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心理发展与学习的关系极为密切。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普遍性和差异性,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影响学习的两大系统是学习动力系统和学习能力系统。前者包括动机、需要、情绪、情感,后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各个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开展学习辅导,了解各个年龄段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阶段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还不善于把学习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
1.记忆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的容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数字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水平(7±2个信息单位)。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有意记忆超过无意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小学生采用记忆策略的能力迅速提高,主要运用复述(背诵)和组织帮助记忆。小学生掌握的背诵策略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研究表明,9~10岁以前的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主动利用背诵策略帮助记忆保持。通过辅导训练,可以提高他们掌握背诵记忆策略的能力。组织策略包括归类和系列化,按记忆材料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帮助记忆。从三年级开始这种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经过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记忆能力。
2.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10岁左右是这个过渡的转折期。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7~8岁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8~10岁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形象抽象水平”,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10岁以上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接近科学概括。演绎、归纳、类比推理能力也随年级的增高而发展。
(二)初中阶段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特点
初中是小学向高中教育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处在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时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自然影响到学习活动。其表现为:一是学习成绩分化激烈。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与初中成绩相关不高,在小学是学习尖子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降低;相反,小学时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多人后来居上,成为成绩优异者。这与学生小升初后能否适应学习环境密切相关。二是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三是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作用日益明显。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学生是否善于总结经验,改进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初中学习的特点,也取决于初中生对学习的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自觉、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也与后者相关。动机因需要而产生,由于初中生高层次的理想信念还在形成过程中,并且不稳定,应从近景动机入手,引导学生确立适度目标,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教师还应创设激励机制,让学生不断尝试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就感。
1.记忆的发展
初中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高于大学生,达到11.04±0.4,超过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在记忆过程中,初中生能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形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达到最高水平,抽象记忆量达到高百分比。能有效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低年级学生在记忆有关内容时,习惯于多次重复背熟材料,而不是理解记忆,这为适应初中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们普遍感到要记的东西太多,记不住、记混了。
2.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了皮亚杰提出的“形式运算阶段”,学生能够脱离具体的事物或情景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具体表现为:一是具有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初中生可以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二是思维形式与内容分离。思维形式与内容分离是指根据命题的逻辑形式在头脑中直接进行推理,使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思维形式与内容的分离正是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初中生思维品质具有矛盾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独特的自我、假想的观众)。
(三)高中阶段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特点
高中生伴随着生理、心理趋于稳定和成熟,其认知发展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高中生的智力不仅表现在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与完善上,而且其思维也表现出全新的特点: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设性和内省性;形式逻辑思维居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帕瑞对青年期的思维进行研究后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不变的真理。第二个阶段为“相对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第三个阶段为“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