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Section 02

人际交往秘笈

普天之下,让他人为你效劳的方法只有一个。你不相信吗?真的只有这一个——让对方心甘情愿地自发去做。

请记住,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想要别人的手表,你当然可以直接拿枪抵着他;想让员工配合工作——表面上配合——你当然可以用开除威胁他们;想让孩子听话,你当然也可以责骂或是恐吓。但是这些粗鲁的手段所引发的后果不言而喻。

若想请你为我做事,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你想要的。

那么,你想要什么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称,对性和成功的欲望是人类的永恒动机。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对此看法略有不同。杜威博士说,人性中最深层的动力是“对重视的渴求”。这一至关重要的结论将在全书中得以体现,请牢记在心。

人类究竟需要什么呢?人类真正的需求并不多,但都源自最原始最坚定的渴望。下述即是人人都渴求得到的:

1.健康长久的生命

2.食物

3.睡眠

4.金钱,以及金钱能换来的东西

5.来世灵魂不灭

6.性生活的满足

7.子女幸福安康

8.被重视的感受

通常情况下,这些需求不难实现,只有一点是例外;这一点,弗洛伊德称之“对成功的欲望”,杜威谓之“对重视的渴求”。人们对它的渴望,与对食物和睡眠的渴望同样迫切,却难以餍足。

林肯曾在信中开门见山地写下“人人都喜欢被称赞”。威廉·詹姆斯亦曾断言“人性的根源深处,强烈渴求着他人的欣赏”。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他并没有用“希望”、“想要”或是“向往”等温和的措辞,他的原话是“强烈渴求”。

这渴求如此强烈,在每个人的心底蠢蠢欲动,而深谙个中道理的人却凤毛麟角。若有人能一解他人心灵之渴,便能轻易掌控他人的心,在他不幸与世长辞的时候,“连素昧平生的人都会为他掬泪”。

希望“感到自己重要”也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分别之一。我的孩提时代在密苏里州的乡下度过。那时,父亲在农场里饲养了杜洛克红猪和纯种白面牛。我们把家养的动物带到中西部的乡村集市和家畜展会上,赢得了好些头等奖。父亲把这些蓝色的荣誉绶带别在白棉布上,每当有朋友来家里做客,他都会自豪地捧出这块棉布。棉布那么长,他拉着一端,我拉着另一端,把那些荣誉展示给宾客们看。

红猪从不会在意它们赢得的那些奖章,但父亲却那么在意,这些荣誉让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感受到人性的召唤,强烈渴求成就感,我们就不会有现今的文明。没有这一渴求,人类无异于动物。

是这一渴求,令从未接受过教育的穷苦小工拿出得之不易的五十美分,买下被人弃于杂货筐中的二手法律书。你也许曾经听说过这个杂货店小工,他的名字叫作林肯。

是这一渴求,激励狄更斯著成不朽名作,令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创造出恢弘建筑,使洛克菲勒积累了用之不竭的万贯家财。也正是这一渴求,让你富有的邻居建起浮夸的豪宅——哪怕他根本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

是这一渴求,让你想拥有最新潮的时装,开最绚丽的车,在外人面前夸耀子女有多聪慧。

是这一渴求,诱惑年轻人加入帮派,犯下罪行。纽约市警察局长穆鲁尼曾经说过,这些年少的罪犯轻狂自大,他们入狱后索要的第一件物品,竟是那些把他们标榜为“少年英雄”的报纸。他们为和名人们出现在同一版面而沾沾自喜,刑期对他们来说似乎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你愿意告诉我什么事情最让你有满足感,我就能知道你是怎样的人。这一点决定了你的个性,对你的人生之路也具有最重大的影响。为了满足自我,约翰·洛克菲勒出资在北京建起一座现代化医院,照顾成千上万与他素未谋面的穷苦人们;迪林格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通过抢劫和杀戮满足自我。当联邦调查局的探员围捕他时,迪林格冲进明尼苏达的一间农舍,大喊:“我就是迪林格!”被当作头号公敌让他自命不凡、得意洋洋地声明:“我不会伤害你们,但我就是传说中的迪林格!”

