。入山之前,要慎重地向长老请教,学习注意事项。此后,才会背起锅、碗、背架和佛经,到山里隐居修行。

顺应四时而起居

佛家有云:“万物归一,寄情于物,寄情于景;万物相关,万物一体。人在万物轮回的过程中,已经将肉体和身心全部附到大自然的四季万物当中了。”因此,应当顺应四时而起居。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息息相通,古人早就提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制定作息制度的指导思想。根据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黄帝内经》制定了与四时气候相应的作息制度。

1.春季宜晚睡早起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它要求人们在春夏之季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更重视保养阳气。阳气,按照中医的理论,是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动力,因此春夏养生重在养阳。

春夏之季,自然界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旺盛,人们的起居也应随之做相应调节。清晨起床要早,不能再像冬天一样懒被窝,“夜卧早起”,最好差不多六七点钟起床,晚上11点钟左右睡觉。

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晚上熬夜,一觉睡到中午,则会令阳气大损。阳气受损的结果,轻则表现为气虚,主要是易疲劳,平时不喜欢运动,一旦运动就汗出如雨,严重时还会头晕、易感冒,重则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兴奋和休息规律颠倒,影响大脑健康。因此要提醒人们,春季要注意作息时间,要晚睡早起。

2.夏季宜迟睡早起

夏天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佳,而且应尽可能的定时起、睡。“定时”是体内生物钟的要求,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定时,可造成“动力定型”,使身体具有最好的适应性和预见性。在夏季,更应给自己规定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决不无故违反,即使休息日也不例外。夏季最佳就寝时间是22:00~23:00,最佳起床时间是5:30~6:30。夏季炎热的天气很容易影响人们的睡眠,但你一旦养成了定时作息的习惯,就比较容易排除气候对睡眠的干扰,早晨也会自然舒适地醒来,体内的生物钟就不会出现“错点”现象,各种生理节律均可安然运行。

3.秋季应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就是说,在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

秋季早睡,正合人体需求,又有安睡的条件,天气凉爽,舒心爽身,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补偿。秋季早睡,对于人体保健是有好处的,符合养生之道。

4.冬季宜早睡晚起

冬季应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和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古人这种根据四时自然变化而制定的作息时间,是符合人体生理变化规律的。现代医学也认为,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人的机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高山居住的人,为了保证机体得到充足的氧气,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条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红细胞数量增多,使机体内在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假若自然环境因素在质和量上发生突变,超过机体适应能力或者自然环境因素发生突变后人们不采取相应对策时,就会产生机体外环境平衡失调,从而引起疾病,影响健康。

小知识
佛教之“行为养”

佛教徒的日常养生法主要分为七种,即神养、行为养、形养、气养、食养、药养和术养。其中,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等起居行为的调养。在穿着方面,宜春捂秋冻,衣被要勤洗、多晒,保持卫生整洁,尽量少穿用化,在饮食方面,要戒烟,少饮酒,多喝茶,提倡素食和适当节食;在住、行方面,要保持良好的身形姿态,所谓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同时要学会放松;在待人接物、谈吐方面,宜和颜悦色,学会宽容,学会微笑;在运动、娱乐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贵在坚持、适度。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佛家认为,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应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传统养生学中也十分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的观念。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黄帝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意思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

传统养生学认为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所以大地植物就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那么,怎样才算是顺应自然呢?

1.人的作息规律要顺应自然

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这个大的环境,所以人的生活也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中有阴阳变化消长的规律,所以人的作息也应该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健康。例如,清晨阳气渐生,日中最盛,黄昏阳消阴长,到夜间,阴气就代替了阳气成为最盛的了。人体内的阳气跟外界的阳气是密切相关的,当自然中阳气盛时,体内的阳气一般也会较盛,反之则会较弱。因此,人的活动应该和外界的阴阳消长情况相适应,白天阳气盛的时候活动,晚上阳衰阴盛时休息,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作息原则。

2.人的作息规律也要与自身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人的生命活动也是要遵循着一定的周期和规律的,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着不同的周期和规律,每个周期也都有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而不同的人,其情绪、体力、智力的周期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制定自己的作息制度也要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规律,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生理、心理周期的规律,使它们为自己所用,让自己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良好的平衡状态中。

