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管理,这是一个只要涉及企业行为,就必然要谈到的话题。与此同时,管理也是当下最热的话题之一,只要手底下多多少少有几个人的,张口闭口必谈管理。然而,管理这一话题虽热,真正懂得什么是管理的人,却寥寥无几。
要想解决“管理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最专业的说法是什么样的。MBA、EMBA及CEO必读12篇等经管课程对“管理”的定义是:
管理是老板之间、股东之间、出资者和管理人员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合作伙伴之间、团队成员之间、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双赢合作,是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之间、生产链的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之间的最佳组合。
看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只要抓住了关键词,整个定义也就明晰了。关键词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双赢合作”,另一个是“最佳组合”。
这两个关键词阐明了管理的目的。无论对内对外,只要能够实现双赢的,就是最佳的组合,而管理本身,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好的管理。除了关键词之外,定义中还列出很多对相互关系,能够处理好其中一种,你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如果你能处理好所有这些关系,你就是一个极其杰出的管理者,你所带领的企业或团队,也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要列举这些关系?因为这是管理当中的关键,同时也是管理的难点所在。在你的管理下,你需要让这些关系中的双方能够互利互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内外消耗,让一个组织健康地运行下去。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管理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双赢”是实施管理的根本目的,“高效”是实施管理的直接目的,而让管理者的管理真正高效起来,则是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本书共分9章,分别从战略决策、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组织结构、时间管理、沟通执行、细节管理、企业向心力和创新意识这9个方面详细阐述让管理变得高效的具体方法。身为管理者的你应该了解,本书所涉及的9个方面,正是管理的诸多环节当中最容易导致低效的9个方面,因此本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本书的附录当中列举了一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毕竟,提高个人修养也同样是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广大读者可以以书中所说印证自身,以达到让自身的管理能力更上一个台阶的最终目的。
CHAPTER 001 第一章
一切以战略为基准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所谓庙算,即是战略。身为管理者,不论是企业还是部门的掌舵人,都需要将战略融入自己的潜意识,一切以大局为重。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经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流传至今,在企业管理中依然适用。
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眼前一定会有麻烦。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眼光必须要长远,只有看得远、考虑得多,才能避免麻烦的到来。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要有长远的眼光;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则需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将会面临怎样的窘境。未来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应该怎样去发展?谁也不知道。孔子的这句话,其实昭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道理:看得远,考虑得多,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屹立于商业之林。
某印刷厂是一家专门从事报刊印刷的企业。这个企业创建的时间比较早,当时企业的创始人刘总已经在一家乡镇企业担任车间技术主任多年,拥有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正是创办企业的根本。
最早萌发创办企业的想法,是因为刘总看到了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营企业。他认为自己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可以创办一个企业。于是,他果断地辞去了车间技术主任的职务,依靠自己多年在印刷行业积累的经验和深厚人脉,建立了自己的企业。
在他的努力经营下,企业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刘总的印刷厂承揽了当地几家主要报纸的印刷业务,每个月的业务量比较稳定。虽然企业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总体收益还不错。对于刘总来说,作为一个小民营企业的老板,已经比当初的车间主任强上太多,他很满足现状。当他看到很多同行在竞争激烈的印刷市场中被挤掉、挤垮之后,更是暗自庆幸。
普通的报纸印刷,主要采用的是黑白印刷技术,使用的印刷机器也是行业内已经广泛使用的。这种机器,技术含量不高,但稳定性很好,操作也很简单。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人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很快上手。刘总本人是使用这种机器的行家里手,深知这种机器简单易操作。他认为,只要认真维护好企业里的这些机器,同时和那几家报社保持好关系,企业就不会出现问题。基于这种想法,他不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日子过得倒也逍遥。
可是好景不长,两年后,问题出现了。最先发生变化的,是报社。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国家进一步鼓励新闻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对经济、娱乐、生活等新闻内容进行大幅度的放权。这使得各个报社开始扩大自主采编权,在内容方面更是想方设法吸引读者眼球。于是,报纸中带高质量图片的新闻越来越多。同时,各家报社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对报纸的印刷质量也“苛刻”起来,开始对印刷厂提出更高要求。这些情况,给刘总的印刷厂造成了压力。
为了继续保持和报社的合作,刘总迫不得已,开始想办法提升印刷质量和印刷灵活性。可是,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企业里面的老设备,已经不能满足这两个要求。这个发现,让他开始惶恐,为了解决难题,他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印刷设备。
很快,设备的引进、安装和调试工作都完成了。设备供应商也按照合约,对刘总企业里的员工进行了技术培训。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新设备的投入运行,刘总吃惊地发现,企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原来,新设备的精度很高,虽然操作比起过去的设备简单方便了很多,但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却显著提高了。比如,新的设备不但要求操作人员要掌握印刷机械知识,还要求他们精通版面设计技能,并对色彩和版式等有很深的了解。这些知识,对于刘总企业的员工来说,完全是一片空白。刘总企业里的员工虽然接受了新机器的技术培训,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问题百出。
面对这些困难,万般无奈的刘总只好采取补救措施。他开始聘请老师,对员工进行内部培训。可是,在培训的过程中他又无奈地发现,企业里面的老员工由于素质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培养成合格的技术人员。这也就是说,内部培训根本行不通。
那怎么办?没有办法,只能外聘。为了聘请到合适的印刷技术人员,刘总可谓绞尽脑汁。他从已经使用这些先进的印刷设备的企业入手,寻找到了一些合格的技术人员。然后,他不得不采取挖墙脚的策略,用高薪从那些企业挖人。以高薪为诱,他费尽心力,终于挖来一些合格的印刷技术人员。
这些技术人员,成了刘总企业里的“星星之火”。依靠这些人的带领,刘总的印刷企业渐渐走上了正轨。虽然想到那些不得不付的高薪,刘总会有些心疼,但他也只好这样宽慰自己:万幸,企业保住了。
为了企业的生存,刘总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勤劳的管理者,却不能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因为,他让自己的企业一直在生死边缘徘徊。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没有“远虑”。是的,因为看得不够远,所以他的企业不得不面对近在眼前的忧患。
老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用在人身上合适,用在企业身上依然合适。现代社会,竞争高度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异常残酷。可以说,稍有不慎,企业就会落后,甚至是消亡。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把企业眼前的“祸”消减至最少。怎样消?很简单,看得更远一些。这就好比汽车的车灯,近光灯照的只是眼前,而远光灯则能照出更远处的坑洼。管理者必须要打开“远光灯”,才能为企业的前进照亮道路。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或者为了团队的成长,管理者必须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为将来谋篇布局。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管理者必须要学会谋划企业或团队的发展战略。这个时代,谁能拥有更高一筹的战略眼光,谁就具备了发展壮大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