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漂族

“北漂族”,即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到北京从业的人。在北京,他们没有北京户口,没有房子,以租房为主,居无定所,给人一种漂来漂去的感觉。他们大多数收入微薄,处境不佳,这一群人被称为“北漂族”。“北漂族”是随着PC时代的到来而兴起的一个群体。

◎镜头一:

小茹是个重庆女孩儿,她的生活格言就是“在路上”,她的经历精彩纷呈,充满了故事性,听起来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早年她曾在山城组建过一支地下乐队,也曾经满腔豪情地做过唱片,但是她的兴趣很快又发生了转变,在还没有开发过的北京后海一待就是五年,后来和友人开了一家陶器店。大家都叫这个重庆女孩“后海妹妹”。

在后海,在陶器的青花瓷纹中,她邂逅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一个年轻帅气但脾气有些古怪的美国人Ryan,一个背包里只放书、香皂和电脑的男人,一个给《纽约时报》写他眼里的中国的自由撰稿人。那个时候他们两个都很穷,没钱去昂贵的酒吧消费,就一起在银锭桥上看日落。Ryan送给她的草莓冰淇淋是她最珍贵的情人节礼物。他说:“上帝爱你,才让你穷。”来自美国的北漂和中国本土北漂在偌大的北京城没有心机、干干净净地爱了一场,然后各走各的路。像两个偶然在路上相遇的孩子,分吃了一块美味蛋糕,吃完就走了,谁也不要求谁甚么。

小茹后来又开始在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茶艺馆学习茶道。在北京漂泊的她,曾经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裕生活。她想把自己的音乐带给更多的人。但她并不急于把自己的作品给唱片公司的监制,也不会每晚背上吉他去酒吧卖唱,她只想过一种自己“做主”的生活,缺钱的时候跟几个好友开场音乐会,有点钱之后,她就回重庆,自己开了个音乐酒吧。

经营了一段时间以后,她又放下生意,开始了新的漂泊。

◎镜头二:

赵天明怀揣着家里面给的6000块钱,提着箱子,走出了北京火车站,来到了这个大城市。车站广场上,劝人入学的民办高校比比皆是,赵天明挑了其中的一所,不必考试,直接入学,入学先交3200元,这是一年学费和住宿费。赵天明的“北漂”生涯由此开始。那是2000年,他17岁。

读了两年书,换过六七份工作,在三个城市漂流过,其间交过了三个女朋友,赵天明最终还是回到了北京,在一家报纸做起了业务员。他下定决心,要长期留在北京,并准备30岁之前买房。赵天明第一次听到“北漂”这个词时,刹那间热泪盈眶,觉得把他的生存状态高度地概括出来了。他在“北漂”人网站上写道:“我们默默地、没有名分地漂泊在这个叫北京的地方,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解读:

对于“北漂”们来说,他们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默默无闻地打拼,就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北京占得一席之地,然而,现实的压力却让许多“北漂”逐渐失去了当初的热情,丧失了最初的理想和斗志,慢慢地,只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奔波于北京各个角落。

很多“北漂”奋斗的方向依旧是房子和车子。“北漂族”的心中普遍有着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不满足于现状,而且力争改善自己的现状,他们天然地具备了所谓的“竞争精神”。绝大多数“北漂”都相信市场经济可以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遇,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工作狂人”产生,虽然他们一天到晚疲累至极,然而却依旧从事着“没有假期”的工作,为了“看不到尽头”的目标而努力。通过对很多“北漂”者的调查显示:只有7%的人回答基本没压力,而且大多是因为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本来就不指望能够在北京独自创业,只是前来“历练自己”。而绝大多数“北漂”都是两手空空地来到北京,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番天地,尽管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尽管每天都要经历让人厌烦的塞车以及遭受空气污染,但是“北漂”仍旧对北京情有独钟,不离不弃。至于个中缘由,有人说这里机会多,有人说自己有“北京情结”,也有人说仅仅因为所爱的人在这里。然而在这个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城市,他们踏上成功之路的艰难可想而知。 bAbcqibXT3PYskpQUfrABdN4Ci/TdSal75qJeFPHhkSZ0bQ0rtXwbTkHJKDfZZz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