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服饰文化类文化词汇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博大的文化宝库,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方面的变迁,也是中华文明史的侧影。中国的服饰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期。据考古发现,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骨针了,它说明当时人们已能把兽皮缝制成蔽体的衣物。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的发明大大推进了服饰发展的进程,为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到了晚些时候,开始有了麻布,它成为布衣之祖。据说神农氏时代的服装已有了不同的款式,人们可以按照不同活动的需要,如祭天地、拜祖先等,穿着不同款式的服装。也就是说,“衣服”除蔽体、保暖、遮羞、保护等作用之外,还体现着鲜明的“礼”的色彩。

现代风气开放,人们对服饰的穿着规范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无论是内衣外穿或男女装混穿还是穿着过于暴露等现象,只要不危害到大众利益,大家都会睁一眼闭一眼,包容接受,甚至有时还会作为一种潮流受到大家的疯狂追捧。但是,这样乱穿衣服的现象放到古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因为衣服的色彩、纹饰、样式、尺寸、规格等均有着严格的规定。

一、服饰的色彩及其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被赞誉为“衣冠之国”,可见汉民族在服饰文化上的重视程度。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服饰就已经被逐渐纳入“礼”的范畴;到了周代,中国古代服饰正式形成一种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历代王朝的皇帝都要制定服饰制度,其重视程度和制度的严谨程度都出乎今人的想象。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衣装服饰御寒保暖和表现审美情趣的功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作用是用衣装服饰来表功劝德,以别尊卑。而服饰除了用料、款式和花纹之外,颜色就是最直观的差别,亦是别具文化内涵的存在。只有通过对汉族古代服饰用色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文化内涵。

(一)色彩的获取与含义

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对于原始人类来说,它意味着温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因此受到莫大的崇拜和敬佩。它所代表的尊崇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人一向认为红色的服饰可以辟邪,是大吉大利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另外,尽管红色表示吉祥幸福,但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在处决犯人时,常用红色笔在布告上书写犯人的名字,因此,中国人不用红色笔来书写人名,这既不吉利,也对人不尊敬,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忌讳。而中国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用红笔,这主要是因为红色比较醒目,比较容易区分和辨别。

中国广大地区还流行一种在“本命年”里系红腰带、穿红裤头、着红装、佩戴红色饰物的习俗。“本命年”,是一个人的生辰属相与该年干支纪年排列的生肖相同的年份,十二年一轮回。比如猴年出生的人,每逢申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在民间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人多有灾难,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作“坎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过一道坎儿一样。而系上红腰带,或穿上红色衣服,或佩戴红色饰物,则可以驱灾辟邪,确保平安无事。

整个“红”系词经过人们不断地联想扩散,逐渐拓展为一个“词族”,构建出一个放射型的词义网络。其词义联想引申、扩充派生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脉络图清晰地显示出来:

黄色是与土地颜色最为相近的,可谓是最耀眼的颜色。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因此自隋代以来,与土地颜色最为相近的黄色便成为皇帝的服色,成了神圣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也是理所当然的。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因而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说法。中国古代对蓝、绿色无显著分别,均称作“青”。青色因为材料易得而显得地位不高,多为学士文人所穿袍服或平民布衣的颜色,甚至“绿”色还作为惩罚的标志,还有“因妻子的不贞而使丈夫受辱”的意思,如汉语中有“绿帽子”一词。可见,同是颜色,却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间,黑色曾经也是常用服色,因为染起来很方便,穿着又耐脏,比较实用,所以旧时许多人喜好穿黑色衣服。在农村,至今仍有不少人喜好黑色。俗话说得好:“要想俏,一身皂。”“俏”义为“俊俏”;“皂”音zào,义为“黑色”。意思是说,要想俊俏,就要穿黑色衣服。但一般还又忌讳穿着一身纯黑的衣服,总要与蓝色、橙色、杂色搭配起来穿才好。另外,在做寿衣时,一般是禁忌用黑色的。给死者穿寿衣,要穿蓝衣,禁用黑色,民间传统以为如果穿黑色寿衣的话,会使死者来世转生为驴。

