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年以前,我还从未想过要写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医学书。我以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就应该潜心于书斋和临床,拼命地多学、多看、多练,尽全力治好每一个病人,用心总结每一个病例背后的得失,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从医学院毕业以后,我把大部分的时光都花在了病房、实验室和图书馆里。这一切成为我作为一个医生最本分的生活。
直到后来发生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一位著述颇丰、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他半夜突发昏迷,要不是老伴正好起来上厕所,可能一夜都没人发现。家属把他连夜送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询问病史,原来老人几年前诊断出糖尿病,两年前买了某某“纯中药纯天然降糖神药”,吃完后降糖效果良好,以为遇见了神药。急诊医生一听就猜出了大概:该药并非什么“纯天然”,多半是非法加入了大量双胍类成分,长期过量服用导致患者中毒。家属听了捶胸顿足,但为时已晚。乳酸性酸中毒致死率极高,虽然经过连夜的抢救,患者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对身体的损害已经不可挽回。经过一年多价格高昂的治疗后,老人还是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我参加了最后的抢救。抢救的过程耗时漫长、毫无意义,又充满了不人道的痛苦。我看着老教授已经被病痛折磨得脱了形的面容,看着他的儿女在病床前痛不欲生,心里想,糖尿病在今天并非多么恐怖的疾病,如果能够坚持正规的治疗,老人本该拥有幸福、长寿的晚年。此时此刻的他,应该是坐在温馨的家中,一边安心著书,一边尽享天伦之乐。
假如他在选择药物前,能够多掌握一些关于中西医的常识,多掌握一些分辨医疗陷阱的技巧,这个悲剧是不是可以很容易避免呢?
第二件事有一半是辗转听来的。一位朋友的朋友,中年女性,硕士学历,知识水平高,有着很好的工作和不低的社会地位。我曾经在社交聚会上见过她一两面,她令人惊讶的知识面和机智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她被查出有胆结石并胆囊炎。紧接着,她做了一件每一个像她这个文化层次的人都会做的事:上网查资料。她通过网络,搜索了大量关于胆结石和胆囊炎的资料,她找到了胆结石病友的论坛,找到了可以在线咨询的医生,甚至到国外的医疗网站上查阅最新的论文。她通过网络收集了大量的说法:有说需要做手术的,有说可以保守治疗的,有说西医治疗害人的,有说自然疗法可以去除结石的,还有列举医院里各种“骗人”伎俩的。她看了太多的资料,听到了太多因为错误的治疗方案而导致恶劣结果的案例。当她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她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反复犹豫,医生给她的建议她半信半疑,医生建议她手术的时候她举棋不定。最终,她在众多建议中精心挑选了最差的一个,选择在医院外进行某种号称“最新、最自然”的保守疗法。半个月后,她突然发病,送到医院因为手术不及时,并发多器官衰竭。她扔下了繁花似锦的事业、年轻能干的丈夫和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离开了人世。
这又是一个本可以避免的悲剧。胆结石也好,胆囊炎也好,并非什么不可治愈的大病。她也并非对医学一无所知,恰恰相反,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并没有为她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反倒成为延误治疗的间接凶手。每次我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头脑中都会一面浮现起那个聪明、博学、谈吐风趣的她,一面在想: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丰富的网络信息和高端的学历背景,到底能为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提供多少保障?
这两个例子之所以总被我记起,并不是它们多么典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凑巧都给我留下了感性的镜头:一个临终前饱尝痛苦的老人,一个饭桌上谈笑风生的女子。其实,还有大量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医院发生,只不过很多医生已经见怪不怪,任它们从自己的身边滑过而已。
有多少绝望的人抱着因庸医误诊而亡的亲人遗体号啕大哭?
有多少人因为轻信了医疗广告,花光每一分钱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有多少人因为不了解医学常识,对着德艺俱佳的好医生心怀仇恨、饱以老拳?
在那些经历了一天无望的抢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的晚上,我常常感到彻头彻尾的无力。很多时候,不是医学技术不好,不是医生没有尽心尽力,仅仅是因为患者相信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就把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拖入医疗误区的深渊。
这一切正常吗?作为医生,难道能做的只是千方百计让病人签了知情同意书,之后就可以事不关己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吗?或者看着那些拒不配合医生的患者怒气冲冲地离开门诊奔向各种医疗陷阱,医生却束手无策,只能安慰自己“这不属于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吗?
我觉得这事不能这么干。
在三年前的一个宁静的夜里,我打开了过去只用来写论文、聊天和看电影的老电脑,双击Word文档,敲下了关于这本书的第一句话。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每一位中国人走上平坦、安全的求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