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摄影构图的概念及其创作规律

学习提示

什么是摄影构图

摄影构图的一般规律

评价画面优劣的标准

不同画幅对摄影构图的影响 dwhq79kJCG6z99yKhSCCbc93LFnQoobvq2KJkIsebXaHA5ySjVPP4KN6yGWUlUR5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概念

造型艺术采用的“构图”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Composition”,其含义是指对造型素材进行取舍、组织、安排、建构,表现素材的联系及其结构法则等等。

中国画一向非常重视构图问题。构图是中国画最基础的问题,也是首要的问题。古语讲,欲画“必先立意,然后章法是也”。构思是立意,构图是立形。古人在构图上具有很高的造诣,《画论》中谈及构图的有“章法布局”、“经营位置”、“惨淡经营”、“置陈布势”、“九朽一罢”等说法。“惨淡经营”讲的是在构图上的艰辛探索,“九朽一罢”指的是反复推敲,是对构图的高要求。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率先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其后,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立了一整套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完整的中国画构图体系。

“构图”一词,在现代用法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各类艺术进行创作时的艺术构思、结构、修辞及艺术处理;狭义指的是,在造型艺术作品创作中,对具体材料、素材的艺术处理、安排、组织及其结构规律、章法等。在《辞海》中有这样的定义:“‘构图’是造型艺术术语,指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所谓摄影构图,是由美术构图转化而来的,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摄影构图包括主题确定、题材选择、画面形式以及造型手段和技术技巧的运用等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狭义上的摄影构图,是指用一定的技术技巧把客观景物有机地安排在一幅摄影画面中,以构成画面的各要素,如点、线、面、光、影、色等,形成一定的艺术形式,是表达摄影者的意图和观点的一种方法。摄影构图包括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在实际拍摄中,通过构思,寻找拍摄角度,选择拍摄对象,运用光线、线条、影调、色彩、明暗、对比、虚实等手段,将构图法则具体化,以最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反映作品的内容。构图是通过拍摄时对景物的取舍及后期加工制作时对景物的取舍来实现的。构图无定法,应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安排。

综上所述,摄影构图就是指运用摄影的手段,在画面中经营位置,进行结构和布局,把各种造型元素、画面元素,有效地组织成一个整体,以最佳的形式表现主题思想和审美情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摄影构图实际上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为了寻求一种最佳的画面结构形式,另一个是为了最好地表现主题思想和审美情感,第一个目标只是过程,第二个目标才是最终的目的。单纯地追求画面的形式美是错误的做法,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可以打破任何的构图形式规则,此所谓“法有法,法无定法”。 dwhq79kJCG6z99yKhSCCbc93LFnQoobvq2KJkIsebXaHA5ySjVPP4KN6yGWUlUR5



第二节 构图的一般规律

构图是形式因素的综合运用,因此,它也是形式美体现的焦点。形式美是指从构成美的内容的物质材料的运用,从自然对象、社会事物,从人的观赏习惯中总结、推演出来的形式法则。它是客观存在,不可不予分析,同时,它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又不可过于墨守成规。

形式美的规律是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美感满足相统一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塑造、视觉因素的组合,越是与人对周围环境视觉习惯概念、经验感受相一致,越是符合人的审美意识,越能激起人们的直觉审美认同,就越能产生审美快感。在长期的实践当中,人们大体上总结出了以下这些规律:对称、平衡、黄金分割、对比、多样统一、变化和谐及节奏等。

一、对称

关于对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得很明白,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点的两边,或一条线的两边,有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完全一样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当中,对称的事物很多,如人体。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往往也是对称的。自然界中植物的枝、叶等也是对称的。人往往又将自身对称外化,所以,对称在人化自然中最为明显,如人们居住的房屋、宫殿、寺庙,人们发明的汽车、飞机、轮船等多是对称体。