白色,是蚕丝和棉花的原色,倒是不需要再大费周章来获取,但白色却是贱色,汉族对白色常常产生不愉快的联想,有贬白的习俗。中国历史上大约从汉朝开始到唐朝,普通平民只穿白色的衣服;因为在当时,白色是低贱的象征。虽然后来这种规定被取消,可是白色长期被人们认为有令人不悦的附加意义。汉族人遇丧事时穿白衣,佩戴白花,戴白孝。在中国文化中,“白色”象征着不幸、哀悼,令人联想到凶祸丧葬等不祥之事,故而一般人忌讳穿一身白,尤其在喜庆日子里更是不愿穿白色衣装,唯恐大不吉利。但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则是象征着纯洁、淡雅,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在结婚时,穿白色婚纱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更是尤为普遍。

(二)色彩的文化内涵与作用

中国人自古就重礼,尚礼,对服饰颜色的象征意义十分的重视,也规范得很具体细致;因而服饰上的色彩便有着别树一帜的文化内涵和彰显礼仪规范的作用。

1.尊卑有序

以服色标志社会地位以分尊卑的作用,在官服颜色的规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古诗词中常用“青衫”、“麻衣”、“皂隶”等暗指身份卑微。而相应地,颜色更不能乱用。贵族用了低贱的颜色会被嘲笑,平民用了高贵的颜色则会被指犯法,绝对不能马虎随便。

2.职业特色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会将服饰禁忌强加到平民百姓的头上,规定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人必须各穿其衣,颜色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在宋朝,这样的趋势被大大加强了,甚至连乞丐都有其特殊衣着。而作为特殊行业的工作者,妓女的衣裙通常只能用杂色,不能用正色,除了杂色比正色要活泼生动些外,当然也有妓女不庄重的意味在其中。不仅朝廷官服有规定,社会舆论也对此有所约束。如果不按照自身行业规矩穿衣,则会被世人耻笑,认为不讲规矩,不合礼仪。

汉族民间还有男子不戴绿头巾、绿帽子的习俗。因为说某男子“戴绿帽子”,是有固定的指称意义的。它象征着该男子的妻子“红杏出墙”(即与别的男人有染)。该典故出自《元典章》。《元典章·礼部二·娼妓服色》:“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十月,准中书省札付,娼妓之家,多与官员士庶同着衣服,不分贵贱。今拟娼妓各分等第,穿着紫皂衫子,戴着角冠儿。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妇女紫抹子,俱要各各常穿裹戴。” 其中,“青”义为“绿色”。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说“野无青草”,“青草”就是绿草。

又如成语“青黄不接”中的“青”也是绿色的意思。明代继承元代的服饰制度,仍要求娼妓家男子头裹绿头巾。今天,称其妻子不贞的男子为“戴绿帽子的”就是从元明两朝的这种制度而来的。

3.因时制宜

据《礼记》记载,天子服饰因季节变化而分成了五种颜色:孟春时分穿青,孟夏时分着赤,季夏时分穿黄,孟秋时分着白,孟冬时分穿黑。这种按季节的阴阳五行所制定的五方正色逐渐成为礼俗。至今很多人仍遵守冬季服饰颜色要深、夏季服饰颜色要浅的习俗。这点也很符合科学规律,冬季天气寒冷,穿深色的服饰易于吸热,有保暖的功效;夏天天气酷热,穿浅色的衣服有利于将光线反射,避开暑气。可见,在服饰色彩的搭配上,汉民族的祖先们很注重色彩在实用层面上的应用。

