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六个主要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判断

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光伏是产能过剩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的行业。六大行业过剩的特点既有共同性,也并不完全相同。

(一)钢铁行业产能整体过剩,呈现结构性差异和周期性特征

首先,钢铁行业面临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将国家统计局数据与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钢协等单位对我国钢铁产能进行大范围摸底的情况相结合,我国钢铁行业2012年产能利用率为72%,2013年的产能利用率将为75%左右。2005年至今,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增长幅度超过130%,但行业利润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全国重点大中型钢企销售利润率最高仅为1.11%,有7个月为负数。根据河北省工信厅统计,2013年1、2季度,河北省钢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0.6%。行业利润水平的下降,说明钢铁市场结构处于供大于求阶段,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其次,钢铁产能过剩呈现结构性差异和周期性特征。用于汽车、白色家电等消费行业生产以及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产能不足,例如管线钢、冷轧钢板、家电板等;长板材等存在同质化竞争,主要供应装备制造业的中板市场需求低迷,造船等工业用钢部分过剩;少数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例如汽车用高品质冷轧板等。同时,钢铁市场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一是大的经济周期影响钢铁市场;二是分析全年情况,当下游市场出现好转,钢铁产量和产品价格也会相应增长。

第三,企业对产能过剩问题的认识不尽相同。课题组调研的河北、辽宁、北京、上海30余家钢企中,所有企业都认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利润下滑。但利润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由供需关系、铁矿石定价机制和财务费用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并非由产能过剩单一因素导致。调研企业对是否存在钢铁产能过剩的看法并不一致。个别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的程度“非常严重”;也有些企业认为“并不严重”;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不存在产能过剩”,原因是企业的产量仍在增长,产能利用率超过80%,产销率在96%以上。

(二)水泥行业产能全方位、严重过剩

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0.7亿t,水泥产量22.1亿t,产能利用率为73.7%。上述产能利用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全国的整体平均水平和一些水泥大省(如安徽、浙江、江苏)的实际情况,如具体到不同的区域,不少省份的实际产能利用率低于60%。同时,就整体情况看,考虑到目前正在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290条,全部建成投产后,水泥产能将达36.3亿t,产能利用率会进一步下降至60%左右。因此,与国际上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低至75%就存在过剩的标准比较,当前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三)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

根据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的统计,2012年我国电解铝产量为1988万t,同比增长13.2%,但产能增长更快,达到2765万t,产能利用率仅为71.9%。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铝价明显下降,行业和企业利润大幅缩水。在主要冶炼品种中,铝冶炼利润降幅最大,同比下降92.7%,全年仅实现利润9.3亿元。以我们重点调研的河南省为例,规模以上企业的铝冶炼(包括氧化铝和电解铝)亏损33.85亿元。2013年以来,我国电解铝行业价格下跌、效益下降的状况并未好转。8月份电解铝价格为14309元/t,同比下降7.6%。2013年上半年,全国电解铝行业虽然有所减亏,但亏损额仍达到6.7亿元。有色行业和炼铝行业平均利润率数据也反映了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2013年1—8月,整个有色金属行业中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率仅为2.23%。

而且,我国电解铝行业的产能仍然在快速增加。据工信部统计,电解铝在建产能约有1000万t。由于国内外需求短期内难以改善,随着新疆等西部地区产能的逐步释放,我国电解铝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亟待有效化解。

(四)平板玻璃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根据行业协会的数据,2012年年底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为73.1%,目前正在建设的浮法生产线32条,若全部建成,总产能达11.3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将会进一步下降。由此可见,平板玻璃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我们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平板玻璃生产的高度连续性,造成每年产能中一般都有10%~15%的生产线处于冷修或维修中。因此,实际产能有一定的缩减,而需求基本稳定,实际产能利用率应会有所提高。

(五)船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呈现周期性、结构性特征

首先,船舶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的。除LNG等专用船以外,船舶装载量供给严重过剩。世界造船市场年平均成交量在2007年出现峰值,曾一度高达2.7亿载重吨,2012年只有4686万。目前,世界船舶行业的产能约2.2亿载重吨,而我国约为8010万,如果包括三年以上没有产出的产能以及转至海工和修船等领域的产能,总体产能约1.2亿。显而易见,无论全球还是中国,实际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其次,我国船舶产能过剩在全球最为严重。目前,我国造船产能利用率为75%,如果按照全口径的产能,则低至50%~55%。在船市低迷的环境下,船企开工普遍不足。调研中发现,当前各地区船企都存在1/3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正常,1/3企业任务不足,1/3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的状况。即使是运营相对良好的大型国企,主要设备利用率也不到50%。

再次,我国船舶工业结构性过剩矛盾突出。船舶行业也存在产能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全国各省份的产能利用率近年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长三角地区产能过剩相对更加严重。根据我们的调研,2013年一季度山东省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在50%左右,辽宁省在60%左右,安徽省为41%左右,福建省46%,南通市72%,浙江省51%。此外,竞争力不强的民营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但国有企业集中的上海造船业相对较好。

(六)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属于阶段性过剩

2008—2011年,我国光伏行业产能加速发展,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占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总产能的60%,光伏行业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光伏企业比较集中的浙江和江苏省的情况基本上反映了全行业的现状。2012年,浙江省单晶硅硅片生产企业96%停产,光伏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开工率不足50%。全省370家光伏企业中有2家破产,5家停产清算,20家离开光伏行业,亏损面达到80%以上,总亏损额50亿元左右。江苏省硅片、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利用率均未超过60%,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数量从418家减少为380家。2013年第二季度光伏行业出现低位回暖,浙江大型光伏企业多处于满产状态,中小企业开工率达到70%左右;江苏的总体产能利用率提高了10%~20%,硅片、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62.6%、65.7%和67%。总体分析,未来的光伏市场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光伏行业的过剩属于阶段性过剩。

产能过剩给光伏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弊有利。产能过剩是导致当前价格大幅下跌的主因之一,但对社会就业无明显冲击,也没有严重影响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即使是在形势最为严峻的2012年,产能过剩并未阻碍整个光伏行业技术提升的步伐。目前,我国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化转化效率已分别达到18.5%和17.3%。主要光伏企业的高效电池效率已达到20%以上,量产效率也超过19%;高效多晶技术风生水起,量产效率18%以上,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电池组件企业成本不断下降,至2012年年底,部分企业生产成本降至0.6美元/W以下,有的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已达到近19美元/kg的国际先进水平。价格急剧下跌的情形下行业仍能保持技术提升步伐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产能过剩还未严重危及企业创新的能力,二是光伏行业的两大特征让企业仍保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同时,产能过剩对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一是大幅降低了产品价格,对于推动光伏行业逐渐脱离政府补贴,形成更加健康的发展模式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通过市场机制淘汰一批落后企业,为优势企业产业重组带来机会;三是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度,有助于加快企业创新的步伐。 Fvwo6w8x/o9ickijlPrUWh/iRGUiox28if6DwLZTOLaWQwlBucf0YLA/1Vp6NYH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