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本书的写作目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密不可分,互相渗透。语言的背后是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否则就很难真正掌握和理解该种语言的内涵。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根本谈不上什么语言。不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等,语言是学不好的。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学习外国语言者,都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透过汉语文化词汇的视角去教汉语和学汉语,就是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以汉语文化词汇的教学为突破口,可以巧妙地将语言教学和汉文化的渗透结合起来,利用文化词汇的类聚特性,在短时间内丰富和扩大留学生的词汇量。同时在文化词汇的讲解中,更容易引入汉文化,从文化词汇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汉民族的文化程度和民族精神,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汉文化的婚姻制度、宗法制度,从汉语借词看文化的接触和融合等。这些有趣的文化命题以文化词汇的视角被慢慢导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相比形而上的文化说教来讲,更容易激发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词汇,这些词汇中国人往往习焉不察,但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它们时,往往不理解,甚至经常出现交际偏误。比如汉语中的颜色词就深深植入了汉民族文化的因素,像“红眼病”、“背黑锅”不仅仅是词汇色彩义的不同,更多是字面义之后的文化背景义的差别。而且,汉语中所存在的此类文化词汇,大多不能单纯地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如“风水”不是“风和水”、“绿帽子”也不是“绿色的帽子”,它们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其背后不仅隐含着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而且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为了便于对外教学,在本书中,我们对文化词汇做了一个较为宽泛意义上的界定,认为文化词汇是“一种语言里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像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弄璋、弄瓦、桑梓、牛郎织女、身在曹营心在汉、何家姑娘嫁给郑家——郑何氏(正合适)”等典故词、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均属于文化词汇。

二、本书的写作特色

(1)将语言要素学习和中国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

本书将汉语词汇系统中众多的文化词语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导入融为一体,在语言教学中灌输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导入中又巧妙地体现语言要素。通过词语联想,以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和文化知识等“经验基础”(empirical basis)为前提,通过联想产生“超语言信息”,拓展为一个个“词族”(word family),从而构建出一个个放射型的词义网络,帮助留学生尽快突破汉语词语难关,扩大词汇量,提高汉语学习的兴趣,逐步理解和掌握汉语的文化底蕴。

(2)以类统摄,依据语义场理论把具有某种语义联系的词语系联起来。

根据语义场理论、语言的谱系理论等西方语言学理论,我们把汉语词汇中有关的同义、反义、上下位等具有某种语义联系的词语聚合起来,根据汉语文化词汇的类聚性,把汉语中的文化词汇分为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心理精神文化三大类,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几个小类,共十六小类,每一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小节。比如,第一大类“物质生产文化”之下又分为环境地理、农耕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生活起居、交通行运、经贸流通七个小类,而在“饮食文化”小类下又细分为“饮食与禁忌文化”、“食品食味与文化词汇”、“饮食方式、食具炊具和文化词汇”、“茶和茶文化”、“酒和酒文化”五个小节。各类之间有交叉,也允许交叉,以体现汉语文化词汇的类聚特点。

(3)采用丰富的例证,讲清楚文化词汇的理据(语源)。

词是事物的名称和标志,用什么词去称呼什么事物,总是有一定道理(或依据)的,这些道理或依据就是词语的理据,而文化词汇的形成,更是受到某一民族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融入该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成为某种意义产生的根源。“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由于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不断使用,获得了附加在理性意义上的不同的伴随意义,因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 因此,在本书中我们采用丰富的例证,讲清楚词语的语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特别是便于留学生去理解附加在词语理性意义上的文化伴随义。像“巾帼”指代“女子”,是因为“帼”是女子戴的巾(头饰);“纨绔”指代“富豪人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败家子”,是因为“纨绔”是丝绸裤子,这自然是有钱人的装束。以特征代整体,体现了服饰文化对语言的制约和影响。

(4)释义注重色彩义,强调词语运用中的语法和文化规约。

像“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往往把“巾帼”作为对妇女的尊称,因此该词为褒义词;而“纨绔”则是明显的贬义词。另外,像“白毛乌鸦——与众不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类的歇后语也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在运用时要注意其色彩义和语用规则,否则就很容易出现语用偏误。

(5)选配适当图片,注重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形象性。

门楣之上的户对

比如在讲到“门当户对”时,在文中选配“门当”和“户对”的图片,便于留学生理解何为“门当”与“户对”,以便了解旧时“门当”与“户对”在反映和标示宅院门第高低的作用,进而让留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民居建筑的建筑风格和汉族先民的神明信仰以及种种禁忌习俗。比如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短圆柱形的“户对”,很好地反映出汉族先民生殖崇拜中的“重男丁”的观念,将其置于门楣之上,意在祈求人气旺盛,本家族香火永续。而且,书中选配了大量图片,除了降低教师教学以及留学生学习理解汉语文化词汇的难度之外,还大大增强了本书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本书的适用对象

本书突出词语的文化标记,注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策略,既可以作为中高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汉语文化词汇课程的教材,让留学生通过文化词汇的角度,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和兴趣,也可以作为中外学生的课外读物,从文化词汇的角度,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目前,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外国学习者掌握汉语基础知识,使其具备汉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还要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提高汉文化素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的适用面是非常广泛的。

另外,本书还可以作为一般中国人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去观照中国传统文化,从词汇的角度透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从而透过历史的尘霾阐发沉积于词汇中的汉族先民的文化心态。并有助于自身阅读古籍,探索汉语词汇的语源,理解语言文化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比如,社会制度类文化词汇反映了人类社会曾施行过的种种制度,透视出词汇背后所隐含的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制度文化领域的历史信息。其中有些制度已经成为历史,如上古时期的“以物易物制、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但是透过相关的文化词汇仍能看出其历史遗迹。如通过《诗经·卫风》中的“抱布贸丝”和《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以物相贸易”,我们仍能看出上古“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又如,尽管封建科举制已经废除,但由于其在历史上的长期存在和深刻影响,在汉语中形成了很多与该制度有关的文化词语,像“行行出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穷酸秀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等。

因此,本书也可让一般读者从文化词汇的角度去深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语言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说,汉语文化词汇所体现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其背后隐含着汉民族的精神,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背景、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当然,由于作者水平粗浅,疏误在所难免,企盼各位读者匡正。

2014年2月18日 Xbq99G5XyLLBPpNnjNSIvjdKnvPrz7YVuZd4tsNelMmXZIW/op6oyJtlisflm7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