3.适应环境和偶发事件

顺应自然养生还应包括适应环境和适应偶发事件变化这两方面。例如南方气候多潮湿,北方气候多干燥,平时人们均能适应各自生活的水土环境,但一旦南北搬迁居住地,就可以从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得到印证。还有的人虽未变更居住地,只是调换了一下工作单位,因所见均是陌生人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或抑郁寡欢,久之也能影响健康。其他如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以及事业上的失败、天灾的降临、同事间的矛盾等突发事件,都应该以顽强的毅力,豁达的胸怀来疏散、解脱由此而产生的悲愁压抑或痛苦哀伤的情绪,使心理迅速恢复常态。

小知识
香与佛家养生

香在佛教医学中有很多配方,用途极其广泛。不仅熏烧香药以除污去秽,预防瘟疫,还有专门的药方对治特殊的病症。使用香药的方法也很多。有的是直接熏烧,有的要口服,有的做成香水、香膏涂在身上,有的是在浸泡洗浴时用。如《大唐西域记》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旃檀、郁金也。”印度气候湿热,容易产生难闻的体味,油腻的体垢,所以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制成香膏抹于身上,既能净身去味,又能消炎杀菌,防治皮肤病。另外,香在燃烧中缓缓地释放出芳香的气味,该香气有提神醒脑、除烦去燥、除秽除昏的功效,以帮助修行者进入良好的修行状态。

睡眠是养生的第一要素

佛家认为,睡眠是养生的第一要素。睡眠是每个人在生命中都必须满足的一种绝对需要,就像食物和水一样。科学证明:人如果缺乏睡眠,失眠或是睡眠质量不高,就会变得坐立不安,情绪波动,记忆力减退,判断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一些错觉和幻觉,以致难以坚持日常生活和活动。人的一生当中大约有1/3的时间用于睡眠,所以,睡眠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觉就只能活4天。睡眠,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日益成为现代人的“奢侈品”。美国一份医学报告指出,现代人工作繁忙,加上夜生活多姿多彩,平均睡眠时间比90多年前的人少了1.5个小时。

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因素引起的失眠则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人群中约10%~49%患有失眠症;在我国,至少有35%的人失眠,17%的人失眠症状相当严重,而睡眠局限在“浅睡眠”的人的比例则高达77.3%。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坎坷曲折,几番大病,几度流放,然而他精力充沛,创作不衰。其中虽有多方面原因,但与他良好的睡眠也是分不开的。他有诗曰:“形神操持美无穷,风雨泼天兴正浓。不远会心三昧在,春光一片黑暗中。”他提倡睡觉姿势要“四肢无一不稳处”。就是说睡时取右侧卧位,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变动,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肌肉组织休息,消除疲劳。同时,右侧卧可使心脏处于较高位置,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其负担。

那么,具体说来,睡眠对人有哪些好处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睡眠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消除疲劳

睡眠时,人提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若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体温、血压、心率均相对下降,呼吸及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使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2.保护大脑

大脑在睡眠状态中的耗氧量大大减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储存,帮助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3.增强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体力的再创造过程,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现代医学常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4.有利于防癌

人体细胞分裂的高潮是在夜间入睡以后,如果睡眠不好,人体就很难控制住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故保持良好的睡眠,有利于防癌。

5.利于美容

睡眠对皮肤健美有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在睡眠的过程中,皮肤表面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加快了皮肤的再生,使得皮肤因劳累过度所造成的颜面憔悴、皮肤出现的细碎皱纹在睡眠中得以恢复。所以说,睡眠也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

小知识
“30以前睡不够,30以后睡不着”的谜底

俗话说:“30以前睡不够,30以后睡不着。”很多人听到这句话都会感觉奇妙,难道“30以前”和“30以后”真的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吗?这个谜底现在已经被科学家揭晓了。原来在人体内存在一个松果体,它可以分泌出一种叫做褪黑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催眠的效果,人在刚出生时,体内分泌褪黑素的功能较低;长到两岁半岁时,褪黑素的分泌水平会达到高峰;到青春期时,人体分泌褪黑素的水平开始逐渐下降;到了中年,也就是30岁以后,褪黑素分泌的数量只是高峰期的1/2,然后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会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会出现失眠的现象。

睡眠养生有学问

睡眠养生是有学问的,佛家养生就特别重视睡眠时间、睡眠方法、睡眠姿势以及卧具的选择,提倡睡眠既要关注数量也要注重质量。

那么,究竟怎样睡眠对人体有益呢?

