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命有一种意愿,叫做成长

生命有一种意愿,这种意愿就是成长。小草有这种意愿,当条件合适的时候,就会扩展成茫茫草原。树苗有这种意愿,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同样,人也有成长的意愿,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和强迫,我们会主动向上去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实际上,成长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把“小我”拓展为“大我”的过程。

什么是“小我”?“小我”就是生活在第一个层次中的“我”,这个“我”是自恋的、自私的、不择手段的,也是孤独的。我常常把“小我”比喻为一粒小小的种子,比如苹果树的种子。当这粒种子被埋在泥土中之后,它最强烈的意愿就是成长,最执著的梦想就是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时,躺在泥土里的种子会自私自利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会不择手段地与周围的植物争夺阳光,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长成大树,结出苹果。

当这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树苗、大树,终于开花结果之后,它也就实现了自我。

一粒苹果种子,这是一个“小我”,这个“小我”努力成长,结满了一树的苹果,就变成一个“大我”。

一粒种子是一个自私的、孤独的自己,当这粒种子结满一树的苹果之后,它就把一个孤独的自己,拓展为了无数热闹、欢乐的自己,尤其重要的是,这粒曾经自私自利的种子不仅拥有了很多果实,延续和拓展了自己,而且还无私地给人类提供了美食。

所以,一粒种子从“小我”开始,最后的目标就是成长为“大我”;一粒种子从自私开始,最终的结局就是无私。相反,倘若这粒种子不去实现自我,一会儿怕别人嘲笑它丑陋,一会儿怕别人指责它自私自利,从而迷失了自己,那么,它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人类也就无法吃上美味的苹果。

每个人都像种子一样渴望成长。种子不会长期埋在泥土里,人也不愿意永远生活在人踩人的层次中,你踩着我,我踩着你。同样,也没有人愿意一直在人比人的层次中煎熬,在攀比和羡慕、嫉妒、恨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人人都想成长,都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大我”,完成自己的使命。

麦家说:“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小我”生活在第一个层次中,所以,只有一条命。这时的人就像居住在一间狭窄的屋子里,关闭了所有的门窗,谢绝一切来往,自私自利地满足着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这样的人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这样的人没有生命和使命,只剩下性命;这样的人只是在呼吸,没有向上努力去拓展自己。

不过,当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个狭窄屋子中的“小我”就会走出来,主动去体验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这时的人除了性命之外,还渴望获得生命。但遗憾的是,离家出走的这个“小我”很容易迷失在人群中,再也回不去了。他们恐惧而焦虑,抑郁而痛苦,既迷茫又胆怯地望着这个世界。他们忽略心底的声音,放弃自己的意愿,听命于别人的意愿,自己压抑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阻碍了自己的成长。

但也有不少人,他们没有迷失在人群中,而是勇往直前,历尽艰辛,最终获得了自我实现,找到了一个新的家园。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家园中的“自我”已经不是那个狭窄屋子中的“小我”了。狭窄屋子中的“小我”是孤独自私的,他没有走进人群,没有跨越人与人的关系,没有满足对尊重的渴求,没有获得太多的生命体验,其心智还不成熟,其心灵还没有经过拓展……而自我实现中的这个“自我”虽然是从“小我”中来的,却经过了拓展和完善。这时的“自我”既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其心智已经趋于成熟。他们不仅拥有了性命和生命,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所以,自我实现中的“自我”是一个“大我”。

深埋在泥土下的种子都有开花结果的意愿,同样,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期盼成为“大我”,这是生命的渴望。实际上,每一个“小我”中都隐藏着一个“大我”,人生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努力奋斗,逐步将“小我”扩展成“大我”。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大我”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是从“小我”演变拓展而来的。没有性命,何来生命?没有性命和生命,谈何使命?所以,在“小我”迈向“大我”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对“小我”不管不顾,压抑“小我”,也不能局限在“小我”中。我们必须奋力向前,历经磨难,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你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时候,也就成全了自己的“大我”。

有一句话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那就是“舍小我,成大我”。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必须在“小我”和“大我”之间进行选择一样。言外之意,这二者彼此矛盾,水火不容。

