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包括修改或废止,下同)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这里说的“制定”,包括制定新的经济法律规范和修改或废止原有的经济法律规范。这里说的“国家机关”,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狭义,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广义,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能否认为,从狭义上讲,经济法的制定,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的活动呢?能否认为,从广义上讲,经济法的制定,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经济法规、经济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呢?我们认为,考虑到经济法律规范主要是通过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表现出来的,上述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是,经济法是由经济法律规范组成的,可以说,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而不是经济法律的总称,也不是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因此,严格来说,应该认为,狭义上讲的经济法的制定,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广义上讲的经济法的制定,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本书是从广义上使用经济法的制定这一概念的。
为了明确经济法的制定这一概念,需要了解经济法的制定与经济法的立法的关系。法理学告诉我们:“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点在于: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形式。” 【147】 我们认为,创制法即立法,立法包括法的制定和法的认可。根据同样的理由,可以认为,经济法的立法,包括经济法的制定和经济法的认可。可见,经济法的制定不能等同于经济法的立法,它们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法的制定包含于经济法的立法之中。
为了明确经济法的制定这一概念,还需要了解经济法的制定与经济立法的关系。什么是经济立法呢?经济立法,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活动。这里说的制定或认可的“法律规范”,即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不仅包括调整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即经济法律规范,而且包括调整其他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例如,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这种法律规范不是经济法律规范,而属于民事法律规范。经济立法不仅包括经济法的立法,而且包括其他经济立法。可见,经济法的立法不等于经济立法,它们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法的立法包含于经济立法之中。联系到以上说的经济法的制定与经济法的立法的关系,经济法的制定与经济立法是双重的从属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法的制定包含于经济法的立法之中,经济法的立法又包含于经济立法之中。
在对经济法制定的现状进行评价时,应该实事求是地肯定中国经济法的制定所取得的成绩,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防止主观片面性。夸大成绩,无视差距,把经济法制定的工作说得十全十美,从而放松当前和未来的工作,不利于继续把中国经济法制定的工作以至整个经济法制建设推向前进;夸大差距,无视成绩,把经济法制定的工作说得一无是处,从而否定逐步走向完善的经济法制度,不利于中国经济法制定的工作以至整个经济法制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们知道:经济法是由经济法律规范组成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律规范主要是通过关于健全市场监管、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经济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表现出来的。因此,近年来在上述两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表明了经济法制定的现状和经济法的新发展。关于近年来,我国制定有关经济法律、法规的情况,我们已经在本书第二章中作了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应该肯定,我国在经济法的制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这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不少急需的经济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出来,应该抓紧制定;有的还没有列入国家立法规划,应该尽快列入。二是有些经济法律、法规的内容简单、笼统,可操作性差;或者对有关问题规定不一致,相互抵触,使人无所适从;或者片面突出部门、地区利益,体现整体利益不够;或者对于行为的法律后果、执法机关及其职责、执法机关不执法的后果未作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等等。这些质量问题,需要通过对有关经济法律、法规的补充修改予以解决。三是有些经济法律、法规制定的时候是好的,但是,随着国内外情况的发展变化,已经部分地不适应实际需要了。这就有必要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改,使其得到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法制定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其基本经验而言,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48】 :
(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我国的各项立法工作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任何违反《宪法》的精神和内容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都是无效的。我国经济法的制定也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贯彻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求我国经济法的制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法的制定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民主立法
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切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的国家机关行使人民赋予的职权,进行立法工作,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立法,立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经济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民主立法。
经济法的制定,要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防止越权立法和无序立法。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整体和局部、长远和当前等利益关系,防止通过立法不适当地保护或扩大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倾向。经济法的制定,要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既要确保国家机关坚持执政为民的原则,依法有效地行使权力,又要对国家机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制约,确保个人和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经济法的制定,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公布经济法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使我们制定的经济法的规范性文件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体现他们的根本利益。
(三)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数量与质量是对立的统一。制定经济法的规范性文件,既不能片面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反之,也不能片面强调质量而忽视数量。但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下,在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
在经济法的规范性文件很不完备的情况下,为了着重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就迫切需要增加数量。所以,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多次强调要“加快经济立法”,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这是必要的。当然,侧重讲数量并不是不顾质量。因为制定出不符合要求的规范性文件,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可能起消极作用。
