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贤第三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吏部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1总管府:唐初在各个重要区域设置的行政机构。长史:总管府的副职。

2迁:调离。

3文学馆:李世民为秦王时在王府开设的机构,实质在于招纳人才,培植私人力量。其中著名者有十八人,号称“秦府十八学士”。

4台阁:代指中央机构。台指门下、尚书两省,阁指中书省。

5典章:国家的典制章程。文物:礼仪制度。

6舍:寄住在王公大官家中做幕僚,用以出谋划策。

7中书舍人:中书省文职官员,负责诏书的起草,品级上只相当于中等中央官员,但权力很大,唐人誉为“朝廷之盛选,文士之极任”。

8摄:摄理,暂时处置。马周本官在中书省,而吏部属尚书省,因此称摄。这是唐代官制中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杜如晦,是京兆万年人氏。武德初年,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提拔为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秦王府里人材济济,但很多都被外调,这让秦王李世民很是不安。记室房玄龄说:“王府里的僚属虽然调离的很多,不过大可不必可惜。杜如晦这个人头脑聪明,见识高远,是成就帝业的辅佐良材。如果大王您只想保住藩王位子求个平安,那他没什么处用;可如果您确定要经营四方天下,则非用这个人不可。”李世民自此以后更加礼待重用杜如晦,把心腹之事依托给他,于是上奏为秦王府僚属,经常在帐内参与谋划。当时军队国家事务繁多,杜如晦剖析决断畅如流水,让同僚时人深为叹服。他一直升迁到天策府从事中郎,同时兼任文学馆学士。隐太子李建成的失败,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被提拔为太子右庶子。不久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际享有一千三百户封地租税的待遇。贞观二年,他本官不变,但具体负责门下省侍中之事。三年,受任尚书右仆射,同时负责吏部选举事务,仍与房玄龄共同执掌朝政。中央主要机构及各项重大制度都由他们二人定立,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望,时人称为“房杜”。

……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氏。贞观五年,他来到京师长安,借宿在中郎将常何的家里。当时太宗要求百官上书述说朝政的利弊得失,马周帮常何条列了二十多件有利国计民生的建议,让他去上奏,结果每件事都跟太宗想法相符。太宗对此感到奇怪,问常何,常何答道:“这不是我想到的,而是我的家客马周。”太宗当天立即召见马周,人还没到,先后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上朝拜见,太宗跟他一谈,非常高兴。于是下令让马周在门下省做事,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后来一直做到中书舍人。马周心性机敏言谈善辩,擅长在上奏中详谈事理,认识问题透彻,因此凡上奏无不打动太宗。太宗曾说:“我对马周,一刻见不到就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路升为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马周身兼中书、东宫两处职务,处理事务平允得当,在当时获得很高声誉。又以本官摄理吏部尚书。太宗曾对侍臣说:“马周看问题敏锐,为人谨慎周到,而评论人物又能做到直言进谏,我这些年重用他,他也无不合我心意。他倾其忠诚为我办事,我也正是靠他才一起推进朝政建设啊!”

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众多贤能之臣的选拔任用有直接关系。我们从本节选取上述两人,是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贞观前期和后期的贤臣典范。提及古代名相,人们首先想到的人选中必然会有“房杜”。这里特意选出杜如晦的事例,从中可见其人稳重干练。马周从一介布衣最终官至宰相,充分体现出太宗对人才的重视。杜如晦在太宗登基后不久就去世了,他代表了与太宗艰辛创业的一批开国元勋;马周的任用则已到了贞观朝末期,他的经历已经下启高宗一朝,代表了贞观政治的成熟与完善。

中国人历来重视知人、识人的能力。人无完人,任贤的关键不是吹毛求疵挑三捡四,而在于有知人之明,有政治眼光。这里讲一则关于杨贵妃父亲杨元琰的故事。杨元琰是虢州阌乡人,隋礼部尚书杨希的曾孙。他长到几岁都不会说话,有个算命先生预言说:“语迟者神定,此必成大器也。”等到大了以后不光姿仪伟岸,而且器局不凡。史称他“前后九度清白升进”,就是说没有被贬官的经历,考评优异,多次受到中央发文表扬。武周长安年间,张柬之取代杨元琰做荆州长史,交接事务的那几天,两个人在长江上泛舟闲谈。船划到江心处时,张柬之向杨元琰表露了对武周革命以后诸武擅权现状的不满,杨元琰反应很是激烈,史称他“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意谓张柬之事情定下来杨元琰一定万死不辞。几年之后张柬之入朝知政事,成为宰相,上奏将杨元琰调为右羽林将军。杨元琰赴任到了神都洛阳,张柬之在一次私会中问他说:“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说这个羽林将军不是普通人事调动,要搞革命了,您得助我一臂之力,意义非同一般啊!张柬之通过杨元琰的职务之便,争取到了禁军宿将李多祚等人,议定了诛除张易之兄弟的方案。“五王革命”成功后,杨元琰被加授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并赐以铁券以恕十死。

然而五王革命并未根除武氏势力,张柬之、敬晖等人不久就被武三思算计。杨元琰觉察出时局的变化,深感不安,于是上书奏请削发出家,同时辞去革命之后所受的官爵和实封。中宗当然不答应了,杨元琰这个时候要出家,谁看不出来是为了躲是非,更何况杨元琰助中宗复位,现在要辞官,让人怎么看待皇上啊?这事情传到敬晖那里,敬晖笑着给人说,我当初是不知道杨将军慈悲为怀要奏请出家,我要是早知道,真应该早就成全杨将军一番弘愿,直接给剃个胡头,不是更好吗?杨元琰须发浓密,有类胡人,因此敬晖拿来讥笑他胆小滑头。杨元琰听到这话后对人说:“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敬晖知道他说什么,非常不高兴。不久以后,敬晖等首义之人得罪,而杨元琰则因为事先表态退出此事而获得保全,并又转任卫尉卿,加上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又过了一年,李多祚等人跟着节愍太子李重俊搞政变,失败被杀,杨元琰由于当初曾与李多祚同主禁军并促成神龙政变,因此也被系狱推问。幸赖中书侍郎萧至忠保全而得免罪,出狱后转任光禄卿。此后他又再三上疏,请求削除自己的官爵,作为已故父亲的赠官即可。中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追赠杨父为越州长史。睿宗即位后任刑部尚书,改封魏国公。开元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九。

如果我们反观杨元琰一生,会发现虽然他为人圆滑保守,以致敬晖后来有“胡头”的讥讽,但他在关键的神龙革命中,却能做到挺身而出,大事上有原则、不退却。张柬之当初还是颇具洞见的,这其实是更为现实层面的任贤识人。诚然,杨元琰在才能、器度上难与杜如晦、马周之辈相比,但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更为明显地感受到任贤最为关键的一点,即人得其用。贞观一朝政治,用人上成功之处就在于才尽其能、人尽其用。人们都知道“房谋杜断”的典故,这恰当地说明了任用贤能的奥妙。如果只有房玄龄来出谋划策,没有杜如晦来权衡利弊做出决断,那再好的分析也不能落到实处。房杜千古名相之誉,离不开太宗任贤知人的深邃目光。 ULAClvQm8sz/c92BxRkHGkVau5zGEDqZAP8tob2oQonGOCw10awe7oegsT3VYe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