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及相关简介篇


作者及相关简介篇

作者简介

姜戎,原名吕嘉民,1946年4月出生,北京人。曾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主业:政治经济学,偏重政治学方面。1967年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作品《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

1946年,姜戎出生于苏北根据地,父亲是抗战时期参加新四军的老革命,建国后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母亲是知识分子,因参加革命在战场上受伤致残。

后来,父亲因工作需要调任北京,就任国家卫部。姜戎跟随父亲迁居北京。

“文革”初期,姜戎在自己就读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贴了第一张小字报,反对进驻学校的工作组。因为这张达一万多字的小字报,姜戎和另外两位同学在“四清”运动中被打成“三人反党小组”成员,在全校学生大会上挨斗。后来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工作组撤出,姜戎和同学们成立了“革委会”,20岁时他就当上了“革委会副主任”。

1967年11月16日,“上山下乡”运动的前一年,21岁的姜戎和120名北京知青离开北京,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

1977年,姜戎曾经探访自己插队的锡林郭勒草场,整个草场,只剩下一块靠近边境的草场没有被破坏——它在边防公路外,文革时属于国防军事禁区,不让放牧开垦。

1978年,在知识青年返城浪潮中,姜戎离开草原回到北京。

1979年4月,以较好的考试成绩以及一篇关于国家体制改革的论文,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于光远、苏绍智、张显扬的硕士研究生。

1983年姜戎进入北京一所高校执教,从此潜心研究学术。

《狼图腾》动笔于1998年,整个写作过程被他称为“核裂变”。在自己插队的经历和草原生活基础上,姜戎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民族差异和融合的一己之见写进了《狼图腾》中。

关键词解读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缩小城乡差距),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团市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

知青: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插队:插队,通常是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B1roM5EqM0Q0noX5lpjcxAhET4FgBUyf2pKkHFzRHJRFJP7B9GIxf/Ru105rEK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