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并不是一本学术严谨的论文集,更不能奢谈是探讨某一主题的专著。欲在本书中获取细致、慎思、缜密之主张或观点的,恐怕会失望。这仅仅是一本杂论性质的小册子,汇辑了我近年来的一些随笔、评论、演讲、访谈、读书札记等。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在纸质和网络媒体以及其他形式的出版物上发表。

为什么要编辑出版本书呢?说来惭愧,直到此时此刻落笔写序,我仍然对自己的这个决定甚感不安。虽然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抬爱,肯定我的这些非学术论文性文章的价值,相约结集出版,但这些更多随性、随情、随感而发的文字,是否真的值得付梓,我始终有一种惶恐和犹疑。这并非“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矫情,而是诚意的肺腑之言。

因为,一方面,若以严格的学问和专业标准审核这些短文,个中观点即便在写作之时确出于一定的认真思索,但总难免因时间匆促、信息短缺、考虑欠周等缘故,而有执其一端的偏颇与局限,可能经不起推敲与批判。我的同事、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教授,就曾在一篇学术论文中,不点名地批评了编入此书的《色情·隐私·邻居·警察》一文的观点,认为有“教条主义”、“疏于事实”、“陌生于执(司)法”之错误判断。当然,性格秉直的他也曾私下当面相诫,应关注事实和真实世界中的法律。另一方面,若明知学问和专业标准之不达,退而求广泛可读性目标,似乎也会由于文章充斥不少专业术语、专业思维,而较难企及。屡有法律圈外朋友茶余饭后戏谑:“拜读网上大作,可惜看不太懂啊。”

正是这两点,令我内心惴惴不已,确有“对不起观众”的赧颜。不过,为使心安,只能在这里借写序之机,恳请读者以一种“不那么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本书。这并不意味着,书中之论,全是胡言乱语、不值一哂。若如此自我定性,不仅对我本人而言是不公,对北京大学出版社而言是不敬,对未来的读者而言更是不尊。我斗胆恳请的仅仅是,千万不必受书中主张或观点太多影响,它们最多只是提供一种看待事件、人物、问题的方法、路径或立场,而不要由此排斥其他方法、路径和立场的可能性。

话又说过来,也许,我的确是有点杞人忧天了。因为,美国著名的法学家兼法官波斯纳曾言,阅读公共知识分子的作品兼有获取信息和娱乐两方面的功能,“受教育人士喜爱阅读生动活泼的思想家们有关时事的作品,即便他们心中十分清楚,这些创作者们固执己见、信息不充分以及基本上不可信——并且,还旨在强化读者的成见”。我既不敢把自己列为公共知识分子,更不敢大言不惭地头顶“思想家”这一沉重的称号,编入本书中的短文也很难谈得上“生动活泼”。但是,既然知识分子、思想家们在公共领域里的作品,实际上都不见得会太多影响读者,那我这样只可称得上是学者的人,又何必向读者提出上述恳请呢?好像,如不事先声明,读者真会盲目地言听计从似的。在这个意义上,以上表白,权作一种自我的心理安慰吧。

坦率而言,之所以需要令自己心安,或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编辑这本小册子的强烈动机与在病榻上同癌魔抗争的父亲有关。自2004年11月发现患上肿瘤以来,经过手术、长期化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案,父亲目前的状况已经相当艰难,尽管他一直坚强地——像他的同事(曾经在同一医院同时住上一段时间,因癌症晚期已无法说话)在一张纸条上所书的那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去年之前,本打算可于未来两三年内另外出版一本专著,献给我敬重的父亲和母亲。但事与愿违,似乎时间已经很难再等下去……恰逢北京大学出版社约稿,令我顿生以这本小书向病重的父亲致以另外一种形式问候的念头。如此私念与一个公共出版物牵连在一处,似有不当,故心中难免忐忑,但想必或可得到读者的理解与宽容。

文集名称“铗秤弹咏——在修远路上”,也有必要在此序言中略作释解。铗,剑也;秤,天平也。剑与天平的结合,乃西方人对法律的一种形象比喻,据说源自一手持剑、一手持天平、双目阖闭的希腊正义女神西弥斯。正义女神的这一形象,通常被认为象征着,公正、平等地执行法律,不存任何腐败、贪婪、偏见、喜好,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自古以来,无论中国抑或西方,皆有许多关于法律的不同形象比喻。例如,中国传统上有以独角兽象征法律的。独角兽也就是“法”的古体汉字“灋”中的“廌”,亦称“獬豸”,系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性中正,辨曲直,可以“触不直者去之”,所以,“古者决讼,令触不直”,“有罪触,无罪则不触”。这也同样代表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但相比较“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独角兽形象,我更偏爱一脸平和的正义女神形象,故以“铗秤”喻指法律。

取名“铗秤弹咏”,无非想要表明两层意思。一是,文集中的绝大部分文字,仅仅是对一些法律问题,如“歌弹咏唱”般,随性所至地挥墨评点——如上所言,并不是非常的周全与缜密;二是,这些文字,也蕴涵着浸淫法律理念多年的我,对公平与正义的法律之向往和赞美,尽管纯粹的理想总是处于彼岸,在现实的此岸中并不那么容易成就。当然,有些文章的内容,似与法律毫无瓜葛,那就不妨将其视为弹咏过程中的跑调之作吧。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吟咏,国人皆烂熟于胸。中国走向法治,也将是一个漫长的征程。我和所有的国人一样,都身在其中,都在努力求得一己之小康生活的同时,在坚持和妥协经常性地交织的状态下,热切地盼望着这个征程能够尽可能地缩短时日,虽然心中明白,法治基本框架完成之日,并非法治问题终结之时。“在修远路上”为副标题,实有共勉之意。

最后,我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本书的编辑王晶女士,没有他们的慷慨认同和辛勤工作,就肯定不会有这一文集的出版;我要感谢所有在最近一段心力多少有点交瘁的时日,给予本人无数无私帮助的亲朋好友以及可敬的同事,他们的人数之多,恕我不能在此一一道出姓名;我最要感谢的,依然是我的父母——沈运帆先生和史涪春女士,其中的理由,无法用三言两语说尽。

2005年12月4日(全国法制日)
于北京西二旗智学苑 +XaTx4hqRn9y/W0G09rDlhWHasN8kMcdkbKFie03LPlkH8c+eNazxJ3VEo3wjB4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