对称从形式上看,大致有几种:一是左右对称(如图1-2-1),即被拍摄事物是左右对称体,事物的中轴线与画面的中轴线相重合,轴线左右两边完全对等;二是两侧对称(如图1-2-2),即以画面的中轴线为基准,轴线两边的事物外部形状完全一样,左右对称;三是宽泛的对称(如图1-2-3),即以画面的中轴线为基准,轴线两边的事物外部形状不完全一样,左右两边的事物不是完全对等的,而是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明确的相对性,我们仍然可以将其看成较宽松的对称;四是上下对称(如图1-2-4),以画面的横向中轴线为基准,或者以画面的中轴线为基准,画面上下部分完全对等;五是辐射对称(如图1-2-5),即以一点为中心,对应点可以在任何角度上构成对称关系。

图1-2-1 《左右对称图例》

图1-2-2 《两侧对称图例》

图1-2-3 《宽泛的对称图例》

图1-2-4 《上下对称图例》

图1-2-5 《辐射对称图例》

对称结构的特点是整齐一律、均匀划一、排列相等。因此可以使观看者身体两部分的神经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满足眼运动及注意活动对平衡的需要。对称可以产生一种极为稳定、牢固的心理反应,构成平稳、安宁、和谐、庄重感。

对称也有不足之处,绝对的对等往往对人视觉刺激不强烈,往往会产生呆板、单调、缺少变化之感。对称在古代建筑、雕刻及绘画中应用最广、最普遍,在近代只在少数建筑和装饰艺术中才采用,而在其他造型艺术中,打破对称几乎成为一种倾向。

二、均衡

均衡是由对称变形演变过来的。对称的同形、同质、同量、同价可以造成绝对均衡感,但均衡感并非全然由对称分布产生。对称是一种物理性的等量排列;均衡则是一种心理性的体验。在摄影构图当中,均衡的画面不一定是两边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对应,不一定是绝对的对等,而是被摄景物以形状、数量、大小等不同方式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是一种异形、异量的呼应均衡,是一种艺术均衡。当然,均衡也包括对称式的均衡。在均衡感的构成中,有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重量和体积。在同类物中,重量取决于体积大小,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重。而在非同类物中,体积不是决定重量的主要因素。在欣赏中,决定均衡感的因素除重量和体积外,还有人的感知经验和心理体验。人们把重量感分成以下几种:

1.人比物重;

2.动物比植物重;

3.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重;

4.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重(背景为浅色时),浅色物体比深色物体重(背景为深色时);

5.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重;

6.颜色鲜艳的物体比颜色灰暗的物体重;

7.距离近的物体比距离远的物体重;

8.离支点或画面中心远的物体比距离近的物体重;

9.物体位于画面上部比位于下部显得重;

10.物体位于画面右部比位于左部显得重。

造型艺术中的均衡,给人以安静和平稳感,但又没有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生气,所以成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常用形式,均衡也成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影视摄影构图中获得画面均衡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被摄对象位置安排

影视主体幅面位置安排自由度是最大的,主要视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而定。它既可能被安排在画面的几何中心,也可能被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位置,也可能被安排在画面的边角位置,在不同的位置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主体位置确定之后,根据主体位置再相应处理陪体、前景、背景等其他被摄对象的位置,最终求得画面的均衡。

2.视线方向、线条走向、运动方向

影视中的人物不可能全然不动,视线方向更不可能不发生变化,视线的左右上下向度变化,也是影响画面均衡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视线投向空白较大的方向,画面一般显得均衡;视线投向画面空白较小的方向,画面一般显得失重,失去均衡感。所以,在影视摄影构图中,视线方向对画面均衡与否影响很大,有时会有“一瞥重千斤”的效果。同样道理,线条走向、运动指向也会对人的视觉心理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其指向方会给人以较重的量感。在摄影构图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对画面均衡感的影响。

3.光影配置

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没有光就没有影,没有影也就没有较强的光感。在摄影构图中,尽管阴影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但是它却有实际存在的形象。在对视觉的影响上,阴影的作用并不比实体的作用小。在画面中,它同样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面积,具有一定的量感,它的位置、大小处理对画面均衡有很大影响。

4.前景运用

前景作用很多,在静态构图中,调整画面平衡,只要配置得当,它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主体被安排在幅面的一边或一角,可运用适当的前景来达到均衡。