吴邦国同志指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任期内‘以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的立法工作思路,并以此指导立法工作。” 【149】 应该说,就整个立法工作来说,适时将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是正确的。对经济法的制定来说,也需要适时将提高质量作为重点。经济法的制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法实施效果的好坏和经济法作用的大小,必须予以重视。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在经济法制定的某些方面已经严重滞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法规范性文件体系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那么,如何提高经济法制定的质量呢?除了在经济法制定的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经济法制定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经济法制定的科学性问题,其根本标准是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情况。为此,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二是要编制好年度立法计划和中期甚至长期立法规划,并将经济法的立法作为其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立法项目,也就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质量可言。三是优化经济法的法律、法规起草班子的结构,以提高有关法律、法规草案的质量。四是组织好经济法的法律、法规草案的审议工作。对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说,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好法律草案的审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其他有关专门委员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法律草案的审议上,做好这一工作对于提高立法质量至关重要。
(四)正确处理稳定性和变动性的关系
经济法和其他法一样,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能朝令夕改。这对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经济法本身的权威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经济法也是这样。经济法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否则,它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只能是把保持经济法的稳定性和对经济法的规范性文件的适时修改、废止结合起来。
所以,我们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在制定新的经济法的规范性文件的同时,一方面对现行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法的规范性文件,要保持其稳定性,维护其权威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过去制定的,已在不同程度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法的规范性文件,应该及时进行修改或者废止,以解决“有法难依”的问题。
(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经济法的制定,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也就是说,要处理好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关系。
立足现实,要求我们制定经济法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离开我国的国情照搬照抄国外的相关法律规定,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进行经济法的制定。为此,就要深刻认识我国的国情,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实际情况。要根据实际具备的条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修改、废止什么经济法的法律、法规,涉及哪些内容,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以是否具备条件为转移,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
经济法的制定,要面向未来,要有前瞻性,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留下空间,而不能囿于现状。要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经济法的法律、法规中提出奋斗的目标,指明前进的道路,将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规范化、法律化,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关于立法的方式问题,同步立法虽然是基本的、主要的,但超前立法也是需要的。所谓超前立法,是指对将要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预先作出调整规定的立法方式。应该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建立在科学预测基础上的超前立法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可行的。超前进行经济法的制定,对于立法者来说固然尚无直接经验或很少直接经验,但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如果在他人为直接经验的知识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的,那么这些知识就是可靠的。所以,立法者离开了任何经验谈超前进行经济法的制定是不科学的;立法者从实际需要出发,借鉴他人经验(如果是属于可靠知识的话)超前进行经济法的制定是科学的。 【150】
(六)认真总结我国的经验,借鉴外国的经验
认识来源于实践。认真总结经济法制定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对于今后搞好经济法的制定极为必要。我们既要总结我国的经验,又要借鉴外国的经验,但前者更为重要。
总结我国的经验,包括总结我国历史上经济法制定的经验,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经济法制定的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法制定的丰富经验。不重视和不认真总结我国自己经济法制定的经验,是不正确的。关于我国经济法制定的经验,前文已经进行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但是,仅仅总结本国经济法制定的经验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外国经济法制定的经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为了更好地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适应实施WTO规则的需要,我国经济法的制定注意了与国际上通行的经贸规则相衔接,这是必要的。我们在进行经济法的制定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经济法的制定的成果与经验。但是,又要避免盲目性,不能以外国经济法制定的模式作为评价我国经济法制定状况的标准,更不能认为为了适应什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实行所谓“全球法律一体化”。因为这只能有利于超级大国推行法律霸权主义。
对于外国经济法制定的历史和现状,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凡是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国际上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我国进行经济法制定时要注意与其必要的衔接;凡是外国经济法制定的成果和经验,应该以是否适合我国的情况和需要,决定我们要不要吸收和借鉴;凡是外国经济法制定走过的弯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总之,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吸收和借鉴外国经济法制定的成果和经验。
经济法的实施,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和国家司法机关实际施行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它包括经济守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
经济守法,是指国家协调受体遵守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
经济执法,是指国家协调主体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执行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
经济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处理经济法案件的活动。
上述经济执法的定义是从狭义上讲的;从广义上讲的经济执法,还包括经济司法在内。
经济守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是经济法实施的三个重要环节,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法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法的制定是经济法实施的前提,十分重要。但是,制定经济法是为了实施经济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法的实施更为重要。只有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保证经济法的实施,发挥经济法的作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制定了经济法而不能实施,即使经济法制定得再好也毫无意义。“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 【151】 说明重视法的实施多么必要。
我国经济法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健全市场监管方面,对于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市场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加强宏观调控方面,对于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防止或消除经济中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调,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来说,经济法实施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必须肯定。
但是,我们又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法律、法规包括经济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相当严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犯法、违法办案等恶劣行为也屡有发生。这种状况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败坏了国家的声誉,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今后,在抓紧制定迫切需要的经济法的法律、法规,提高立法质量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强化经济法实施的重大意义,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经济法的有效实施。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于经济法实施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随着经济法实施的力度逐步加大,经济法实施的状况必将得到改善。