4.典礼用色

在不同的人生礼仪典礼上,有些颜色是不能乱穿的。例如婚礼喜庆场合一般不能穿白,丧礼悲伤的场合中一般不能穿红。而皇帝在参加各种典礼时所穿服装更是不能有丝毫差错,周代朝廷里甚至专门设了一个名为“司服”的官职,为皇帝参加不同的祭祀活动供给和准备不同的服饰。若是在重大的人生礼仪典礼上穿了颜色出误的服装,不仅会被人取笑,还会因为惹主人不痛快而受到冷遇。

另外,子女在服孝期间不能穿红、黄、绿等色彩鲜艳的服装,只能穿白、灰、黑等素色;婚嫁、生育、过年等喜庆日子则忌穿白、黑等素色,结婚时甚至新郎所穿的衬衣也不能是白色的。因此,服饰颜色体现出一种鲜明的“礼仪”的文化内涵。

二、服饰禁忌与文化词汇

服饰并不只是简单的身上所穿之衣物,服饰本身也是社会民俗文化的产物。怎样穿衣打扮,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可以说,不同国家、地域、气候、民族的服饰,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特征。纵观5000年的中国服饰历史,尽管千变万化,但在款式、纹样、色彩、面料等方面,都融入了汉民族的人文精神,可以说,衣冠服饰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篇章,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结晶和剪影。服饰的款式、材料、颜色、配色以及图案都表现出丰富而强烈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汉族民间儿童服饰中的虎头鞋和童服上常用的动物图案刺绣就表现出中原地区民间的民俗文化,表现出以动物守护着孩子让他能平安成长的美好愿望。这是因为民间认为虎为兽中之王,鞋帽上绣有虎头而显得威武阳刚,可以驱邪避害,保佑小娃娃安宁平顺。

与之相关的服饰禁忌也同样存在。“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英语音译为“Taboo”或“Tabu”,汉语也音译为“塔布”,现在是人类学、民俗学通用的词语。所谓“禁忌”,即如果某种特定行为的后果对他将是不愉快和危险的,他就自然要很小心地不要那样行动,以免承受这种后果——别这样做,以免发生什么祸事。在服饰方面,不同的民族文化圈有着不同的禁忌规定,这些禁忌一般都以某种信仰为根据。而汉族民间关于服饰的禁忌主要表现在服饰的颜色、穿戴、款式等方面。

在穿戴上,汉族忌穿“反衣”,因为寿衣给死者穿之前由死者的儿子反穿,之后才脱下来,正穿在死者身上。河南一带还有“反穿罗裙,另嫁男人”的说法。汉族各地大多禁忌衣服穿在身上时,直接缝补或钉扣子,据说这样会被误认为是小偷。天津一带则说是“身上连,万人嫌”。浙江南方一带,男人忌穿女人鞋,据说穿了女人的鞋会被鬼戏弄,走路会弄伤脚指头;忌戴拾到的帽子,俗以为戴了会有坏运气。

另外,寿衣忌用“扣子”、“领子”、“带子”,布料忌用“缎子”,而且寿衣袖子要长,能将死者双手遮住。台湾新娘举行婚礼时所穿的新衣,忌有口袋,而且,新衣忌用两块布缝结,以免再婚,布料也忌用“缎子”。这是因为“缎”与“断”同音,“子”代表着家族血脉的延续,孔夫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断子”是万万不可的。而不用扣子,不系带子,也是怕亡者带走子孙,断了香火。还有的地方,结婚用品、礼品也同样忌用缎子。