1.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

人们在一天的劳作辛苦之后,肯定会感觉到身心俱疲,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息和睡眠来补充身体和心理上的消耗,可以说睡眠是恢复体力和精力的良药。一般来说,人们的睡眠时间以每天8小时为宜,不宜过多或过少。如果睡眠时间过长的话,会造成人们精神萎靡不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再者,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睡眠上,会消磨人的意志,浪费时间和生命,让人有一种碌碌无为的感觉;如果睡眠时间太短,白天消耗的体力精力得不到补充,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休息的话,身体机能就会受到破坏,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大为不利。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每天睡眠8小时以上的人的死亡率比每天睡眠8小时的人的死亡率高1倍,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另外,他们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这说明睡眠时间过长也是对身体健康很不利的,人们需要足够的睡眠但不需要过度的睡眠。

2.注重睡眠方法

佛家养生特别注意睡眠的方法,所以佛教徒的睡眠质量一般也会比较高。佛家养生特别讲究睡眠前的准备。每天在睡眠之前,要先在床上静坐两个小时,以保证自己身心放松、气运畅通、心无杂念,这样也能很容易快速地进入睡眠状态;出家之人特别注重清静,在睡眠之前,还要保证房间里外没有嘈杂之声,保持一个安静的氛围,为睡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外,佛家养生在睡眠上还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佛家认为,在躺下之后,切不可倒头大睡,要徐徐入眠,保呼吸均匀、状态安详,这样才能够保证睡眠质量;如果在半夜惊醒,也不要心急或慌张,可以在床上静坐一会儿,到有睡意时,可以在睡一会儿。佛家讲究早睡早起,起床后,不可立即离床,要在床上静坐一段时间为宜。

3.选择舒适的睡眠姿势

睡眠的姿势,因人习惯有多种多样,但基本姿势有三种,即仰卧、俯卧和侧卧。有人统计,仰卧姿势睡眠约占60%,侧卧占35%,俯卧只占5%。一般认为,仰卧有利于血液循环,但应注意不要将手放在胸部,以免有压抑感,易引起噩梦。侧卧可使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肠胃的蠕动,侧卧时腿要自然弯曲,枕头不宜过低。过去有许多人提倡睡眠时应右侧位,认为这样可减轻对心脏的压迫。现代人对睡眠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朝左还是朝右,对心脏都没有什么影响。总之,睡眠的姿势选择,应有利于迅速入睡,以睡得舒适为宜。

4.选择理想的卧具

理想的卧具,有利于人的睡眠。卧具就是睡眠的用具,一般是指床、被、褥、枕头等物品,这些物品伴人终生,能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因此,应当从利于人体健康、养生的角度来选择卧具,为睡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睡眠对生命活动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适度的睡眠能颐养心神,与其在疲劳之后才去休息,不如在疲劳之前就注意休息。日常的活动有张有弛,保证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是恢复体力和脑力、延年益寿的良好保障。

小知识
现代科学睡眠法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夜晚10:00~10:30睡觉,1~1.5个小时进入深睡眠是最科学的,而夜晚12:00~15:00点则是沉睡眠时间。如果这3个小时睡好了,第二天一定精神焕发。因此,这3个小时一定要雷打不动地睡觉。当然,如果你睡前洗个热水澡或用热水洗洗脚,肯定有益于你较快进入深睡眠时间。如果你4点以后睡,那是浅睡眠时间,睡与不睡一个样。

午睡可提升精气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午睡是个好习惯,虽然时间短,但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可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的“精气神”,自然获益多多。

近年来西方科学家发现,西欧和北美人冠心病发病率高,与不睡午觉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有关。对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试验,结果证明,如果能保证午睡,西方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可降低1/3左右。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的神经细胞功能也在逐渐减退。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减弱,因而夜间不易入睡,凌晨容易早醒。即使晚上睡眠好,白天也容易疲劳,常有打盹、思睡现象。老年人若每天能闭目养神,午睡片刻,或闭目静卧一会儿,使全身放松,对于消除身体疲劳、调整生活节律是很有好处的。

那么,怎样午睡才利于养生呢?

