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中国学界“南北宗”问题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民国学者发表了一批学术质量较高的研究性文章,现将当时的重要研究成果统计如下(大致以各位学者论著写作或发表时间先后为序)。
滕固的研究成果:
《中国美术小史》(商务印书馆,1926。1932年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一书著录此书)
《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载《辅仁学志》1931年第2卷第2期,1932年11月21日至12月21日《艺术旬刊》转载)
《唐宋绘画史》(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社,1933)
傅抱石的研究成果: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南京书店,1931)
《论顾恺之至荆浩山水画史问题》(此文写于1933年冬,原为日文,寄投日本杂志,当时未予发表,后译成中文,1935年10月发表于《东方杂志》秋季特号。日文原稿1936年5月发表于《美之国》杂志)
《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载《文化建设》1935年5月)
《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观察》(载《文史半月刊》1937年第34期)
《中国绘画思想之进展》(1940年4月,据傅抱石现存手稿整理)
《中国绘画“山水”“写意”“水墨”之史的考察》(1940年9月,据傅抱石现存手稿整理)
《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1940年11月,据傅抱石现存手稿整理)
《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此文虽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3月出版,但据1958年傅抱石为此书写的后记可知,最初写于民国时期末,1940年结稿,是《唐张彦远以来之中国古代山水画史观》和《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考察》两部分之合稿)
《六朝时代的绘画》(具体写作时间待考,从行文的风格看,大致写于民国时期后期)
童书业的研究成果:
《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辨伪》(载《北平考古学社社刊》1936年第4期)
《唐宋绘画谈丛》(此书虽然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通过童书业出版时的著者说明可知,最初写于1937年,当时定名为《中古绘画史》。其中除三篇论及花鸟画、一篇论及人物画外,其他文章都是关乎古代山水画史及“南北宗”问题的研究)
《重论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兼答启功先生》(载《大美晚报·文史周刊》1939年第6期)
《唐代山水画漫谈》(载《责善半月刊》1940年4月)
《北方派山水画的创立》(载《学术》1940年第3辑)
《中国山水画起源考》(载《学术》1940年第4辑)
《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新考》(载《齐鲁学报》1941年第2期。此文虽然发表于1941年,但是1938年前后,学界同仁就已经开始关注此文,如俞剑华1938年专就此文写了《读〈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新考〉》)
《中国美术史札记》(第1卷)(据作者序言,第1卷内容基本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但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不可具考)
《怎样研究中国绘画史》
(载《中央时报·文物周刊》1948年1月)
《研究美术史的最低条件》(发表于1950年3月29日《青岛日报》)
《山水画南北宗说尚有一定进步意义》(写作时间待考)
俞剑华的研究成果:
《国画通论》(载《真善美》1928年第2卷第2号)
《中国绘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读〈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新考〉》(载《东南日报·文史》1938年第134期)
《国画研究》(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
夏敬观的研究成果:
《忍古楼画说》(载1932年11月—1933年1月《青鹤》第1卷第1-4期)
叶季英的研究成果:
《中国山水画之南北宗》(载《民族》1934年第2卷第9期)
王均初的研究成果:
《南北宗》(载《大公报·艺术周刊》1935年第48期)
邓以蛰的研究成果:
《南北宗论纲》(1935年前后多次于北京讲演此稿,1983年发表于《美术史论》第1期)
《山水画的南北宗》(载《哲学评论》1936年第7卷第2期)
张思珂的研究成果:
《论画家之南北二宗》(载1936年《金陵学报》第6卷第2期。篇末“后记”是目前学界最早专门讨论莫是龙、董其昌、“南北宗”和《画说》作者问题的文章。张思珂是民国时期中期,唯一一位极力肯定董其昌与“南北宗”所属关系的学者,否定了莫是龙著有《画说》一书的说法,拓宽了“南北宗”的研究范围。此外,张思珂从《画禅室随笔》与《画说》条目比较和写作情绪方面入手的辨讹,直接启迪了后来的学者傅申和汪世清,他们更细致地检核了《画说》17条与董其昌相关的画论内容)
李宝泉的研究成果:
《中国画南北宗作者及其地域性之研究》(载《文艺月刊》1937年第10卷第2-3期)
《中国画技法之史的简核》(载《大公报·艺术周刊》1935年)
《中国画论由气韵生动到墨戏的研究》(载《文化建设》1935年)
启功的研究成果:
《山水画南北分宗说考》(载《辅仁学志》1939年第7卷第1、2合期)
钱钟书的研究成果:
《中国诗与中国画》(写于民国时期,1979年收入《旧文四篇》,虽有过一些改动,但基本观点未变)
黄宾虹的研究成果:
《中国画史馨香录》(连载于《民国日报》之《国学周刊》1923—1925年)
《画学南北宗之辨似》(载《中国文艺》1939年第1卷第2期,署名予向)
李廉的研究成果:
《宋画与元画》(载《湖社月刊》1935年)
