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关于幸福的疑问

困境之中蕴藏机遇。

——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

16岁那年,我在以色列全国壁球赛中夺得冠军。那次经历迫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真思考了“幸福”这个主题。

我曾经深信胜利可以令我快乐,可以缓解我长期以来的空虚感。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我一直感觉生命中似乎缺失了什么……无论是拼命地长跑、不停歇的力量训练,还是不断地自我鼓励,都无法填补这种内心的空虚。我不快乐,但我相信那些“缺失的东西”早晚会填补到我的生命中。至少有一条看似行得通的幸福之路,那就是我必须通过身体或心理的艰难与忍耐去赢得冠军,通过赢得冠军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一定能让我最终获得幸福。这就是我的幸福逻辑。

如我所愿,夺冠后我欣喜若狂,那种快乐超乎了我的想象。获胜后我与家人、朋友一起隆重地庆祝。那时,我对支撑自己走过艰辛5年的理念更是深信不疑:胜利可以带来无限快乐,为此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一切如此公平。

可是就在当晚,狂欢过后我独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床上,尝试着在睡前再回味一下那无限的快感。出人意料地,那些我以为会保持很久的成就感、那些我最珍视的来之不易的喜悦,忽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失落和空虚再次占据了我的内心。我忽然感到迷惘和恐惧,泪水奔涌而出。几个小时前还是喜极而泣的泪水,仅几个小时后就满是伤心和无助。如果在如此圆满的境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我又能到何处去寻找那持久的幸福呢?

我努力安慰自己,或许这只是兴奋过头之后的暂时低落。可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仍没有找回快乐的感觉。相反,内心却越来越沮丧,因为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即使我达到更高的目标,哪怕赢得世界冠军,似乎也不能为我带来持久的幸福。我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我完全不知所措。

反思: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在实现了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却没有感到你预期的喜悦?

◎ 对幸福的迷惑

我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对幸福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本质。自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持久的幸福?我不断找寻答案——我观察谁看起来比较幸福,然后向他们请教幸福的原因;我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与幸福有关的书籍——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我激励等方面的书籍。

为了让自己用一种更为正式的形式寻找幸福的答案,我决定在大学里主修哲学和心理学。在那里,我认识了许多杰出的人士,包括作家、思想家、艺术家、教授等,他们和我一样都在试图理解幸福这个“大问题”。我开始边阅读边思考,聆听有关内在动机和创造性的讲座,阅读柏拉图关于“美好”的理论以及爱默生关于“完整内心”的看法。所有这些给了我一个新视角,让我对生命和身边的种种事物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我发现并不是只有我这样,我周围的大部分同学都生活得不开心,他们沮丧、压力重重。可是他们似乎并不在乎,他们只是在努力地追求好成绩、苦练成为出色的运动员,或是为了显赫的地位而奋斗,但在追求和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很少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虽然在离校后他们的目标改变了(比如以往是追求好成绩,现在是追求高薪和晋升),他们的生活态度却没有丝毫改变。就好像他们已经认定了一点,那就是“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难道真如梭罗所观察到的——大部分人是在“平静的绝望”中生活?就算如此,我也无法接受这种“令人沮丧的状况就是生活的必然”的说法。我继续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我该如何同时获得成功和幸福?怎样平衡成就和幸福?是否可能打破“不劳则无获”的传统观念?

后来我明白了,要想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必须首先理解幸福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情绪,就像快乐一样?还是没有痛苦?还是好运气?“快乐”、“好运”、“狂喜”、“满足”这些字眼经常被视为“幸福”的代名词,但是它们都不符合我对幸福的理解。这些情绪稍纵即逝,没错,它们虽然让人感觉很好,但是它们无法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幸福的支柱。真正的幸福不应该是绝对不掺杂不良的情绪,而是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辨别那些我不认同的观点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找到合适的定义则是最难的。人们都会讨论幸福,都感受过幸福,但却缺少一个完美的定义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它。英文“幸福”(happiness)一词源于冰岛语里的happ,其意思为运气或是机会。happ同时也是“偶然”(happenstance)这个词的来源。我可不想凭着运气去获得幸福,因此我决定寻找并理解它的真意。

反思: 你会怎样定义幸福?幸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从16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直到今日尚未找到一个完满的答案,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在大量的阅读、研究、观察和思考之后,我仍然没有找到任何有关幸福的神奇配方,世上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幸福的五步法”。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幸福和充实生活所蕴含的基本原则。

当然,这些基本原则不是万能药,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适用于任何人。本书主要关注的领域属于积极心理学,并未将重点放在重度抑郁或急性焦虑障碍这些阻碍人们获得幸福的病症上。当然,这些原则的目的也不是阻止生活中的各种苦难的发生,而是帮助我们积极地加以应对。

