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性质和基本范围

研究性质界定

首先,就本选题研究性质作一些分析,毕竟研究性质规约着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的选取和研究结论的定位。本书既然是就民国时期“南北宗”研究学术史的考察,应属学术史研究范畴。本质上,学术史研究与史学史研究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很多情况下,学术史研究也被模糊地认定为史学史研究范畴。就史学史与学术史之间的关系而言,两者在很多研究层面上有所交叉,相异之处在于以下方面:学术史研究重视对学术观念和方法论的存在价值和研究实效的评价,因为正是由于学术体系(包含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历时性变化,与之相应的研究结论和学术成果才得以产生,最终为史学史研究在阶段性成果汇集和过程性评价方面提供了可能;史学史研究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所得的多种结论来建立对研究课题的过程性评价。学术史研究的范围不单纯局限于研究结论和成果本身,而是力求能够对如何取得这些结论的学术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其中既包括个体研究者所持的学术观念、研究方法,还涵盖与之相关的整体学术氛围的存在价值。学术史研究在一定层面上介于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研究之间。目前史学界所认为的“(学术史研究)不同于史学史,后者主要研究史观、史书体例以及史学功能等属于史学本身的演变发展历史;史学学术史研究的方面并不限于史学本身,而且包含有各种史学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估量,以及史学与其他学术成果的关系” 的观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也需要在实际的学术史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对民国时期“南北宗”研究所属学术体系的考察,既是将其放置在合理的历史情境中,不局限于史学辨伪结论和成果本身的正确与局限的评述,更是包含“南北宗”成为史学研究对象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学术体系。如从政治学术对“文人画”批判到“南北宗”史学辨伪研究,从政治学术批判的盲目性到以“南宗”为依托对民族绘画前途命运的关心与思考,史学文献考辨对既存三百余年的一个关乎唐宋之后山水画史言论的质疑,所导致的一系列连续性反应,以及不同方法论存在的主客观因素等,都会是学术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

从个案分析入手的学术史研究特色,笔者认为可以参考陈平原的意见,他说:“学术史研究既是一项著述计划,也是一种自我训练。将学术史研究作为一种自我训练,故强调亲手触摸,对动辄抬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治学准则很不以为然。至于作为一项研究计划,同样不信任首先确立理论框架,而后逐步演绎开去的思路。我更欣赏法从例出的策略:在剖析个案的过程中,不断反省原有的构想,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眼光与立场。在这里,个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因其决定了最初的视角。” 依其言,笔者以民国时期“南北宗”研究为基础进行的学术史考察,一方面在于梳理和探求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画史研究的学术史价值;另一方面,清晰的学术史脉络是任何一位从事同类问题研究的研究者都不可忽视的,只有通过“反省原有的构想”,追求“法从例出的策略”,才能使针对同一学术问题的研究,能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立足前期的积淀,使得学术思维得到真正的延续。就研究方式而论,本书既区别于单纯的“述史”模式,亦不同于围绕个案展开的“学案”研究,而更注重以“问题意识”来烘托学术背景的重要价值。行文结构上,选取滕固、童书业和傅抱石三家进行专门分析,有单纯个案连缀之嫌,笔者认为这在形式上是不可避免的。任何研究对象(既包含画史和画论个案,亦涵盖方法论等理论元素)的学术背景及学术价值的体现,只有依托具有鲜明特色的多位个体研究者,才能脱离抽象论述,而且这几位“南北宗”研究者之间的确有着很多的内在关联。正如大多数历史学家所公认的,史学研究更应注重从个案研究累积而得出结论的归纳法,尽量减少演绎法的牵强附会和主观联想。围绕个案展开的学术史研究有无价值,关键在于我们将议论旨趣归于个体还是时代。单纯个案研究最终以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及学术价值和贡献为目标,而围绕同一问题、建立在多个个案研究之上的学术史考察,更注重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在特定时段的整体性和互鉴性。

此外,阶段性学术史研究,必然会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反思任何一个有了众多成果积累的学术问题的途径,也是其研究延伸到将来的一个必要条件。

考察时段及范围界定

笔者之所以选择“民国时期”这个特定时段来考察“南北宗”研究学术史,主要是因为:首先,从1920年到1940年之间是中国近代学术体系最为成熟的时期,之前和之后的学术研究或多或少都受到更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其次,民国时期是“南北宗”进入现代学术研究的第一个阶段,学界较为肯定这个时期的史学辨伪考证成果。这个时期的“南北宗”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阶段,目前学界忽视了学术研究形态的多元化,导致其对这个时期提倡南北分宗的建议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民国时期的“南北宗”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十余年间,相对具体研究成果的出现时间,研究者所处学术背景和所受学术资源影响的时间段可能更为宽泛。本书真正涉及的时间范围会根据每位研究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基本原则是围绕研究者本人在民国时期在其“南北宗”研究成果中,所呈现的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形成过程而展开。

就一个特定而单纯的研究对象而论,开展其学术史研究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针对“南北宗”而言,即便本书仅是围绕“民国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史考察,因命题本身所涉领域复杂而多元——既涉及晚明画坛的宗派问题和画风创变,清代画人的秉承与变革,民国初年出于拯时救弊致用观对文人画的批判,思想界、画界对唐宋格物精神和写实画风的复倡,史学界疑古精神对典籍文献求真、明变的研究态度及各种新史学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又涉及由“南北宗”问题牵涉的民族绘画精神及关于民族绘画前途命运的反思,日本学界多元意图的文人画和“南北宗”研究,所以,对民国时期“南北宗”研究学术史的考察,的确是一件困难重重、抽丝剥茧的工作。其次,不同学者所持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有异,使我们必须根据每位研究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独立考察而又不失对民国整体学术环境的综合分析——学术研究理念相异之处,独立论述;相同之点,纵横比较,力图使他们所处学术环境得到较为清晰的梳理。笔者力求将发现的有价值的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较为深入和细化地围绕当时的“南北宗”研究进行分析和整合,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求尽可能展示这段学术史中较为重要和真实的部分。 w0Zvw8d4fEJb/g6ANbkvF9/QJS35fw6bYRmsQZZ/82LqLVioQstt5k3QnOCrbW8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