1.午睡时间不要太长

专家认为,健康的午睡以15~30分钟最恰当,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如果时间太短达不到休息的效果;时间太长,醒来后又会感到轻微的头痛和全身无力,而且也不容易醒。

2.讲究入睡姿势

据了解,大部分人都不注意午睡的姿势,有的俯卧,有的干脆伏在桌上睡。其实,伏案睡觉会减少头部供血,让人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一系列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同时,用手当枕头会使眼球受压,久而久之容易诱发眼病,而且趴在桌上会压迫胸部,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

3.讲究入睡时间

一般人都认为中午只要睡了,就能达到效果。然而专家分析,人们最容易入睡的时间是在早上起床后8小时或是晚上睡觉前8小时,大约是在中午1点钟左右。因为这个时候人的警觉处于自然下降期,此时午睡身体会得到很好的休息。

4.午睡并非人人适合

德国的医学专家们指出,以下三种人饭后立即午睡有一定的危险性:

★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的肥胖者。

★血压很低的人或者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阻碍的人,特别是那些由于脑血管变窄而经常出现头晕的人。

5.不可强行午睡

午睡要顺其自然,切不可强迫自己午睡,更不能为了午睡而服用安眠药,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6.饭后不宜立即午睡

我国有句养生格言:“饮食有卧,乃生百病。”午睡前不要吃得过饱,更不能在饭后立即入睡,最好在午饭后半小时再开始午睡。老年人消化功能弱,因此在进餐后,最好出去散散步,听听音乐,做些轻微的活动,这样有利于胃内的食物消化,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对脑部供血不足的患者是必要的。

7.午睡后不要立即起来

午睡醒后,可先睁眼静卧一会儿,使大脑完全清醒,然后起床,用温热水洗洗脸,喝点儿茶水,再开始活动。这样,就能使人体从睡眠状态转入清醒状态的过程比较平和舒缓地进行,感到精神倍增。

小知识
睡觉时不可戴太多东西

睡眠是最完整、最系统、最有效的休息方法之一,也是科学养生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忽略了睡眠中的一些细节,则不利于身体健康。睡觉时戴东西,就是睡眠中常被人们忽略的,比如,戴表、首饰、隐形眼镜、假牙等睡觉,都是不利于健康的。

最后提醒的是,出于方便接听电话而喜欢把手机放在枕边的人,应改掉该习惯,卧室最好少摆放电子产品。

过度劳累易致病,劳逸结合利养生

人如果劳累过度,会引发疾病,佛在2000多年前,就想到了工作以后还要休息,这一点在印度东南亚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的。休息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呢?就是到庙里去听闻佛法,亲近三宝,到庙里去过六斋日,第二天再回去。《黄帝内经》也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在养生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过用”,举凡劳动、情志、饮食等,只要超过人体能够承受的正常范围,均属过用。

我们重点讨论的是使用体力方面的过用,因为很多疾病都可由形劳过用而引发,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就要“节用”。

那么,具体说来,该怎么做呢?

1.运动不过度

运动过度会加速身体能量的损耗,因为机体的快速磨损将会出现健康透支,继而缩短寿命。国外有一家保险公司对1000名过早亡故的体育运动员和1000名平常体育锻炼者进行对比调查,发现体育运动员比普通体育锻炼者的平均寿命缩短5岁。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员经常进行强度运动,使机体出现了健康透支的缘故。

2.工作不过劳

人体忍耐疲劳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过度劳累,就会使身体发生健康障碍。体力劳动者过度劳累,会伤筋劳骨,损脏折腑;脑力劳动者过度劳累,会伤精损神,使内分泌失调,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值得一提的是,体力劳动者感觉劳累时会自动停下来歇一歇,而脑力劳动者却常常连轴运转而不知停歇,结果脑力劳动者因为“大炷点灯”最易出现机体劳损。近年对知识分子进行寿命调查,发现英年早逝者中,专家、学者及教授等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著名作家路遥,就是因为“用生命写作”,不知疲倦地“灯用大炷”而出现健康透支,结果只活了42岁。

3.劳动时劳逸结合

适当的劳作有益于人的健康,经常合理地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身健体,能锻炼意志和毅力,保持生命的活力。此外,合理的劳动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和肌肉系统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新陈代谢的能力,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调节精神等等。

