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销售是快乐的职业

1.3.1 我们做业务是很开心的

笔记心得: 做销售,以开心为第一要务。

做业务是和人打交道,如果我们不开心,那些我们所接触的人怎么会因为我们而开心。

每到这个城市,都是郝先生请我吃饭。一开始我试图去改变这种局面,但之后我变得顺从了。因为如果我试图埋单,他会很不高兴。

这天郝先生带我及他的同事见完了一个重量级客户,和往常一样,请我们来到一家日本料理店。对于日本的饮食,我向来没有什么偏好,客随主便吧。

几杯清酒下肚,郝先生和他的同事说起了一些趣事。

他们公司为了统一形象,给所有的同事都配备了相同的提包。技术支持部有个吴姓同事,此人经常丢三落四,做事毛毛躁躁。吴一大早起来要去客户那边调试,匆忙之中错拿了另一个同事的提包。然后匆匆赶上公交车奔向客户。

到了客户那边后,开始寻找东西,结果发现不对,在包里面摸了半天。

“你猜猜,他摸出了什么?”郝诡秘地笑了一下,让我告诉他答案。

“翻出了什么?”我表示猜不到。

我转过头问我自己的同事小谭,他竟然也诡秘不测。看来他们早就是一条战线上的了,又要合伙来捉弄我。

“他摸出了一盒避孕套。哈哈……”

话语未毕,包厢内早已笑得人仰马翻。

原来他误以为这盒避孕套是为客户准备的调试设备,还煞有介事地递给客户,客户告诉吴,这是避孕套,不是调试设备。

万幸,那个客户是男的。如果是女的,这局面估计让所有人都羞得入地无门,上天无路。

“这是谁的包,为什么出去跑业务还会带避孕套?”我问道。

郝先生和他的同事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了在座的一名董姓同事。

“小董,你老实交代。”郝先生故作领导姿态,命令道。

“领导,我为革命牺牲身体,牺牲名节,但我没干坏事啊,您要为我做主啊。”小董故作委屈状,又让大家哄堂大笑。

小董继续说,他本来那天要去女朋友所在的城市约会的,结果被调包了。他虽然没有背着吴的包走,但也差点因为此事而耽误赶火车。

“我们跑业务是很开心的。其实就是这样子,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和客户沟通,也许能因为我们的拜访而合作,也许不能,但这个过程是快乐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嘛。”

郝是台湾人,普通话讲得很好,稍微带点台湾腔,时不时蹦出几句台湾俚语,听起来韵味十足。他酒一喝多,话就如开闸之水,源源不断,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饭桌上的嬉笑怒骂,不能太当真,也没必要太当真。嬉笑怒骂,无非就是想让在座的诸位都能从中获得快乐。尽管做销售有目标,工作有压力,生活很累,但人生并不只是为了这个目标。如果这个为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充满快乐,甚至充满传奇,一定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从人生的结局而言,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但人们还是很努力地活着,很卖命地工作着,为什么?也许就是为了追逐一个快乐而又传奇的过程。

娱乐笑话,很逗很暴力;客户恶搞,很恶很快感。这就是疯狂一刻,在音乐的慢摇中释放所有的压力,快乐自己。

1.3.2 为自己打工

笔记心得: 到底是为老板打工,还是为自己打工?不一样的心态,结果截然不同。

常常听人说他在某某公司打工,工作是在给别人打工?如果调整一下思维,事实上我们在给自己打工。这种思维方式的调整所带来的变化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让资质普通的人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为自己打工?许多员工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因为在他们心里有这样的观念:“我们在为公司打工,为老板赚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板,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果真如此吗?非也。事实上,我们的确是在为自己工作。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这么一个节目,说的是一个下岗工人,人过中年,由于缺乏谋生技能,几次三番就是找不到工作,而家里的两个小孩正在上学,家用不可或缺,收入来源却没有,绝望无奈之下,只好向电视台记者求救。他和电视台记者说,他只要有了工作,一定会好好对待这个工作。后来,在记者的帮助下,此人找到了工作,他如获至宝,从不怠慢,工作兢兢业业,并且主动加班,从无怨言。一年以后,记者再去采访他时,此人已经是副厂长。记者问他:“你为什么升职这么快,到底有什么本事?”

