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病因不明或症状不明显,怎么找中西医检查?

顽固疾病其实是子虚乌有?

我厘清了普通病与大病的看病原则,但还有一种情况也不能忽略,那就是有些病因不明的小症状,比如头疼脑热之类就可以算。说它不是病,人却会感到不舒服;说它是病,又好像谈不上,这要怎么治呢?再给大家讲个故事。

曾经有个朋友托了层层关系来找我看病,在见到他之前,我就听托关系的人讲,他的病特别难治,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用了很多偏方,都治不好。他到处托关系寻医问药,也不知道是哪个朋友在他面前“吹嘘”了我的医术,人家就好像抓到宝一样,非要让我给他看看。

给这种求诊了很久都效果不好的患者看病,我其实是没有信心的。因为这样的病人,基本上把他能找的名医都找遍了,除非他所看的病症正好是我最擅长的领域,否则该做的措施,其他的医生肯定都采取过,我能做的,不过就是把病历重新看一遍,告诉他哪些医生的判断是对的,哪些是值得商榷的,劝说他接受过去的治疗。最多是再给他推荐几个名医,也就能做到这么多了。

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并没有在门诊接诊他,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私下里和他见面。私下见面的氛围总归要比门诊里更轻松,我以朋友的身份给他帮忙,作为医生的职业压力也小了很多。

那天,我们约在朋友的家里见面。寒暄了几句之后,我做足了接受挑战的准备,等到拿过这个人的病历来一看,我长吁一口气,紧张情绪立刻就放松下来了。

我一看,他所谓“久治不愈”的顽固病,叫作“神经性头痛”。

我明白他的病为什么难治了。

他之所以为了这个病苦苦求医多年,实际上是吃了医生诊断“潜规则”的亏了!

因为所谓“神经性头痛”,在西医中实际上就有点“找不到病因”的意思。这个朋友当然求医多年也治不好了,因为在西医看来,这个“神经性头痛”根本就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疾病,没有明确的病因,根本就没病可治嘛。

这个朋友没看懂这个诊断,以为这还是某种必须治疗的病,所以才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到处寻找本来不存在的药方。

为什么这个朋友会有误解呢?这其实是个挺无奈的问题:因为医生在诊断病情的时候,轻易是不能说“这病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

如果是难治的大病,医生说无能为力,病人都会理解。但如果是头痛、肚子痛这样的小病,医生如果检查一圈回答病人“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病人就会有意见了。你想,病人大老远来一趟,钱也交了,各种检查也做了,结果医生一摊手没说出个丁卯来,这病人能乐意吗?

其实,这种检查一圈还找不出病因的情况,在西医临床上还是挺多的。

这和西医看待疾病的思维方式有关。西医确诊一个疾病,一定要找到导致症状背后的直接病因。不知道具体的病因,西医就不知道该怎么治。如病人主诉头痛,西医大夫会从最可能引起头痛的疾病开始一一排查。是不是感冒引起的头痛?是不是五官的疾病?是不是颈椎有问题?是不是高血压病?是不是贫血?是不是脑血管疾病?是不是肿瘤疾病?

结果一排查,也没感冒,五官也没病,血压也正常,验血也正常,做CT也正常,没找到什么能引起头痛的疾病。这种情况也很常见的,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莫名其妙的头痛。那没找到病因,该怎么办呢?一般检查到了这种程度,医生就不会再检查下去了。这时医生要考虑病人的头痛有多严重:是严重影响到病人的生活呢,还是只是偶尔发作。

还拿侦探破案打比喻的话,这种情况就如同侦探找了一圈,有嫌疑的犯人都被排除了。接下来也不是不能抓犯人,但必须出动更多的警力,在更大的范围里大海捞针般几乎没有希望地查找。这种查法花费巨大,效率很低。所以医生此时要考虑成本的问题,考虑我们值不值得撒网查找。

如果病人说这个头痛太痛苦了,没法生活——那么撒网找就值得了,医生会考虑更为生僻的病因,让病人做更多的检查。

如果病人说没什么事,痛得不太痛苦,不怎么影响生活——这个时候,就不需要继续检查下去了。可是没找到病因啊,大夫该怎么对病人说呢?大夫可不能抱着脑袋说:“这病我查不出来啊!”作为医生,任何时候都应该给病人“一切情况都在控制之中”的印象,一定要给病人一个自信、肯定的回复。就算是找不到病因,也要换一种语言来说。

大夫会对病人说:“你这头痛可能是神经性的,给你开点止痛药,回去观察几天再说吧,要是病没有变得更严重,就不用来医院了。”

什么叫神经性头痛呢?实际上是大夫觉得,我查不出你有什么病,可你为什么还闹头痛呢?那大概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向大脑误报军情了吧,或者纯粹是你自己的心理因素吧!

