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在位不满一年的刘知远病死。刘知远的一生,是足以让人钦佩的。他在死的前一年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做了皇帝,追求到了他人生的最高目标。人生没有给他留下遗憾。
同年二月,他十八岁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史称后汉隐帝。
这样一个年轻的皇帝给那些跪在他足下的文武百官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子,你还嫩了点!所以,很多人都不服,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对刘承祐无所畏惧。这就注定了十八岁的刘承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困难的时代。
郁闷之气越积越重,很快就有人表现出他们的不满来了,而且不止一个,是三个。他们分别是河中护国节度使李守贞、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三个人都是武将。他们发泄不满的方式叫作“集体造反”。
这对初登大位的刘承祐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考验和机遇是并行的。如果刘承祐通过了这个考验,可以在新君初立的形势下树立自己的威望。如果没有通过考验,那么群臣们对这位新皇的评价就只有一个词——乳臭未干。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告诉刘承祐——刘先生,你可以先回去吃几年奶再来。总的来说,只有四个字,就是“形势严峻”。
刘承祐收到这个消息之后,神色凝重,他想着该如何应付这件事情。他的那些大臣都在静静地等着看他拿出办法来。
办法很直接。对于造反,对付的办法只有两种,一种叫招安,一种叫镇压。招安这种方法的使用者一般是那种颇有威望,资历深厚的人。譬如玉皇大帝要招安孙悟空,是借着无比深厚的天威,告诉悟空——你犯下的过错我都既往不咎,只要你乖乖帮我养马就行了。所以这种办法实在不适合毫无威望的刘承祐使用。
毫无疑问,刘承祐能选的只有后一种办法——镇压。
镇压这种办法对刘承祐来说是好得无可挑剔的。因为刘承祐可以借此告诉他的臣子们他的威严是不容侵犯的,并要向世人证明一点——别以为我很嫩,其实我已经熟得快要焦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刘承祐决定下狠手,杀一儆百。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你们三个来得正好!
可是问题马上就来了,要进行镇压,到底该派谁去?别小看这个问题,它可是让刘承祐先生费了不少脑筋。在考虑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很荣幸地成为了刘承祐的首选对象。这个人就是当朝的枢密使——郭威。
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由于他脖子上刺了一只飞雀,所以人们很慈爱地给了他一个小名,叫郭雀儿。他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郭简曾任后晋的顺州刺史。
这样的家庭能令郭威安然地享受父母的关怀,和睦而温馨,因为有作为刺史的父亲在,这一家并不缺乏什么。但是五代这段战乱的历史告诉了这一家缺乏什么——缺乏破坏。于是,三年后,一个名叫刘仁恭的人领着大军攻破了顺州,并杀掉了郭简,宣告这个家庭的破碎。
这个时候的郭威只有三岁大,他跟着母亲一起逃离了顺州,到达太原的姨母韩氏家中,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不久,母亲因忧郁而去世。年幼的郭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亲母亲相继离去。战乱带走了他的一切。他除了大哭一场之外,什么也不能做。他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孤儿。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少年这段时光里,郭威一直在想导致他整个家庭破碎、夺走他家人的罪魁祸首是谁。年少无知的他曾一度以为就是那个攻破顺州、杀害他父亲的武将刘仁恭,他曾多次发誓要让刘仁恭不得好死。
值得庆贺的是,郭威在心中默念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应验的毒咒无数次之后,终于在后梁乾化二年(914年)的一天得以应验了。郭威的杀父仇人刘仁恭不幸死了,而且死得很惨。这位刘仁恭先生和他的儿子刘守光被李存勖下令血祭李克用(李存勖之父),然后再被斩首示众。这令郭威狠狠地高兴了一把,他的心中无比充实。
可是,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和视野的渐渐开阔,郭威才发现其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真正的罪魁祸首并非刘仁恭,而是刘仁恭乃至所有参与战乱的武将身后的那个庞然大物——军阀混战的时代。
这个时代决定了无数美好的家庭都会像郭威的家庭一样破碎。
郭威找到了解决这个罪魁祸首的方法——乱世以武致太平。于是,他以此作为自己的志向,开始发奋练武,锻炼身体,为实现志向而做准备。只有好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很快,他拥有了一副魁梧健壮的身材。他只等着有朝一日,能有让他尽情发挥的机会。
郭威十八岁这一年,幸运之神向他招手。
当时的潞州留后李继韬为了联合后梁对抗河东,在潞州招兵买马。郭威瞅准了这个机会,把自己那副魁梧的身躯一摆,不用踢台,也不用走秀,更不用抖动健壮的肌肉,招兵评委大笔一挥:通过。这是郭威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在后来的战争之中,郭威表现出他那与众不同的一面——勇猛无匹。凡是能用得到他的战场,他都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很快便得到了李继韬的欣赏和器重。
