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交融之地

山东背靠大陆,面向大海,既有广袤肥沃的平原,又有优越便利的海洋资源。山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到了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双重影响,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化体系,并在历史文明长河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淳朴深厚的农耕文化

鲁文化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山东西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西部为湖沼沉积而成的鲁西平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山东非常适宜发展农业。山东的土著先民是东夷人,在距今7300年至63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原始的农耕就已有所发展。而且这时的东夷人,早已过上了定居生活。

秦汉时期,今山东地区农业经济发达,号称“膏壤千里”,所产粮食不断沿黄河西上,运往关中地区。隋朝初期,山东各州县遍置粮仓,户口占到了全国总户数的2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山东每年要将几百万石米漕运至关中。到了唐朝后期,虽经战乱,山东的农业生产仍未停止发展。宋金元时期,由于严酷的封建剥削和外来的侵扰,山东农业一度处于滞退状态。明初,统治者采取奖励人民垦荒的措施,农业又逐渐兴旺起来。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时,山东的耕地面积达到了 7240万余亩,是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清康熙年间,山东的耕地面积又增至9000余万亩。

农业经济孕育下的人民,重视对现实人生的追求,性情稳重,守规矩,对自然有着无限的崇拜。人民勤俭质朴,宽厚忠孝,注重文化传统,重视道德教义,尚经典,好礼乐。司马迁曾对鲁地人的性格做过这样的描述:“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

山东的民俗烙上了浓重的农耕文化色彩,如舞狮子、耍龙灯表现了人们对龙的图腾崇拜;鼓子秧歌、商羊舞、抬花杠等表现了人们对天地和鬼神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山东的“鞭春牛”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在立春前一天进行,目的是迎接“芒神”。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之首,自古就被中国人重视,山东地区的“鞭春牛”活动规模甚至不亚于春节。

在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又经常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影响。每逢喜获丰收,人们就伴着击打岩石的节奏,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手舞足蹈,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丰收的庆祝。这种舞蹈,就是秧歌活动的原型。活跃于山东鲁北地区的“鼓子秧歌”气势恢宏,形式热烈,将人们抗灾成功、喜获丰收的心情表达到了极致。山东黄河沿岸的剪纸、泥塑、年画、印染、刺绣、编结等民间手艺,同样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位于滨州市的魏氏庄园包含了丰富的建筑文化、民俗事象、兵学文化和历史信息,体现了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显示了在黄河流域中的重要文化价值。

在麦田里劳作的农民

开放兼容的海洋文化

山东三面环海,海岸线全长3024.4千米,这条海岸线构成了山东陆地与海洋的交会边界,再加上海岸线以外的边海和大大小小的岛屿,便构成了山东的海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开发利用海陆两处的各种资源,深受海滨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海洋文化。

威海附近的捕鱼船

山东最早的渔业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后的白石文化时期。当时正值全新世大暖期,浅海和海滩内生长着丰富的鱼类、贝类,人们在种植粟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浅海捕捞业。那时,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高地和河流入海口处散布着上百处村落,是当时东方地区人口最多、村落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近海渔业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此时,胶东半岛沿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大汶口文化初期(距今约6200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至4000年),胶州湾沿海和日照地区的居民也从事着近海捕捞业,创造了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徐福东渡群雕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姜太公的带领下,充分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大力发展渔盐业,谱写了我国海洋文化的光辉篇章。为了发挥沿海发展的优势,姜太公推行“因俗简礼”的开明政策,充分尊重齐国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强制实行周礼。他还实行“九府圆法”的货币政策,以此加强工商业和渔盐业的发展,并鼓励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加强经济交流。在这种开放政策的指导下,齐国由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雄踞东方的大国、强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人力和物力不断汇集到齐国。

海洋性经济生活塑造了齐人阔达多智的性格,在观念上崇尚以大为美,敢于创新和变革。司马迁曾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缮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在这个泱泱大国,文化表现出一种灵活性和机智性。齐文化蕴含的开放性与兼容性的海洋文化特征,使其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齐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是我国海洋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生活在海边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海洋的斗争中,总结并传承了大量的涉海生活经验和智慧,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山东的海洋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较广。如沿海渔民在农历三月十九春汛起锚前举行的祭海仪式,荣成龙须岛附近的渔民居住的海草房以及行船禁忌等。

山东沿海地区海滨广阔、天地无际、易生缥缈幻觉的环境,使得山东成为中国仙人思想的起源地和人们想象中古代神仙的修炼圣地。远古人民通过想象,构建出神仙居住的三座海外神山——蓬莱、瀛洲和方丈,并催生了海上方术神仙思想,开启了天师道教的先河。秦始皇为寻找仙山,命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泛海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了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由绳文时代向弥生时代的飞跃。 RCVi3T9/PVNVzpIawtl/br/pkoBRCG2y5jyWc8Ne0B6v/1OHZ6tqc3TQooJo//3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