而适当的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所必不可少的。如果过于疲劳会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疾病的侵袭。

4.用脑也要劳逸结合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勤用脑,注重对大脑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对大脑功能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一个人经常开动脑筋,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会激发大脑的活力,保持大脑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防止脑的衰老和退化。老年人经常合理地用脑可以增加智力,预防老年痴呆。

但是过度用脑会让人体容易感到疲劳,如果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甚至会导致头痛等。因此养生保健尤其需要合理用脑,在用脑中注意劳逸结合。

小知识
过劳过逸皆可催生百病

养生学家主张劳逸结合,互相协调。或劳与逸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只有劳逸协调适度才能保持健康。通俗些说就是,人既不能太忙太累,也不能太闲太逸。不用则退,不用则废,太闲了会使人体的一些零件“生锈”,甚至会使器官功能退化或老化,而太忙太累,负荷太重,又会使体能精力过耗透支,甚至发生严重亏损,这对身心健康很不利。因此,过闲过累的生活工作方式,都有弊不可取。最好最科学的方法是,要劳逸结合,忙闲适度。正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所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穿对衣服,也能养生

佛家认为,吃饭穿衣皆养生。穿对衣服,也能养生。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人很重视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着应以合体、舒适为原则,质地应轻柔保暖,大小适宜。衣服应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还提出大汗不要急着脱衣,要一层一层地渐减,出汗后应及时换衣,不宜久穿紧身衣等,这些均是有益健康的经验。

古人尚且如此,现代人就更应该注重衣着与养生的关系了。现代医学认为,衣服和饮食一样,是维护人体得以生存不可的缺少条件。

那么,如何着衣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呢?

1.春捂秋冻

春季气候,乍暖还寒。这个时候,时风时雨,忽冷忽热,寒潮较多,变化无常。如果这时过早地脱掉冬装,在天气突然变冷时,会受寒感冒,并诱发其他多种疾病。因此在初春之际,应当适当地捂一捂,不要图一时轻快,急于减衣。

秋天,天刚转冷,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这样气温回升又得脱掉,一穿一脱,身体反而易出毛病。

春天转暖,再捂一段,秋天变冷,再冻一段,也有利于锻炼人体生理机能适应即将到来的酷暑和严寒的气候,增强皮肤的耐热耐寒能力。

2.衣料要选择自然纤维

现在很多衣服由五光十色的化学纤维制成,如维尼纶、涤纶,锦纶、氯纶、丙纶等,品种越来越多,花色也越来越漂亮,而且有结实、耐磨、耐洗、挺拔、不变形、不缩水、易洗、易干等许多优点,但穿上这些衣服对养生并不利。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化学纤维不如棉、麻、丝等自然纤维。化学纤维的透气性和吸湿、放湿性能差,又带静电,还常掉下纤维尘屑,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容易产生湿疹、皮肤瘙痒等症,进而影响睡眠,严重的能导致神经衰弱、心脏病的发生。对老年、小孩和皮肤过敏体质的人,其不良作用更加明显。

棉花制品虽不如化学纤维美观结实,但其保暖性、透气性、吸湿散湿性都比化学纤维强得多,质地也柔软些,对身体没有刺激。因此现在不少医学家建议:贴身内衣不要用合成纤维制作,最好穿用纯棉制品。

3.根据季节选择衣服颜色

各种颜色对光和热的吸收和反射有不同的情况。白色对光和热的吸收最少,反射最强。黑色对光和热的吸收最多,反射最少。其他颜色各不相同,但可以概言,浅色吸收的光热比深色吸收的要少。

夏季太阳辐射强,温度高,为防止太阳辐射,尽量减少衣服吸热程度,应选白色和其他浅色如淡黄、浅绿、浅粉、浅蓝等颜色做衣料,不要用吸热性强的黑或其他的深色布料。冬季服装应选吸热性强的颜色,以提高衣服的保暖效果,不宜用白或太浅的颜色。

4.加衣要及时、合理

我们的身体在神经系统指挥下,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节新陈代谢使体温保持恒定。热天身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冷天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这种适应外界气温变化的能力,有力地保护了我们的身体,抵御着各种恶劣环境的影响。