要使经济法实施好,首先要制定好。过去,经济法的实施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制定经济法时没有充分考虑其实施成本的高低和实施效果的好坏,经济法制定的质量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我们强调经济法实施的时候,必须同时强调提高经济法制定的质量。
那么,对于已经制定的、由现行的经济法律规范组成的经济法,怎样强化其实施呢?我们认为,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是:
(一)深入开展全方位的经济法制教育
自从1986年以来,我国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从2006年开始。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6年4月29日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指出:法制宣传教育要“增强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爱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权利义务观念,培养全体公民自觉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保障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要在继续做好全体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和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所有公务员特别是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切实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 【152】 在我国,多年来所进行的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缺乏神圣感、权威感,不学法、不懂法甚至不知法的现象还到处可见。
经济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经济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经济法制观念,有助于他们自觉遵守经济法,运用经济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同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进行经济法制教育,既要面向广大群众,继续深入开展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经济法律意识,增强经济法制观念,又要以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以及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照经济法办事的能力作为重点;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要结合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
(二)加强经济执法、司法干部队伍的建设
我国的经济执法、司法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没有他们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我国经济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也要看到,在这绝大多数好的和比较好的经济执法、司法干部中,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政治水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与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要求相比,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此外,在我们的经济执法、司法干部中,还有绝少数严重违法乱纪的人,他们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和恶劣影响,必须依法处理。
为了从干部队伍建设上保证经济法的实施,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法律关于公务员、法官、检察官的任职条件、任免、培训、权利和义务、考核、奖惩等有关规定,选择合格的人员担任经济执法、司法干部,加强对他们政治与业务的教育培训,加强廉政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廉洁奉公的经济执法、司法干部队伍。
(三)健全经济执法、司法机构
为了解决经济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发展经济法实施的成果,积极推进政府机构和司法机构的改革至关重要。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 【153】 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建立少数新的经济执法、司法机构的同时,着重健全已有的经济执法、司法机构,为强化经济法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需要指出的是,2000年在人民法院系统所采取的撤销经济审判庭的举措是违反我国现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的,撤销经济审判庭的所谓“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 【154】 。该法第18、23、26、30条分别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可以设经济审判庭;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设经济审判庭。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审判机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的新生事物。司法实践表明,经济审判庭的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健全经济法制,保障与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同任何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经济审判庭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其缺点,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对此,我们的态度不应该全盘否定它,明令撤销它,而要爱护它,帮助它克服缺点 【155】 ,促进它的成长,使它从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大家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于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的看法还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不仅中国法学界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而且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也充分肯定了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156】 正是由于经济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就使违反经济法的案件与违反其他法的案件有了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又数量众多,因此设立经济审判庭分工审理违反经济法的经济纠纷案件,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与办案质量,为经济法的实施提供司法保障,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之,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经济法的实施,国家应该尽快作出决定:坚决贯彻《人民法院组织法》关于设立经济审判庭的规定,重建新的各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
(四)改革与完善经济执法、司法制度
要从制度上保证经济法的实施,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经济执法制度。要继续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经济管理体制。要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要实行监管市场与经营市场分离的制度、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的制度,以及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经济诉讼制度,加强经济法的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157】 在我国,法学界和法律界、特别是司法机关有一种观点认为,司法工作的任务与经济法的实施没有多大关系。这种观点是不符合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等有关规定的精神的,是不符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经济立法”,“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 【158】 的决定的精神的,因而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为了加强经济法的实施,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制定一部《经济诉讼法》,建立与完善经济诉讼制度。当前,在我国的审判和检察工作中,要完善公开审判制度(实现立案公开、庭审公开、审判结果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过程公开)和检务公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和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点工作,要完善对违法违纪审判和检察的追究制度。
(五)建立与完善经济法责任制度
完善经济法责任制度对于更好实施经济法十分必要。我国经济法的实施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经济法的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经济法的权利和义务,而没有规定或者没有明确地、全面地规定行使经济法的权利和违反经济法的义务的法律后果,从而使上述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的实施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应该说,经济法责任理论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责任制度完善与否,对于经济法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系极大。