在服装款式上,也有一些禁忌。首先,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男女老幼的衣服下摆都忌镶毛边,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毛边的衣饰是丧服的形式,不吉利。其次,衣料的图案大多忌讳带有“仙鹤”或“寿”字图案等,因这些都是寿衣的图案。此外,民间许多习俗中都认为双数吉利,但衣服上的扣子一般忌讳用双数,有“四六不懂”或“四六不成材”的说法,认为双数会影响穿衣人事业的成功。最后,大部分汉族民众在衣服款式上禁忌短小暴露,一般不喜欢露出过多身体,即所谓“男不露脐,女不露皮”,一般认为只有穿长袖衣服才合乎礼俗,特别是在正式场合,着装一定要庄重典雅。如果衣服过短,特别是女人衣着过于暴露,常常会遭到世人的白眼或背后议论。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20世纪30年代。但新中国成立后则有所转变,女人也可以穿短裤,而且现在女人穿超短裙和超短裤的也大有人在,甚至有一段时间,中国各地还流行一种女式“露脐装”。这种着装习俗的改变也折射出人们思想的逐步开放。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习俗及礼仪均融进人们的生活中,例如传统的四大人生礼仪:诞生、成年、嫁娶及丧葬,在这些礼仪活动之中,服饰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孩子诞生为例:过去中国民间有穿“百家衣”的习俗。生下孩子的父母会向乡里邻居讨取碎布头,再缝制成百家衣给孩子穿着,取其寓意能集众人之力,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长。

此外,中国很多地方还有“十月一,送寒衣”的习俗,就是在农历十月初一,要用黄纸糊成一些棉袄、棉裤、袍子等衣饰形状,然后于傍晚时分在十字路口烧掉,嘴里还要念叨着亡灵的名字,表示给死去的亲人送去了御寒的服装。由此可见,服饰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巨大的。

三、服饰图案与文化词汇

百福香囊

服饰上的文字图案等文饰鲜明地体现出服饰与语言的关系。比如服饰上的文字图案有福字、寿字、双喜、富贵平安、连年有余、吉祥如意、福寿有余、富贵吉祥、大吉大利、延年益寿、万事如意、百寿、百福等文字图案。再者,服饰上的图案或花纹还利用谐音习俗来体现。比如“蝙蝠”的“蝠”音同“福”,就用蝙蝠形象寓意“幸福”;鱼与“余”谐音,用鱼形寓意年年有余。“鹿”谐音“禄”,用“鹿”寓意升官发财。像中国民间很多地方都要佩戴瑞福中药香囊的习俗。香囊上用丝线绣着“福字”以及“蝙蝠”图案,寓意“百福”。民间认为佩戴百福香囊,能除邪辟秽。因为香者,气之正也,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因此,佩戴中药香囊防病治病,此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

还有的图案更为巧妙,将几种物的音、意组合在一起,隐喻成一句吉祥话。比如让喜鹊立在梅花树枝上,隐喻“喜上眉梢”;衣服上画上鲤鱼和莲花,隐喻“连年有余”;画一铜钱的两端,有两只喜鹊翘首相望,隐喻“喜在眼前”;上画一蛛网,下吊一只蜘蛛,隐喻“喜从天降”(“蜘蛛”在方言中多称“蟢子”);雄鸡除谐音“吉”之外,还因其能鸣而谐音“名”,被用作吉祥物,所以公鸡和牡丹组合在一起,则隐喻“功名富贵”。

由此可见,衣服上无论用什么花纹图案,都表达了人们对长生不老、多子多孙、夫妻和美、升官发财、吉祥如意、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等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配饰与文化词汇

配饰是指佩戴在身上起装饰作用的物品,最先是以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进入等级制度分明的文明社会后,分等级、定尊卑则成为所佩戴饰件的最主要的功能。古时常见的配饰有玉饰、珍珠、刀剑、香袋、头饰、耳环、手镯等。我们以玉饰为例加以说明。

自古以来,玉是最主要的配饰,“古之君子必佩玉”。玉,古时贵为统治者所专有,因而可以标志佩戴者的身份。“温润而泽”的玉被用来象征戴者的“仁”。玉珮系在衣带上,行走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玉珮有很多种,其中圆形中间有孔的叫玉环,环有“回还”之意,本为男子佩物,后世转变为女子佩物。环上有缺口的叫玉玦,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决断,杀掉刘邦。