但人的这种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气温变化太大,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便会因不适应而生疾病,这就必须借助衣服来加强人体调节温度的能力,使体温经常保持在37℃左右。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天气的冷暖,及时增减衣服。特别是身体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更要注意根据天气急脱急着。

小知识
着衣以稍微少些为好

衣服穿得太少,不能御寒,容易生病。同样,衣服穿得过多过暖,也容易生病。因为衣服太多必然自热出汗,汗水出得太多,不能保护体内必要的水分比例,会出现虚弱、头晕、疲乏、气喘、恶心、心跳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脱水现象,发生生命危险。然而,我们取其中间值,只要不超过人体调节体温功能的范围,衣服穿得稍微少一点儿,反而有益些,所以寒冷地方人的寿命一般比炎热地方人的寿命要长。另外,衣服穿得稍少一点儿,还能锻炼人承受寒冷的能力,增强体质。如果一味求暖,不肯稍稍锻炼承受寒冷的能力,久之,便会像温室里的花朵,柔弱不堪。

沐浴养生,爽身祛病

东汉时来华僧人安世高翻译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现载《大正藏》十六卷,首先介绍了洗浴的方法,并指出洗浴的卫生意义:“一者四大安稳,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水,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大正藏》五十四卷《释氏要览》也记载沐浴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中也论述了沐浴的意义和方法。

在敦煌壁画159窟“梯度图”中,有一和尚坐在大浴盆中洗浴,另一和尚将头伸在木盆内洗头的图形,表述了佛家洗沐的普遍性。

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侣沐浴习俗不仅影响到中国,同时也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等。如日本在天皇时代(公元500年左右)佛教徒为表示对佛虔诚,常常把佛像洗得干干净净,谓之“佛浴”。后来在参加法会前为表示对佛尊敬,也把自己身体洗净,称为斋戒沐浴。沐浴的地方叫温室。这种僧侣净身的习俗后来传到民间,形成民间洗浴习俗。

那么,怎样洗澡才养生呢?

1.要注意洗澡的时间

老年人不宜在吃饱或饥饿时洗澡,一般说来要在餐后l~2小时为宜。因为老年人牙口不好,加之胃肠消化功能不佳,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饭后洗澡容易让全身的血液较多地充盈于表皮毛细血管,使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如经常在饭后洗澡,就会加重消化不良,影响养分吸收,导致营养不良。饥饿时洗澡也不适宜,因这时易导致低血糖发生。

每次洗澡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过长则会增加疲劳。洗完澡后,还需在更衣室休息片刻后,再离开澡堂,以保证安全。

2.要注意洗澡水的温度

水温在35℃~37℃为宜,不可过高,更不可长时间在热水中泡澡,因为这样会使表皮毛细血管扩张,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容易发生缺氧,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甚至晕倒;如果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等疾病,就可能导致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水温也不可太低,以免感冒。

如果洗澡时感到头晕、眼花、心悸、恶心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洗澡,找人搀扶出浴室,躺在空气新鲜场所,同时注意保暖和通风,最好喝些热茶和糖水。

3.要洗澡别搓澡

正常皮肤表面有由皮脂腺、汗腺分泌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形成的酸性保护膜以及角质层,只有0.1毫米厚,呈弱酸性,但它却是阻止病菌和有害射线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层“死皮肤”更换速度缓慢,最快的也需要10多天。洗澡时如果用毛巾在肌肤上反复用力搓擦,很容易损伤皮肤,使表皮角化层过多脱落,皮肤就会变得干燥,甚至发生皮肤瘙痒,还会让病菌和有害射线乘虚而入,使人易患毛囊炎、疖肿等多种皮肤病。

4.有些情况下不适宜洗澡

在这几种情况不宜洗澡:

★血压过低时不宜洗澡,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发生虚脱。

★酒后不宜洗澡,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饱餐后不宜洗澡,饱餐后全身体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

★饥饿时洗澡易引起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劳动后不宜立即洗澡,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后,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引起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晕厥。

小知识
沐浴养生在于“通气”

中医认为,人体内不同的“气”维持了器官的运作并调节它们的功能,如果“气”流通不畅,就会影响人体功能,而运动、压力、光线等外在因素可以给身体带来正面刺激,使全身“气脉”通畅,达到养生之功效。要通气脉就得有一把可调节出水模式的高质量手持花洒,这是淋浴养生的关键。每天在淋浴过程中利用5分钟时间,用花洒调节出不同的水流刺激身体的穴位及内脏器官,能通脉气、缓病痛,而这个方法在人们生活中是简单易行的。

