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意识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出发,既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又要充分关注当下学生的心理需求;既要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又要使他们在这个基础上悦纳自我、信任自我;既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又要考虑到整个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因此大到系统考虑一个学段、一个年级、一个学期辅导活动课程内容安排,小到一次活动课程方案设计,都应系统规划,周密设计。这里就一次自我意识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做一阐释。
(一)活动设计理念的精准定位
辅导理念是教师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了教师对某次活动课的理性思考和深刻定位,可以说辅导理念是一节心理活动课的灵魂。有时我们在听很多心理活动课时,一节课下来让人眼花缭乱,活动不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但就是感觉心理课辅导的色彩不明显或者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其根源就在于教师只关注了丰富多彩、气氛热烈的活动形式而没有花工夫好好研究辅导理念。所以说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理念第一,辅导技巧第二。
在定位辅导理念时,可以分为3个维度,一是设计本次活动主题所依据的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什么,因为辅导主题往往会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如“多元智能”、“气质”、“情绪认知”、“考试焦虑”等,教师要想对主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得透彻,一定要先明确相关的理论基础。二是明确要辅导的学生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当下心理的发展特点是什么,比如讲有关自我意识的主题,如果面对的是高中生,我们首先了解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是什么,这样辅导才会为学生提供成长中必需的营养,而不是盲目地、想象地去设计一堂课。三是阐明设计这节活动课的目的是什么,有一个目标性的引领,会让一节活动课的指向性更明确。
(二)活动目标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一节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清晰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对初次设计活动课的老师来讲,可将目标从知识、情感、能力和价值观三方面来细化解读,从而验证某节课的目标是否到位和全面。如《我是谁》这节课,它3个目标依次是A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B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C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这3个目标的确定就较为全面,首先使学生明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能做到真正认识和了解自我,最后使学生懂得从他人的反馈中调整自我,从而使自我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并相互影响的,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几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三)活动方案设计突出“活动”和“体验”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自我意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的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参与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达到充分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
一是精心设计活动情境,如蓬莱二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的心理活动课,在“找优点”环节中,让学生从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瓶中抽取纸条,每张纸条上都有某个学生的姓名,被抽中的同学要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优点。一开始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优点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老师接着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相互鼓励的氛围。学生都很在乎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因此同学对他的优点的认同会格外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自我和体验别人对自我的评价和肯定,达到非常好的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效果;二是活动设计可以安排一系列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充分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一节课设计多个活动,这虽然从形式上看活动确实很丰富,但实际上往往造成每个活动都是蜻蜓点水,学生还未来得及充分感受和体验,活动已经结束,反而起不到任何效果,如《超越自我放飞梦想》,本课分为了两大篇章,即“感受梦想”和“梦想成真”。而仅仅在“感受梦想”篇里,就有“心心点灯”、“彩笔描绘未来”、“梦想表白”等几大活动,第二篇章里又有好几个活动,这些活动本身是非常好的,但把它一股脑儿地放到一节课里,着实有些不妥。心理活动课我们也可以用几个课时的系列活动来展开,而在一节课里,环节要少而精。
(四)活动形式设计体现灵活多样
活动形式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设计,同时注重形式生动多样,如《真正的勇敢》,活动课中运用了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学生表演3个跟“勇敢”有关的小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这样直观、生动的形式尤其适合小学生;如《蜗牛与十字架的启示》,从题目也不难看出这应该是一节面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采用向学生出示系列漫画,并让学生谈自己对每一幅漫画的感悟来调动课堂的氛围,同时引发学生的理性的思考,这样的活动形式尤其适合高中或中职的学生,因为单纯的浮在表面的简单活动很难令他们真正敞开心扉,高中生的心理防御要比小学和初中严重得多,所以选择有深度且容易引发他们思考的活动尤其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