真实的情况是,“小我”与“大我”紧密相连:“大我”是一个完善了的“小我”,“小我”是一个还没完善的“大我”,就如同“佛是一个觉醒的人,人是一个还没觉醒的佛”。他们之间的差距就相当于一粒树种与满树果实之间的差距。

苹果树需要种子,才能成长为大树;人需要“小我”,才能成长为“大我”。

活给别人看的人之所以迷失,是因为他们试图通过抛弃“小我”的方式获得“大我”,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的“大我”是空洞的“大我”,是虚伪的“大我”,是装的“大我”,是压抑自己的“大我”。

裸捐,就是抛弃了“小我”。

抛弃“小我”的人在人群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是迷茫的,也是痛苦的。试想,你把自己的一切都捐了出去,你自己和你的家庭靠什么生活呢?这就相当于苹果树切断了自己的营养来源,它还能长出苹果吗?

一般来说,抛弃“小我”的人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痛苦和迷茫;一是虚伪和装。

一个没勇气承认自己有私心的人,绝对不是诚实的人。一个有私心的人最后能做出无私的事情,一定是在内心获得了一种超越,就像盛稻和夫那样。这样的人不会在乎别人的目光,也不会活给别人看,而是敢于去走自己的路,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一种深刻的幸福。

舍弃“小我”从来就不可能获得“大我”。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结果,常常是毫不利己,专门害人。

还记得那个舍身为女的父亲吗?他就是一个毫不利己的人。为了让女儿能与刘德华见上一面,他不惜投河自尽,舍弃了“小我”。这种舍弃“小我”的行为能成就他的“大我”吗?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疾病的反应。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根本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维吉尼亚·萨提亚在《如果你爱我》中这样写道: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

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

你不可能给出

你没有的东西

……

剥削你并不能让我得到滋养

把你碗里的饭倒进我的碗里

看着你拿着空碗去乞讨

并不能让我受到滋养

牺牲你自己来满足我的需要

那并不能让我幸福快乐

宣称自我牺牲是伟大的

那是一个古老的谎言

……

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诚实最重要的是要承认自己有私心。实际上,爱自己与爱他人,自私与无私并不是矛盾的,如果你能努力把自己的私心放大,就像那粒苹果种子一样,努力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活,那么,你就会自动自发地把自己的私心转变成一种无私的行为。

不承认自己有私心,绝对是虚伪的,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装”。但在这一切私心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私心,是与别人相连的,需要我们通过无私的行为才能实现。比如,“土豪”为了满足自己被尊重的渴求,就需要有人与他做朋友。其实“土豪”之所以愿意无私地请朋友吃饭,为朋友埋单,就是在花钱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前面我们说过,人有五种需求,但要满足后面的三种需求,我们就必须突破“小我”,变得无私。比如,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接纳,这是一种很自私的心理。但要获得别人的接纳,我们就必须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如果你不这样做,别人就不会接纳你,你希望被别人接纳的私心就无法得到满足。同样,你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就必须去肯定和尊重别人。你怀着自私的心理去寻求别人的肯定,结果却发现只有无私地去肯定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做朋友,也没有人愿意尊重一个嘲笑和羞辱自己的人。

“土豪”太自私,一定没有朋友。同样,即使是你崇拜的偶像,只要他嘲笑了你,羞辱了你,你也一定不会再尊重他,再崇拜他。

所以,不管是谁,只要他想满足人生后面的三种需求,让心智达到成熟,让心灵获得超越,并体会到那种深刻而真实的幸福,他都必须采取无私的行为。狄更斯在《圣诞颂歌》里描写了一个“土豪”吝啬鬼,虽然腰缠万贯,却一直无法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能够让别人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美国默克制药的缔造者乔治·默克说:“应永远铭记,我们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如果记住这一条,我们绝不会没有利润,记得越清楚,利润就越大。”

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最自私的需求却需要我们用最无私的行为来满足。正因如此,佛教才会强调极端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利他主义是一致的。 Q+s3FSeC9D5Gp7NDu+F4wEvbjsQiOITT+oOHDXhg6E0Isj+8tHtGTwt3tmHWH9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