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游记

《天启淮安府志》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苑》 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汇而刻之。

《天启淮安府志》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案:康熙《淮安府志》卷十一《文苑传》及卷十二《艺文志》所载吴承恩事迹及著作,并与天启《淮安府志》同。

《同治山阳县志》十二《人物》二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工书,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英敏博洽,为世所推,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家贫无子,遗稿多散失;邑人邱正纲收拾残缺,分为四卷,刊布于世,太守陈文烛为之序,名曰《射阳存稿》。又《续稿》一卷,盖存其什一云。

案:《同志卷》五《职官门》明太守条下云:黄国华,隆庆二年任;陈文烛,字玉叔,沔阳人,进士,隆庆初任;邵元哲,万历初任。

《同治山阳县志》十八《艺文》 《吴承恩射阳存稿》四卷,《续稿》一卷。

案:《西游记》不著于录自此始,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十八《人物志》卷三十八《艺文志》所载,并与此同。

《明诗综》四十八 吴承恩字汝忠,淮安山阳人,长兴县丞,有《射阳先生存稿》。汝忠论诗,谓近时学者徒欲谢朝华之已披,而不知漱六艺之芳润,纵诗溢缥囊,难矣。故其所作,习气悉除,一时殆鲜其匹。《杨柳青》云: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

《晚学集》五 《唐高僧传》,三藏法师元奘,陈留人,姓陈氏。贞观初,肇自咸京,誓往西国,穷览圣迹。经六载,至摩伽陀城。凡十二年,备历圣君,龙庭之文,鹫岭之秘,皆研机睹奥矣。又造迦叶结集之墟,千圣道成之树,虔心顶札,焚香散花,设大施会,于是五天亿众,十八国王,献毡投珠,积如山岳,咸称法师为大乘也。及东归,太宗诏留于宏福道场,乃诏明德僧灵润等二十人译梵,自《菩萨戒》至《摩诃般若》,总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余轴。法师身长八尺,眉目疏朗,凡所游历,一百二十八国。馥案许白云《西游记》,由此而作。

案:世既妄指《西游记》小说为邱处机作,此又误为许谦。

《石亭记事续编·淮阴脞录自序》 ……《癸辛杂识》载龚圣予《水浒三十六赞》并序;阮山《淮故》称龚高士画宋江等三十六像,吴承恩为之赞,大误,《赞》乃高士所自为也。承恩,明嘉靖时岁贡生,所著有《西游记》,载康熙旧志《艺文目》。钱竹汀《潜研堂集》谓《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别自为书,小说《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而不知为吾乡吴承恩作也。……

《石亭记事续编·书西游记后》 《潜研堂集·跋西游记》云:《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其弟子李志常所述,于西域道里风俗,颇足资考证,而世鲜传本,予始于《道藏》钞得之。小说《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邱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晏案钱氏谓明人作,甚是。记中如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明代官制。邱真人乃元初人,安得有此官,其为明人作无疑也。及考吾郡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吴承恩下有《西游记》 一种。承恩字汝忠,吾乡人,明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旧志《文苑传》称承恩性慧而多敏,博极群书,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西游记》即其一也。今记中多吾乡方言,足征其为淮人作。《西游》虽虞初之流,然脍炙人口,其推衍五行,颇契道家之旨,故特表而出之,以见吾乡之小说家,尚有明金丹奥旨者,岂第秋夫之针鬼,瞽仙之精算哉?且使别于真人之记,各自为书,钱氏之说,得此证而益明矣。

案:《西游记》中多明代官制,故非邱长春作,纪昀已于《如是我闻》卷三假客问乩仙语以发之矣。其说云:吴云岩家扶乩,其仙亦云邱长春。一客问曰:《西游记》果仙师所作,以演金丹奥旨乎?批曰:然。又问:仙师书作于元初,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何也?乩忽不动,再问之不复答,知已词穷而遁矣。然则《西游记》为明人依托无疑也。

