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正确决策的五个要素

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在今天的社会里,烽火连天的战争已经愈来愈少,但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却俯拾即是。这其中,争斗最激烈、杀伐最惨烈的地方,当属商场和职场。一句“商场如战场”,道出了所有身处其间者的无奈和艰辛。可以说,“战争”是企业的大事,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怎样认真研究和对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严格来说,如何研究如何对待只是“战争”的开端,我们要想管理好企业,取得“战争”的胜利,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正确的决策。没错,决策之于管理者,就如同食物之于人,是生存之必需。任何一个管理者要想让企业生存下去,并带领企业发展壮大,就必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决策能力的高下,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成败。正确的决策越多,越能带来正确的选择,自然就能支持企业走得越远。相反,如果管理者在某些重大抉择面前行差踏错,那么企业可能就此走上一条不归路。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用在这里一点儿也不为过。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绝对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但是,彼得·德鲁克又提出,管理者任务繁多,决策只是其中一项。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吃饭虽然对我们非常重要,但绝对不是唯一,除了吃饭之外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而且在大多数时候,吃饭的重要性还被我们排在了其他事情的后面。同样,管理者的决策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他们通常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做决策。因此,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决策,是管理者高效管理的基础。

针对这个问题,彼得·德鲁克总结出了正确决策的五个要素:

第一,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

如果问题是经常性发生的,那就只能通过一个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解决。

彼得·德鲁克认为,要想做出有效的决策,管理者首先需要辨明问题的性质。他们需要弄明白,某一问题是一再发生的经常性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换言之,某一问题是否为另一个一再发生的问题的原因,或是否确属特殊事件,需以特殊方法解决?至于如何解决,那就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区别对待了。倘若是经常性的老毛病,就应该建立规章制度来根治;而偶然发生的例外,则应该按情况做个别的处置。

这就如同人生病的时候,如果是老毛病犯了,按照惯例吃点药就没事了;但如果是突发性疾病,就得根据病情想办法治疗了。

当然了,“经常”和“例外”并不足以涵盖所有问题的性质。彼得·德鲁克认为,按问题的发生情况来说,问题的性质大概有四类。第一类,是真正经常性的问题,或许这其中会有个别特例,但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第二类,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个经常性问题;第三类,是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第四,是首次出现的“经常事件”。几乎所有的问题,都逃不出这四大性质的分类,而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则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上面四种分类中,除了“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之外,其余三类均需要一种“经常性的解决方法”,换言之,一种规则、一种政策或者一种原则就可以解决问题。即便问题再度发生,只要有了这种解决的方法,那么正确决策就显得轻而易举了。至于“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那只能个别问题个别对待,没有原理可循。

虽然管理者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来确定问题的性质,但毫无疑问,一旦正确确定了问题的性质,那么接下来的决策就很容易了。所以,一位高效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总会先从问题的性质入手。当然了,如果确定问题性质的时候出现错误,那么决策也会出现错误。这一点,不可不防。

第二,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条件。

换言之,就是要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决策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所谓的“边界条件”。很显然,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满足“边界条件”,必须能够达成目的。

我们可以想象:医生为病人看病的时候,是不是把病因诊断得越详细越好?当然是这样!因为诊断越详细,越能使医生做精准的治疗,对症方能下药。同样,边界条件说明得越清楚和精细,那么管理者据此做出的决策就越正确、越有效,也就越有利于解决问题。相反,如果边界条件不够明确,那么抱歉,无论管理者做的决策看起来多么了不起,也不一定会是正确的决策。

其实,聪明的管理者都应该明白,一项不能满足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正确的决策。“庸医误人”,就是因为他在做决策的时候,超出了边界条件,而不能满足边界条件的决策要比满足“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当然了,不满足边界条件和满足错误的边界条件,都是做出错误决策的诱导因素,我们应当对边界条件保持清醒的认识,谨之慎之。虽然任何人都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是任何人做决策的时候,都不能不顾及边界条件。

第三,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实现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简单来说,我们需要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很简单,那是因为人们总有采取“折中”办法的倾向,希望两边都能顾及。例如在买衣服的时候,我们总想以低价买到衣服,而卖家则想以高价卖出衣服,双方讲了半天价,最后都退一步,取中间的价格完成买卖。这样的折中用在买卖中或许合适,用在决策中却不太合适,因为它会让我们偏离决策的正确方向。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符合规范及边界条件的正确决策是什么,就无法辨别正确的折中和错误的折中之间的区别,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的选择。

由此可以知道,做决策的时候,我们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先不要去考虑这项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一旦考虑这些,我们就极有可能会以折中的心态来调整自己的决策,这样,我们将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管理者做出决策的目的,是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只有将决策贯彻执行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否则就成了空想。可是,有很多管理者总是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一味地追求策略的完美,却忽略了可行性。这种决策自然是错误的决策,因为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从决策开始,我们就应该将可行性纳入决策之中,以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笑话。我们必须要明白,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具体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如果我们是决策者,那么可以问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谁采取行动?行动应如何进行?如果回答不了这些问题,那么抱歉,这不是正确的决策。

第五,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检查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我们需要明白,即使是最有效的决策,总有一天也会被淘汰的。因此,我们若想了解自己做出的决策是否仍然有效,就要亲自检查。如果反馈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而我们又不肯亲自察看,那么决策的正确性就不能保证了。

彼得·德鲁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之后,前任总统杜鲁门感叹道:“可怜的艾克,他是军人,下达命令后必有人执行。但是现在,他要坐在这间大办公室里了,只怕他以后发布命令,一件事也做不成。”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军事将领的权力比总统更大?当然不是!原因就是,军事将领发布命令后,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制度,即亲自视察或者派人检查,了解执行情况,而总统却只能在办公室里看报告,而报告这样的信息反馈,未必靠得住。

以上就是有效决策的五个要素,我们需要依此做出正确的决策。 kYdEhwUfgw1YzNKmBW/rfmQOx9im6zcJGZMoBGvpI5OEhKWHURMhAfToHcYeRP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