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桃源深处有人家

从黄山下来夜宿汤口。这里是山的南麓,山下溪旁就是著名的黄山温泉。古时叫它为汤泉,宋代曹径有诗:“山与红尘远,人凝碧落游,振衣新浴罢,彻底自风流。”次日早起一路奔西递而去。

黄山市属于皖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境内高山纵横,峰峦叠嶂,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这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徽州历史上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成为历代逃避战乱的理想的世外桃源。一路上都能看到依山傍水的、粉壁黛瓦马头墙式的徽派古民居建筑、祠堂、牌坊林立。

有道是,看皇家建筑到北京故宫,看民间建筑到西递宏村。西递和宏村,因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名气很大。西递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那是古徽州精彩的延续,保留着传统。从这些近乎绝美的建筑群里,仿佛随时可以找回失落的东西。

来到西递,呼吸到了那里的气息,听到了血液流回心脏的声音。

从村口的村民口中得知,西递村始建于北宋年间。西递,取水势西流之意,“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名”。据当地胡姓宗谱记载,他们的始祖不姓胡而姓李,是唐昭宗李晔的小儿子。后由于梁王朱温篡位,逃难到徽州,改姓胡,因见这里有“虎步前蹲之势,犀牛望月之奇”,遂定居下来。大概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造就了西递人特有的文化底蕴,让西递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么灿烂非凡的一笔。

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石牌坊,是因为西递人胡文光的忠勇有功,明神宗恩赐建造的牌坊。牌坊一面写着“荆藩首相”,另一面写着“胶州刺史”,又以小字写明“登嘉靖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是胡氏史上最大的官,这牌坊立在村口,是胡氏家族的荣耀,也是整个西递人的光荣。

信步往前,便撞见一间茶叶铺。一个小伙子坐在门口,低着头,将手伸进一只大铁锅里,不停地翻动着铁锅里的一小撮茶叶,动作舒缓而优雅,像是在书写一幅山水丹青。

我有点少见多怪,问他:“铁锅热不热?”说着想伸手去摸一摸,眼角瞥见小伙子用来吸铁锅蒸汽的布,焦黑焦黑的,手便缩回了。

与古徽州的其他村落一样,西递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大宅子,例如敬爱堂、履福堂、仰高堂、尚德堂、追慕堂等等。虽说这些宅院各有各的风采与气派,若非怀有特殊使命的专家或学者,普通游人看多了总不免会感觉有些雷同。而西递的古宅,却以独特的方式让你记住它们。

走在西递的石板街上,你会产生错觉。你正是某个归乡的旅人,经过多年的风雨漂泊,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对亲人的思念回到了故乡。抬头仰望,眼里充满的全是浓浓的水墨色,俯身细听,竟可以听见那涧底的泉声。走进高墙重门,穿过堂道,天井奇特的审美构架征服了我的眼球,散落在那儿的一块阳光,有着似醉非醉的朦胧之美。

一位学者这样形容西递:“你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狭长的巷子里,偶尔透出几束阳光,在对面的墙上映出美妙的花纹,梁、枋、斗拱、雀替、隔扇、栏窗,每一样都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这一块块素色的原木,做了徽州的建筑,偏就轻灵生动起来,细看之下,仿佛每一块木头都承载了一个温情而厚重的故事。

西递,不是一个村,而是很多很多铅字聚拢起来的诗,这诗里有流水潺潺,有桃花的粉色,有木屐落在青石板上的绝响,有晚归人的浅唱,那种墨色空气里散发的砖瓦和流动的灰色让我不止一度迷醉。

白墙灰瓦是徽州建筑最大的特色。

我来此,是为了寻找一个人。

时间回到1600多年前。

那时,陶渊明便在此地担任县令。处理政务之余,生性淡泊的陶渊明更喜欢寄情山水。从岱峰脚下登上竹筏,在清凌凌的河面上戏水漂荡,穿溪越滩……近看碧水浅滩、游鱼可数,彩石纷呈。远眺竹林叠翠、山花簇拥、桃园隐映。

他还在东至县的牛头山上,亲自种下两株菊花,品味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没过多久,郡督邮来县巡查,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整齐齐地前去迎接。陶渊明长笑一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邻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飘然而去,回到家乡务农。

几年后,陶渊明完成了《桃花源记》的写作。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

世事的变幻,夺不走人情的冷暖,带不去春去秋来的交替,这也许是旷古恒定的规则。西递的清纯,在于它远离都市,曾经的与世隔绝才造就今天的世外桃源。

“忍”和“孝”是西递文化的主旋律。方圆不大的西递村中曾有很多官宦人家,也许是这些宦途的沉浮和人生的喜乐不定,让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对联,其中大多是用来勉励后人和总结自己一生的得失。如:“大富贵必须勤苦得,好儿孙是从阴德来”;“怒上心,忍最高,事临头三思为妙”;“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西递人最重孝道,信手推开一间院门,就会看到墙上挂有好几个大大的“孝”字,“孝”字上面一横的起笔是一个“兽”脸,落笔是一个人的笑脸,如果除掉笑脸就只剩下兽脸了,意思是说,人若不孝,便和畜生无二。

据导游讲,距西递8公里处有一座大石桥叫“廉让桥”。投资建造这座桥的人从小失去父亲,母亲为了供养他读书辛苦劳作。有一次,母亲经过村外狭窄的木桥时,为了给一位挑担的农夫让道,不幸从桥上跌落水中,儿子闻讯赶来抱着母亲痛哭,表示自己不再读书,要帮母亲分担生活重担。谁知母亲听了,责令儿子马上回到学校去,她说,你以后有出息,便在这儿给我建一座大石桥,方便来往行人,也不负我今生吃的苦。儿子后来在商海拼搏,遇到艰难时便想起母亲的教育,事业稍有起色,便斥巨资在母亲摔倒的地方修起一座大石桥。为了纪念母亲为人让道的行为和仁爱之心,便将桥起名为“廉让桥”。

“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这是乾隆时期户部尚书徽州歙县人曹文埴写给西递的一首小诗,他是西递胡家的亲家。薄雾中的西递,更添一分古老,一丝沧桑。我想,那些拿着画板素描的学生,那些肤色不同的游人,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做一辈子西递人呢?

傍晚时分,躺在敬爱堂前的长椅上,看天空流云漫卷。天色一点点地暗了,村外的田野,有彼伏的蛙声,月色落在马头墙上,落在不远处红灯笼下对弈的棋局里,幽幽之间,天地缥渺,再闻蛙鸣,竟会有如幻的感觉。 9DTNwmyshkgFhhKExnvtyKuhq8H2LhPbxmQ+dTxBOefP/jwKdQjEu+xLy5yoXv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