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章

【题解】

本章前半部分集中体现了老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他列举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一系列矛盾而又统一的概念,指出它们在客观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在对立中形成统一,这种对世界的深刻观察和总结,十分可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须知,发现这些差异与矛盾对立并不难,因为它是直接可见的,然而,发现它们的同一性却是很难的;发现个别的现象也不难,但将它们概括起来,上升为理论,认识到世间万物均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更是不容易。后半部分,老子提出治理人类社会的法则,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就是以“无私”的心胸来对待和处理天下之事。在本章中,老子已经正面提出他的治国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无为”的理念。“无为”即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有些版本在“圣人”后面有“治”字,即“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也可通,因为下文实际上正是老子理想中的“圣人之治”,《老子》书中多处提到“圣人”,其中多与治国理想有关。如二、三、五、七、十二、二十二、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四十七、四十九等章,共达24处,也就是说占《老子》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章都写到“圣人”。那么“圣人”是什么?它和庄子书中写到的真人、至人、神人有何不同?我们认为,老子所说的圣人,指的是能够得到“道”的精髓,并用以贯彻到治理国家的具体事务中去的帝王。这二十几处提到的“圣人”,或言其治国之道,或提出其修身方法与高尚品格,以与常人作对比。而庄子书中的神人、真人、至人则是想象中的虚拟人物,是得道者的三种不同层次,并非实有其人。

本章中谈到的也是圣人如何治国,充满了理想色彩,表达了老子理想中的“圣人”道德范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 。故有无相生 (2) ,难易相成 (3) ,长短相形 (4) ,高下相倾 (5) ,音声相和 (6) ,前后相随 (7)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8) ,行不言之教 (9)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10) ,功成而弗居 (11)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2)

【注释】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知道美的事物称为“美”,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都知道善的事物称为“善”,那是因为已有不善的存在。斯,此,为指示代词。恶,丑恶。王弼注云:“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名数也。”王安石云:“夫善者,恶之对;善者,不善之反,此物理之常。”(《老子注》)吴澄云:“美恶之名,相因而有。”(《道德真经注》)

(2)相生:相依而生。

(3)相成:相辅相成。

(4)相形:相互比较。形,今传王弼本原作“较”,但其他传世本均作“形”。据改。帛书与北大汉简本皆作“刑”,为“形”同音假借。毕沅云:“古无‘较’字。本文以‘形’与‘倾’为韵,不应作‘较’。”(《老子道德经考异》)

(5)相倾:相互依存。帛书本作“相盈”,意同。

(6)音声相和:声和音相互应和。单一发声为声,声组合为乐,称为“音”。

(7)相随:相互追随。

(8)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王弼注云:“自然已足,为则败也。”圣人,老子以得道者为“圣人”,即能够体任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的人。儒家的圣人指古代有德之君,如五帝三王。但在老子书中也多次提出“圣人之治”。钱锺书云:“老子所谓‘圣’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管锥编》第二册,第421页)无为,道家的治国理念,即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

(9)行不言之教:施行教化,不简单发号施令,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以顺应民心。

(10)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听凭万物兴起而不横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其能。不辞,即不言,无为。此处王弼本与河上本均作“不辞”,傅奕本作“不为始”。汉帛书乙本作“弗始”,高明、陈鼓应等以为当据改。但北大简本作“弗辞”,今仍其旧。王弼注云:“智慧自备,为则伪也。”福永光司云:“老子的无为,乃是不恣意行事,不孜孜营私,以舍弃一己的一切心思计虑一,依天地自然的理法而行的意思。在天地自然的世界,万物以各种形体而出生、而成长变化为各样的形态,各自有其一份充实的生命之开展:河边的柳树抽发绿色的芽,山中的茶花开放粉红的花蕊,鸟儿在高空上飞翔,鱼儿从深水中跃起。在这个世界,无任何作为性的意志,亦无任何价值意识一,切皆是自尔如是,自然而然,绝无任何造作。”(陈冠学译、福永光司著《老子》)胡寄窗云:“老子的无为论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他在反对统治人民的各种苛繁的法律、兼并战争及沉重的租税负担等方面,反映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反的,无为论也有其消极、保守、不积极参与斗争及屈服于现实的落后的一面。”(《中国经济思想史》上)

(11)功成而弗居: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王弼注云:“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12)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业得到永存。王弼注云:“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的事物称为“美”,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都知道善的事物称为“善”,那是因为已有不善的存在。因此有无相依而生,难易相辅而成,长短相比而显,高下相互依存,音声相互应和,前后相互追随。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注重身教而不以言教,听凭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其能,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业得到永存。 2JhIfEGb1IObaEzztuOke9zexKWXUeu1QLUz2czu01GxYRuVpdf7Cwp2CdBZms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