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我到底为什么跑步?

于嘉

说实话,一年半以前,我根本不曾想到自己会如此痴迷于跑步:一个工作、生活都与篮球休戚相关的人,竟然选择了另外一种极为简单的运动作为自己的日常健身手段,甚至在过去的一整年中,说它充斥了我的生活也不为过。跑步,没错——人一旦具备运动能力就会做的运动,完全渗透于我的生活中,让我时刻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这么说其实不算过分。2011年,我因为对马拉松赛一无所知而闹的笑话,至今还会像头顶上悬着的一根小木棍,不时地敲打敲打,让我不断警醒。正是因为参与其中,深谙其味,才不断明白自己的差距,以及自己需要沉静下来所应具备的定力。我不承认跑步改变了我的生活,准确地说:“跑步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参加了11次马拉松赛:北京两次、厦门、扬州半程、布拉格、柏林、上海、海南儋州、波士顿、大连、兰州;以及4场竞速比赛:首尔10公里、北京“爱心公益跑”5公里、上海New Balance(新百伦)“慢跑英雄”6公里,以及联合国“橙色日”公益跑。在一次又一次的奔跑中,我总不免会对那些天赋异禀或勤奋苦练的跑友心生敬佩,同时也总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我到底为什么跑步?”

会不会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一样,突然有一天跑了起来,然后有一天又不想跑了,就停了下来?如果是这样,我宁愿不要开始,或者别那么投入,以免突然在某天失去了那所谓的热情,而那时的生活也必然会变得苍白无力。至少在2013年上海马拉松赛之前,我对跑步的顾虑不少。作为一个时时刻刻都能对运动燃起热情的人,我非常憎恶那种突然对某项运动失去兴趣的感觉。真的,那种感觉糟透了。

就在这时候,我接到了翻译 《跑步圣经》 ( Running & Being ) 的邀请。彼时,我太太怀孕三个月,我又面对着一堆转播的出差事务,但最后,我还是很坚定地对非常信任我的湛庐文化编辑张晓卿老师说:“没问题。”我当然知道《跑步圣经》对于美国诸多跑者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而我也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让我想明白自己究竟因何而跑。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带着这本书到了菲律宾转播亚锦赛;带着这本书到了沈阳转播全运会;带着这本书到了温江的CBA体能测试、深圳的CBA揭幕战、太原的WCBA揭幕战、柏林马拉松赛……倒不是真知道自己有多少时间来翻译这本书,只是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让我明白:自己究竟因何跑步,而且又为何无法停止。

就这样,不断地跑,不断地想,成绩一点点地提高:我的首马是2012北京马拉松赛,成绩是4小时36分27秒;而到了一年后的上海马拉松赛,我已经可以把成绩提高到3小时19分54秒了。对我而言,这算是“善用自己虚荣心”的最好例子。当然,谁都有虚荣心,但关键看怎么用,想要让自己的成绩进步得快一些,让自己也能拿着成绩吹吹牛皮,就得发挥虚荣心的作用,不断努力,不断训练,让自己调整到最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样一来,虚荣心也就算立了一功。

到了上海马拉松赛时,我已经不只是一个人在跑步了。2013年11月17日成立的“嘉友跑”公益跑团,算是身边渴望跑步、喜爱跑步的朋友因为信任我而凝聚起来的跑步力量。大家一起跑步,会感觉周身都充满力量。“嘉友跑”的公益捐助方式是:在指定比赛中,每个人每跑过一公里,作为合作方的New Balance会为姚明“姚基金”爱心希望小学的孩子捐出一双童鞋。我的朋友姚明站出来支持我,这让我觉得,我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而且和跑步有关。

在跑步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跑友——有闷头跟自己较劲的,也有热情四溢、人缘大好的,“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当我用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来问他们时,100个人给出了100个答案。因此,自己的答案还得自己去摸索。《跑步圣经》的翻译过程恰好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原著写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说实话,离我们这代跑步爱好者很远了。很多具备历史背景的事情需要我好好沉淀一下才能摸索出究竟:比如NBA东部季后赛凯尔特人队大战雄鹿队,比如NFL(国家美式橄榄球联盟)传奇教头隆巴迪教练,这就需要我调动自己极为喜爱的其他运动知识,且只有了解美国运动文化,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初衷。文中引用的诸多名人名言我也有些拿不准,只能请高人指点,尽可能做到理顺思路,不曲解原义。在此,衷心地感谢我的朋友李瑞丰、潘谨勤、尉桐赫,他们就是我翻译过程中的补给站和能量胶。

而对于大众来说,能否接受希恩博士的理念,也没有定论。那么,翻译这本书的意义究竟何在?

2014年1月的某个凌晨,我终于翻译完全部稿件。彼时,我长出了一口气,看着窗外漆黑如墨的天空,心里的第一感受并非如释重负,而是有些恋恋不舍。就好像跑过的每一次比赛:到达终点的一刹那完全释放,领到奖牌、证书,却不自觉地回忆起跑过的这42.195公里。个中滋味和经历,只有自己了然于心。不过,那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是成就感,更多的还是一种讲不出“再见”的留恋。

本书作者乔治・希恩博士用他毕生的运动理念和跑步生活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每个人能够真正明白跑步对人生最大的正面影响,都能拥有足够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不正是生活在浮躁的社会里、快节奏的生活中以及巨大压力之下的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吗?我无法奢求这本书会卖到脱销,人手传阅——对于体育还未回归教育、运动精神尚难达全民的这个国家而言,做到这些太不现实;但如果你信手翻翻,碰巧和我一样找到了跑步的那点感觉,这本《跑步圣经》就会在原书写就的几十年后的另一个国度,重启它新的价值。

怎么样,试试看? P3mjrxC9r7Fg8Ao0CQxAhNArsHZuHdjSly5GWcOvcAz1sY593CQY0URDab/FwN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