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简单地跟这位朋友解释了他的“顽固疾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这个困扰了朋友那么久的所谓“顽固疾病”,其实压根就不用担心。可是,问题来了。这位朋友虽然听懂了我的意思,却还是面露难色,说他要不是一直觉得难受,也不会这么着急地四处求医了。

这个时候,其实西医再这么看下去意义是不大了,我建议这位朋友换一个思路,看看中医。因为中医的诊断思维和西医相比确实有它不一样的地方。

三个案例直观解剖中西医诊断思维

面对“神经性头痛”,按照西医医生的建议,患者正确的做法是判断这头痛能不能忍受。如果能忍,就不要去治了,有很大的可能费时费力还治不好。

但西医医生判定对健康影响不严重的症状,却有可能对个别人来说是特别难受的。这和个人的心理、个性有关。比如我遇到的这位朋友,他的身体一直很好啊,可只要这头痛还在,他就是安不下这份心。你能说他的不安就是没事找事吗?这也是不对的呀。因此,如果您不满意西医这么治疗,那么就可以考虑看中医了。

之前,我们说中西医都差不多,是因为中西医研究的都是同一个人体,都是想把同一件事搞好。

但中西医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和中西医最根本的理论有关的。

中西医都在研究同一个人体,可是人体这么复杂,在研究的时候,就要采取一个分类的做法。中西医对人体疾病的分类方法是不同的。

这个区别从中西医的病名上就可以看出来。

中医有一个证名叫作“阳虚”,如果一个人怕冷、四肢冰凉、消化不好、大便稀溏、多津液,那么一般可以诊断成“阳虚”。

也就是说,人怕冷、四肢冰凉、消化不好等等这些症状合在一起,在中医看来这属于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叫“阳虚”。

而在西医看来呢,就有点麻烦了。怕冷、四肢冰凉,这是末梢循环不好的症状,没别的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多运动运动就好;消化不好、大便稀溏,这是肠胃的问题,需要化验大便;口水多呢,如果口水味道正常、口腔气味正常,那基本没什么问题。

也就是说,西医医生把上述三个症状,当成了三个问题,分别来解决。

中西医的差别在于:中医可以综合所有症状,从整体上评价一个人的体质、身体状况;西医要求挨个研究具体的病症,找到具体的证据。

这里有个误会,有人说西医“机械”“割裂”地看待人体,这倒不是。西医和中医一样,也是综合地看待人体,西医医生遇见上述病人,也会把几个症状放在一起综合考虑。比如,可以考虑是不是这个人因为肠胃疾病导致大便稀溏,因为大便稀溏,导致血容量低(也就是说,因为腹泻,导致血管里的血液变少),因为血容量低,导致四肢冰凉。那么,解决了肠胃问题,其他问题也都解决了。

但是,西医对身体整体情况的综合能力,常常没有中医强。

举几个病例就明白了。

案例1

假设来了一个病人,叫小王,对医生说:“医生,我总觉得四肢冰凉,而且消化不好,不想吃东西。”

西医怎么看这个病呢?他先把病人的症状都摆在桌面上:

一共两个症状——四肢冰凉,消化不好。

好,西医医生拿起第一个症状,先分析这个。这时的西医医生就像前面说的侦探一样,见到了罪行(症状),就要找嫌疑人(病因)。四肢冰凉最大的嫌疑人是末梢循环不好,那么就有怀疑对象了。接下来要找证据,让病人去测一个微循环。结果呢,发现末梢循环没什么问题,没找到证据,那么末梢循环不好的嫌疑被洗清了。再去找“四肢冰凉”的下一个嫌疑人,是不是因为血容量低呢?再找证据,测个血压,一看,血压偏低,这是个间接证据(血压低不一定就是血容量低),再结合四肢冰凉的“罪行”,基本可以怀疑是血容量低导致的四肢冰凉。这就算抓住第一个犯人了:血容量低。第一个症状解决了。

再看第二个症状,消化不良。嫌疑人是肠炎。一化验大便,哦,有证据了,是急性肠炎。这第二个症状就也解决了。

好了,现在一共找到两个嫌疑人了,一个是血容量低,一个是急性肠炎。这个时候,西医大夫就开始从整体角度分析病情了。血容量低,大多是因为体液流失,正好这个病人腹泻,所以他的病,是由于急性肠炎导致腹泻,再导致血容量低,最后导致四肢冰凉。

现在病情也分析出来了,急性肠炎是根本。那么对小王来说,治疗重点是急性肠炎,同时注意补充水分,恢复血容量。这样病就看好了。

这就是西医诊断时的一个思维典型。从中可以看到,西医也是从人的整体去判断病情的。

案例2

但是,因为西医在这个过程中过于看重证据,所以有的病人,西医就看不好了。

假设又来了一个病人,叫小张。小张和小王有相同的症状,小张也对医生说:“医生,我总觉得四肢冰凉,而且消化不好,不想吃东西。”

西医还是按照刚才的程序看病。

好,第一个症状,怀疑是末梢循环不好,结果检查一看,没问题。怀疑是血容量低,量血压,也没问题。把常见的病因都检查一遍,都没问题……那怎么办呢?西医大夫就觉得,这个四肢冰凉不算是病。——是不是这个病人天生体质的特点?是不是这几天穿衣服穿少了冻着了?是不是心理问题?西医建议病人回去观察观察,症状有发展了再说。