揩齿养生,洁齿净心

佛家为讲经、念经、修禅,必须注意口腔卫生。东汉传入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已经谈到用杨枝洁齿,可令人“口齿好香,方白齐平”。《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有“朝嚼齿木”一章,详细论述了齿木的取材、形状、使用方法、揩齿的效果以及揩齿在印度流行的情况。印僧“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洗清静方行敬礼”。

齿木用柞条葛蔓,楮条槐柳皆可,“一头缓须熟嚼很久,净刷牙关”。《大正藏》卷五十四《释氏要览》中要求食后漱口,指出“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饮”。并认为杨枝有清热利口因之功效:“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这些都表明,清洁口腔在僧侣中是普遍的。我国医学家也很重视这一习俗。

刷牙是清洁口腔、保护牙齿的方法,《寿世保元》引《金丹全书》说:“凡一切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每晚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中国医家把佛教徒的方法用医学来解释,并向民间提倡,成为我国人的卫生习惯。

刷牙能洁齿爽口,除去牙缝里的食物残渣,防止细菌繁殖和异物、异味刺激口腔,但是刷牙也要讲方法。

那么,怎样刷牙才科学呢?

1.刷牙时最好用温水

如果刷牙或漱口时不注意水温,长期用凉水刷牙,就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等现象。温水刷牙还能有效减少牙刷刷毛对牙龈的刺激,有效避免牙龈的出血。经常给牙齿和牙龈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牙齿的寿命要比人体的寿命短,其根源是出在“凉水刷牙”这一习惯上。

2.刷牙时间不宜太久

许多人认为刷牙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然而研究表明,科学的刷牙时间应为2分钟,用力要轻柔。刷牙时间过长,用力过大,并不会使牙齿更干净,相反却可能损害牙齿的保护膜,给牙齿带来永久性损伤。

3.不要用牙膏蘸水

因为牙膏里面含有一定的摩擦剂,便于清洁牙齿,牙膏蘸水以后,看起来泡沫多了,但是摩擦力小了,不容易去除牙垢。

4.不要总使用一种牙膏

因为每种牙膏的化学特性和药物特性都不一样,长期使用一种牙膏,会使口腔里的细菌产生免疫力。可以用完一种牙膏后,买别的品牌的牙膏,也可以同时买几盒不同品牌的牙膏每天换着用。

5.餐后10分钟是刷牙黄金时间

一般来说,吃完食物后的10分钟是牙齿保健的关键时期,因为此时口中的pH值由6.8降到4.5,酸性达到高峰,此时若未立即清洁牙齿,这些酸性物质就会侵蚀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形成脱钙现象,造成蛀牙。

6.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我们不仅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而且要讲究刷牙的方法。如果刷牙方法不对头,也可造成流弊,最常见的损害是牙面耗损和牙龈萎缩。人们能否良好地掌握刷牙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手的灵活性。虽然每个人刷牙的手势有巧拙之分,但只要给予充分指导,一般人都能有效地使用牙刷清洁口腔。儿童的动作比较迟缓,且缺乏耐性,不能应付复杂的刷牙技巧,应教给他们比较简单的刷牙方法。至于伤残人士,可能需要采用刷柄设计经过修改的牙刷,方便抓握,或使用电动牙刷。

小知识
老年人牙掉光了也要刷

其实刷牙不仅是保持牙齿卫生,预防蛀牙,而且对整个口腔都有重要作用。正常人口腔中藏有数以亿计的细菌,漱一次口可使细菌减少15%~25%,而刷一次牙,可以使细菌减少70%左右。老年人正是因为没有牙齿,对食物的咀嚼能力下降,口腔内各种腺体的分泌功能也下降,更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刷牙还可以预防老年性肺炎。老年人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都有所下降,口腔中的异物易错吸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刷牙时,牙刷刺激牙龈、牙槽引起的兴奋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使中枢神经所支配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增强,有益于保持呼吸道的纯净。 OCQds9TlN8gD1ysMIZ5TLyuflLVsLrpvWAfma+DHpnmUYUqN+PHlemTj2WoGxs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