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我多年从事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种现象:大部分学生在长时间的复习后,尤其在二轮复习中后期会出现一个比较强烈的疲劳期:学习成绩和效率停滞不前,学习的知识感觉模糊起来。想学习又学不进去,一看书就发呆,于是导致情绪异常烦躁,情绪低落。为了使学生尽快跨越疲劳期,冲刺高考,本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着重探讨心理疲劳期的表现及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适合高三学段。
二、活动目标
使学生对高三复习中心理疲劳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使学生能觉察自己的心理疲劳期,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跨越心理疲劳期,笑傲高考,铸就辉煌,同时使学生面对疲劳期不烦躁不恐慌,心内坦然,情绪稳定。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测试、心理游戏、讨论思考等方法解决教学重点: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跨越疲劳期的方法。教学难点:对疲劳期原因的探究。
三、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4个环节,第一环节感受疲劳期,第二环节认识疲劳期,第三环节探究疲劳期,第四环节跨越疲劳期。通过辅导课,使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启迪和智慧,探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调节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战胜疲劳。这是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动态过程。
第一环节:感受疲劳期
(一)情景表演
地点:一个高三学生家里
时间:双休日——离高考三个月
人物:母女
事件:女儿想看书却又发呆,想进入学习状况又进不了,异常烦闷,母亲不解,督促女儿赶快学习,因此发生争执。
(二)交流
这个情景想必同学们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激发兴趣,共同感受,引起大家的共鸣并导入课题。其实,自我体验,自我认识,相互交流已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始了。
第二环节:认识疲劳期
(一)心理测试
随机抽调六名学生到讲台,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自测。测试题认为符合情况的打√。
1.老师说开始复习时我不能马上进入状态。
2.看见书本习题我感到讨厌。
3.今天的复习计划我没有抓紧时间去完成。
4.想抓紧时间学习,可提不起劲头,有点松松垮垮。
5.上课时头脑不清醒,经常走神,学习效率不高。
6.我感到不会的东西很多,许多知识都很模糊。
7.忙忙碌碌一天下来,我感觉没有多大收获。
8.考试成绩不理想,我最近常掉眼泪或发脾气。
9.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每打一个对号向前走一步,走的步数越多越有问题。统计同学打对号的情况。请走的步数较多的同学谈一下认识,结果以测试中第6、7、9条的问题最突出。
(二)讨论并揭示
这种现象看来比较普遍,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心理疲劳期:长时间从事一件事所带来的心理饱和。
【设计意图】学生对心理测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通过心理测试使学生对心理疲劳期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认识事物不能只停留在现象的体验和表层的认识上,必须深入到事物本质的揭示上。
第三环节:探究疲劳期
【心理游戏】
把左上角分成二等份
把右上角分成三等份
把左下角分成四等份
把右下角分成七等份
第四步极少有人能做出。
揭秘:长期以单一的方式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出现思维定式,效率下降,智力受限的情况。联系到高三复习,长期的高三总复习,学生只是被动跟着老师走,没有主动构建知识网络,没有创造性学习,必然导致这种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运用它来揭示心理疲劳的原因,会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心理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长期睡眠不足,缺失成功体验等。但在课堂上不能一一展示,只能抓住最关键点揭示。
第四环节:跨越疲劳期
这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针对心理测试中最突出的三个问题寻找跨越的办法。
1.感受漫画,心灵加油
鱼和鲨鱼的故事。把鲨鱼和小鱼养在一个鱼缸里,中间用玻璃隔板挡着。鲨鱼想吃小鱼,却一次次碰壁。当把玻璃隔板拿开后,即使小鱼游到鲨鱼面前,鲨鱼也不吃小鱼了。
感悟:对失败的思维定式导致错误归因以致自信心下降,能力缺失。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分析的方式更符合高中生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比一味的概念灌输更加深刻。以此解决心理测试中第九条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怀疑的问题。
2.英语翻译,激发潜能
【翻译口号】
①Believe in yourself.
②Just do it.
③Stick to it.