昂贵的玉佛 玉佩

中国人非常喜欢玉,甚至形成一种“玉文化”。国人普遍认为,玉有祥瑞之征,有远祸近福、除凶辟邪之功能,所以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们已经用玉龙、玉兽等作为装饰品。玉如君子,君子如玉,玉还有灵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衔玉而诞,此玉也被称为“通灵宝玉”,挂在其脖子上。现在中国人仍喜欢佩戴玉饰,而且一般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即男的戴玉观音,女的戴玉佛,据说可以趋吉避凶、消灾辟邪。

弥勒佛

何以如此呢?一种说法是:男人佩戴玉观音,是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会得到观音保佑平安如意。女士佩戴弥勒佛,是让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说点儿是非,多一些宽容,要像弥勒佛一样肚量广大,就自然会得到菩萨保佑而快乐自在。

在民间,玉常常被人们用作一种能辟邪保平安的护身符。民间传说玉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光泽,这种光泽白天不容易见到,夜里可以照亮方圆数尺之地,而这种光泽是邪魔鬼祟最怕见到的,因此,人们佩戴玉器以求平安。民间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事:有老人不小心摔了跤,别人以为这下可能麻烦了,但老人爬起来后一点事也没有,而手腕上戴的玉镯却已经碎裂。人们相信这是玉的灵气救了老人的命。

由于玉有祥瑞之气,又具有温润之美质,所以国人崇尚玉,欣赏玉,以至于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玉”的词语,比如“冰清玉洁、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白玉无瑕”等。古人常常用“玉”来美称各种美好的事物。如华美的楼宇称为“玉楼”;精美的屏风、台阶称为“玉屏”、“玉阶”。女人生得美丽被称为“玉人”;容貌用“玉容”、“玉貌”、“玉面”、“玉色”来形容;身体是“玉体”;手是“玉手”、“玉笋”;臂是“玉臂”;站在那里,是“亭亭玉立”;轻移莲步,迈的是“玉步”。小家小户的清丽女子,则用“小家碧玉”来比喻,即使漂亮女子遭遇不幸,也是“香消玉殒”。而男人长得俊秀,则用“美如冠玉”来形容;酒醉卧倒,也是“玉山倾倒”。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五、服饰文化与语言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衣”排在最前面,起着御寒、遮羞、装饰等多种效果,所以在汉语中有很多与衣服穿戴有关的文化词汇。著名语言学家帕默尔曾经指出:“在所有的文化物品中,服装或许是最容易受时尚变化影响的东西。在这方面,文化史同样也揭示了好些神秘的词源。” 我们用下面的文化词汇作为例子来加以说明。

【布衣】在中国古代,棉麻布料的衣服,多为普通老百姓所穿,而一旦身居官位,穿的则是丝绸料子的衣服。所以“布衣”这个词就用来指代平民百姓。

例示 我无职无权,一介布衣,能帮你什么忙呢?

【领袖】①衣领和衣袖。如:领袖是所穿衣服上最容易脏的地方,洗衣时需要多洗洗。②国家、政党、群众团体等的最高领导人。如中国的领袖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为什么汉语中会有这种隐喻呢?这是因为衣服上的领口和袖口这两个部位因为与皮肤直接接触摩擦,容易起毛破损,所以古人在制作衣服时,领口和袖口都是单独用料的,并且往往镶以花边,甚至是金边。故在人们眼中,这两处是既高贵又醒目。“领袖”一词最早见于《晋书·魏舒传》。魏舒为国家勤苦工作,深受当时晋文帝的器重。晋文帝每次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当然,此处的“领袖”不是指“最高领导人”,而是指“同类人或物中之突出者”。

【衣冠】“衣”是衣服,“冠”是古代的礼帽,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所以古人非常重视戴冠。特别是古代只有“士人”以上才戴冠,所以以“冠”指代“士人”,即做官的人。

例示 领导干部要时时注意照镜子正衣冠,端正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想着为人民服务。

