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关于本书的地位、影响

《周易参同契》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然在探讨此问题前,我们先要思考一个关于在《周易参同契》研究上的学术难题:即在东汉中后期,《周易参同契》确立了丹道的解易系统,为什么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此书却似乎相对沉寂,没有得到更进一步地阐发,原因何在?

我们认为,《周易参同契》作为汉代黄老思想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兴与寂也应与汉代黄老思想的兴衰联系起来考察。东汉前期,光武中兴,统治者面临着繁重的战后重建问题,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发展被战乱严重破坏的生产力,故此时黄老思想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至东汉后期,黄老思想成为反抗腐朽、黑暗的宦官和外戚专权的重要武器,这从汉末的黄巾大起义可以得到证明。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统治者深惧之,故带有黄老思想特色的《周易参同契》可能在当时也受到压制,乃至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一直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没有得到更进一步地阐发。

另外,从易学发展史来看,由于汉代象数易学的日渐繁琐和神秘化,至魏晋时期,汉代象数易学走向了它的反面,被玄学所取代。这种取代,不仅是学风由繁琐趋向简易的变化,其所讨论的理论话题亦有大的改变,此时的理论界逐渐抛弃了对汉代天人感应问题的讨论,进而将关注点转向了探讨现实之后的本体问题。这个学术的转向,有其内在的社会、政治原因:从东汉中后期开始,一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总是处于动荡和不稳定中,要探究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原因,离不开对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检讨;制度的好与坏,当然必须通过社会的实践来评判,但对于一项制度形成的根据和原因的探讨也很重要,一项好的制度,其形成原因和机制是什么,一项不好的制度,为什么它是不好的,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必然引导人们去探讨现象和事物背后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它究竟是什么等问题。魏晋玄学适应此时代的需要,对有无、本末、名教与自然等进行重点思考,玄学的话语系统得以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在这种大的学术背景之下,《周易参同契》不合时宜的汉易象数学话语系统不为时代所重,故不能不相对沉寂。

魏晋隋唐以来,重玄学侧重关注道教形上本体问题的讨论,深化了道教的义理;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消极的影响,许多教徒在修持上耽于对“虚无”本体的直接把握,在习学上偏于名辞、概念的剖析,从而导致对“人”本身存在的忽视,以及由人之天宗教实践的弱化。《周易参同契》强调法天地之道而修丹,人通过对天道规律的把握,就能修成金丹,从而自做主宰,超越人生的不完善,达成与本体之道相等同的境界,这恰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诸问题,故唐、五代以来,《周易参同契》渐成道门中的显学。

《周易参同契》无论在道教史上还是在易学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第一,就丹道而言,《周易参同契》在隋、唐之后,渐有“丹经之祖”、“万古丹中王”的美誉。

南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后叙》谓:“丹经、紫书行于世者多矣,惟魏伯阳依《金碧龙虎经》,托《易》象作《参同契》,敷叙丹法最为精详。吕真人之《歌》尝曰‘金碧参同不计年,妙中妙兮玄中玄’,高象先《诗》亦云‘金碧龙虎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盖美其至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认为,《周易参同契》“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

应该说,炼丹技术当然是炼丹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然对炼丹进行理论的论证却是更为重要的关注点。《周易参同契》合大易、黄老、炉火言丹道之理,天道与丹道的同一,使得道教炼丹的过程成为和天地造化同途的过程,炼丹的意义不仅是求得长生不老,更重要的是求得人与天道的合一。由于《周易参同契》并不是单纯地讲道教的炼丹技术,更重要的是探究道教炼丹背后深层次的天道理论依据的哲学问题,其将丹道的修炼节序等同于天地造化、生人生物的节序,《周易》卦爻符号的变化被用来表征天道阴阳消息进退的信号,修丹之人法此就能炼成金丹,达到与天地合、与大道通的境界。这种宏观的思考使《周易参同契》超越于一般单纯讲技术的丹书之上,能把握住丹道发展的根本,正因为如此,其方能获得“万古丹经之王”的美誉。

第二,对于易学史而言,《周易参同契》开启了有宋一代图书易学的学术流派,丰富了宋易的内容,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正如朱熹所说:“伯阳《参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自其源流”;“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先天图与纳音相应,蔡季通言与《参同契》合”。从易学史的角度看,《参同契》启发宋儒之图书易学,开辟了易学研究的新方向。如五代、北宋道士陈抟的易龙图理论,颇受《周易参同契》的启发;宋明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还有刘牧、李觏等一批学者或创新、或批判,使图书易学一时蔚为大观;金元时期全真七子之一的郝大通,宋末元初道士雷思齐、学者俞琰等均曾以易图的方式表达对宇宙生成问题的看法,这就开启了宋易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宋明学术史上有其重要价值。

中华书局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虑,将《周易参同契》纳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系列,并建议由我来做此书的译注工作。2011年,我曾以“道教易学研究”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通过;考虑到《周易参同契》与“道教易学”有密切关联,故不揣鄙陋,答应承担此艰巨任务。关于《周易参同契》,古今有许多学者作过注解、整理,如明《道藏》中收有:托名汉阴长生注本、容字号无名氏注本、映字号无名氏注本、彭晓《分章通真义》本、朱熹《考异》本、陈显微解本、储华谷注本、俞琰《发挥》本等;明清以来,蒋一彪注、王文禄注、徐渭注、陆西星注、陶素耜注、仇兆鳌注、李光地注、朱元育注、刘吴龙注、袁仁林注、董德宁注、刘一明注等,皆富有特色;今人陈撄宁先生有《周易参同契讲义》,孟乃昌、孟庆轩辑编《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任法融道长有《周易参同契释义》,潘雨廷、孟乃昌著《周易参同契考证》,萧汉明、郭东升著《周易参同契研究》等等,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解释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次译注,我以《道藏》所收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经文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对很多前辈、同道等所取得之注《契》成果多有借鉴,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诚挚敬意!《周易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向来以艰涩难读而著称,加上丹书常用譬喻,一些经文很难直译,故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意译代之;又因历史上既有以“外丹”注《契》者,又有以“内丹”注《契》者,故此次译注,我对很多经文皆分别从内、外丹不同之角度作出解释。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译注中一定存在不少错误,敬请诸位同道、先进多多批评、教正。

章伟文

2014年5月

于北京师范大学 bszSE5s8W6I6I8ySt8+UnKYqgoEzEdYZ2ZG1yaZhZhpWZrism55Mmc8mfpSyrL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