诚如你所见,同样是为了寻求自我满足,洛克菲勒与迪林格采取的方式迥然不同。

连名人也渴求得到他人的重视——这样的趣闻轶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乔治·华盛顿喜欢被人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阁下”,哥伦布主动请封“印度总督、海军上将”之名,凯瑟琳大帝拒绝阅读未尊称她为“女皇陛下”的信,而林肯夫人在白宫中像母老虎一样对格兰特夫人大叫:“你竟敢不经我允许就擅自坐下!”

一九二八年,富豪资助伯德上将远征南极,是因为新发现的冰山将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维克多·雨果的最大心愿是巴黎为了纪念他而改名;连呼风唤雨的莎士比亚,都曾试图为他的家族争取一枚盾徽以光宗耀祖。

为了博得同情和关注,人们有时会假装弱小,从而获得存在感。麦金莱夫人就曾要求身为美国总统的丈夫把国家大事置于一旁,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什么都不做,躺在床上搂着她哄她睡觉。为了得到丈夫的关心,她看牙医时坚持让丈夫陪在旁边,为此不惜大闹一场,逼迫丈夫取消和国务卿约翰·海伊的会议。

作家玛丽·罗伯茨·莱因哈特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活泼的姑娘总是把自己弄得病恹恹的,借此得到关心。“大概是日渐增长的年龄给她带来了很大压力,”莱因哈特夫人说,“有一天,她突然觉得未来的生活了无生趣,自己注定孤独终老。”

“于是这个姑娘每天窝在三楼的闺房里,托病在床。十年间,她的老母亲每天爬上爬下地伺候她。有一天,老母亲疲劳过度,倒下就再没起来。起初,这姑娘愈加憔悴;之后某一天,她竟然想通了,起床穿上衣服,重新开始面对生活。”

一些专家证实,当民众在残酷现实中得不到存在感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转而在疯癫的梦境中追寻,从而罹患精神疾病。在美国,精神疾病的比例高于其他所有疾病的总和。

精神分裂的成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涵盖面太广,没有人能够给出权威回答。但是以目前的知识,有些特定疾病会破坏脑细胞,进而导致精神分裂,譬如梅毒。大约百分之五十精神疾病病例的诱因是这一类物理损害,其中包括脑损伤、酒精中毒以及其他伤病。然而令人惊骇的是,专家在另外百分之五十病例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脑细胞方面的异常。在高倍显微镜下,这些精神病患者的细胞组织如你我一样健康。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看似正常的患者精神失常?我带着这个问题拜访了知名精神病医院的主任医师。这位医生是业内权威人士,曾获得这一领域的最高荣誉。他向我坦陈,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没人能够确切地解释精神疾病的成因,但是他也强调说,一些精神分裂患者确实在疯癫中得到了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被重视感。他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我有一位病人,她的婚姻极其不幸。她原本期待从这场婚姻中得到爱情、性满足、孩子和社会地位,但是生活无情地打碎了她所有的希望。她丈夫一点都不爱她,甚至连饭都不和她一起吃,还要求她每餐把饭送到楼上。她没有孩子,在社会上也毫无立足之地,于是渐渐精神失常。在她的想象中,她已经和丈夫离婚,改回娘家姓;现在她坚信自己嫁入了英国皇室,坚持让我们称她为‘史密斯夫人’。”

“至于孩子,每天晚上她都臆想自己有了小孩。每次我去看望她,她都热切地说:‘医生,我昨晚生了小孩。’”

生活残酷地摧毁了她所有的希冀。她的梦想在现实的尖石上撞得粉身碎骨。但是在她自己的幻想之岛上,阳光终日和暖,船帆高高飞扬,海风围绕着桅杆欢唱。

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医生诚恳地说:“哪怕我有机会令她的神志恢复正常,我也不愿意这么做。她现在这样要快乐得多。”