关于经济法的法律责任,人们使用了多个不同的语词,如“经济责任”、“经济法责任”、“经济法律责任”、“经济关系中的责任”、“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等。我们认为,以使用“经济法责任”为好。经济法责任是由于违反经济法义务而引起的经济法规定的不利后果。上述后果的种类和内容是由经济法规定的,经济法责任具有法定性。这种后果的承担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经济法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引起经济法规定的不利后果“是由于违反经济法义务”,“违反经济法义务”具有违法性。
至于经济法责任的具体责任形式,应该联系到整个法律责任体系的结构来理解。我们认为,对于法律责任,按照其是否直接具有物质利益的内容,可以把它划分为虽有密切联系、但有本质区别的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这是第一次划分。然后,还可以继续进行划分。这样连续划分的结果,就会形成法律责任体系的结构。这里说的经济责任即财产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法律义务而引起的物质利益上的法定不利后果。对于经济责任,又可以划分为补偿性经济责任和惩罚性经济责任。补偿性经济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法律义务而引起的在物质利益上承担弥补、赔偿损失的法定不利后果。惩罚性经济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法律义务而引起的在物质利益上被惩戒、处罚的法定不利后果。非经济责任即非财产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法律义务而引起的非物质利益上的法定不利后果。对于非经济责任,又可以划分为行为责任、信誉责任、资格减免责任和人身责任。行为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法律义务而引起的必须为或者禁止为规定行为的法定不利后果。信誉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法律义务而引起的信用和声誉上的法定不利后果。资格减免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法律义务而引起的被限制或者取消从事相关活动所应具备的身份的法定不利后果。人身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法律义务而引起的被剥夺人身自由以至生命的法定不利后果。
为了建立与完善经济法责任制度,强化经济法的实施,经济法学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法责任的理论研究,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要重视对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切实贯彻到经济执法、经济司法的实践中去。
(六)建立和健全监督体系
加强监督工作,必须采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审判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党团组织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进行。
要“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159】
近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工作虽有改进,但是监督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待增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依法规范监督形式,严格执行监督程序,努力增强监督实效,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60】 要进一步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加强对“一府两院”(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要切实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各级人民政府都必须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同时,要完善其自身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执法监察,加强市场监管和审计监督。
各级人民法院要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人民法院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的若干意见》,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各级人民检察院要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检察机关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的规定》,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要健全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司法干部违法违纪举报中心,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加强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和人民检察院的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注释
【1】 《自然法典》是摩莱里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商务印书馆于1959年出版了由刘元慎、何清新根据俄译本译成中文的《自然法典》;1982年出版了由黄建华、姜亚洲根据1970年在巴黎出版的法文原著译成中文的《自然法典》,以后多次印刷。本书引文均出自该书1982年版。
【2】 《公有法典》是德萨米最重要的一部著作。1959年和1964年先后由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根据俄文译本译成中文的《公有法典》;1982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由黄建华、姜亚洲根据1967年巴黎出版的法文原著译成中文的《公有法典》。关于该书的出版时间,有的说是1842年,有的说是1843年,也有的说是1842—1843年,参见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公有法典》第289、319、322页。本书引文均出自该书1982年版。
【3】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8页;〔日〕金泽良雄著:《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6页;《人民日报》1986年4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1年第3号第243页,2002年第2号第143页,2003年第2号第197页。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年第36号,第1173页。
【6】 真理是不能表决的。多数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少数人的观点不一定错误;反之,亦然。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8】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7页。
【9】 《经济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4—43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1页。
【11】 参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0页。
【12】 参见李昌麒:《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4页。
【13】 参见张守文:《经济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14】 参见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15】 杨紫烜:《经济法调整对象新探》,载《经济法制》1994年第2期,第3页。
【16】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均多处使用了“市场监管”和“监管”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2003年10月28日通过)第十章是“监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年修改)的名称中使用了“监督管理”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05年修订)第十章是“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09年修订)第六章是“保险业监督管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1994年7月24日)这个行政法规的名称中使用了“监督管理”的概念;等等。
【17】 桂世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的作用》,载《求是》1992年第23期,第37页。
【18】 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19】 参见李昌麒:《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6页。
【20】 参见张守文:《经济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21】 参见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22】 肖乾刚、程宝山主编:《经济法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23】 参见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24】 参见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25】 参见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26】 朱崇实:《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再思考》,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2期,第32页。
【27】 参见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427、428页。
【28】 王全兴:《社会保障法的一般原理》,见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
