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日趋于奢淫 (1) ,靡所底止 (2) ,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 (3) ,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 (4) ,光争日月 (5) 。
【注释】
(1) 奢淫:奢侈荒淫。
(2) 靡:无,没有。底:尽头,终极。
(3) 敦:淳厚,笃厚。君子:有才德的人。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4) 名节:名誉,节操。大人:德行高尚、志行高远的人。
(5) 光争日月:可与日月争辉。
【译文】
社会风气越来越趋向奢侈淫靡,没有终极的迹象,怎样才能求得笃厚古朴的君子们,来拯救这江河日下的局面;世人心中的廉明羞耻在渐渐丧失,到了消失灭亡的程度,何时能够出现德行高尚的人们,像日月之光一样普照世间。
【评析】
宋明以来,理欲之辨成为一个思想命题。现代文化是反传统的,故往往反对理学以天理限制人欲,认为天理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的,因为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宁都仰赖于一种平衡,即理欲平衡。但过度的理性化,特别是以意识形态化的天理限制人性也会造成社会的僵化和虚伪。如果剔除这些,单纯考虑天理的合理性,则欲望应该受到限制。人的欲望是无休止、无穷尽的,如果不加以限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欲泛滥、日益奢侈荒淫的社会。为了满足个体的欲望,人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丧尽廉耻也是必然的了。廉耻是人伦的底线,真正到了丧尽廉耻,社会的解体也就无法避免。作者在这里呼吁真正的古朴君子,讲求名节的“大人”出现,以挽救人心、拯救社会。但不可回避的是,这种以理想化的道德榜样方式改变社会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体制的改变和社会重建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