5.色彩、影调运用

利用色彩搭配、影调调整可以起到均衡画面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轻重、大小感觉,明暗不同的事物也会给人带来轻重不同的感觉。将事物的色彩、明暗与事物的位置、大小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形成画面的均衡感。

6.声音运用

在达到构图均衡方面,声音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声音虽然不占有空间位置,但它在某一空间出现,就会给那一空间增加分量,这可能是使人联想到声源的缘故。想象的实体存在,虽然并无具体视像出现,由于联觉作用,空间就被填充了。

7.剪接作用

在一个镜头画面中,主体空间安排或空间运动造成画面失去均衡,产生失重感,但不在这个镜头画面中进行调整,而是在下一个镜头画面中通过位置、运动等元素的安排进行调整,通过镜头剪接、观众的视觉连续性,最终求得观众视觉感知、视觉心理的均衡。

三、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一个数学比例关系。它是古希腊数学家在进行线段分割时,发现的一条具有美的价值的规律。它是将一段直线分成长短两段,使小段与大段之比等于大段与全段之比,比值约为1:1.618。这种比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是最佳比例。它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被认为是最合适的分割比例,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讲到《形体美》时,曾经谈到“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最美的形体,因为它能表现‘寓变化于整齐’这个基本原则。太整齐的形体往往流于呆板单调,变化太多的形体又往往流于散漫杂乱。整齐所以见纪律,变化所以激起新奇的兴趣,二者须能互相调和。‘黄金分割’一方面是整齐的,因为两对边是相等的;一方面它又有变化,因为相邻两边有长短的分别。长边比短边较长的形体很多,而‘黄金分割’的长边却恰长到好处,无太过不及的毛病,所以最能引起美感。它是有纪律的,所以注意力不浪费,同时它又有变化,所以兴趣不致停滞。”

在西方多将画面按黄金分割点连线进行分割,在其中确定主要与次要的位置,一般将画面边线平均分成三等份,将相对的分割点相连,画面中的连线都是黄金分割线,线的交叉点就是黄金分割点,画面主体一般放置在黄金分割点处,黄金分割的比例约为1:1.618,接近四六开。中国传统绘画也有类似黄金分割的论述,《画论》中叫做三七停,即将画面横竖各分成十份,取3:7的点,基本上也是处于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主体可以处于黄金分割线的任意一点上。中国绘画中常讲的“井”字构图就是例证。

黄金分割运用于摄影画面构图,首先表现在画幅比例中,如135胶片的边比就是2:3的比例,电影、电视的画幅比例也是接近黄金分割的比例。黄金分割更主要地体现在画面内部结构的处理上,如画面的分割、主体形象所处的位置、地平线、水平线、天际线所处的位置等。

黄金分割是人们习惯的形式法则,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常以此进行构图,但是客观事物是有丰富变化的,创作意图也是各不相同的,黄金分割不应成为拘泥大家创作的规律,大家应努力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摄影创作。

四、对比

对比又称对照,是把对象各种形式要素间不同的质和量进行对照,可使其各自的特质更加明显、突出,对人的感官有较大的刺激强度,易于使感官兴奋,造成醒目的效果。所以,对比就是有效地运用异质、异形、异量等差异的对列。

对比是造型艺术中最富有活力、最有效的法则,对比法则运用于艺术中,至少可以有如下几种作用:使原已存在但不鲜明的外形和内涵,在对比中更加突出、强烈对比带来变化;对比可产生第三种含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两种。

图1-2-6 《稻子和稗子》,李英杰摄

具体到摄影画面,对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摄影创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比关系:明暗的对比、虚实的对比、疏密的对比、大小的对比、点线面的对比、形状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动静的对比等等。在摄影创作中,结合创作主题可以有非常好的体现。如《稻子和稗子》(图1-2-6)这张照片就很好地运用了对比,首先是画面形式上,主体与背景的明暗对比,使得主体非常突出,背景简洁;其次是画面中稻子和稗子的对比,果实饱满的稻子谦虚地低着头、弯着腰,而华而不实的稗子却骄傲地高高在上。这张画面通过拟人化的对比,赞颂了奉献和谦虚,嘲讽了华而不实和骄傲。

