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和化解过剩的主要困难

(一)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尽管各方对我国目前钢铁产能过剩的程度存在不同判断,但对于导致过剩的原因却没有争议,可主要归纳为五点。

一是国内需求增速下降、供应大幅增加。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降幅明显;但在高速发展周期钢铁行业高额利润的影响下,钢铁或非钢实体企业投资冲动性强,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增速的理性回归,导致钢铁产能在10年内大幅增加、新建产能短期内快速释放。

二是传统产能升级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我国钢铁产业已经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产业转型阶段,面临着产品、管理的全面调整。经济下行对产业转型发挥了促进作用。但当前的转型刚刚起步,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只是抗风险能力不足,距离转型成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发展模式和产品结构还无法与之适应,由此导致传统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

三是产业政策对钢铁产能快速增加发挥了变相引导作用。20世纪末,国家就已将钢铁行业定位为产能过剩行业,1999年实施的钢铁新政、2004年颁布的《国家钢铁产业政策》、2009年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都明确要严控钢铁产能盲目增长。与政策相配套,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上收了钢铁产能的审批权,不断提高企业的“入门”规模标准。而事实与预测恰恰相反。已有的钢铁企业利润率高,必然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小规模企业效益好、资金充足,为了跨入门槛,不被淘汰,不断按照政府标准扩大产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产能在新标准规模以下的企业不但没被淘汰,反而在政府政策的“变相引导”下不断扩产,加大了全国产能的增长速度和幅度;二是政府审批在市场面前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民营企业得不到政府批示,但也没有受到过多约束,普遍违建,目前全国有一多半的产能属于违规建设。

四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保护了本地产能的扩张。钢铁行业能有效拉动地方政府经济增速、税收和就业增长。在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下,尽管中央政府一直在严控钢铁产能,但地方政府却一直在大力支持本地钢铁产业的发展,为地方产能的违规扩张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地方政府通过税收返还、土地出让、财政补贴等的过度保护下,有些民营钢企吨钢交税可能不超过10元,而不享受这类支持政策的央企,吨钢交税则接近300元。

五是我国环境、能源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不健全。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本应是钢铁行业准入和退出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因此,两大体系不健全实际上降低了钢铁企业的准入门槛,并保护了真正的落后产能(非规模评价)得以长期存在,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利局面。

(二)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面临的主要困难

“四个一批”是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的总思路,具体是“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优化组织机构,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严格环保安全能耗准入标准,淘汰一批”。不同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和呈现的特征各不相同,以“四个一批”为思路,在实际化解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同样如此。

一是国内消化:难以确定扩大需求的重点领域,如果对重点领域的鼓励过度有可能出现新的过剩,而且,钢企现阶段缺少必要的创新投入。钢企普遍认为,通过国内市场消化一批过剩产能是较为现实的产能过剩化解方式。消化一批过剩产能的主体是国内消费市场,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在现有消费结构的基础上扩大需求;二是拓展消费领域,转变消费结构,创造新需求。面对市场需求,钢铁行业首先要满足广泛的大众需求,同时也要有能力满足不断升级的高端需求。因此,针对钢铁行业而言,两个渠道需要同时启动。

钢铁产品最大的消费领域在于大众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规模要小于“大路货”市场规模。目前的市场供应情况是,大部分民营钢企的产品面向中低端的大众市场,国有大型钢企以及少数有实力的民营钢企的产品以中高端市场为主。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是,高、中、低端市场均存在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但市场需求仍然以大众市场为主。在钢铁市场快速发展的初期,以中低端为主的大众市场供不应求,吸引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国有大型钢企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逐步退出中低端市场,大力发展中高端市场。进入经济转型期之后,一些下游需求增速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些需求有些属于中低端市场,导致大众市场的很多钢铁产品产能过剩;有些属于高端市场,例如造船用钢需求等,因此高端市场同样存在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在本轮钢铁产能过剩初期,以高端产品为主的很多国有大型钢企由于供应领域集中于高端、产品线灵活性差而首先受到冲击。主要面向大众市场的民营钢企则由于大众市场规模大且经营品种多样化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受冲击的程度要小于国有大型钢企。

不论政府通过何种方式扩大消费需求,都将有利于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但有两点需要关注:第一,扩大哪些领域的钢铁消费需求。钢铁下游需求多数已经饱和,按照当前的经济增速很难再出现之前的快速增长;目前只有一些供应家电、汽车行业的冷轧产品供不应求,但根据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预测和在建产能统计,现在的供不应求只是已有产能的供不应求,随着新建产能的释放将很快出现供大于求;目前主要依赖进口的产品品种有限,且都属于高尖端产品,虽然总需求量不低但单批的需求量不会很大,因此,必须定制化生产,钢企开发这部分需求必须改变传统工艺和投入资金。