【29】 这里说的两个以上国家,包括两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在内;两个以上,包括本数在内。
【30】 这里讲的国际法,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制定或认可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是对国际法这个概念的广义的理解;从狭义上讲,国际法仅指国际公法。
【31】 对国际经济法这个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在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协调的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2】 参见〔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33】 参见王忠等:《经济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34】 参见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8—71页。
【35】 参见〔日〕丹宗昭信和厚谷襄儿编:《现代经济法入门》,谢次昌译,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2页。
【36】 参见关乃凡主编:《中国经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6页。
【37】 杨紫烜主编:《经济法概要》,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38】 参见〔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把《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公告》译为《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知》,把《确保国民粮食战时措施令》译为《确保战时国民粮食措施令》,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8页。
【39】 参见杨联华主编:《外国法制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44页;林榕年主编:《外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40】 在《汉谟拉比法典》的282条正文中,有121条是保护奴隶主财产所有权的,特别是关于土地权属和保护的规定。
【41】 《诗·小雅·北山》。
【42】 《大盂鼎》。
【43】 参见赵昆坡:《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44】 参见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第1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页。
【45】 《史记·夏本纪》。
【46】 参见刘剑文主编:《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189页。
【47】 这里所谓的公田,指归皇帝或朝廷所有的土地;私田,主要是地主所有的土地。
【48】 参见蒲坚编著:《中国古代法制丛钞》第4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49】 1975年,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11号秦墓的发掘中,出土了共1155枚竹简,内容极其丰富。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是其中的一种。
【50】 参见蒲坚主编:《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1、133页。
【51】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52】 参见赵昆坡:《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53】 参见刘剑文主编:《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页。
【55】 参见魏琼:《西方经济法发达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273页。
【56】 这里说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包括原南斯拉夫的经济法在内。但原南斯拉夫实行的经济体制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经济法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57】 〔苏〕И.彼得罗夫:《列宁与经济立法》,杨紫烜译,载《国外法学》1984年第5期,第9页。
【58】 在中国,只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才有判例法,它是经济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之一。
【59】 法学界往往把由“法律部门”组成的部门法体系称为“法律体系”,但是也有把规范性文件体系称为“法律体系”的。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我们主张,将由法的部门组成的体系称为“法的体系”;将由规范性文件组成的体系称为“法律体系”。
【60】 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8年第1号。
【61】 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9年第2号。
【62】 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4年第3号。
【6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06页。
【64】 法的部门究竟有几个?是哪些?这是远没有取得共识的问题。可参见杨紫烜:《论建立中国特色法律责任体系》,载吴志攀主编:《经济法学家(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9页。在本书中,我们论述的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的关系,是从部门法意义上讲的。同时,我们也论述了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对于商法是不是一个部门法,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书是从规范性文件的意义上来讲它与经济法的关系的。
【65】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关系。
【66】 自然人是法人的对称,指自然界中的人,是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主体。自然人与公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凡是公民都是自然人,而自然人不一定是公民,不能把自然人等同于公民。
【67】 《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7日。
【68】 美国是否制定了相当于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制定的《商法典》那样的法典呢?江平教授指出:“美国虽然制定了统一商法典,但它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商法典有很大不同。它规定的不是上述的各种商法制度,而主要是商品买卖制度”。见江平:《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69】 王利明:《论中国民法典的制订》,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5期,第52页。
【70】 《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7日。
【71】 参见杨紫烜:《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法的发展》,载《光明日报》1993年6月6日。
【72】 史际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经济法》,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3期,第56页。
【73】 王利明:《论中国民法典的制订》,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5期,第52页。
【74】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程信和:《公法、私法与经济法》,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1期,第11页;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1—82页。
【75】 参见张世明:《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76】 参见何勤华:《当代日本法学——人与作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9页;刘文华:《经济法本源论》,载《经济法制论坛》2003年12月号,第18页;〔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编:《现代经济法入门》,谢次昌译,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郑少华:《社会经济法散论》,载《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1年第11期,第37页;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77】 张守文、于雷:《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78】 参见〔法〕罗伯·萨维:《法国法律上的经济法概念》,载《法学译丛》1983年版第5期;〔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7—58、74—75页;张守文、于雷:《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2006年版第51页;王家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载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79】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页。
【80】 参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04页。
【81】 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82】 李双元等:《法律理念及其现代化取向》,载《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6页。
【83】 史尚宽:《法律之理念与经验主义法学之综合》,载刁荣华主编:《中西法律思想论集》,台北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263页。
