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关于拟话本小说及书目

(一) 拟话本小说的由来

拟话本小说兴起于明代,是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属于短篇小说。拟话本小说这一概念最早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应用,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 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 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 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 正话。故事主体。

6. 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二)拟话本小说的衰弱及原因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拟话本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昙花一现,成了非常特殊的现象。从明末天启、崇祯至清初顺治年间,是拟话本小说创作的繁荣期,康熙后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萧条状态,到雍正、乾隆年间则完全进入了衰弱期。究其主要原因则是话本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影响的综合作用。

比如,从“三言”的创作和传播来看,文人创作和商业利益的结合是拟话本繁荣的关键。“三言”基本建立了拟话本小说发展的基调和写作模式,成为后世拟话本写作的标杆。但是:

1. 后世过度依赖于这种创作模式而缺乏创新。

2. 存在脱离市井、思想性不高的问题,使小说失去活力和生命力。

3. 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强调追求新奇和感官享受,失去了小说美感。

4. 清政府的禁书运动,拟话本小说的创作转向衰弱。

(三)拟话本小说书目

拟话本小说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书面文学。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陆人龙的《型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等。 GPz96nQXrGQyhNL5UuK2PKLo+5ITtCTbuuHQUNnYXqG03QDwoOapcVddDuPcJP4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