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行动,教育价值集中在活动过程中。有了好的主题和活动方案,只是活动成功的一半;另一半是如何成功地开展活动。第一要有完整的流程,一节完整的心理活动课要有如下流程:
暖身运动——创设情境或设计活动——催化互动——鼓励分享与自我探索——引发领悟——整合经验——彼此反馈——活动延伸。
以下从活动流程的每个环节来详细解读。
1.暖身活动
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始,正如开展体育运动前需要进行身体预备活动一样重要。暖身活动是为了让团体成员之间相互沟通,逐渐形成信任、合作、互助的团体气氛。
暖身活动一般可采用言语与非言语两种形式:言语形式的暖身有自我介绍、相互介绍、名字串联等;非言语形式的暖身有轻松体操、放松练习、按摩、哑口无言等。
暖身运动的选择、设计与应用,应考虑两个要素:
(1)暖身活动能否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2)暖身活动能否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开放、接纳的气氛与情绪。
同时,暖身活动的内容最好能够与本节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不是盲目的随便找一个活动来热身,比如在一节《我的情绪我做主》的心理活动课上,教师设计了名为“成语猜猜看”的活动,通过两名同学的表演,一名比画一名猜,这些成语有“眉飞色舞”、“唉声叹气”、“喜上眉梢”、“怒不可遏”等,不难看出,这些成语都是有关情绪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活跃气氛,投入课堂,又自然地引入了本节活动课的主题,这样的热身活动是较为成功的。
2.创设情境或设计活动
创设的情境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符合辅导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2)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越近越好,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有感触、有共鸣,比如在一节《我的时间管理财富》课上,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某学生早晨起床闹钟响了几次后都懒得起,最后实在无奈起床后匆忙赶公交车去学校,结果堵车加上起晚了,他到学校时预备铃已经打了,班主任老师凶巴巴地站在教室门口,很显然他挨了一顿批评,紧接着他英语课一节课时间都在恼火,老师的提问也没答上来,中午的作业由于没安排好时间也未能及时完成。学生看完这个情景剧都很有共鸣。我们设计情境时如果实在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可以采用课前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并设计情境。
3.催化互动
催化学生彼此参与和互动,则是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精妙之处。
活动课上一个班级或团体会有一个“团体场”,学生之间的心理感受会相互影响,比如在一节“优点轰炸”活动课上,其中一个环节是“请你当我的伯乐”,学生之间相互发现对方的优点,这也给了彼此之间很大的肯定、鼓励和心理能量,整堂课的效果很棒。
4.鼓励分享与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因此课程设计就应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深入地自我探索,而不是依靠教育者的说教或社会规范的灌输。如活动课《我是谁》,其中的一个环节是“小记者”,即让学生采访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最后分享采访感悟。“分享采访感悟”这个小环节通过让学生谈听了别人评价自己后的感受,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思考如何去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以后该如何再提升自己等,从而促成了每个同学的自我探索。
5.引发领悟
学生在参与和分享中获得新的想法与感受之后,便会引发他们的领悟过程,从而开启改变与成长的有利契机。如活动课《走出自卑》,让学生畅谈自己曾经不自信的一些方面或事情时,很多不好意思开口谈自己有自卑感的学生会通过听别人的分享而意识到,原来大多数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毕竟人无完人,而这个领悟将为学生战胜自我自卑感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6.整合经验
团体成员能否深入掌握在团体中取得的经验,以及能否把团体中的学习成果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真正的成长目标,一方面取决于团体活动的前期过程,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团体的结束期活动。如活动课《积极的自我暗示》,在最后的环节中,首先出示了两个和学生紧密联系的消极暗示的个案,让学生深入分析案例中的同学具体的心理感受和自我否定等,使学生间接体悟到了日常生活中自我消极暗示时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从而对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消除这种惯有的意识,树立积极暗示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这种经验的整合也会使学生将自己在课上的收获真正运用于日后的实践行动中。
7.彼此反馈
在活动结束前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回馈机会,不但能强化本单元的辅导效果,而且可为延续下一个单元的辅导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很多活动课在最后的环节都会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或感悟。这不仅可以让同学之间的感悟彼此碰撞出新的火花,而且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回馈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辅导效果。
8.活动延伸
辅导效果的取得,单靠课堂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布置一定的行为作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课程中取得的领悟与演练成果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辅导网络的支持作用。如在设计《现实我与理想我》活动课时,在课上引导学生找到“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后,应引导学生再思考缩小这差距的自我的行动应是什么,最后可以让学生课后从每周践行一个行动开始来延伸这节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