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奉道、释、儒享盛名
黄大仙祠位于九龙区,是香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崇奉道、释、儒三教,在香港及海外享有盛名。传说这里供奉的黄大仙有求必应,引得许多善男信女慕名而来。他们手里摇着一筒竹签,聆听着竹签落地的清脆声,一脸虔诚,仿佛这一支签就能揭示出自己的前生今世。
关于这座祠的历史,要从这里供奉的黄大仙说起。据祠内的《赤松子自述》记载:大约328年,也就是东晋年间,黄大仙出生在今浙江金华兰溪市,原名黄初平。他15岁开始学道,在赤松山上苦修了40年,点石成羊,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并以“赤松子”为号。黄初平隐居在赤松山,经常出外云游,或治病救人,或济世扶危,功德无量,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后人遂纷纷为其立祠,并尊奉他为“赤松黄大仙”。
1915年,为了不让广东黄大仙祠内的黄大仙宝像在战乱中遭到损毁,梁仁庵道长将其带至香港。那时香港还没有黄大仙祠,他只好先开坛阐教,安奉黄大仙宝像。1921年,黄大仙祠建成,由啬色园负责管理,这尊宝像才得以留存下来。直至1956年8月21日,黄大仙祠才正式获得政府批准,向善信全面开放。
香港黄大仙祠又名赤松黄仙祠,于2010年5月被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这座庙宇几经扩建,现在占地18000多平方米,祠中正殿、三圣堂、从心苑等建筑各具特色,但最独特的是祠中的飞鸾台、经堂、玉液池、盂香亭及照壁这几处建筑,它们在建筑布局上均按风水“五行”属性而建。飞鸾台是黄大仙师的静室,这处建筑表面由铜片铺盖,代表“五行”中的“金”;经堂原为收藏宗教典籍之所,现为总办事处,因堂内摆设多为木制而代表“五行”中的“木”;玉液池是一处由7朵莲花组成的喷水池,代表“五行”中的“水”;盂香亭内供奉着燃灯圣佛,因此代表“五行”中的“火”;照壁是一处双重檐蓝绿色琉璃瓦顶建筑,在“五行”中属“土”。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备,预示着庙宇永固。
香港黄大仙祠正殿是香火最为鼎盛的一处,正殿延续了中国传统寺庙建筑风格:红柱金顶,蓝楣黄格。主祭坛中央供奉着黄大仙的画像,祭坛背后刻有一件木雕作品,上面详细记述了黄大仙得道成仙之事。正殿墙壁上处处是道、释、儒三教的木刻经文和精美图画。
香港黄大仙祠虽源于道教,实是一座融合道、释、儒三教的庙宇,这一点从正殿右侧的三圣堂内供奉的神仙即可看出。三圣堂里供奉着道教神仙吕洞宾、佛教的观音菩萨和深受道、释、儒三教信徒崇拜的关圣帝君,堂内有副以“啬色”二字为联首的楹联,明确写到:“啬节有余三教同源承一脉,色空虽幻众生乐善自千秋”。三圣堂边更有供奉着儒家先师孔子的麟阁,充分体现了香港黄大仙祠三教合流的特色。
位于黄大仙祠最左侧的九龙壁和最右侧的凤鸣楼遥相呼应,这是按照“左龙右凤”的形式兴建的。九龙壁按照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实物仿制而成,九条石龙精雕细刻,昂首摇摆,翻腾自如,戏宝珠于云雾波涛之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石壁背后还刻有赵朴初先生撰写的“九龙壁”三字及题诗一首。凤鸣楼则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式建筑,这座二层建筑端庄肃穆、风貌古雅,现被用作行政会议室或活动礼堂。
黄大仙祠东北侧的从心苑建于1991年,是为了庆祝黄大仙祠70周年纪庆而兴建的。孔子曾有“七十而从心所欲”之言,这座建筑遂取名“从心苑”。苑内修有一处景观长廊,大致按照北京颐和园长廊而建,另有小桥、水榭、瀑布流水与人工湖,还有方亭、圆亭、八角亭、扇亭等多座造型别致的小亭,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黄大仙声名远播,而香港黄大仙祠更因有求必应的传说香火鼎盛,每年都有大批信徒与游客前来此地虔诚祈拜。尤其是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黄大仙诞辰之日,都会在黄大仙祠正殿前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信徒们也会蜂拥而至,虔诚地敬上一炷香,以表示对这位道教神明的崇敬。
每逢年底、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黄大仙祠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批信徒纷纷前来求签问卜。古朴的签筒就设在正殿旁边,内装100根竹签,分别编有1~100数字。求签者每问一事,便会摇晃签筒,直至一支竹签掉出为止。按照签上标明的数字,求签者可以取回一纸偈文,偈文上的内容即为黄大仙对所问之事的回应,之后求签者再到祠旁边的解签之地解析偈文的深意。
人来人往的解签地,显示出黄大仙祠的兴盛之景;那一支支细长的竹签、一张张奇妙的偈文,不知暗含着多少求签者的美好期盼,仿佛他们的前世今生都在这签文中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