【84】 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85】 漆多俊:《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原则》,载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86】 史际春、李青山:《论经济法的理念》,载《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第8期,第30页。
【87】 徐孟洲:《论中国经济法的客观基础和人文理念》,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4期,第36页。
【88】 参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08—809页。
【8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
【9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页。
【9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载《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92】 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93】 参见党的十七大报告,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94】 钟轩理:《天地之间莫贵于民——如何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载《人民日报》2004年9月13日。
【95】 邢贲思:《全面理解以人为本》,载《人民日报》2004年9月3日。
【9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97】 参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1309页。
【98】 参见新华社北京2007年11月14日电:《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5日。
【99】 参见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100】 例如,我国《合同法》是经济法律,但它不属于经济法的法律的范围,而是民事法律。
【101】 法的原则,在法学论著中一般称为“法律原则”。考虑到“法律”一词有广、狭两义,“法律原则”中的“法律”仅指广义,而广义的“法律”就是“法”,因此,本书主张将“法律原则”改称“法的原则”。
【102】 《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17页。
【103】 参见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Co., 1983, p. 1074。
【104】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重排本,第36页。
【105】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5一96页。
【106】 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107】 《经济法理论学术论文集》,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301页。
【108】 同上书,第290页。
【109】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110】 刘瑞复:《经济法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111】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112】 杨紫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与〈经济法纲要〉的制定》,载李昌麒主编:《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1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285页。
【114】 同上书,第307—308页。
【115】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307页。
【116】 漆多俊:《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原则》,载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117】 程宝山:《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126页。
【118】 邱本:《再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载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119】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120】 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页。
【121】 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122】 黄菊昌主编:《经济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5页。
【123】 刘隆亨:《经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6、59、63、66、68页。
【124】 肖平主编:《中国经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8页。
【125】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6、78—80、82—83页。
【126】 许明月主编:《经济法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页。
【127】 同上书,第358页。
【128】 同上书,第371页。
【129】 同上书,第400页。
【130】 杨紫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与〈经济法纲要〉的制定》,载李昌麒主编:《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31】 参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2页。
【132】 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133】 张守文:《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载《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第8期,第51页。
【134】 肖江平:《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135】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5年第3号;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第五次会议《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6年第3号、1997年第2号;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8年第1号。
【13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5年第3号。
【13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7年第2号。
【13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8年第1号。
【139】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页。
【140】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141】 《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3页。
【142】 高树异主编:《国际经济法总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页。
【143】 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144】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63条第4款规定:“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145】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73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71条。
【146】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8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8条。
【147】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148】 参见杨紫烜:《国家协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7—381页。
【149】 吴邦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08年3月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载《人民日报》2008年3月22日。
【150】 在我国,超前立法的事例不少。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制定,就是超前立法的很好例证。
【151】 〔美〕庞德:《法理学》第1卷,耶鲁大学出版社1959年英文版,第353页。
【15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年第5号。
【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12号。
【154】 参见杨紫烜:《国家协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402页。
【155】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经济审判庭收案范围的规定,就很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进行重要的补充修改,以利于经济法的实施和经济法制的健全。
【156】 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1年第3号。
【157】 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58】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载《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159】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载《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160】 参见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7年第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