人们如此渴望他人的认同,甚至不惜以发疯为代价。由此可见,人们有多么需要被重视,真诚的称赞能创造多大的奇迹。

查尔斯·施瓦布是全美最先步入“百万美元俱乐部”的传奇人物之一。那时还不用缴所得税,每周能入账五十美元就已经非常可观——而施瓦布一年的薪水竟超过了一百万美元,相当于每周两万美元,前者的四百倍。三十八岁那年,他被安德鲁·卡内基看中,出任董事长,掌管一九〇一年新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此后不久,施瓦布接受伯利恒钢铁公司邀请,离开美国钢铁公司。他将前者扭亏为盈,令其一跃成为全美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是什么令安德鲁·卡内基不惜以每天三千美元的高价留住施瓦布?施瓦布是天才吗?不见得。施瓦布比别人更懂钢铁?也未必。施瓦布本人亲口告诉我,他手下的员工比他懂行得多。

施瓦布说,这个价格是付给他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我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下面就是他的回答。每一个家庭、学校、商店和办公室都应当把这些话装裱起来,挂在墙上;孩子们应该记住这些话,而不应把时间浪费在背诵拉丁语的动词变化和巴西的年降水量上面;如果你我践行这些话,我们的一生将由此改变。

“我的能力在于激发周围人的热情,”施瓦布说,“我拥有的最大资本,是赞赏和鼓励,我以此方式激发人们的潜能。”

“没有什么比上司的批评更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了。我从未批评过任何人。我认为给人们正面激励对工作至关重要,所以我喜欢鼓励他人,不愿意吹毛求疵。如果我看到任何闪光点,我会由衷地赞许,不吝啬赞美之词。”

这就是施瓦布的诀窍。听起来简单,但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呢?反其道而行之!有任何不如意,他们立刻毫不留情地斥责下属;而遂意的时候,他们却将下属的努力视若无睹。就像那句老话所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我交友广泛,认识的名人雅士遍及世界各地,”施瓦布说,“我发现无论对方成就有多么斐然,在被赞许时都会工作得更加尽力,而被批评时则截然相反。”

施瓦布提到的这一点,也正是安德鲁·卡内基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之一。不管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下,他都从不吝于赞美同事和下属。

安德鲁·卡内基甚至在墓碑上都不忘记赞美他人。他给自己写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此处长眠之人,幸甚曾得智者常伴左右。”

真诚的赞美也是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他的合伙人爱德华·贝德福德曾因在南美的亏本买卖令公司损失了上百万美元。洛克菲勒本应大动肝火,但他清楚贝德福德已经拼尽全力,无论问责与否,损失都已无法挽回。于是他发自内心地鼓励贝德福德,称赞他成功地保住了百分之六十的投资。“这已经很不错了,”洛克菲勒说,“即使作为高层管理者,也有比这糟得多的时候。”

我的剪报中收藏着这样一个小故事,虽然它是虚构的,但却道出了一个真理。我想在此与你们分享。

这个听起来有点无聊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一整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农妇回到家里,把一捆干草扔在家里老少爷们的饭桌上。男人们愤怒地质问她是不是疯了,她回答道:“怎么了,这会儿你们倒知道抱怨了?我给你们这些男人做了二十年饭,半句回应都没听到过。我还以为吃饭吃草对你们来说都一样呢。”

几年前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妻子们离家出走的原因。请你猜猜看,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不被珍惜”。我敢打赌男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也会是如此。我们总是对伴侣的付出习以为常,却忘记了他们也需要被称赞、被感激。

我班上的一位学员把他和妻子之间的小故事讲给我们听。他的妻子和教会的教友们一同参加了一个自我提升的培训。作为课后作业,她请丈夫列出她的六点不足,帮助她成为更好的妻子。这位学员对全班说:

“刚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我很诧异。老实说,要找出她的六个缺点简直是分分钟的事儿——要知道,她挑我的毛病能挑出一千个——但是我没有马上回应。我跟她说:‘我想想看,明天早上再跟你说。’”

“第二天,我早早起了床,悄悄给花店打了个电话,请他们帮我准备六枝红玫瑰,在卡片上面写:‘我想不出任何你需要改变的地方,我爱你的全部。’”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你们猜谁跑出来迎接我?没错,就是我妻子。她几乎都要哭了。不用说,我很高兴我并没有像她要求的那样挑她的毛病。”

“那个周日,她去教堂做礼拜时,对教友们讲了这件事。和她一起参加培训的女孩们纷纷走过来对我说:‘这真是天底下最贴心的举动!’那时我才突然意识到,称赞是多么重要。”

制作人佛罗伦兹·齐格菲尔德以其“歌颂美国女性”的能力,在百老汇出尽风头。在他的打造下,一个个其貌不扬的怯懦少女摇身一变成为耀眼巨星,在舞台上绽放出神秘性感的动人光彩。他深知赞美与自信的力量,因而体贴殷勤得无微不至,令女人深信自己魅力非凡。他的关切既实际又浪漫——他曾把歌舞团女演员的工资从一周三十美元加到了一百七十五美元,也曾在《富丽秀》(Follies)首演当晚亲自为每个人发去贺电,还给每位参演的姑娘送上大捧娇艳欲滴的玫瑰花。

我曾对风靡一时的禁食风潮感到好奇,跟风尝试,六天六夜没有进食。这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困难,第六天结束的时候,我的饥饿感并不比第二天强烈。但话说回来,人人都知道如果连续六天不让家人或雇员进食就等同于犯罪,却连续六天、六周,甚至六十年地吝啬他们的真诚称赞,他们忽略了这一点——人们像渴求食物一样渴求被认同。

在电影《重聚维也纳》(Reunion in Vienna)中,饰演男主角的影星亚弗雷德·伦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除了对自尊的滋养,我别无他求。”

我们注意孩童、家人和员工的营养,关心他们的健康,却忘记自尊同样需要营养和关心;我们烤牛肉和土豆为他人提供养分,却拒绝提供精神食粮,从未意识到赞许的话语将如同晨星一般,在他们的记忆中熠熠生辉,亘古不灭。

真挚的赞美能够改变人的一生。保罗·哈维在他主持的电台节目《余事》(The Rest of the Story)中,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若干年前的底特律。史蒂夫·莫里斯的老师请他帮忙在教室里找一只跑丢的小老鼠。这位老师相信上天一定给了史蒂夫别的孩子不具备的天赋,因而郑重地请他帮忙;上天确实赋予了史蒂夫更加敏锐的听力,以弥补这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对于史蒂夫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有人肯定他的价值。这么多年过去了,史蒂夫依然清楚地记得,老师当年的肯定如何给了他生活的勇气。从那天起,史蒂夫专注于发挥自己在听觉上的天赋,以史蒂夫·旺达为艺名,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七十年代当红的歌手和作曲家。

一些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在心里暗想:“不就是阿谀奉承嘛!我试过这个法子,不管用——至少对聪明人不管用。”

阿谀奉承当然注定失败。明辨是非的人一眼就能看穿其肤浅与虚伪。当然,也有些人恰恰相反,对赞美的渴求往往会令其不辨真假照单全收,正如久饿之人会饥不择食一样。

连维多利亚女王也容易被奉承话左右。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透露说,他在与维多利亚女王打交道时,总是极尽夸大之能事,用他的原话说:“像抹水泥一般堆砌华丽辞藻。”迪斯雷利精明能干,曾将大英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他对待维多利亚女王的方法却未必对你我有效。长远来看,谄媚对人际关系的危害远大于一时的成效。虚情假意的奉承话如同伪钞,一经使用,定会惹祸上身。

