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同时也是文化自信,所以中华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是有深远意义的。
再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曾经指出:“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忽视文化传播的语言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大小于蕴含丰富文化信息的语言教学。
《汉语文化词汇概论》应时而出,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对外汉语著作。
所谓文化词汇,本书作者认为,是指一种语言里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词汇是由“词”和“语”所共同组成的,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例如典故词、名物词)和“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均属于文化词汇,例如“弄璋、弄瓦、桑梓、牛郎织女、身在曹营心在汉、何家姑娘嫁给郑家——郑何氏(正合适)”等。很多词语的语义与其字面义相去甚远,隐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作者长期身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又在汉语词汇与中华文化研究方面有长期的积累,因此这本《汉语文化词汇概论》不论在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在汉语文化词汇研究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汉语文化词汇概论》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文化词汇的分类合理,符合文化层次理论。词义的聚合组合、派生引申均有着鲜明的文化标记,在同义、反义、上下位等语义聚合中,在词义的派生发展中,文化因素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形成词义的文化谱系。同时,文化也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学界一般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文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也就是说,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反映中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的词语。本书为便于留学生学习,根据词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附加义,把汉语文化词汇分为物质生产文化类、制度行为文化类、心理精神文化类三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分门别类,有条不紊。
其二,文化词语的举例注重类聚与实用,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一致。对外汉语教学既要强调学习者扩大词汇量,也要注意以核心词语的学习为主。这样客观上就存在一个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词汇。因为汉语文化词汇非常庞杂,有大量的典故词、名物词以及成语、歇后语、惯用语、谚语,在教学中该选择哪些内容呢?本书作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认为组织教学内容必须注重和体现文化词汇的类聚性和实用性,利用典型词归类记忆,注重选择体现交际文化的词汇。这个观点笔者深以为然。例如,在讲到“诸葛亮”这个典型词语时,以之为核心词,把相关的“空城计”、“初出茅庐”、“草船借箭”、“事后诸葛亮”、“三请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等俗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系联起来,利用典型词归类记忆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词汇量。
其三,文化词语的释义简明扼要,便于留学生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也是语言教学,在进行文化传播的时候,应明确哪些文化知识是必须讲解的,哪些是可以让学生课外学习的,教学重点还是应放在语言教学上。因为开设名为“汉语文化词汇概论”或类似的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化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便能够在实际交际中正确地运用这些词汇。因此,本书在文化词语的释义方面简明扼要,该简则简,当繁则繁,以便利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应用为第一要务。
当然,本书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优点,比如语言通俗、附录大量图片以增强读者感性认识,等等。
本书的作者王衍军博士本以方言研究为主业,因工作原因,又兼攻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双管齐下”而成绩斐然,目前虽是副教授,但已取得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的资格,甚可贺也。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衍军能取得如此成绩,其中的甘苦可以想见,“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此,也祝愿衍军博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昭聪
2014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