就在郭威的人生看起来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时候,却闹出乱子来了,郭威先生还为此蹲过监狱。如果说先前郭威应征入伍是幸运之神向他招手,这次郭威先生闹出乱子应该算是瘟神向他招手,而且他这回是狠狠地被瘟神扇了一巴掌,坏处是让他入了狱,好处则是让他看清了自己的不足。
这件事是由郭威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良的嗜好引起的。
郭威年轻时性格上的缺陷就是好勇斗狠,不良嗜好就是酗酒。一天,郭威喝醉了酒去逛街,碰巧遇见一个屠夫欺行霸市,异常嚣张。这时候,郭威好勇斗狠的缺陷显现出来了。接下来的情节跟《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杨志卖刀》两个故事的情节非常相似,请大家忍住,不要冲动。
郭威走到那屠夫跟前叫他割肉,而且列出了割肉的规则,割得不合规则便破口大骂,当然是骂一些诸如“再切不好信不信老子一刀捅死你”之类的话。显然,猪都知道郭威是在找碴,杀猪的(屠夫)不用想也是知道的。于是,那位屠夫被斥骂多次之后终于翻脸了,扯开衣服指着肚子,对郭威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
这对早有此意的郭威来说无疑就像一头猪挺起肚皮求他给一刀(这么过分的要求我这辈子都没见过)。于是郭威先生顺理成章并顺应猪心地往屠夫肚子上捅了一刀。结果就是屠夫如愿以偿地死了,然后郭威以杀人罪被抓进监狱。
这个时候,一个人站出来救了他。这个人就是李继韬。他非常佩服郭威的勇气和胆量,认定此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三两句话吩咐下去,郭威就被放出来了。结局可比鲁提辖和杨志好多了。
至此,这场闹剧结束了。可是在郭威的心中,这场闹剧并没有真正结束。通过这个乱子,郭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陷,他想如果李继韬不救他的话,那么他和他的志向将永远埋在监狱中。这可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他决定改正和弥补自己的缺陷。
从此以后,郭威再度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他在用武力冲锋陷阵的期间,也不忘多带上一本书去读,文武兼修。直到后来,郭威遇见一个在修文方面的得力助手——李琼。这个人很有力地影响了郭威的一生,特别是在军事谋略和治国方面。同时,李琼还给了郭威一本叫《阃外春秋》的兵书。这本书里记载了许多存亡治乱、贤愚成败的事例。郭威爱不释手,他的很多军事谋略和治国方略皆出于其中。
知识就是力量!
经过这一番修养,郭威的性格渐渐变得沉稳,遇事可以冷静地思考,随机应变,决胜千里。再后来,他遇见了一个能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这个人就是刘知远。郭威看到了刘知远身上的智慧与谋略,主动投靠了刘知远。
事实证明,郭威的这个选择并没有错。他的武功和谋略在刘知远的领导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帮刘知远打天下和治理国家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好吧,口说无凭,虽然郭威先生为后汉立下过汗马功劳,我可不愿为他在讲述这方面立下“拍马功劳”,接下来我们来举两个例子证实一番。
天福十二年,正为称帝积极做准备的刘知远遇见了一件极为头疼的事。先前他为了对付契丹而扩充军队,特意招来一个外族的部落用以壮大实力。但是,这个部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安顿,不论是它的士兵,还是它所挟带的民风与习俗,都不好应付。刘知远先生这个时候有些后悔莫及了。
这支部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吐谷浑部,也叫作吐浑部。
吐谷浑部是个什么样的部落呢?有人忍不住要说了——嘿,这不就是一个吐口水的浑蛋部落吗?我想说,你错了。第一个是读音错了,他叫吐谷(yù)浑,要注意,不能读成吐谷(gǔ)浑。第二个是这个部落原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很熟悉吧?就是《天龙八部》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姑苏慕容复的祖先。现在,这个民族已经不复存在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民族。
这个吐浑部自五代伊始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风使舵。吐浑在五代之中投靠过许多政权,譬如后唐和后晋,现在又流到刘知远的帐营之中了。刘知远将吐浑部搞到了手,才觉察到这个部落是个烫手山芋。原因是这个部队不论谁给它好处它就会帮谁砍人。意思就是谁都可以占有它,但是谁都不能完全得到它。
刘知远此时心中对这个部落是欣喜之中夹杂着不可预测的恐惧。欣喜是因为这个部落不仅兵强马壮,而且还有很多钱财。恐惧是因为刘知远害怕将来的某一天吐浑会被别人搞到手,成为别人对付自己的工具。
这个部落到底是留还是不留?刘知远这下犯难了,留下吧,怕将来稳不住;不留的话,肯定要落到契丹的手里了,那个姓耶律的老板开的价肯定不比他的低!
刘知远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
其实这个也并不难办,没有办法的最好办法就是叫大家一起想办法。于是刘知远开始从他手下挑人,问计谋。很荣幸,第一个被刘知远想到的就是郭威。
于是刘知远把郭威找来,问他可有应付这件事的办法。
郭威给出的办法很简单,却令刘知远很是称赞——杀人。
杀不是简简单单地杀,人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人。一般的人还不配刘知远亲自动手,还要千方百计地去杀掉。准确地说,要被消灭的是一个群体中的那股领头的势力。这股领头的势力就是吐浑白承福等五个部族共计四百人。
郭威用这个计谋间接地告诉了刘知远擒贼要先擒王的道理。只要杀掉这统领全局的四百个人,吐浑这个部落将永远属于刘知远。
刘知远如久旱逢甘霖似的采纳了这个建议。
结果证明,郭威的办法非常有效。刘知远依计行事,不仅得到吐浑的强兵壮马,还得到了大量的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