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诱因,在个体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期,从幼儿时期的游戏为主到小学阶段开始“背着书包上学堂”,小学生也开始主动地考虑和意识到自己应当怎样学习和行动,这就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前儿童没有多大差别。在他们的心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几乎完全信任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小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中心是老师建立起来的。教师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讲,是神圣的知识和真理的化身。教师的赞同与否以及评价高低是学生形成对待自己行为以及班上其他同学行为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特别谨慎地对学生作出客观、适当的评价。那些随口而出的,不经过认真考虑就对学生提出轻率的、不恰当的、不负责任的评价,常常会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正确的教育下,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学会独立地把自己的行为和同伴的行为加以比较,把同伴的行为当作评价自己的行为的依据之一,而不是盲目地、简单地只根据老师的评价作出判断。如果老师对他们作出不公平或不客观的评价,常常会引起学生的不信任、反感甚至抵触,例如,他的每周作文写得比被表扬同学的还要生动有水平,可是老师却没有表扬他,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公平。

2.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评价自己和别人时,常常是片面的,而且容易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到中高年级以后,小学生就不但能指出自己的优点,也能指出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在评价别人时说得比较清楚,在评价自己时就比较模糊。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涨期,发展心理学将个体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阶段称为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在生理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更重要的是,个体开始有了清晰的自我个性发展倾向,产生了不同于童年期的一些显著特点,其中以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内容。

1.中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个过渡时期,因此,对中学生的自我体验的发展更要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

(1)自我情感体验日益丰富

首先,这时的学生在心理上更多地盘桓着一个“自我”,并对个体的情绪产生着诸多影响。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真正不识愁的只有童年。其次,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日趋丰富和深刻。他们情绪高涨时,会体验到自傲、自负、自满、自豪;情绪低落时,他们会体验到自怜、自怨、自惭、自责等。在童年期未曾表现出的腼腆,在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中也开始出现了,到了青年期更萌发了对异性的关注和爱慕的体验。

(2)自尊感日益突出

从自我体验的角度讲,自尊感在这个时期表现得特别突出和强烈,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对于外界的评价尤其关注和敏感。这些评价会对他们自身产生很大的影响,赏识或肯定的评价会令他们产生很大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反之,消极或否定则会令他们对自己产生很大的挫败感。这时的自尊心得到了突出的发展,他们常常把自尊感放在一切情感的首位。

(3)自我成人感日益显著

随着生理发育的显著变化,个体开始出现了第二性征,中学生除了感到惊奇、兴奋外,还产生了“我长大了”、“我成人了”的感觉,于是开始注意和关注自己的外形。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了一个全新的感觉,他们的独立感也日益增强,希望自己能像成人那样去独立地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及作出相关决定等。这时如果父母或老师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或独立权,通常他们会表现得比较逆反。

2.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

(1)中学生自我调节由被动性向主动性逐渐增强

自我调节可分为被动自我调节和主动自我调节。前者是指由外在控制力引起的自我调控。后者是指由个体主动定位目标、监督自我的自我调节。据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小学三年级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已经很高了,但这主要是被动自我调节。进入青少年期,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增强,但总的来说从儿童到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自我调节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特别是由被动自我调节向主动自我调节转变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调节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和反复,甚至出现退行或下降的现象。我国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这种跌落有两次,一次是在小学五年级左右,一次是在初中二三年级。但为什么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随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发展,甚至还有两次跌落的现象?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中学生自我调节由自我监控向自我教育发展

自我监控是自我调节中的初级水平,而自我教育才是自我调节中的最高水平和发展形式,这种形式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出现了。这是青少年自我调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变化和形式。它标志着青少年的自我调节开始进行主动性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意味着青少年开始步入自我设计、自我定位和自我完善的阶段。但要明确的是,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在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后,在主动性自我控制顺利发展的基础上,在外在的启发、引导和教育下逐步形成发展的,一般来说,到青少年中晚期中学生才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自我教育层次。

3.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

(1)自我评价涉及现实我和理想我两个维度

现实我即当下的自我,理想我即未来的和期许的自我,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统一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动力源泉。如果能坦然接受和悦纳现实我,同时又能将理想我作为一个目标点为之不懈努力,则会令自我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否则会处在一种不能接受自我且怨天尤人的不良循环中。

(2)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获得发展

青少年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大致经过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开始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某种反叛和对抗;在评价标准上由童年期的成人评价标准取向向同龄团体评价标准取向过渡,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自我评价。另一个阶段是自我评价既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又逐渐克服了同龄团体的强烈影响,表现出真正的个体独立意向,形成个体特有而明显的自我评价。有研究表明,初中三年级前后是自我评价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说,初中三年级后的学生的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发展就处于相对稳定水平。我国的青少年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欠缺。

(3)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趋于全面和成熟

首先,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中学生的自我个性日益突出,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增强,能够更独立地对自我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自我评价逐渐稳定和全面。初中生还容易片面地、夸大地评价自我,进入高中后,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会趋于更全面、稳定和成熟。同时自我评价标准也从表象向本质过渡,从容易关注一个人的外在表象,逐渐向对一个人的内在心理品质以及人格特点等深层次来进行评价。 P0mlUmVgGAJP2W2FHqtUNrd/jbcnQYFQBNvIoDlJc9KqZm6nq8XoqnBb43UPWo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