《冷庐杂识》四 《西游记》推衍五行之旨,视他演义书为胜。相传出元邱真人处机之手;山阳丁俭卿舍人晏据淮安府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谓是其乡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吴承恩所作;且谓记中所述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锦衣卫、兵马司、司礼监,皆明代官制;又多淮郡方言,此足以正俗传之讹。 邱氏自有《西游记》,见《道藏》。

《山阳志遗》四 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也。英敏博洽,凡一时金石碑版嘏祝赠送之词,多出其手,荐绅台阁诸公,皆倩为捉刀人;顾数奇不偶,仅以岁贡官长兴县丞。贫老乏嗣,遗稿多散佚失传;邱司徒正纲收拾残缺,得其友人马清溪、马竹泉所手录,又益之以乡人所藏,分为四卷,刻之,名曰《射阳存稿》 又有《续稿》一卷 ,五岳山人陈文烛为之序。其略云:陈子守淮安时,长兴徐子与过淮。往汝忠丞长兴,与子与善,三人者呼酒韩侯祠内,酒酣,论文论诗不倦也。汝忠谓文自六经后,惟汉、魏为近古;诗自三百篇后,惟唐人为近古;近时学者,徒谢朝华而不知畜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难矣。徐先生与予深韪其言。今观汝忠之作,缘情而绮丽,体物而浏亮,其词微而显,其旨博而深,收百代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沉辞渊深,浮藻云骏,张文潜以后,一人而已。其推许之者可谓至极。读其遗集,实吾郡有明一代之冠。惜其书刊板不存。予初得一抄本,纸墨已渝敝,后陆续收得刻本四卷,并续集一卷亦全,尽登其诗入《山阳耆旧集》。择其杰出者,各体载一二首于此,以志瓣香之意云。《对月感秋》四首之二:四时总一气,秋气何晶明?天空万里碧,助我悠然情。萍水香烟晚,清风拂表轻。徘徊度群壑,树树松争鸣。援琴对明月,试写松风声。又:湘波卷桃笙,齐纨扇方歇。秋来本无形,潜报梧桐叶。啼蛩代蝉鸣,其声亦何切。繁霜结珠露,忽已如初雪。六龙驱日车,羲和不留辙。群生总如梦,独尔惊豪杰。大笑仰青天,停杯问明月。《二郎搜山图歌》:李在惟闻画山水,不谓兼能貌神鬼,笔端变幻真骇人,意态如生状奇诡。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名鹰攫拿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洒娇啼血。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青锋一下断狂虺,金锁交缠擒毒龙。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捣巢无逸寇。平生气焰安在哉,爪牙虽存敢驰骤?我闻古圣开鸿濛,命官绝地天之通。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后来群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终南进士老钟馗,空向宫闱啖虚耗。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无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日有矢救月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享万年保合清宁功?《秋夕》:络纬啼金井,芙蓉敛石房。寒松静生籁,仙桂妙闻香。竹火煎茶市,菱歌载酒航。人间秋夕好,第一是钱塘。《冬日送友暮发》:群动各求息,嗟君行未央。马蹄鸣冻雪,鸦腹射残阳。旅闷凭诗拨,孤身有剑防。袖中书一纸,早晚献明光。《画松》:画尔知非庸画师,画中无处著胭脂。风云暗淡藏灵气,月露庄严有异姿。猿下欲摇垂涧影,鹤归应认出云枝。生来自与繁华别,不待平章雪霰时。《平河桥》:短篷倦向河桥泊,独对青旗枕臂眠。日落牛蓑归牧笛,潮来鱼米集商船。绕篱野菜平临水,隔岸村炊互起烟。会向此中谋二顷,间搘藜杖听鸣蝉。《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秋兴》二首之一:露桐风竹淡生辉,草阁斋心暑气微。河汉白榆秋历历,江湖玄鸟晚飞飞。佳人异国音书断,多病离群啸咏违。短褐长元不恶,南山黄犊近应肥。《买得云林画竹,上有油污,诗以浣之》:云林戏墨阿谁收,寒具犹沾旧日油。雨洗风吹消不得,湿云遮断渭川秋。《堤上》:平湖渺渺漾天光,泻入溪桥喷玉凉。一片蝉声万杨柳,荷花香里据胡床。天启旧《志》列先生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案:此与李志常所记之《长春真人西游记》,自是二书,吴盖未见李志常记,故有此说。芥子园刻本《西游记》小说,辄从虞集《道园集》取《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世人遂愈不能辨矣。