他说:“刚开始从事这个工作时,我啥本事也没有,但我害怕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因为我饱尝失去工作的滋味,所以加倍努力,从不敢懈怠。”

记者问:“这份工作和您下岗之前的工作比怎么样?”

他说:“唉!别提了,提了就后悔,那个时候简直就是混日子啊。”

不同的职业心态,导致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是下岗待业;另一种是不断升迁。

不同的职业心态,工作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也截然不同。良好愉悦的工作感受也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做一份工作,除了安身立命,从中得到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也非常重要。

有个心理学家到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教堂,询问三位正在砸石头的工人在干什么?第一位工人怨气冲天地说他正在用重得要命的铁锤去砸硬得要死的石头;第二位工人无可奈何地说正在为一家老小的温饱而砸石头;最后一位工人心平气和地说他正在参与兴建一座雄伟的教堂。面对同样的工作(砸石头),三个人有三种看法,三种看法导致三种不同的工作感受,也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最后一位工人后来成为出色的建筑工程师。由此可见,工作的心态影响到工作的业绩。

可是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人不以为然,他们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更有少数人在“混日子”。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为自己打工”这个道理的内涵,还停留在干一天活拿一天工资的低级阶段,以为自己是在给老板打工。也有少数这样的员工,他们不思进取,工作没有热情,没有干劲,不知感恩,只顾打自己的小算盘,甚至有的把自己放到公司的对立面上,损害公司的利益。他们完全忘了公司是他们的依托,是赖以生存的保障,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试问,这样的员工在为谁打工?他们既不是为老板打工,更不是为自己打工,其结果只能是无工可打。“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十四个字,是对一些“落后”员工的警示,它提醒员工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公司不需要“混日子”的员工。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职场如战场,我们时时都面临着下岗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明确工作目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自己打好工。

还有的员工抱怨公司不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其实,机会一向青睐“为自己打工”的人。如果有的员工得不到公司重用,业绩没有别人好,请不要怨天尤人,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因为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而不好的性格是由于不好的习惯决定的,不好的习惯是由于不好的行为养成的,而不好的行为是由于不良的思想控制的,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用心去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获得机遇,今天的付出就是为了明天那片麦地的金黄。

也有些人刚参加工作时,激情饱满,心态积极,工作收入和职位突飞猛进,但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发现职位“上不去”了,工资收入“也就这样了”。人由此变得懈怠,又开始为“到底在为谁打工”这个问题蹉跎不已,又开始了“混”日子,混日子的人只会越混越差,即使有越混越好的,也只是暂时的。就好比下面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木匠年事已高,准备告别自己的岗位,于是他向老板提出辞工,要告老还乡安享晚年。老板很舍不得这样一位做工细致的老木匠,再三挽留,但老木匠决心已定,老板只得答应,只是希望他在临走之前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在建房子的过程中,老木匠不再像以前那么认真了,用料不再讲究,做工很粗糙,老板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什么也没说。很快房子建好了,老板很郑重地将房子的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这是我给你的奖励。”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端正心态,树立为自己打工的思想,又如何去打造辉煌的职业生涯呢?第一是珍惜,第二是了解,第三是用心,第四是扪心自问。所谓珍惜就是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所谓了解就是清楚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可以胜任什么,从而利人利己;所谓用心就是用心去做事,努力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所谓扪心自问,就是经常问问自己,我为公司做了些什么,带来了什么样好的结果,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公司用一个人是希望他能够为公司创造效益,通俗地讲就是要物有所值。有的员工也许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他们不是反省自己能为公司做些什么,而是强调公司能为他做些什么,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1961年,肯尼迪在就职美国总统时,说过一句话:“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这里我们可以套用一下:“不要问企业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企业做什么?”

我们不要苛求公司帮助自己成长,而要督促自己帮助企业成长。也不要过分在乎企业给你的薪水是多少,而要看你给企业创造的价值是多少。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所得到的薪水,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的价值,这也是“为自己打工”的精髓所在。

不论是什么工作,不管谁是老板,“为自己打工”是最实在的话,也是对自己最负责的话。 Hq53UdGZdknIPM2TkU1O4mKGcbRk+naIZ66+T8rLdcu8GqwhG1octGx6WRq7qY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