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人和自知是大智慧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认为,在为人处事中,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找出不足要加以改进,发现过失要加以改正。凭良心办事,即使别人看不见也不做坏事,即使别人听不见也不说坏话。不要因为坏事隐秘就去做,不要因为过失细微就去做,即使在一人独处时也言行谨慎,这才是君子的教养。

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自知,才能知人。王阳明看重自我省察。他说省察是有事的时候存养天理,存养天理是无事的时候省察。通过省察看清自己是成功的基础,不能因为境况的不如意而迷迷糊糊,混日子。

如果一个人无法认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这就像装满了水的容器,稍一晃动,水便会溢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别人的忠告,吸取别人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长此以往,必定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大禹时代,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息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

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用心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息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主动投降了。

像伯启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舍他其谁呢!伯启的经历与孔子的一句话很是契合,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讼者也。”孔子说:“完了啊!我没见过能看到自己过失而深切自责的人。”孔子教育学生们要“修持涵养”,也就是注重修养。而“内讼”正是修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谓“内讼”,简而言之,就是由内心对自己进行审判。怎么审判呢?就是在内心进行情感与理性、天理与人欲的权衡,找出自己的缺点,时时进行自我反省。

学到一点东西就自满自足,甚至不可一世、盲目骄傲,这都是可笑而且可怜的。只有对自己心存不满才能装下更多的东西,人生也便在日积月累中向上提升。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会随时随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他们从不会为了已有的知识和成绩感到骄傲,因为他们知道容器的容量虽然有限,心胸却可以无限扩展,他们总会把自己摆在最低的位置。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吕氏春秋》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

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

自知之明与自知不明一字之差,两种结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的命运之舟,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其预期值就会更高。所以,王阳明说,人如果能学会自我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得聪明,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确实,人需要有自知之明,特别是在身处困境、地位低下的时候,一个人更应该反省自身,多思考一下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 1EuFD15+QZ/W5uMfacAOAvp2l/cDuCLeHoXzqrlsNQDvcM0YUa0iaH/czwGGSDS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