五、多样统一与变化和谐

多样统一又称“杂多统一”、“对立统一”,它是“寓变化于整齐”,是形式美中对称、平衡、比例、变化、参差、虚实、节奏、韵律等规律的集中概括。它在组织、结构、安排对象时,要求多样、有差异,但又不是绝对对立,而是浑然融为一体。造型艺术总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进行表现,总是表现事物各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总是在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上对事物进行组织。如果这些复杂纷纭的视觉因素只有多样变化,没有和谐统一,就会显得纷繁杂乱;如果只有和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显得呆板单调。只有各自独立的差异因素在艺术组合建构中,不仅有外在关系的差异,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构成统一整体,才能具有“赏心悦目”、“意悦情抒”的审美效果。

“多样统一”是在多样和差异中求得的,它表现在形状的方圆、长短、曲直,方向的正侧、上下、前后,质地的刚柔、粗细、平皱,量的轻重、大小、多少,势的动静、聚散、正斜,色的深浅、浓淡、明晦、冷暖,光的强弱、明暗,韵的强弱、缓急,境的疏密、虚实、隐显、扬抑等多方面。多样统一就是各个方面的有机组合。

变化和谐又称和谐,这是借用音乐的概念,是形式美的最高级。异形、异质、异量的事物在组合中相成相济就是和谐。在变化中,对象各要素由形、质、量的差异、对立、冲突转化为和谐一致。它不是不同事物整齐排列而形成的外在统一,而是经过“中和”达到内在统一,这就是形式美的最高级—“变化和谐”。“变化和谐”在影视构图中最宜体现。

中外的古典艺术都追求和谐,严格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近代的美学观念则追求对立、复杂、动荡,具有双重性,要求对立趋向统一。它不完全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并力图冲破规律。强化矛盾,突出对立而后达到统一是近代文艺的特点。现代艺术追求独特的情感表现,推崇强烈刺激,在打破平衡、和谐中求得新异和变形。以非理性主义为指导的现代派艺术追求的是荒诞、怪异和神秘莫测,它既不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变化和谐,也不追求多样统一,而是对一切进行反抗、互换,希望的是不和谐、不稳定、不对称、不合比例,希望的是畸形、丑陋。不管美学观念如何变迁,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必须表现出丰富的情感,把美和崇高合为一体,表现事物的多层性、深刻性,以多样变化、对立统一的形式美来满足现代人多层次的审美要求。

图1-2-7 《俯瞰地球》之一,贝特朗摄

《俯瞰地球》(Earth From Above)是法国摄影家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的摄影集,其中多幅作品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美景,它们往往界于抽象与具象之间,仿佛跨越了现实与梦幻的边界,是多样统一与变化和谐原则的集中体现(图1-2-7)。贝特朗是诸多国际知名期刊(如《国家地理》、《巴黎竞赛报》等)的特约摄影记者。1995年他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为呼吁地球环保进行空中摄影,为地球迈向新世纪留下珍贵的照片。在十多年中他乘坐直升机飞行数百万公里,在100多个国家的空中拍摄了30余万张照片,并精选了其中最有意义的照片,出版了《俯瞰地球》这本大型摄影巨著。在他的镜头下,大自然的美景成为动人的见证。它从另一种角度让我们欣赏到地球的无穷魅力,强化对生态的保护意识。

艺术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的统一。艺术形式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工艺和装饰艺术独立性尤强),又有依附性。它只有和内容完美结合,并鲜明表达内容才有价值。

达·芬奇反对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时,不考虑构图究竟要传达什么含义,只盲目追求画面布局,取得平衡和谐的形式美。他主张在一幅完美的绘画中,“人物分布和排列,应该与你希望这些行动所要代表的意义相一致”。 dwhq79kJCG6z99yKhSCCbc93LFnQoobvq2KJkIsebXaHA5ySjVPP4KN6yGWUlUR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