【衣冠不整】“衣”是衣服,“冠”是帽子。衣冠不整是指穿的、戴的不整齐。反义词:衣冠楚楚。

例示 本酒店系五星级大酒店,常年接待中外贵宾,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

【衣冠楚楚】楚楚:衣服穿戴鲜明、整洁的样子。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带有浓重的贬义色彩。

例示 他经常打扮得衣冠楚楚,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诱骗一些无知女孩。

【衣冠禽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因此,“衣冠禽兽”原来指代“当官的”,是褒义词,但是现在却变为贬义词了。这是因为明代中晚期很多当官的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百姓痛恨万分,自然该词的感情色彩就变化了。

例示 徐迟《狂欢之夜》:“在这座最庄严的城中,却有着一群荒淫无耻、丑态百出、伤天害理、穷凶极恶的衣冠禽兽。”

【衣食父母】指供给衣食的人,即用来指代那些供给自己吃穿的人,也比喻自身赖以生活的人。

例示 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把顾客奉为上帝,以诚待客,热情服务。

【衣食住行】穿衣、吃饭、住宿、行路。泛指生活上的基本需求。

例示 妈妈,您放心,我已经长大了,现在我在中国留学,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都能好好地照顾自己。

【衣不解带】形容辛勤侍奉,致使不能脱衣安睡。

例示 王一非常孝顺,他妈妈生病住院时,他衣不解带,吃住在医院里,把妈妈照顾得非常周到,最后把自己都累病了。

【衣不蔽体】蔽:遮住。衣服很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十分贫苦。

例示 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我们千万要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衣香人影】衣服上的香气,美丽女孩的影子。比喻女性仪态优雅、服饰艳丽。语源:清代王士禛《冶春绝句》:“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意思是说,正当中午时分,画船从桥下经过。人在画船之上,随波而去。桥上的佳人倩影只得空匆匆看了一眼。

例示 人生偶遇,来去匆匆,无缘结识,空感叹人去楼空,衣香人影太匆匆。

【衣食不周】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例示 自从破产以后,他衣食不周,更无钱买房,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连相恋十年的女朋友最后也跟他分手了。

【衣冠扫地】衣冠:古代士人以上戴冠,所以用“冠”来指代“士大夫”。“扫地”指“丢尽;丢光”。在这里比喻士大夫不顾名节,丧尽廉耻,丢尽面子。

例示 去年他嫖娼被抓,弄得声名狼藉,衣冠扫地,最后被单位开除公职。

【衣锦还乡】“衣”,动词,“穿衣服”的意思。“锦”,指代“华丽的衣服”。意谓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家乡,用来形容某人富贵之后向邻里乡亲炫耀。

例示 他当了县长之后,去年衣锦还乡,回家祭祖,可谓是光宗耀祖,着实风光了一把。

【衣绣夜行】“衣”,动词,“穿衣服”的意思。意谓穿了锦绣衣裳在夜间出行,别人自然看不到了。比喻虽居官位,身享富贵,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

例示 你在上海当了大老板,挣了那么多钱,但是富贵不回家乡,这岂不是古人所说的衣绣夜行吗?

【一衣带水】水面像一条衣带那样窄。形容一水之隔,用来比喻虽然有江海阻隔,但不足以限制人们的交往。

例示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居,应该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丰衣足食】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例示 你要想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必须早起晚睡,努力工作。又,在我们村里,他虽然算不上是最富的,却也丰衣足食,衣食无忧。

【锦衣玉食】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即生活中享受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也形容生活优裕。

例示 虽然他不能为妻儿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他却用宽厚的肩膀,为妻子、儿女撑起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湾。

【作嫁衣裳】字面的意思是说给别人在做嫁衣,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忙来忙去,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也说成“为他人做嫁衣裳”。语源: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例示 最近忙来忙去,要为好几位朋友写序言,而自己的事情却没有时间去做,唉,辛辛苦苦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弱不胜衣】形容人瘦弱得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例示 《红楼梦》第三回:“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

