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夏墨

序一 知足而恬淡,乃常活之泓

犹记得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时的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也许正是经历了百年的人生,才会如此看淡名利,也许这种心态从她成年以后就一直伴随她到老,所以才会与世无争,大隐隐于市,孤绝而知足地活到了一百余岁。

她的一百余岁,小部分是作为“女儿”的身份存在,大部分则是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存在,而且她将这个“大部分”掰成好几份,又以“翻译家”、“戏剧家”和“文学家”的身份享誉于世。

作为一个从辛亥革命时期出生的女子,摆脱了宗法社会缠小脚、教育受限的传统女性的卑微命运,她是幸运的。她出生于一个开明的家庭,父亲杨荫杭留过学,对四个女儿的教育自然有着严苛要求。杨绛排行老四,却从小懂事听话,不仅学业有成,还成为父亲得力的助手——在父亲年迈之时还协助父亲完成案件卷宗的整理。这里不得不讲其所受的家教,若没有家长的支持,杨绛及其姐妹如何去学堂受教?当她们都学有所成,无论留学经年还是受国难压迫,她们都最终回到父母身边,守候并孝敬。当她自己成为人妻人母,亦将这种世袭的家风浸染于整个家庭,与钱钟书的风雨并肩、甘苦同尝是她作为妻子的本分,西方思想的灌输并未教她开化到不食人间烟火,反倒是中国那种“相夫教子”的传统规训令她执守终生。

众所周知,她是钱钟书先生的清华大学校友,是他《围城》里某个人物的原型,更是他亦师亦友、相伴终生的伴侣。两人相识于清华大学,却早已在无锡老家有过擦肩之缘。才子才女相见恨晚,相伴到英国留学,她遂成为他形影不离的伴侣和生活起居的照料者。即使后来回国,遭遇国内运动,他俩也是不离不弃,苦中求乐,不管世事如何艰险,仍保持乐观的心态。原本她可以勤勤恳恳做一名家庭主妇,也不必管家庭收入,更不必做学问写剧本,可是她在生育完孩子、相夫教子时期仍不忘个人精神上的追求,相继写出《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等轰动一时的戏剧作品,翻译出《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大部头的作品。这么多作品的问世,一部分源于她的高寿,但更多的是源于她独到的观察这个世界的眼光,她对创作和翻译工作的严谨作风和自我要求。本书就从杨绛的人生延宕伸展开去,将她的所见、所闻、所写都有机地融合并梳理出来,力求系统而完整地叙述这位老人的一生。

本书语言平实,笔墨写实,贴合着杨绛先生一生所为、恬淡而不事张扬的风格徐徐道来。为过世的人作传,除了从“围观”过他生前的人群中找寻话题,就是从他遗留下来的文字中找寻素材。作为普通人而言,有人替自己作传是一件何等荣幸之事,其实大多也仅留存于子女后辈的回忆当中了,就算记录下来也只是精小文章罢了。作为杨绛而言,她和钱钟书唯一的女儿钱瑗因病逝于二老前头,书写的后继者从此断绝,这是隐痛。好在杨先生达观,她将三人相依相伴、亦友亦亲的往事留在了笔墨间,化作了永恒,反过来,她成了丈夫和女儿的书写者,也是他们人生最直接的见证人。

感慨的是,她像是上天派遣来照顾钱钟书的使者,为他的创作和学术研究奉献自我——若钱先生是引领莘莘学子走向广阔、深远的学术殿堂的人,那杨先生便是为他全程擎着火炬和披荆斩棘之仆者。她甘愿放弃自身才学,去支持丈夫走得更远,这也是钱先生始终对她满意有加的原因之一。即使钱先生离世后,他的几麻袋的读书笔记、摘录、文章、著述全由杨绛独自整理编辑,孑然一身的她仍忘不了做善后工作,如同拿着笤帚扫去雪地里的足迹,要还一幅清亮、完美的画面给人间。书中除了对两人的婚姻、治学方面有翔实的记述,亦向读者展示了大师级人物无论在生活、写作、待人处世方面的勤勉和低调,这也是现在学界急功近利、单薄浮躁风气的最好对照,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一读。

百年,相较于沧海桑田,只是弹指一挥间。人生奇趣无止无尽,能像杨绛那样活得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的人,确实难得。我们既然难以亲见其面,那么就在书中领略这股精神和气蕴吧。

岳南

2014年4月11日 nv0BMFK5Etm5/KgxZnPsRReRin1LpGYYKruzsRZqLJ2nHwyX0Y3DKyM/07sMrN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