《五杂组》九 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词也。

《古夫于亭杂录》二 《书弈》云:小说载人参果,亦有据。大食王遣人之海上,见一方石,石上有树枝,赤叶青葱,生小儿,手足著枝上,不能语笑。 《书弈》黄秉石著。

《剧说》四 元人吴昌龄《西游》词,与俗所传《西游记》小说小异。

案:《少室山房笔丛》 四十一 云:《辍耕录》记元人杂剧,有《唐三藏》一段,今其曲尚传,第不知即陶所记本否?世俗以为陈姓,且演为戏文,极可笑;然亦不甚虚也。三藏即唐僧玄奘。《独异志》云:沙门玄奘,俗姓陈,偃师县人也。幼聪慧有操行,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经。行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奘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奘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 一卷,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其《多心经》至今诵之。据此,皆与今颇合。又元人散套亦有西域取经等事,盖附会起于胜国,不始于今。而三藏之名,则又始于宋时,不始胜国。东坡《艾子小说》云:艾子好饮,少醒日,忽一日大饮而哕,门人密抽彘肠致哕中,持以示曰:凡人具五脏方能活,今公因饮而出一脏,止四脏矣,何以生耶?艾子熟视而笑日:唐三脏犹可活,况有四耶?此虽戏语,然宋世所称可见。盖因唐僧不空号无畏三藏,讹为玄奘耳。 《艾子》疑非东坡,然其目已见《通考》,要亦出宋人。《圣教序》虽有三藏要文等语,匪玄奘号也。 《唐三藏》及《西游》词全本,今未见。《纳书楹曲谱》有关于西游之剧本三种,一曰《唐三藏》,录《回回》一段,记三藏到西夏,回回皈依事,在续集卷二;一曰《俗西游记》,录《思春》一段,在外集卷二, 二事皆为《西游》小说所无;一曰《西游记》,在补遗卷一中,所录凡四段:一为《饯行》,皆尉迟敬德唱。二为《定心》,记收孙悟空事,有“花果山有神祗,水帘洞影幽微”,“一筋斗,十万八千里,势如飞”,及加戒箍“恰便似钉钉入头皮,胶粘在髻。你那凡心若再起,敢着你魄散魂飞。为足下常有杀人机,因此上与你师父留下这防身计”等语,与小说所叙相同。三为《揭钵》,述鬼子母揭钵事,有云“告世尊,肯发慈悲力。我着唐三藏西游便回。火孩儿妖怪,放生了他。到前面,须得二圣郎救了你”。小说中无之,然其火焰山红孩儿,与此极相类。四为《女国》,有云“俺女王岂用猴为将?俺女王也不用猪为相”,欲独留三藏,则又为小说所有也。此《西游记》,或即焦循所以为吴昌龄作。

《扬州梦》四 《西游记》有齐天大圣、鹿力大仙,旧城竟建祠同祀。庙主言说部多诬,大圣本渔人子,形类猴狲,得奇书成道。因以驺虞为虎,杀伤过多,谪尘世为武官,颇传兵法。宋高时为大将,围金军久不下,或言其惰,意不摇;又有议其奢豪,携女子军中者,其布帛菽粟,甚自收敛,遇事有作用,又能保藏,金军退,朝廷怒之,死犹坐刑。上帝念其旧德,使复位。大仙本汉末书生,甚有文望,著《九河论》,宗白圭。为户曹转饷官,言车行迂缓,不如舟行速。又谏酒税,无私禁,官自开槽,任民自贩。事皆未成,既而自悔曰:我说势不行,行则河必溃,车夫酒户,皆无着落,又为国家增乱民矣,即此亦当受杀生报。后果陷于兵,二妾幽一载始逃。上帝怜其惨死,使掌鹿山。猫来捕鹿,大仙思前事,不忍伤生,挟鹿避之,仁人也。其说不经,较《西游》更甚。