【量体裁衣】量:估量,衡量。指按照个人的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要根据实际情况办事,现在一般用来指根据实际情况办事。也说成“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例示 我们做衣服当然要量体裁衣了,您不到场,我们怎么给您做呢?又,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我们的工作安排。

【搞破鞋】破鞋:是一个语义上程度很重的贬义词,一般只在辱骂某女性时才会用到。其意是指作风不正派、乱搞男女关系的女人,与不正派的女人发生性关系即被称为“搞破鞋”。语源:“破鞋”一词据说来源于旧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那些没有字号的出卖肉体者,在大门外,往往挑挂一只绣花鞋,作为幌子。日久天长,风吹日晒,那只绣花鞋就成了“破鞋”,于是“破鞋”就成为作风不正派、乱搞男女关系的女人的一种代称。

例示 李燕对费墨说:“呸!什么美学研究生,破鞋!破鞋!”(电影《手机》中的台词)。

大红花轿

【上轿衣】新娘在出嫁的日子必须穿大红色的衣服上轿,大红嫁衣叫“上轿衣”。北方地区,在迎娶之前,男方要送给女方红棉袄、红棉裤,新娘必须穿着上轿,即使是大热的夏天也是如此,暗寓婚后家底儿厚实,衣食无忧。

例示 老舍《骆驼祥子·十五》:“一切讲好,她自己赶了身红绸子的上轿衣;在年前赶得,省得不过破五就动针。”

【裙带关系】裙带:比喻妻女、姊妹的亲属,指相互勾结攀援的妇女姻亲关系。最初是指靠自己妻子或其他女性亲属的关系而获得官职。后来,大家索性把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及给予特别的庇护、提拔和奖赏,都叫作裙带关系。含讽刺意味。

例示 我们公司不是任人唯才,而是任人唯亲,公司内部的裙带关系真的是很严重呀!从老板到中层领导,有至少三分之一的都是有亲戚关系的。

【穿衣戴帽,各人所好】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帽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说明衣着打扮是个人爱好,不能强求一致。

例示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人所好。”你下班后穿什么衣服我不管,但在上班时间,大家必须穿公司统一配发的制服,这是规定。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意谓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老的好。

例示 周立波《山乡巨变》:“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依我看来,你还是回去好些。”

【穿新鞋,走老路】老路:以前走过的路。意思是穿着新鞋,走着旧路。比喻虽然形式改变了,可是思想方法还是以前的一套,结果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带有讽刺意味。

例示 我们现在改换教材教法,提倡素质教育,试图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缠布腰带的老汉

【三棉不如一缠】近代男子服饰中极有特色的一样东西是布腰带。布腰带又称“缠带”、“扎腰带子”,一般两米多长,在腰间能缠两圈多,多为青色或蓝色。腰带一扎,衣服贴身,再大的风也钻不进去,所以有“三棉不如一缠”的谚语。即使是现代,在北方农村,很多老汉冬天仍有扎布腰带的习惯。

【借来的衣裳不合体】借来的衣服穿在身上不合适。比喻生搬硬套别人的计划、办法等往往不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例示 俗话说:“借来的衣裳不合体。”别的公司的发展计划,可能不太适合我们自身的情况,我们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去制定发展规划。

【人靠衣裳马靠鞍】鞍:马鞍。本条意思是:人穿上好衣裳就漂亮,马配上好鞍子就好看,强调衣着的重要性。近义俗语“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例示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所以女明星们每次出场总是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有些人的穿衣品味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三分长相,七分穿戴】意谓无论男女,就算其长相一般,只要穿戴得体漂亮,也会增添几分精神,强调人的外表的打扮、穿戴是很重要的。

例示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穿戴。”在公司上班,你还是要穿得整洁一点,精神一点,也好早日谈个对象啊。

【脚底没鞋穷半截】【鞋袜半身衣】这两条俗语说明鞋袜之类的服饰可以影响整个服装的穿着格调。一双与身份气质相符的鞋、袜,是人们进出社会的一张名片,身家品位一窥而知。

例示 萧乾《北京城杂忆》:“1928年冬天,我初次离开北京,远走广东。临行,一位同学看见我当时穿的是双旧布鞋,就把他的一双皮鞋送了我,并且说:‘穿上吧,脚底没鞋穷半截。去南方可不能给咱北京丢人现眼!’”