这就是说,因为证据不足,找不到具体的病因,四肢冰凉的症状被西医大夫排除了。

这导致什么结果呢?这导致两个症状在西医大夫那里,变成一个症状了,只当成消化不良来看,另一个四肢冰凉被西医大夫忽略不计了。

但是中医处理的结果不同,中医不看重根据化验得来的证据。中医认为,病人的主诉就是很可靠的证据,所以无论量血压的结果是不是血容量低,中医都会把“四肢冰凉”看成需要参考的症状。

这就是说,中医大夫在判断病情的时候,不光是看病人的症状,还要看不能称之为症状的身体特点,比如这个病人是胖还是瘦,平时是喜动还是喜静,这些中医大夫都要考虑。这点和西医的诊断思维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了。

案例3

假设又来了一个病人,叫小李,也说自己四肢冰凉,消化不好,还口水多。

结果西医检查了半天,一个证据也没找到,认为末梢循环没问题,血压没问题,肠胃也没问题。最后这个口水多,因为没有伴随异味之类的症状,西医根本不当个事儿。

结果小李检查一圈下来,所有的症状都找不到生病的“证据”,像“口水多”这个症状还完全被忽略了。这个时候西医大夫就会怀疑小李是心理问题或者只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开了一点营养药、一点养胃的药,说回去多休息,注意作息规律就可以啦。

这个病例比之前西医看小张那个案例2更不知道怎么治了,说白了,就是西医把小李所有的症状都忽略了,只当小李是一个健康人,没采取什么特别的治疗措施。

如果您觉得,尽管这个症状西医觉得没什么大事儿,但这个症状让您感觉很痛苦,是不能就这么不管的,是忍不过去的,那么您就可以看中医了。

那么,西医和中医不同的看病方式,哪一种更好呢?

很难评价。

中医会说,“阳虚”等病理,才是“四肢冰凉”最本质的病因。用“阳虚”来治疗病人,这才是治本的做法。这么看待疾病的思路是最本质的。

西医会说,末梢循环不好、血容量低等问题,这些是“四肢冰凉”最本质的病因。假如通过检查没有找到上述问题,那么这个“四肢冰凉”就是一个不需要治疗的症状,就是没事儿。这么看待疾病的思路是最本质的。

这两种说法对吗?

都对!

因为人体太复杂了,这么复杂的人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中西医的角度不同,西医把人看成内脏、组织、生化指标,中医把人看成阴阳、脏腑、经络。这是对同一个人体从不同角度分类的结果。

所以,我们既可以说“血容量低”是“四肢冰凉”的本质原因,也可以说“阳虚”是本质原因,这么说都没问题,并不存在中医和西医谁说得对谁说得错的问题。

那么,作为病人,到底该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呢?

可以有这么一个标准:

找不到“证据”的症状越多,西医不重视的症状越多,就越应该看中医。

插一句,作为普通病人,在实际的治疗中,怎么判断西医大夫就像是对案例3中的小李一样,忽略了您的症状呢?

记住以下症状,如果症状不特别严重,西医一般不会重视,或者给予的重视不够:

◇ 舌苔的薄厚颜色,四肢冰凉,口水多少,一贯的某些性格(急躁、喜静等,而不是短期发生的变化),喜吃凉还是喜吃热,不明显的疲劳,夜间多梦。

还要记住以下这些西医大夫的关键词:

◇ 你没什么事,注意压力别太大,回去多休息,不要熬夜,不要喝酒,不要喝咖啡,不要有心理负担。我给你开一些调节植物神经的药,再开一些止痛镇定的药和滋补保养的药。

另外,病历上还写着“神经性某病”或“某某病待查”。

这些西医医生常用的诊断潜台词就是西医大夫在暗示:啊……不好意思啊,你这些症状我都没找到病因,大概是你没事儿吧。

如果您有上述症状或者遇到上述诊断,那么西医医生实际上就是不觉得您有问题,让您多休息就行,不用吃药。

这种情况下,如果您觉得自己体格儿好,这点症状自己也觉得无所谓,那可能就真没事儿了。人的自愈能力很强的,回去按时作息,好好锻炼,吃点养胃的食品,很可能过一阵子就好了。也不用非要吃药,因为凡是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能不吃药就把身体养好了,那才是最棒的呢。

可是,假如您觉得其中有某个症状太难受了,简直无法忍受,或者对自己的身体特别在意,特别想把这病看好,那么就应该看中医了。

就像案例3中的小李,总共三个症状,到西医那全都是“证据不足,找不到嫌疑人”,那还不如找中医大夫,换一种诊断思维,重新检查一次。中医大夫会对这三个症状都认真对待,综合判断病情,给予治疗。这样的效果就要比西医好了。

不过,为了慎重起见,在您觉得西医医生可能没有重视您的某些症状时,还是需要主动和您的医生沟通,提出您希望换中医医生的想法和理由,让您的西医医生知道您的打算。一般来说,西医医生都会理解您的想法,说不定还会因为您的坦诚,给您一些难得的好建议呢! mnd+FcrCd9BpdsdPGqV0Ca7TgBdxrf+KH9627J4Na+JqOoKxQauR0pkZC4ydkv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