有时,对那些身处战乱、政治迫害以及极度贫困中的人们,书中的一些方法是难以付诸实践的。又比如,在刚刚失去至爱亲人的时候,人们也很难去关注自身的幸福。当然,当在工作或者亲密关系中身处困难期或低谷时,即使情况不是很严重,人们也很难有精力关注如何才能更幸福。在上述情况下,我们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真实地体验那些负面情绪,并允许它们按自然规律自行转变。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无可回避的痛苦,以及很多内在与外部的障碍影响我们获得幸福,并非仅靠读一本书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更好地理解幸福的真谛,并将本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可以帮助大多数人更加幸福。

◎ 从幸福到更幸福

无论是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还是在阅读其他有关幸福的作品或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时,抑或在观察身边人的生活时,我常常会问自己:“我幸福吗?”当然,别人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我才发现,这个问题虽然很重要,但意义并不大。

我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幸福?什么是成就幸福的关键?幸福有统一的标准吗?如果有,它是什么呢?我们的幸福与身边人的幸福有关吗?如果是,那么我们周围的人究竟有多幸福呢?其实,这些问题很难有确切的答案,即便有,这些答案对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也没有什么帮助。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败感。

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能够在所有时间都非常满足而无欲无求。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助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契合幸福的实质,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比如,我现在要比5年前幸福;我也希望,5年后的今天我能比现在更幸福。

与其因为还没有达到幸福的境界而垂头丧气,与其浪费力气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认真地去体会和挖掘幸福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同时去争取得到更多。要记得,“让自己更幸福”应该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练习

养成习惯: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

我们都知道,改变是困难的。大量研究指出,学习新模式、采用新习惯或者打破旧习惯,比我们预想的要困难得多,所以绝大多数个人和组织所尝试的改变都以失败告终。事实证明,在履行承诺的时候,即使这些承诺对我们是有益的,但仅仅依靠自律也远远不够,这就是大多数新年计划最后都会落空的原因。

吉姆 . 洛尔(Jim Loehr)和托尼 . 施瓦茨(Tony Schwartz)在《全力以赴》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一书中提供了有关“改变”的另一种方法: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养成固定的习惯。他们认为,“养成习惯要求确定行动的细节,并规定在特定的具体时间内完成,这需要感受到深刻价值作为行事动机”。

养成习惯通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保持一个已形成的习惯就相对容易多了。最优秀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习惯:他们知道何时该进行实地训练,之后在健身房进行体能训练,最后做伸展和放松训练。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刷两次牙是一种习惯,不需要什么强大的意志力。我们需要用同样的模式来养成新的习惯(即行为惯性),一旦习惯养成,余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对运动员来说,良好的运动表现是他们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所以他们愿意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大部分人来说,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每天都会早晚刷牙。如果我们要追求幸福,认清它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我们就需要为此养成习惯。

什么样的习惯能让你更幸福呢?你希望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比如,每周运动3次,每天早上冥想15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与伴侣每个星期二出去约会,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等等。每次养成的新习惯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另外,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养成新习惯。就像托尼 . 施瓦茨说的,“微小的进步,好过野心勃勃却遭遇的失败……不要着急,成功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旦你确定了新习惯的内容,先把它们列入你的计划,然后开始行动。刚开始可能并不容易,但通常30天之内,一个新的习惯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变得像刷牙一样自然。习惯通常很难改变,对于好习惯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人们常常抵制建立习惯性行为的原因,往往是觉得它们会限制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需要与他人互动的事情上,比如安排固定的时间和伴侣约会;或是规律性地从事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比如绘画,这些似乎都让我们觉得受到了限制。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把一些活动变为习惯和规律,无论是去健身房运动、和家人相聚,或是阅读,结果往往不是自然而为,而是让我们被动地生活(任凭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被他人的需要所占用)。在有规划、有规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妥善地安排时间,为更好地发掘我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时间保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自主性和创造性与这种习惯性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设定的约会时间,我们可以随意地选择约会的地点。最具创意的人们(像艺术家、商人或是家长)都有他们自己的日常习惯,这使得他们更有自主性,能够更自由地发挥创意。

在本书中,我还会不断地提供类似的练习。当你做不同的练习并且养成不同的习惯时,你会觉得越来越幸福。

表达感恩:每天记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

罗伯特 . 埃蒙斯(Robert Emmons)和迈克尔 . 麦卡洛(Michael McCullough)的研究表明,每日把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记录下来的人(每天写下最少5件值得感恩的事),确实在身体上更健康、内心更幸福。

每晚在入睡前,写下5件让你因感恩而快乐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美食到与一个好友的畅谈,从日常工作任务到一个有意思的想法,你都可以写下来。

如果每天都做的话,你可能会重复地列出一些事情,这很好;重点是,在重复之余,为了让你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请在每一次把它们写下来的同时,去想象当时的体验和感受。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

你可以自己做这个练习,也可以与你所爱的人一起完成,比如爱人、子女或者是父母、兄弟姐妹。共同表达对生活的感恩可以让彼此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 eYF3oJNFgokk7iKmDK7wy9okzCtcTI4nnMnLeSvPzhLhevmQGTf2nyJh5xLrBc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