【两人合穿一条裤子】或说“穿一条裤子”。比喻两人看法相同、行动一致,遇到事情采取同样的态度。多用于贬义。

例示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五回:“我偏不要你去,我还和你说话哩。你两个合穿着一条裤子也怎的?”

【只重衣衫不重人】指人势利,看人只重衣着打扮。比喻看人时只重视人的外表,而不重视人的能力。近义俗语:以貌取人。

例示 在招聘员工时,我们不能只重衣衫不重人,外表当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应当是人的能力和素质。

【人不可貌相】不能凭人的外貌判断其才能的高下,即不能以貌取人。

例示 《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又,常言道:“人不可貌相。别看这老人其貌不扬,衣着简朴,他可是我们这一带远近闻名的亿万富翁。”

【穿鞋不知光脚的苦】穿鞋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光脚走路之人的痛苦的。意谓生活富足的人是体会不到处于困境中人的苦处的。

例示 俗话说:“穿鞋不知光脚的苦。你出生在豪富之家,天天锦衣玉食,衣食无忧,哪里能体会到我们穷人生活的艰辛?”

【果园不正冠,瓜田不提鞋】“冠”是头上戴的礼帽;“正冠”:用手把帽子戴正。“提鞋”:把鞋帮拉起来,把鞋穿好。本条俗语意思是说:你在果园里走路,不要举手正帽子,以免被人怀疑偷果子;在瓜田里走路,不要弯下腰去提鞋子,以免被人怀疑偷摘瓜。近义俗语:瓜田李下。比喻要尽量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免得惹麻烦。也多用来提醒人注意言行举止,不要招人怀疑,引来麻烦。

例示 俗话说:“果园不正冠,瓜田不提鞋。”可是,在从化的荔枝农庄中,你不必担心有“瓜田李下”的嫌疑,满园的荔枝,你可以尽情采摘品尝。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意谓人人都喜欢打扮得漂亮一点,或人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

例示 俗语说得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当然会流连忘返;那遇到俊男美女,人们自然也总是禁不住会多看两眼了。

荷包

【荷包七个洞,赚钱不够用】荷包:带在身上装零钱或零碎东西的小包,这里指“钱包”。本条意思是:钱包上有七个窟窿,钱当然存不住,挣多少钱自然也不够花。比喻不注意节省,挣钱再多也不够用。

例示 俗语说:“荷包七个洞,赚钱不够用。”虽然每个月你的工资看起来挺多的,但是你花钱大手大脚的,当然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了。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铁鞋:用铁做成的鞋。觅:寻找。工夫:时间。本条俗语意思是:把铁鞋都踏破了,也没有找到,现在竟然没有花费一点儿时间就找到了。多用来形容到处寻找某物都找不到,而无意之中却找到或得到了,比喻意外收获。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光脚的:即穿不起鞋子光着脚的,指穷人;穿鞋的:指富人。意谓只要穷人团结一心,就不怕有钱有势的人。

例示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只要穷人挺起腰来,就能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斗到底!

【好鞋不踏臭屎】踏:踩踏。意谓正直善良的人不会与品行不端的人打交道。

例示 《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二回:狄员外只说:“你好鞋不踏臭屎,你只当他心疯了,你理他做甚么?”又,《雍正剑侠图》第一回:“贫寒之家,惹不起他;真有势力之家,好鞋不踏臭狗屎,没有那么大的工夫理他。” qK15ki4uVc/1BUgs/0d1xHwpEFTvVsJgKevfwR65OY26AcnhO0iQaYfRJuKtLZ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