那么赞美和奉承究竟有何分别?前者真诚,后者虚伪;前者无私,后者自私;前者发自肺腑,后者流于表面;前者为世人所歌颂,后者为世人所不齿。

最近,我在墨西哥城的查普尔特佩克宫殿见到了一尊阿尔瓦罗·奥夫雷贡将军的半身像。雕像下方铭刻着他的不朽名句:“勿惧临城之敌,慎信善柔之友。”

请不要误解,我并不提倡钻营取巧。我所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请允许我在此重复——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乔治五世曾在白金汉宫的书房墙上挂了六句格言。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澄明吾心,溢美之言,不受亦不予。”溢美之言——这就是奉承的本质。我曾经读到过一个对“奉承”一词的定义,在此与各位共飨:“奉承乃是精确地说出对方对自己的真正看法。”

“无论以何种语言,”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曾经说过,“你所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刻着自我的烙印。”

如果人际关系只是谄媚讨好那么简单,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专家。

人们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都只想着自己。只要稍微留出一点时间,想想别人的见解,我们就不会诉诸浅薄虚妄的奉承话——这些没有内涵的话往往在出口之前,就能够被对方识破。

赞许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美德。每当子女交上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我们总是忘记夸奖他们;当他们为第一次烘焙成功的蛋糕或是自己搭建的鸟巢而欢呼雀跃时,我们也忘记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父母的关注与认可是孩子最渴求的,却总是被我们忽视。

下一次,当你在餐厅吃到火候刚刚好的美味牛排时,请让服务生把你的赞许转告厨师;当劳累一天的店员依旧耐心有礼地招待你时,请别忘记对他表示感谢。

每一位曾当众演讲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却全无回应,满腔热情顿时化为满腹委屈。对我们的同事、家人、朋友,同样的冷漠会引发双倍的难过。与人打交道时请不要忘记,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渴求认同的平凡人。普天之下的每一颗心,都会因他人的赞许而欢愉。

请在足迹所至之处,让感恩之情如火种般洒下;它们会燃起友情的火焰,以温暖回报你。

帕米拉·邓纳姆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家商场工作,她的职责之一是监督门卫的工作。有名门卫的工作能力非常差,经常白白浪费时间。其他店员都嘲弄他,在门厅乱丢垃圾,表示对他的不满。

为了激发门卫的积极性,帕米拉尝试了许多方法,但都收效甚微。一次,她偶然发现门卫的工作成效比平时高了许多,于是特地当众表扬了他。从那以后,这名门卫每天都在进步,不久就能够胜任工作了。现在他对工作得心应手,还得到其他员工真诚的赞赏和认同。当批评和嘲讽无济于事时,是真诚的赞许发挥了效用。

伤害人们感情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也不会令对方有任何改变。下面的这句谚语是我在报纸上看到的,我把它剪下来贴在了镜子上,用以警醒自己:

此生之路,我将走过;走过这一次,便再也无法重来。所有力所能及的善行,所有充盈于心的善意,我将毫不吝惜,即刻倾予。我将再不拖延,再不淡漠,只因此生之路,再也无法重来。

爱默生曾经说过:“我遇见的每个人都必定在某一方面胜于我。正因如此,我向每个人学习。”

如果这句话适用于爱默生,那么也同样适用于你我。让我们暂时将自己的得失和欲望置于一旁,想一想他人身上值得称许的地方。请收起谄媚的话语,以最真挚诚恳的态度称赞他们。“由衷地赞许,不吝啬赞美之词。”人们会将你的话语珍藏一生,当你已经将这些话置于脑后,对方仍会在心底一遍遍重温。

「原则2

真心实意地感谢他人、赞美他人」 FNN/2qUIdEkwBJE84dUDPwS5ymfDTXMCd81B9TSUzlmbUQIps/zwCrB3hgpx/Xf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