对于一些只言片语式的或观点模糊的文章,本书暂不予统计,当然以上统计也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知,民国时期的“南北宗”研究以滕固、童书业和傅抱石为代表和主导,旁及启功、俞剑华等人。而对于邓以蛰、叶季英、张思珂、黄宾虹等人的观点,笔者会在必要之时论及,并针对其学术史价值进行分析。就叶季英的研究成果来说,其《中国山水画之南北宗》一文发表于1934年的《民族》杂志,就时间而言,晚于滕固的《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1931),却早于童书业的《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辨伪》(1936)。该文分为山水画初为人物画或动物画之背景而已、中国纯粹山水画之发端当远在晋宋之世、唐代纯粹山水画之确立、唐代山水树石之盛、唐山水画之风格、明以前画论无南王北李之说、南北宗之由来、南北宗为明季之画论、宗派画论本身之价值及宗派横面观等。文章极力质疑和否定了“南北宗”的史实性,但启功的《山水画南北分宗说考》(1939)提及之前“南北宗”研究状况时,只论及滕固、童书业二人;童书业的《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新考》(1941)中亦未提及叶季英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俞剑华的《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第三章 《现代对于南北宗论的批判》中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民国时期“南北宗”研究学术史,提及滕固、童书业、启功和郑秉珊,但没有提及叶季英。《中国山水画之南北宗》一文只是在1945年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之“美术史的研究”一节偶被提及。笔者推测,叶季英文章中虽然对张泰阶《宝绘录》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仍然以之作为重要的佐证文献,而这本著录早已经过《四库全书提要》和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的辨伪,所以这种引述不当的现象,在童书业、启动等严谨的文献考据学人眼中,是不足取的。就本书的研究旨趣而论,我们通过对民国时期“南北宗”学术史的考察,寻求与之相关的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像叶季英的学术研究背景较为模糊,行文中缺少明确的观念与方法,提供的可资分析的学术史成分并不是太多。若与滕固、童书业的研究比较,叶季英、张思珂等人的研究与当时整体学术环境的联系过于松散,不能构成当时“南北宗”研究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影响力而言也比较小,他们几乎只有一两篇文章论及“南北宗”,缺少较为深厚的学术史意义,但其文章中有价值的观点笔者会慎重参考的。就黄宾虹的研究成果来说,他有关“南北宗”的论述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其论说模式与现代学术研究有一定的距离,缺少必要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较为接近传统论画特征;其二,黄宾虹对“南北宗”的态度前后有别,在《古画微》、 《中国画史馨香录》等文中极力肯定此一画说,但到1939年写作《画学南北宗之辨似》时又极力否定“南北宗”的史实性,他本人并没有就此问题作严密的辨伪和论证,多半是对学界定论的认同和采纳。当然,黄宾虹作为一位有着深厚画法实践和画理素养的学者,对乾嘉以来的文人山水画之流弊是很清楚的,曾云“简笔山水若倪黄一派者,因前明以来,至乾嘉已流空疏,虽文人画,不及学人画远甚”
,而其晚年提出的道咸画学中兴之说
,在画法创革上已经超越“南北宗”的樊篱,但这已经不属于学术史研究的范畴。郑秉珊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南北宗”的重要研究者,民国阶段还没有对“南北宗”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董其昌的书画》(1942)一文属于一般介绍性文章,倒是同年发表的《王右丞〈江山雪霁图〉流传始末》一文,对于此图的专门研究颇具开拓价值,这也是20世纪“南北宗”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综合本章以上所论,画分“南北宗”之说,作为董其昌等人对画史结构的个人化把握和概括,的确起到了对晚明画坛绘画风格的批评学价值。其所构建的山水画“史实”脉络,通过所属宗派的趣味性认同达到了对某种美学风格的宣扬。自晚明之后,画分“南北宗”之说就成为了古代山水画史发展脉络的合理代表,也致使晚明之后的山水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拘于“南北宗”所建立的风格分类框架。晚清民初的知识分子在寻求国家积贫积弱原因时,通过对明清“文人画”近乎全盘的否定间接批判了“南北宗”,此时“南北宗”只是被作为一个宗派性画学主张而已。伴随史学界学术体系的逐渐成熟和完善,对之展开学术研究,在史学理论、学术观念、研究方法、研究范畴、学者身份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条件。在“整理国故”运动和“古史辨”思潮的影响下,“南北宗”所构筑的山水画史脉络的真实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批判,因而在民国时期转化为史学研究对象,进入“南北宗”学术研究史的第一阶段——史学辨伪时期。由于整体学术语境的作用,这个时期虽也存在对“南北宗”美学风格价值的关注,但并未深入研究和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语境和学术观念的变迁,“南北宗”的美学风格价值才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本书重点考察民国时期“南北宗”研究的学术史,笔者将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南北宗”研究类型:以滕固为代表的,从文化史学观念和风格分析方法入手的“南北宗”研究;以童书业为代表的,从画学文献考证辨伪角度入手的“南北宗”研究;以傅抱石为代表的,基于民族主义情结,宣扬“南宗”绘画内涵和关注民族艺术前途命运的“南北宗”研究。
以下简要列出20世纪40年代“南北宗”研究的部分重要成果。
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之“董其昌与南北宗”一章(据王世襄《中国画论出版记》所言,此书最初是1939年向燕京大学研究院提交的硕士论文选题,毕业时只完成先秦至宋末,1941—1943年春前后完成后半部分,相关“南北宗”问题亦包含在此部分。此书虽然几经周折2002年前后才面诸世人,但其成书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后作者未对当时观点有所补遗和修正,故此应看作那个时期的学术成果)。
郑秉珊:《董其昌的书画》(载《古今》,1942(9))
《王右丞〈江山雪霁图〉流传始末》(载《古今》,1942(12))
王守素:《画家南北宗派论》(载《中日文化》,1942(2))
徐家珍:《董其昌画学的渊源(明代上海大画家董其昌画学研究之一)》(载《文物周刊》,1947(64))
《董其昌画学的批判(上海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画学研究之一)》(载《文物周刊》,1947(67))
温肇桐:《山水画的南北宗》(载《新学生》,1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