我们的口号:我行,我做,天天做。
【设计意图】从英语翻译到一种认知的输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解读口号】
我行: A.大圆与小圆:
小圆周长小,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感到自己的未知少;大圆周长大,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大,感到自己的未知多。
B. 应激状态:
人在精神适度紧张时会有一个情绪及智力的亢奋期。
【设计意图】针对测试中第6、7条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些认知上的调整。
我做: 师生互动,检测我行,我做。让学生走上讲台,喊出我行我做的口号,唱两句歌。并谈出感受。
天天做: 立足目标坚持不懈。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设计活动,通过参与互动并谈出感受,挖掘学生的心理自觉能力,这是心理教育非常重要的步骤。
3.你说我说,方法PK:
让状态比较好的同学交流心得,比比谁的方法最好。
(1)回扣课本,抓住本质法:简单和基本里包含着本质。
(2)变被动为主动法。我是各门功课的总教练,我给各科制订训练计划。
(3)厚书读薄法:绘制知识导图,提纲挈领。
(4)抓住细节法:细节决定成败。
(5)身心调节法:越是复习最紧张的时候越应该把运动、音乐输入进去,做到有张有弛。
(6)分段复习法:把难记的,自己不擅长的功课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
(7)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法:对自己经常出问题的地方来个专题研究。
【设计意图】来源于学生的方法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有的学生谈得非常好,对同学是启发,对自己是鼓舞。
四、效果与反思
本次心理辅导活动课针对高三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情景表演、心理游戏、心理测试等活动。由感受心理疲劳期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心理疲劳期,探求根源,并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的办法。整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并把一些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活动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受到启迪和鼓舞,得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一堂心理辅导课不可能解决太多问题,心理测试中的其他问题可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同时,方法的实效性还有待于监督落实。
(本设计由海阳市第一中学 宫淑芹老师提供)
点评:
从心理学的原理来看,适当的刺激是增强积极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但是过多的强化刺激,就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刺激过强,唤起的动机水平过高,使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焦虑烦恼状态;刺激时间过久,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进入抑制状态。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就是超限效应。持续使用同一种刺激材料,导致刺激效果递减,这种心理现象则被称为心理饱和效应。高考是高中生面临的重大的人生挑战,复习阶段是最后的冲刺,学习压力与强度之大不言而喻。高三的二轮复习,是在回归教材、着眼基础知识的一轮复习之后,进行的综合性训练。在这个阶段,面对大量的习题、试卷及考试,学生往往容易感到心烦、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超限效应和饱和效应相伴发生。教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一般会从动机、态度、意志品质等方面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由于不能对症下药,往往加重学生的焦虑并降低自我评价。本案例的设计者依据脑的工作原理或神经活动机制来解释学习过程的消极状态,对于帮助学生合理归因,自我觉察、自我接纳,进而采用合理的策略进行自我调节,增进学习的效能感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案例的价值还在于,运用心理学理论,科学地解释与解决学生来自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发挥了示范作用。
本设计与活动过程的实施,围绕“跨越疲劳期”的目标,从选题到活动过程,处处贯穿了从高三学生的学情和思维特点出发,较准确地进行了心理学理论解释,合理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在活动与体验中,达到知行统一的辅导目的。其突出特点有三个:一是“深”。从整体看,围绕辅导主题设计活动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情景表演感受疲劳期”,到“测试、讨论认识疲劳期”,再从“心理游戏探究疲劳期”,到“方法比拼跨越疲劳期”,学生在观照他人,省察自我,透视本质,学习榜样中改变认知,积极行动。二是“透”。每个环节又设计细小的活动链,给学生充分的体验空间。如在“认识疲劳期”环节,学生通过自我测试进一步具体感知与自我觉察“疲劳期”的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的团体讨论揭示了“疲劳现象”的心理原理,帮助学生对这种现象的本质有了深刻认识,为积极的行为改变奠定了基础。三是“活”。灵活运用情景表演、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团体讨论等辅导技术,使长于用“脑”说话的高中生,在“活动”中复现以往的经验、感悟当下的体验,用“心”说话,把感性的自我觉察与理性的自我评价统一起来,这对学生运用合理的归因反馈促进自我调节、提高学习成绩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次活动环节的安排还可以更紧凑,使重要环节的活动时间更充分些。建议做以下调整:“漫画分析”调至“探究疲劳期”板块,与原有的心理游戏都属于探究原因,是“知”的层面。“方法大PK”应作为“跨越疲劳期”的主要内容,也是本活动课的最重要内容,属于“行”的层面,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总结梳理自己高效率的复习方法,小组整合,全班交流,既挖掘学生潜能,又形成资源共享、榜样学习。“口号激励”可以作为结束环节,“我行、我做、天天做”作为自我激励的口号和信念,既把活动课的效果在复习过程中延伸下去,又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信念。此外,仅用心理饱和效应来解释二轮复习的“疲劳期”的成因还不够充分,造成这种“疲劳期”更主要的原因是超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