政府明确的领域如果不符合市场规律,会降低政策的执行力;如果切合经济发展方向,将会对钢企和地方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促使资源快速向少数领域集聚,有可能还没有解决好老的过剩问题,又出现了新的过剩问题。国有钢企产能在造船等中高端产品领域过度集中导致产品线灵活性差就是实例。当前,国有、民营钢企都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识别利润点。地方政府出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等多方面考虑,也在积极探索本地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央刺激钢铁需求政策的出台很可能会打破正在以市场化手段逐步形成的市场平衡。

第二,钢企缺资金。我国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不应局限于高端领域,而应是实力的整体提升,既要拓展高端市场需求,又要提高中低端产品质量。需要一定投入来进行技术、工艺、管理等创新。但钢企目前经济效益差,贷款难度大,财务费用高,节能环保投入又在不断升级,缺少结构调整的资金。

二是海外转移:难以解决存量问题,且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内外部诸多困难。所谓的转移产能,主要是指海外建厂,由于不可能把国内的钢厂搬往国外,因此转移的只是新增的部分产能,并没有解决国内已有的过剩产能。而且,海外经营的不确定性大,面临的文化、经济、政治等问题众多,经营环境可能比国内还要复杂。因此,钢企缺少通过跨国经营转移产能的意愿,更希望“走出去”的是产品而非产能。

三是整合产能:难度较大,既要突破管理体制等障碍,又要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我国钢铁产业的整合重组已经进行了多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案例。目前钢企利润率低,很多企业的钢铁主业亏损,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停产。从经济形势看,确实是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好时机。但依靠钢企整合化解产能过剩存在不小的难度。按区域,国内钢企整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内(省内)整合。以前多地都在尝试,时至今日,没有整合成功的都存在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仍然难以攻克。另一类是区域外整合。这类整合所受阻力更大,会受到地方政府在产权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过度干预。按所有制,国内钢企整合可分为相同所有制间整合和不同所有制间整合。前者的整合障碍相对于后者要小些。如果是不同所有制间的整合则会遇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敏感问题,这是钢企(尤其是国有钢企)所不愿触及的。简而言之,钢企整合的障碍很多涉及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大的改革问题,需要顶层设计进行推动;在整合的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这些问题不是企业微观层面和市场中观层面能够破解的。

此外,钢企整合还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例如资金问题,现在企业利润率低,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例如政府如果过多地强调整合,有可能令整合成为地方政府的行政任务,从而将这一调节钢铁产能过剩的以市场化为主的手段转变为以政府为主的手段,有可能出现非实质性整合。对于民营钢企之间的纯市场行为的整合,还会由于政府的介入而提高整合企业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目前,还有一种渠道正在尝试,即产能置换。名为收购、兼并,实质是有实力的企业为扩张产能而购买落后产能,买入后将其淘汰,再按一定比例上新产能。这种做法有优势,一是切实淘汰了落后产能;二是有利于平稳度过从落后产能升级到先进产能的过渡期,政府的退出成本低。但这种做法对先进企业不公,等同于让先进企业多承担了一块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负担。而且,这种做法形成了对落后的保护。这些落后产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存在且获利,最终还要保护性退出,不利于今后出台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是淘汰产能:在现有标准下淘汰空间有限,且职工安置压力大。目前纳入统计的钢铁产能中真正的落后产能并不多。以前的政策是以规模为标准提高产业门槛,但没有将产能的发展势头限制住。政府每出一个新标准,钢铁产能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如以节能环保等为标准,也未必会发挥淘汰的作用。我们调研中接触到的所有钢铁企业都在强调强化节能环保标准,这充分反映了钢企的实力和发展现状。大多数钢企(含国有、民营)的节能环保标准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一些钢厂的厂区环境甚至明显优于周边地区。还有一批相对落后的钢企,按照现行标准也完全符合要求。对于这类企业,现有的标准并没有发挥严控的作用。例如针对钢材强度,曾经取消了235MPa和335MPa两个标准,统一采用400MPa标准。但标准幅度提升不够,全国仅仅淘汰了1000万t左右的产能。此外,钢铁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淘汰产能会涉及大量从业人员的安置问题。例如河北省,目前钢铁从业人数为60.1959万人。2011年、2012年涉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数分别为287家和349家,分别涉及职工12.61万人和4.6万人。其中,整体关停企业的在职职工人数分别为3.82万人和2.2万人。为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河北省将在5~8年内减少钢企个数60%左右。届时,职工安置问题将成为最大的困难之一。 fuVD0ZBwCA1Vk4UPNm/FWEHt2Gssd/6wpbo2+1QOi1Xt8wxIE0Hs6lzRrKgcFc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