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多元文化 兼容并蓄

天津是个多元文化的城市。依托便利地理位置的商业崛起、四方杂糅的城市演变,风土人文聚集于此,兼收并蓄能力极强的天津卫将这一切都包容起来,默默地沉淀为天津独有的风范,与滚滚的海河水一起流淌至今。

>>盐商文化

天津卫依渤海而生,沿海地区滩涂宽广、风多雨少、日照充足,是天然产盐良区。长芦盐场自西周开始就有产盐记载,汉代已具备相当规模,宋辽时期获得长足发展,并催生了宝坻等小城镇,元代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以生产食盐为生计的人家。明清两朝实行“引岸”制度,将食盐销售到固定的地方,加之水路发达,漕运兴起,从事食盐贸易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盐商阶层。他们是得到政府许可的食盐专卖商人,借特权垄断食盐贩卖,赚取巨额利益,成为富甲一方的豪商。

盐商虽然都赚了大钱,但却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依然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盐。做盐商的发了家之后,也都选择培养后代上学当官。他们深深地觉得商人地位低下,而学习儒家之道才是正途。盐商崇尚儒学,本身又财力雄厚,在天津大举办学,所有商人子弟皆可入学,借此步入仕途。天津第一所学校三取书院,早期的经费全是由长芦盐商支撑,第二所问津书院,也是盐商个人捐献财产设立。天津河东一带还沿袭着天津卫城时期的剽悍民风,从不习文,盐商杨一昆出资在此建起“起凤楼书社”,终使民情大为改观。盐商们在天津起园林,藏书画,一时间书声琅琅,书墨飘香。可以说天津的风土人情从建城初期的尚武到后期的崇文,民风从粗犷至温润,盐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卡车司机师傅把晒好的盐送往洗盐的机器处。
盐工们头顶烈日在卤水池里除浑。

但盐商此举,有一部分也是出于附庸风雅,且所有的善举都要巨大的财力支持,难免有铺张排场,互相攀比之虚荣风气。天津盐商,无不生活奢靡,讲究俗尚奢华,以大手笔的挥霍浪费闻名。婚丧嫁娶,各种习俗,都是摆阔的重要场合,不但花大量真金白银,还要把家里的珍贵文物摆出去昭示于人。盐商的日常打扮、出行,更是做足排场,贵气十足。这也是天津盐商日常的面貌和文化形象。这种做派对于当时天津的民风未免也有不良的带动。

天津的盐商为天津文化带来的影响,亦正亦负,代代相承,都是天津卫不可割舍的点点滴滴。

天后宫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

>>妈祖文化

从天津市中心“天后宫”的繁荣情景,就可以知道妈祖文化在天津是有多么的深入人心。妈祖本是福建一带民间信仰的海神,却在津门落户,并成为与这个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灵信仰和文化符号。

天后宫正殿
正殿内悬挂匾额“护国保民”,两侧立柱有篆字对联:“厚德仰坤元化被寰中光日月,资生扶泰运威加海外息风波。”

妈祖文化在天津的盛行完全归结于天津漕运的繁荣。自金朝开始,海河就已经是粮食、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航运功能日益完善,“舟车攸会,聚落始繁”。当时的水手多为闽浙一带人,他们世代从事水运,年复一年与海上凶险的风浪斗争,早就养成了上船前必先拜神的习惯。而他们心中最信任的神明就是福建传说中海上的女神——妈祖。在这些水手南北往来的过程中,也逐渐将家乡的信仰带到了津门, 随着天津从事漕运行业,在水上讨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当地也有更多的人开始信仰妈祖,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因天后 宫的修建,妈祖的神仙地位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承认和推崇,信仰妈祖的人更是来自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妈祖也从海上保佑平安神渐渐地走进了天津人民的日常生活,大到求雨、祈晴,小到求子、祛病,都成了需要妈祖庇护的事情。当对自然无能为力的时候,淳朴的劳动人民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心中的神明身上,天后宫香火繁盛,人群纷杂,缭绕在半空的,除了青烟、钟声,更多的是人们心中的期盼。

妈祖文化促进了老城区一带的繁荣。天后宫成为天津城市文化的中心地带。每年天后诞辰期间要举办的祭祀庙会,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礼仪之齐备、筹划之缜密,无其他民间庙会可出其右。天后祭祀庙会齐聚了天津传统的服装服饰、手工制品、饮食小吃、表演技艺,可以说是集整个天津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大会,从侧面也反映了天津经济人文的发展,体现了天津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这种与一个城市血脉相融的民间宗教盛会,在全国都极为罕见,直到今天老一辈人提起来还是津津乐道,对那些热闹场景无限怀念。

时代的变迁让神仙褪去了神秘的面纱,但天后宫依然有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更多的是对妈祖文化的向往,对天津人文和历史的探索。妈祖文化已经成为这个移民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象征,与这个城市紧密地融为一体,永远不会消退。

>>码头文化

天津人称九河下梢,天津自古以来所有的发展与繁盛,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水的流动性,也促成了天津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

天津的城市聚落是伴随着漕运的发展而逐渐成形的,水路通畅,不但带动了南北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汇融合。伴着水路而来的不仅仅只有巨甲商贾,还有贩夫走卒,甚至是各地因水灾而逃难的难民一族。这些人大批拥入天津码头,或捡拾破烂废品为生,或扛包裹 卖脚力,只为讨口饭吃。他们把这种行为叫作“闯码头”。大量难民闯码头,也将他们各自家乡的风俗文化裹挟夹带到了天津卫,导致燕赵、齐鲁、晋阳、皖北、闽浙文化一时间全都汇集到了小小的码头之上,它们互相吸收,各有促进,形成了津门独特的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是典型的天津市井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随意,说起来离我们的年代久远,状似虚无,但天津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折射出码头文化的影子。

世人都爱天津小吃,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这些方便简单的小吃正是码头文化的衍生品。码头上的劳动大众辛苦一天,最爱的就是这些食品。不用讲究坐姿,甚至都不用碗筷,用纸一包拿起来就咬,热乎乎满口生香,解饿解乏,边走边吃,既方便又便宜,既管饱又不耽误干活,再实惠不过。这些码头小吃终于发展成了代表津门文化的特色食品,正是码头文化对天津民俗影响的典型体现。

天津的另一特色,曲艺艺术的滋生与发展也依赖于码头文化的哺育。在码头讨生活的人大多开朗幽默、乐观热情,干活累了互相说上几个段子,唱几段小曲,便是一天中最大的休闲娱乐了。相声、时调等传统曲艺便由此繁盛开来,产生了众多的曲艺名家,成为天津文化的代表。

大沽船坞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始建于1880年,是清朝洋务运动的产物,是继马尾船政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之后中国近代第三所造船厂,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和重要军工基地。大沽船坞作为目前天津洋务运动唯一的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港码头上排列整齐的轮船正在进行装卸作业。

码头文化的多元性,赋予天津的是更多的自由精神和包容能力。虽然小农经济性质的码头文化在今时今日已经不被提倡,但是码头文化对于天津人的影响已经深入到骨子里,留下的是永远的乐观、豪爽和热情。 Z+ILDkKxo+WyOKZs9FDp2bDo3gWo2vYXGZr91rqcsd/OtrJMY/WA8/0JTcrwiy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