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交换

万事开头难,写书也一样。

好在对于了解、学习金融学来说,有一个自然的起点:货币。

因为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行为,都是某种程度的或大或小的货币“事件”。从货币开始,我们就能一步步地构筑金融学的完整大厦。

司空见惯的钱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钱,也就是货币。你可曾想过,如果突然没有了货币,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中,最重要、最不能承受失去的,往往是那些已经习惯、已经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有时不觉得它们存在的那些人和物,如空气、水、阳光,以及亲人。

货币也是这样。假如前人没有发明货币,我们也照样能过日子。但有了货币,生活就迥然不同,而且再也回不到没有货币的状态了。正如没有电视机、互联网,今天的人们也能生存,兴许有些人还活得更好。但有了电视,有了互联网,所有人的生活就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

司空见惯的东西,不是更容易理解,恰恰相反,它们更难理解,更难琢磨清楚。因为习惯了,就不再怀疑,不再追问,不再思考,它们究竟为何物,从何而来。

货币,就是这样。

缘起于交换

著名的黄梅戏剧目《天仙配》里有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在戏里,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是不求人,不用跟别人打交道的。这是原始野蛮状态下人类生存的常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写道,在原始社会后期,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部落。农业的特点是把种子种下去,就得等着开花结果,于是就有了定居,定居诞生了最初的文明。而游牧民族的生活是漂泊不定的,逐水草而生。

第二次是工场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成为专门、独立的行当。工场手工业就是制陶、酿酒这类的能工巧匠做的工作。

第三次是商人阶层的出现。商人不从事生产型劳动,专门做生意。

没有这几次大分工,人类的文明就无从谈起。也许,人类早就消失了。

微观上,起初分工是这样发生的:

两个(男)人比邻而居。开始的时候老死不相往来,各干各的。他们俩都是既捕鱼又狩猎。因为光吃鱼不行,光吃肉也不行,得两样都吃,才能过活(这也是假设)。所以,两个人都必须同时做两种活计。

问题是,这俩人一年到头累得要死,日子依然艰难。因为人不可能样样精通,他们当中,一个只擅长捕鱼而不擅长狩猎,另一个呢,相反,只擅长狩猎而不擅长捕鱼。这就是他们困顿的根本原因。

因为当一个人只善于捕鱼,不善于狩猎,但每天还要花时间去狩猎,这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他用于狩猎的时间,本来是可以捕鱼的。他擅长捕鱼,能捕获的鱼的量一定很大,去狩猎必然所获无几。他狩猎就是在损失鱼,很多的鱼。得不偿失。

另一个人也是如此。他把本来可以用于狩猎的时间,用于捕鱼了。他失去了本来可以获得的更多的肉。

但这没办法,他们必须如此。因为他们老死不相往来,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谁也不敢把时间全部用于自己擅长的,而必须既做自己擅长的,也做自己不擅长的。别忘了我们的假设,他们得吃两种东西才能过活。

但终于有一天,他们做了个约定:每个人都只做自己擅长的,放弃不擅长的,然后通过交换,获得自己放弃的鱼或者肉。作为人类的第一次,这是个聪明而危险的决定。

说这是个聪明的决定是因为,很显然,如果把这两个人当作一个整体,如果他们都只做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放弃不拿手的,也就是善于捕鱼的人光捕鱼,善于狩猎的人光狩猎,鱼和肉的总量会比他们什么都做时大。秘密就是,时间没有被浪费,也就是没有“窝工”。

说这是个危险的决定,是因为这样做是不保险的。假如其中一个人表面上应允了,只做一件事,但不守信,背地里还是跟原来一样做两件事,也就是不打算交换,那就把另一个人给害死了。

但不用担心这个。因为,人们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不是为了别人坏,即使短期内,个别人如此。但也正是有这样的担心,分工的好处虽然早就看出来了,但分工出现,还是很晚的事情。一旦时间长了,人多了,这样的担心也就消失了。

只要总产量增多了,就会蕴含福利,也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可能性,剩下的只是交换的比例问题,比如几条鱼交换一只兔子(肉)?

亚当·斯密论分工

亚当·斯密 [1] 是经济学的创立者,要构建一个经济学的大厦,千头万绪,他从哪里开始的呢?《国富论》的第一章就是“分工”。他第一次从理论上解释了分工的必然性。

分工,说得极端点,就是每个人只做一种事。 [2]

亚当·斯密举例说,做扣针,要经过18道工序。如果这18道工序,不分工,全部由一个人做,一天也做不出一枚扣针。但是如果分工,“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以每磅中等针有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 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 00枚”。 [3]

斯密也详细解释了分工能增进生产力的原因:第一,分工使人们的技艺日进,你专注一件事,会越做越熟练,越做越精;第二,分工节约了从一个工种转换到另一个工种的时间。因为只做一件事,不做别的,就不用再熟悉、学习、体会、琢磨另外的事情;第三,分工促进了某些技术发明,时间久了,做事的诀窍就看出来了,聪明的人就会有所发明。传说鲁班 [4] 就是因为木匠活做久了,发明了锯子。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莫不是专注一件事。如果样样都做,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

分工意味着交换

人们的需求多种多样,但分工后,只做一件事情,而且不见得是自己需要的。比如种萝卜的人,他自己不吃萝卜,他只是种萝卜的能手,他要吃白菜,就得用萝卜交换白菜。

交换是人的天性,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给我我所要的吧,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人是靠交换生活的,包括乞丐。乞丐表面上是靠乞讨活着,但其实是靠交换。因为他乞讨来的东西,五花八门,不见得是他想要的。他必须再用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交换自己真正需要的。

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

分工是必需的,交换就是必然的。

开始的交换是直接的交换,叫“物物交换”(barter),就是此物换彼物,比如1只兔子换3条鱼等。直接的交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是,直接的交换只能在小范围内成功,在大的范围内,很难进行。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我的东西是你想要的,而你的东西恰好也是我想要的,这叫“欲望的双向一致”。而且两个人要么认识,要么离得很近,总之找到彼此不费劲,不能好几天都找不到,那样东西(比如新鲜的鱼)可能就坏掉了。这些条件都很苛刻,所以物物交换能达成,是偶然的。

交易达不成,倒是经常的。比如,手里有兔子的人,找了好久,也没碰到有鱼的,或者虽然碰到了,人家不要兔子,而是要盐,那就只能望洋兴叹。近在眼前的交易,就是做不成。

这是相当严重的问题,如果交换总是不成,那分工就要打折扣,人类就有可能退回到分工前的时代。

幸亏人是聪明的,找到了办法。

注释 wGBKZF9JNhKI94V//5ekJREJY1sw2wEsPgwTnC/QJp1kMRrvdiYocDhbJnYxABlM

[1] .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1776年出版第1版《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从而开创了近代经济学。
[2] . 注意,这是一种假设,实际上,好多人做多种工作,但是假定每个人只做一种工作,容易把事情说清楚,而且不影响结论。也即,即使做几种工作,结论也是一样的。
[3]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著,郭大力和王亚南译,上卷第2页,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1版。
[4] . 鲁班(约公元前507~约公元前444),姓公输,名班,因是鲁国(今山东滕州)人,被称为鲁班,是木匠的祖师。后人将他人的有关木匠工艺的发明都加在他身上,成为一种象征人物。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