案:此种俗说,当起于《西游记》盛行之后。

《茶香室丛钞》十七 宋周密《齐东野语》云,有某郡倅,江行遇盗,杀之。其妻有色,盗胁之曰:能从我乎?妻曰:吾事夫十年,仅有一儿才数月,吾欲浮之江中,庶有遗种;吾然后从汝。盗许之。乃以黑漆圆盒盛此儿,藉以文褓,且置银二片其旁,使随流去。如是十余年,盗至鄂舣舟,挟其入某寺设供,至一僧房,黑盒在焉。妻乘间问僧何从得此;僧言某年月日得于水滨,有婴儿白金在焉,吾收育之,今在此年长矣。呼视之,酷肖其父。乃为僧言始末:僧为报尉,一掩获之,遂取其子以归。按《西游演义》述玄奘事,似本此也。

《等不等观杂录》四《大藏总经目录辨》 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摺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摺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

浩叹。

又《一藏数目辨》 今时僧俗持诵经咒,动称一藏。问其数,则云五千四十八也。尝考历代藏经目录,惟《开元释教录》有五千四十八卷之数,余则增减不等,至今乃有七千二百余卷矣。世俗执者五千四十八者,乃依《西游记》之说耳。……

案:《少室山房笔丛》 四十七 云:大藏经四千五十余卷,而诸家书目所载仅百数十种,盖唱偈疏忏等,于文义相远,不得尽收也。然以西天经总较之,直百之一耳。因录此广异闻。不必论其有无:

《涅槃经》四千八百卷,四十卷在唐;《菩萨经》一部二千一百卷,三十六卷在唐;《虚空藏经》一部四百卷,二卷在唐;《首楞严经》一部一百一十卷,十卷在唐;《恩意经大集》 一部五十卷,四卷在唐;《决定经》一部一百四十卷,四卷在唐;《宝藏经》一部一百四十卷,二卷在唐;《华严经》一部二万三千卷,八十一卷在唐;《李真经》 一部九十卷,三卷在唐;《大般若经》 一部一千六百卷,六卷在唐;《金光明品经》一部一千卷,十卷在唐,《未曾有经》一部一千五百卷,五十卷在唐;《维摩经》一部一百七十卷,三卷在唐;《三论别经》一部二百七十卷,十二卷在唐;《金刚经》一部一百卷,一卷在唐;《正法轮经》一部一百二十卷,二卷在唐;《佛本行经》一部一千八百卷,六十卷在唐;《五龙经》一部三十二卷,二卷在唐;《菩萨戒经》一部一百一十六卷,十六卷在唐;《大集经》一部一千二百卷,三卷在唐;《摩竭经》一部三百五十卷,四十卷在唐;《法华经》一部一百卷,七卷在唐;《瑜珈经》一部一百卷,三卷在唐;《宝常经》一部一千卷,七十卷在唐;《西天佛国杂经》一部九千五百卷,三十卷在唐;《起信论经》一部二千卷,五十卷在唐;《大智度经》 一部一百八十卷,十卷在唐;《宝藏经》一部四千五百二十卷,一百四十卷在唐;《本阁经》一部八百五十卷,二十卷在唐;《正律文经》一部二千卷,十卷在唐, 《因名论经》 一部二千二百卷,五十卷在唐;《唯识论经》一部一百卷,十卷在唐;《具舍论经》一部二千卷,十卷在唐。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玄奘从西天持归经目与此同,惟《李真经》作《礼真如经》,《因名论经》作《大孔雀经》;又多增益在唐之一卷为十卷,共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合《开元释教录》之数而已。因疑明代原有此等荒唐经目,流行世间,即胡氏《笔丛》所钞,亦即《西游记》所本,初非《西游》广行之后,世俗始据以钞椠此目也。 x8/pgz/tWlAuLHu56owg0rR1V/mVmyKtYZJUUmFTGgQA4dQHlwouSn/R1UkVhME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